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光学学生课堂笔记word版本
- 格式:doc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13
以下是一份八年级物理光学笔记的范例,内容包含光学的定义、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色散等基本概念和原理:一、光学定义光学是研究光的属性和光在物体表面上的现象的科学。
光是一种电磁波,波长范围在400-700纳米之间。
二、光的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约为每秒30万公里。
光在空气等透明介质中传播速度会减慢。
三、光的反射光在遇到反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是指反射表面光滑,反射光平行。
漫反射是指反射表面粗糙,反射光向各个方向散射。
四、光的折射光在穿过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与入射角和介质有关。
例如,从空气进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折射率高的介质对光的折射能力更强。
五、光的色散白光通过棱镜时会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这是因为不同波长的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率不同。
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色散。
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组成,分别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六、光的干涉和衍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源的波的叠加产生明暗条纹的现象。
衍射是指波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
这些现象在光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光谱分析、光学显微镜等。
七、应用光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眼镜、相机镜头、望远镜、显微镜等。
这些设备利用了光学原理来改善视力、提高观察精度或实现图像的放大和缩小等效果。
此外,光学还在通信、激光技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上是一份八年级物理光学笔记的范例,内容涵盖了光学的定义、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色散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这份笔记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光学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理光学知识点第一章1.可见光波长范围(380nm~760nm )。
2.折射率c n v== 3.能流密度的坡印廷矢量s 的物理意义: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上的单位面积的能量;光强20012n I S E c μ==4.已知0cos 2t z E eE T πλ⎡⎤⎛⎫=- ⎪⎢⎥⎝⎭⎣⎦或()0i t kz E E e ω--=,求光的相关参量,参见作业1-1,1-2; 5.简谐球面波()0i t kz E E e r ω--=或()0cos E E t kz rω=-,求光的相关参量。
6.无限长时间等幅震荡光场对应的频谱只含有一个频率成分,称为理想单色振动,持续有限长时间等幅震荡的光场对应的频谱宽度1T ν∆=。
7.等相位面的传播速度称为相速度,平面单色波的相速度()p k c v k n ω==,等振幅面的传播速度称为群速度,复色波的相速度p v k ω=(公式来源t kz ω-=常数,然后求导),复色波的群速度1g p d dn v v dk n d ωλλ⎛⎫==+ ⎪⎝⎭,结合第六章讨论在正常/反常色散中相速度和群速度哪个大?8.理解线偏振光、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的概念及相互转化的条件,结合第四章波片讨论。
9.讨论光波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如s 分量和p 分量的概念,菲涅尔公式的理解,图1-21的理解与应用,熟悉公式1s s R T +=,1p p R T +=,()12n s p R R R =+,在正入射和掠入射时2121s p n n R R n n ⎛⎫-== ⎪+⎝⎭,布儒斯特角的计算21tan B n n θ=,全反射角21sin C n n θ=,半波损失产生的两种情形:光从光疏介质入射到光密介质时,在正入射和掠入射时反射光相对入射光将产生“半波损失”;图1-29薄膜上下表面的反射的四种情形的作图法;偏振度的计算(1.2-39,1.2-42,43),注意p35偏振度计算的例子和p49例题1-5,利用片堆产生线偏振光的原理(反s 不反p ,输出p )和作业1-10,外腔式激光器的布儒斯特窗口的原理(反s 不反p ,输出s ),衰逝波的概念。
初中物理光学笔记大全《初中物理光学笔记大全》1. 基本概念- 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如太阳、电灯等。
- 光速: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约为每秒299,792,458米。
- 光年:一光年指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是一个长度单位,约为9.460×10^12千米。
2. 基本原理- 反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且在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折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且在界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 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且光线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变。
3. 基本应用- 透镜:透镜是一种中间薄、边缘厚的光学元件,具有会聚或发散光线的作用。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可以将光线会聚于一点,凹透镜可以将光线发散。
-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可以将光线反射到另一侧,形成与物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
- 色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个现象被称为色散。
4. 光学实验- 光的反射定律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平面镜成像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
-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即物距、像距、像的大小和正倒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笔记和要点,建议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老师的指导,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这些公式,并通过练习来巩固和应用。
光学实验是期末考试必考的重点之一,建议家长给孩子打印出来,有空时翻一翻,有助于轻松解答期末实验题。
第二章:光现象笔记整理一光的传播:1、光源:(1)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也称为发光体。
(2)分类:A 根据生成原因分为:“自然光源”(太阳、水母、萤火虫)、“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 B 按光速的形状分为:“点光源”(太阳、亮着的白炽灯)、“平行光源”(电筒射出的光) C 根据发热程度分为:“热光源”(太阳,点燃的蜡烛)、“冷光源”注意: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或其他光源射出光,好像它们也在发光一样,不要误以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中所指的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1)条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证明:在暗室中,用激光笔将一束激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3、现象:(1)影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形成影子,如手影。
(2)日食:当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 直线传播,在地球阴影区的位置就发生了日食。
