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46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8.57 MB
- 文档页数:46
中国石油的发展史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之一。
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漫长过程。
中国石油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当时,中国石油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石油储量有限,依靠进口石油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为了加强石油工业的建设,中国政府在1955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对石油的勘探、开发、生产进行管理。
随着国内石油需求不断增长,中国政府决定成立专门的石油公司,于1988年6月17日正式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集团),标志着中国石油步入集团化经营的新阶段。
中国石油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时期、快速增长期、调整期和全球化发展期。
初创时期:在中国石油成立初期,主要任务是加强石油勘探开发能力,提高国内石油自给率。
中国石油积极引进国外的勘探开发技术和设备,同时也加强国内自主创新。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石油产量逐年增长,石油工业实力逐渐增强。
快速增长期: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是中国石油快速增长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石油通过国内外的并购、合资合作等形式,加强了技术和资源的整合。
其中,中国石油的海外并购尤为引人注目。
2005年,中国石油成功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使中国石油进一步扩大了海外石油产量。
同时,中国石油在国内也加大了勘探开发力度,提高了石油产量。
调整期:从21世纪初到2015年前后,是中国石油进行战略调整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石油行业进行了深入改革,加强了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了运营效率。
中国石油也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石油勘探和开采的效果。
此外,中国石油还注重环境保护,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全球化发展期:从2015年开始,中国石油进一步推进全球化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石油的海外扩张提供了机遇。
中国石油通过与国际能源公司的合作,加强了在全球能源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史12级化工创新班杨洋 2012010550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
从建国之初的17万吨/年开始起步,经过15年的努力,1964年突破1000万吨/年。
又经历了不到20年的时间,1983年突破1亿吨/年。
2006年,我国炼油能力已达3.7亿吨/年,居世界第二位。
同年,加工原油3.07亿吨,开工负荷率达83%,生产汽煤柴三大类成品油1.82亿吨(其中:中国石化生产9343万吨,占全国的51.3%),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部分产品出口国外。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
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
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
其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
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
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
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
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
中石油化工发展史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石油化工发展史承载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展现了中国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20世纪50年代,中石油化工行业刚刚起步。
当时,中国的石油化工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石油资源开采和加工能力有限。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和农业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中国政府决定加大对石油化工行业的投入和支持。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石油化工公司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在石油化工工艺技术方面,中国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本土化改进和创新。
炼油、化学肥料、合成树脂等领域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中国政府还鼓励中石油化工公司加强科研力量,推动创新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产值和贡献度快速增长,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80年代是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转型期。
中国政府意识到,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科技支持和自主创新。
为此,中国先后成立了多个石油化工研究所和科研院所,加强了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
这一时期,中国石油化工行业逐渐实现了技术突破和产品升级,石油化工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中国的石油化工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贸易,扩大了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进入21世纪,中国石油化工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政府将石油化工行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了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中石油化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扩大了市场份额。
同时,中石油化工公司还积极拓展新能源领域,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投入,推动石油化工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中石油化工发展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中国石油化工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进步,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了大量的石油化工产品,为国家的外汇收入做出了贡献。
中国石油工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之一。
从2000多年前秦汉时代的“可燃水”,到1878年台湾苗栗钻成中国第一口近代油井,到1907年陕北延长钻成大陆第一口油井,直至现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石油工业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发展史可大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阶段:辉煌的古代石油事业(秦汉~1878)第二阶段:步履维艰的近代石油工业(1878~1949)第三阶段:迅速崛起的现代石油工业(1949~)1.辉煌的古代石油事业(秦汉~1878)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我国人民就在陕北一带发现了石油,并相当广泛地用于点灯、润滑、医药和军事。
从公元13世纪开始,四川自贡一带的浅层天然气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并且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钻井工艺。
1.1石油的发现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高奴有洧水可然”,是我国发现的最早关于石油的文字记载。
据此可以断定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陕北高奴一带的人民便发现了延河上的支流洧水水面上有能够燃烧的石油。
1.2石油名称的演变石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名称。
秦汉时,人们称它为“可燃水”;三国两晋时,人们称为“石漆”;南北朝时,人们称为“水肥”;隋唐时,人们称它“石脂水”、“黑香油”或“石漆”。
北宋初年,李昉等编撰并于981年成书的《太平广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载“石油”一词的历史文献。
1556年,德意志人乔治·拜耳在一篇论文中提到石油(petroleum)一词,比中国晚了600年,因而有些国家称中国为“石油的祖国”。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石油的产状、性能和用途,他是第一个把石油和地质学有机结合起来的著名人物。
他对石油的观察生动具体,并很有科学性和预见性,他认为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之中,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和其他油类不同。
他还首次提出石油生于地中无穷的科学判断。
1.3石油的应用在我国古代,石油最初是用来照明的。
本文由chenggangcspc贡献 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发布时间:2009-6-3 14:58:00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
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
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
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
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
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
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
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
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
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
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