月食:当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阴影部分的月球则不能反射太阳光,这就形成了月食。
(3)小孔成像:A 原理:光沿直线传播。
B 像的形状: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相似,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C 像的大小决定因素: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和物体到小孔的距离。
D 像的大小变化规律:当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时,物体到小孔的距离越近像越大,反之,则越小。
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越近像越小,反之,则越大。
4、光沿直线传播的利用:(1)激光准直。
(2)站队成直线。
(3)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进行瞄准。
(4)木工检测木料的表面是否平滑。
5、光线:(1)定义: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
(2)表示方法: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建模法:在物理学中,为了简单、形象的描述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规律,常采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
第二章:光现象笔记整理一光的传播:1、光源:(1)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也称为发光体。
(2)分类:A 根据生成原因分为:“自然光源”(太阳、水母、萤火虫)、“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 B 按光速的形状分为:“点光源”(太阳、亮着的白炽灯)、“平行光源”(电筒射出的光) C 根据发热程度分为:“热光源”(太阳,点燃的蜡烛)、“冷光源”注意: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或其他光源射出光,好像它们也在发光一样,不要误以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中所指的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1)条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证明:在暗室中,用激光笔将一束激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3、现象:(1)影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形成影子,如手影。
(2)日食:当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 直线传播,在地球阴影区的位置就发生了日食。
月食:当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阴影部分的月球则不能反射太阳光,这就形成了月食。
(3)小孔成像:A 原理:光沿直线传播。
B 像的形状: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相似,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C 像的大小决定因素: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和物体到小孔的距离。
D 像的大小变化规律:当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时,物体到小孔的距离越近像越大,反之,则越小。
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越近像越小,反之,则越大。
4、光沿直线传播的利用:(1)激光准直。
(2)站队成直线。
(3)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进行瞄准。
(4)木工检测木料的表面是否平滑。
5、光线:(1)定义: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
(2)表示方法: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建模法:在物理学中,为了简单、形象的描述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规律,常采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
通用版初中物理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知识汇总笔记单选题1、日出东方,万物光明;林间疏影,潭影映人。
上面句中,林间疏影与潭影映人,是两种光学现象,其原理与下面两幅图的光学原理相同,这两幅图是()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②和④2、初冬刚进小汽车里面时前挡风玻璃容易出现一层雾气,看不清前面道路。
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层雾气是空气遇冷在玻璃上液化形成的B.看不清前面道路是因为外面的光射不到车里面了C.打开外面的雨刮器可以很快把雾气刮掉D.雾气擦掉后看到外面的景物是虚像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月亮是光源B.灯光秀的光----光的直线传播C.桥的倒影----光的反射D.彩虹------光的色散4、如图,物体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为S'。
若在镜后放置一块透明玻璃AB,则像S′将()A.变亮B.变暗C.不变D.偏离原位置5、下列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A.太阳、月亮、开着的电视机、荧光屏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萤火虫、恒星C.恒星、萤火虫、点燃的蜡烛D.月亮、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太阳6、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如图)。
小明站在1号地砖上时,通过2号地砖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通过3号地砖看到灯的像。
则小明通过两块地砖所看到的像()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7、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沿ON翻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前,应将纸板竖直放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B.当入射光线AO向法线ON靠近时,观察到反射角在增大C.将纸板F向后折转一定角度,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D.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8、如图所示,一块平面镜摔碎成大小不同的两块镜片后重新组合在一起,关于两块镜片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块镜片都成完整的像,像的大小相同B.两块镜片都成完整的像,像的大小不同C.两块镜片都成不完整的像,像的大小相同D.两块镜片都成不完整的像,像的大小不同9、某校九年级的一名学生下晚自习后在骑自行车回家途中,迎面遇到一辆灯光非常刺眼的车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1透镜》精品资料 1第五章:透镜笔记整理必背部分:一:透镜1、透镜的性质: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制成的。
透镜是由透明物质(如玻璃、水晶等)制成的一种光学元件。
透镜是折射镜,其折射面是两个球面(球面一部分),或一个球面(球面一部分)一个平面的透明体。
它所成的像有实像也有虚像。
2、分类: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双凸、平凸、凹凸三种;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双凹、平凹、凸凹三种。
3、透镜的相关概念:(1)主光轴:通过镜面所在球心的连线; (2)光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偏折;(3)焦点:对于凸透镜的焦点是折射光线会聚的,对于凹透镜的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的 。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
4、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如图(1)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注意:A;凸透镜的对光的会聚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都是相对于入射光线而言的。
B;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表明会聚作用越强,反之则越弱。
C;凹透镜表面越凹,焦距越短,表明发散作用越强,反之则越弱。
D;透镜对光线的会聚和发散作用是由于光线通过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
5、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凸透镜:(1)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3)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凹透镜:(1)通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2)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入射光线这一侧的焦点(虚焦点)。
(3)射向凹透镜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装置:蜡烛、凸透镜、光屏、直尺。
注意事项: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像的位置 应用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照相机 u=2fv=2f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侧焦距 f<u<2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投影仪 u=f不成像得到平行光u<f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放大镜三:透镜的应用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够用光屏承接,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如小孔成像、照相机成像、投影仪成像、凹面镜成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凸透镜)成实像时都是倒立的。
第二章光学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注:月亮不是光源,它是反射的太阳光进入人的眼睛)。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图1-1所示)图1-14、应用及现象(1)激光准直。
(2)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3)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1-2: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4)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图1-25、光速10m/s=3×510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光在真空中速度C=3×8810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第二节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不发光物体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
3.分类(1)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2)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初中物理光学笔记大全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也会接触到一些光学的知识。
下面是初中物理光学的一些笔记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传播速度是很快的,约为3.0×10^8 m/s。
光的传播遵循直线传播的原理,也就是说光在真空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在介质中会发生折射现象。
2.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界面时,一部分光线返回原来的介质,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有三个基本定律,分别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反射光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反射角的正弦值成反比。
3.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到另一种介质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光的折射也有三个基本定律,分别是入射光、折射光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值与折射角的正弦值成正比、折射角的正弦值与入射角的正弦值成反比。
4.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光在经过某些介质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从而使光的颜色发生分离的现象。
常见的色散现象有彩虹的形成和棱镜的作用。
5. 光的干涉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叠加在一起产生明暗相间的现象。
干涉现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构造干涉和破坏干涉。
其中构造干涉是两束或多束光线相长干涉,产生明暗相间的条纹,而破坏干涉是两束或多束光线相消干涉,形成干涉的消失。
6. 光的衍射光的衍射是指光通过一个障碍物或通过一个小孔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离的现象。
衍射现象可以解释为光的波动性的表现,也是光的一种特性。
7. 光的成像光的成像是指光线经过折射、反射等作用后,在物体上形成的像。
常见的光学仪器如凸透镜、凹透镜等都是利用光的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以上是初中物理光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光学的基础知识。
在实际应用中,光学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光纤通信、光学显微镜、光学仪器等。
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1、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3、光速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1)(2)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9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2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六、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初中物理光现象知识点课堂笔记大全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人造光源:灯,蜡烛等自然光源:太阳,恒星,萤火虫,水母等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真空或者空气中速度为3×108米/秒。
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快,其次是空气,然后是液体,最慢的是在固体中,速度大小与介质种类有关,密度越大速度越小。
3.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及例子:影子,小孔成像,激光准直,日食,月食,排队等4.小孔成像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成倒立的实像,成放大还是缩小的实像取决于蜡烛与纸板的距离。
5.习题中注意从远处走向路灯再走远,影子先变短再变长。
第二节光的反射1.我们能看见其他所有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射向它们的表面发生了反射现象。
2.3.4.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但始终保持相等5.若垂直入射到镜面时,反射光线将按原路反射回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等于0°6.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7.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8.作图方法9.漫反射:粗糙不平的表面将平行的入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出去,这叫漫反射。
漫反射使我们能在不同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镜面反射:平滑表面能将平行的入射光沿同一方向反射出去,叫镜面反射10.镜面发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第三节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
2. 光的介质:能够传播光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真空等3.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4.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5.光的折射定律:(1)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2)光从玻璃或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3)光垂直射入玻璃(或水)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1.光现象: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光源: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和。
图 2-1例如,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人造光源有如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
月亮光源,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小孔成像(其光路图见图2-1 )、井底之蛙、影子、日食、月食、一叶障目。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等。
在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中,光路是。
小孔成像的特点:在光屏上形成。
像的形状与的形状无关。
4.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直线。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5.显示光路的方法:① 让光线通过烟雾。
② 让光线通过加牛奶的水。
③ 让光线沿着某一物体的表面射出。
6.光速:真空中的光速通常取 c= 3× 108m/s= 3× 105km/s。
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
空气中的光速略小于真空中的光速。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 。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
介质的密度越大,光速越小。
(了解)7. 光年:光年等于光在 1 年内传播的距离。
第二节光的反射1.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探究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设计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 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 垂直于镜面,如图 2-2所示。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 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 EO 和反射光 OF 的径迹。
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
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 两侧的角 i 和 r 。
眼睛和眼镜课堂笔记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及成像原理: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物体通过眼睛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在眼球这部照相机中,光屏(视网膜)不能移动,但镜头(晶状体)
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物体离透镜较远,成的像必然在光屏之前,此时睫状体放松,晶状
像恰好落在视网膜上。
2、近视及其矫正:成像在视网膜前,所以要加凹透镜进行纠正。
(1)特点:只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
(2)原因:晶状体太厚(太凸),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来自远处某
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是一个模糊的光斑。
(3)矫正:在眼睛前放一个凹透镜。
3、远视及其矫正:在光线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所以要加凸透镜进行纠正。
(1)特点:只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2)原因: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径太短。
(3)矫正:在眼球前放一个凸透镜。
4、知识拓展
(1)、近点:
(2)、远点:
(3)、明视距离:
(4)、透镜焦度及眼镜的度数:。
地球 月亮月食: 11 1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笔记第四章 光现象 4.1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注意:月亮、银幕、宝石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虚设的理想物理模型,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4.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及现象: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 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月食:当地球 在中间挡住了 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日偏食,在3:日环食。
日食:月球在中间) ④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光源相似,与孔的形状无关。
射击瞄准、排队...... 5.光速:真空中光速c=3×108m/s ;空气中光速近似c,光在水中速度约为3c/4,在玻璃中速度为为2c/3 。
6.光年:等于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4.2光的反射1、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1)镜面反射:反射面光滑,平行的入射光被平行反射。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2)漫反射:反射面凹凸不平,把平行的入射光向四面八方反射(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3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①像和物体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平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像。
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成虚像。
3.平面镜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所成的像(例如:小孔成像) 虚像: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23太阳虚像: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BAB ' A 'N 水 空气 O 水空气 O N 图1 入射角 折射角 折射角 入射角4.球面镜:(1)凸面镜 :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凸面镜能起到扩大视野的作用。
温度:表示了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单位:常用单位:摄氏度国际单位制:开尔文,K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测量温度的工具:1实验室温度计,煤油、酒精,-20度到110度,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2体温计,水银,35度-42度,能离开被测物读数,必甩回归最初位置3寒暑表,煤油、酒精,-30度到50度,能离开被测物读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不能触碰容器底和容器壁2.温度计读数要待温度计变化稳定之后读数3.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才能读数4.选取温度计,要选择适当的量程和分度值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固态(能量少)、液态(能量中间)、气态(能量多)吸热和放热中的热,要怎么理解:热量=一种能量1.固态到液态,吸热,熔化2.固态到气态,吸热,升华3.液态到气态,吸热,汽化4.气态到固态,放热,凝华5.气态到液态,放热,液化6.液态到固态,放热,凝固1.液化,气态变为液态,放热2.凝固,液体变为固体,放热3.升华,固体变为气体,吸热4.汽化,液态变为气态,吸热5.凝华,气态变为固态,放热6.熔化,固态变为液态,吸热熔化: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不是熔点,非晶体有熔点吗?晶体:分子整齐且规则排列的固体非晶体:分子无序排列且不规则的固体晶体熔化: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晶体有熔点,“有明确的分界”非晶体熔化:温度升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不同晶体,不同熔点相同晶体,相同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松香、玻璃、石蜡晶体:冰、海波、石英、食盐、金属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凝固:凝固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不断放出热量晶体凝固的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汽化:1.蒸发,液体表面温度升高,蒸发变快液体表面的表面积增大,蒸发变快空气流速变大,蒸发变快2.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沸腾存在沸点,沸腾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且2.继续吸热液化:两种方法=1. 降温2.压缩体积白气:是水蒸气?还是小水滴?冷的物体会冒白气冷的物体因为接触到了周围比它热的空气,空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了小水滴,也就是白气热的物体会冒白气热的物体(水壶烧开水时产生的水蒸气)因为接触到了周围比它冷的空气,所以水蒸气液化形成水滴升华:樟脑球,结冰的衣服也会变干光学:1.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光源的分类1.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2.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灯3.热光源:太阳、点燃的火把、发光的电灯4.冷光源:萤火虫、水母不是光源:靠反射发光的物体不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看起来亮是因为反射了太阳的光自行车尾灯也不是光源光是怎么传播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1.有雾的天气,汽车的头灯射出的光是直的2.穿过森林的光是直的3.电影院放映机放出来的光也是直的光束4.影子形成5.小孔成像光线:人为设定的,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光束:多条光线合在一起光速:3*108m/s为什么下雨天,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光走一年的路程=9.46*1015m月食:地球在月亮上形成的影子小孔成像为什么会形成倒立的影子。
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一、光源(1)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分类:自然光源,人造光源要点:判断是否是光源的关键在于物体自身能否发光。
镜子在强光下反射光,不是光源。
尤其指出月亮不是光源。
二、光的直线传播(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如果介质不是同种或不均匀传播方向将会发生改变。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3)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三、光的传播速度(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 = 3×105 km/s ,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其它介质都比真空中慢:V 真空 > V 气体 > V 液体 > V 固体第2节 光的反射我们能看到发光物体是因为光直接进入了我们眼睛。
不发光的物体为什么我们也能够看到呢?是物体都有反射光的性质光进入我们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
一、光的反射现象(1)基本概念:一点:入射点;两角:反射角、入射角;三条线: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
(2)实验理解要点:OB 平面内;光屏与镜面垂直;光路是可逆的。
二、光的反射定律(1)内容: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反射角。
(2)理解:1、先后顺序,先有入射光线后才有反射光线,因而反射光线跟随入射光线改变而改变的,所以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2、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并不是没反射。
(3)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一般强调某个方向反射光强,漫反射强调向各个方向反射。
四、反射作图:原理:根据反射定律作图,记住:一定按要求作图完整!第3节平面镜成像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实验理解要点:1、玻璃板必须竖直,否则蜡烛不能在像点与像重合;2、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玻璃板透明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相同两根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4、所成的像不能用光屏接收,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5、看起来像确实“小”些,是因我们视角关系,但事实上眼睛被骗了。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对称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二、平面镜成虚像(1)平面镜成虚像:平面镜前的光源S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看起来好像光线是在镜后射出似的(人总是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其实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S1。
而S1就是在镜中成的像,并非是真实光线的交点,所以S1是虚像。
(2)虚像的特点1、虚像是正立的;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3、虚像不能用光承接;4、虚像能够被人观察到或用照相机拍摄到的。
三、平面镜作图:方法: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
(1)成虚像,必须用虚线画像(2)对称时,距离相等,连接与镜面垂直(3)图中线的关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角平分线—法线—垂直—镜面1、AB的像;2、作镜面位置;3、S发出光经平面镜反射过P点四、面镜(1)球面镜由来: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做成镜子,叫球面镜。
分凸面镜和凹面镜。
(2)凸面镜、凹面镜和平面镜面镜概念作用共同点凸面镜反射面是凸面的镜子会聚光线凹面镜反射面是凹面的镜子发散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第4节光的折射光从不同种或不均匀介质传播时,光线一般要发生改变一、折射现象(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要发生偏折。
斜射时,传播方向改变;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基本概念:一点:折射点;两角:折射角、入射角;三条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
二、光的折射特点:(1)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2)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第5节光的色散一、色散(1)色散现象: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是复色光。
不同色光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大,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小。
二、色光的混合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看不见的光(1)可见光谱: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可见光谱。
(2)红外线:把温度计放在红光外照射,温度计示数升高,说明红外线的存在。
特性及应用:热作用强;穿透云雾能力强;遥控技术。
(3)紫外线:特性:化学作用:使照相底片感光;生理作用:能杀菌、伤害人体;荧光作用:可鉴别字画和人民币的真伪;适当的紫外线可以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一、凸透镜和凹透镜(1)定义: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如:放大镜、老花眼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如:近视眼镜……1、手摸法: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
2、聚焦法:用太阳光对着透镜照能得到细小亮斑的是凸透镜。
3、放大法:看书上的字放大的是凸透镜。
(3)基本概念:主轴、光心、焦点、焦距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判断光线是否被会聚或发散,可用延长入射光线的方法判断。
若入射光线延长线在折射光线外侧,则光线被会聚,是凸透镜;若入射光线延长线在折射光线内侧,则光线被发散,是凹透镜。
三、焦点和焦距(1)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焦点:凸透镜能使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F”表示。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ƒ”表示。
(2)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焦点:凹透镜能使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它后变得发散,且这些发散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
“F”表示。
焦距:虚焦点F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ƒ”表示。
凸透镜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射出。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
凹透镜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通过凹透镜的光线如果其延长线通过虚焦点,则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射出。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虚焦点。
注意:凹透镜焦点前是虚线!很容易出错!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一、照相机(1)原理: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成像特点:物近像远像变大(想象一下单人照与集体像的站位距离)二、投影仪(1)原理: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成像特点:物近像远像变大三、放大镜(1)原理: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成像特点:物近像近像变小物体和通过透镜所成的像在透镜的同侧。
四、实像与虚像的区别(1)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用光屏承接后可用眼睛观察,都是倒立的。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相交而成的,不能用光屏承接,但可用眼睛直接观察,都是正立的。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基本概念:物距u、像距v(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步骤要点a. 利用太阳光聚焦法测定凸透镜的焦距;b. 将凸透镜放在蜡烛、光屏之间,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高度;c. 把蜡烛放在与凸透镜距离大于二倍焦距的地方,即:u > 2ƒ,d. 把蜡烛放在与凸透镜距离等于二倍焦距的地方,即:u = 2ƒ,e. 把蜡烛放在与凸透镜距离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的地方,即:2 ƒ > u > ƒ , ƒ. 把蜡烛放在与凸透镜距离等于一倍焦距的地方,即:u = ƒ , h. 把蜡烛放在与凸透镜距离小于一倍焦距的地方,即:u < ƒ ,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光路图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的位置 U ∝ ƒ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V ∝ ƒ 应用正倒大小 虚实无限远 成一点 异侧聚焦法测焦距 U > 2ƒ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ƒ < V < 2ƒ 照相机 U = 2ƒ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V = 2ƒ ƒ =2u = 2v 2ƒ > U >ƒ 倒立 放大实像 异侧 V > 2ƒ投影仪U = ƒ 折射光线平行而不能成像U < ƒ 正立 放大虚像同侧放大镜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物远像近像变小虚像:物近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我们一定要牢记!第4节眼睛和眼睛一、眼睛(1)结构及基本功能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在睫状体作用下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感光细胞受到光刺激产生信号,视神经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看到了物体。
(2)眼睛视物原理眼睛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使晶状体变薄,焦距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
眼睛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使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近处射来的光也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
眼睛观察最清晰又不疲劳的距离约为25cm(明视距离)。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1)原因:睫状体作用导致晶状体太厚(假性近视),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真性近视),因此来自远处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
(2)矫正:利用凹透镜使光线发散的特点,使来自远处的光线先发散后再通过晶状体会聚正好在视网膜上。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1)成因:睫状体无力作用导致晶状体太薄,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远处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后。
(2)矫正:利用凸透镜会聚的特点,使来自远处的光线先会聚后再通过晶状体会聚正好在视网膜上。
四、眼镜的度数透镜焦度:用Φ表示,则Φ= 1/ƒ;眼镜度数用D表示:D= 100Φ= 100/ƒ。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一、显微镜(1)结构:目镜、物镜、载物片、反光镜(增加光的强度,照亮被测物体)(2)成像原理:物镜:与被测体距离较近: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目镜:与成实像距离很近: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二、望远镜(1)结构:简单地说,还是目镜、物镜。
(2)成像原理:物镜:与被测体距离很远: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目镜:与成实像距离很近: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三、视角(1)定义:被观察物体两端发射出来的光到人眼光心所夹的角。
(2)要点: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决定物体对眼的光心所张的角的大小有关。
物体越大,视角相应大;物体越近,视角相应大,所以,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小与物体本身大小有关,与物体距人眼的距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