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意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改变农业产业内部的比例和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的组成和发展方向,以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增强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也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需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和提质增效: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业从传统的粮食主导型向多元化、特色化、产业增值型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和提质增效。
2. 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引导农业产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绿色低碳型转变,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培育农村新兴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4. 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随着国内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变化。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的需求,推动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浅析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变农业部门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推动农业向现代化、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以下是几个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引进新的种植技术、兽医技术和农机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加强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的合作,推广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二、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促进农业与加工、销售环节的紧密结合,推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通过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农业龙头企业可以提供农业生产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四、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土地整治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工作。
通过统一规划、整理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加强对农村土地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农地过度开垦、过度利用,确保农田的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和框架。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等多元化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六、加强农业保护政策加强农业保护政策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保障农民的合理收益。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风险管理能力,降低农业经营的风险。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强农业保护政策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2024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总结2024年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一年。
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提出了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为此,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工作。
本文将对2024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首先,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2024年我国继续加大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力度。
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改善,进一步提高农田耕作效率,加强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应用,显著提高粮食产量。
同时,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方面,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逐步加大优质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和质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2024年我国继续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鼓励农民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此外,政府还推广了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培育农村新型主体,促进农业与现代产业融合,推动农村经济向城市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再次,在农产品市场开放方面,2024年我国深化农产品市场体制改革,进一步打破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同时,政府在农产品流通和营销上加大了支持力度,推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最后,在农村建设方面,2024年我国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政府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和水源供应,提升农村生活质量。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总的来说,2024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农产品市场开放度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然而,也要看到,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等,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改革措施,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持续提升。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为了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旨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文将详细阐述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及其重要性。
二、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产业。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通过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通过发展其他农产品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食品需求。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另一个目标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提高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 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重要性1.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结构由低端转向中高端。
在这个背景下,农业结构调整成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结构调整政策通过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其他农产品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食品需求,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尉氏县水坡镇党委书记步保华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农业结构调整是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经;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我镇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几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组织实施“种子工程”、“畜禽养殖工程”等工程,改善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率。
一是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2000万元,比97年增24000万元,增长85.6 %;实现农业总产值39800万元;比97年增16000万元,增长6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88元,比97年增1280元,增长60.7%。
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40.5:10.2:49.3,与97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9.8个百分点。
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大进展,培植出一批骨干产业。
粮经比例有所调整,2007年,粮经比例为40:60,经济作物比例比97年上升了30个百分点,优质特色作物品种面积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业产品生产逐步扩大。
主导产业得到巩固发展,到2007年,全镇粮食总产量为6000万公斤,粮食种植面积虽然减少,但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科技含量,总产量不减反增,特色产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以早春西瓜、辣椒为主的主导农业得到大幅度的增长。
农业规划的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是农业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和优化农业布局,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效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布局优化两个方面来探讨农业规划的相关内容。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与目标农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调整农业产业之间和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比重关系,优化农业产业的结构,使其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包括:1. 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效益。
2. 农田结构优化:通过合理调整农田利用结构,优化农作物的种植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
3. 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增加非农业收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农业布局优化的重要性与方法农业布局优化是指通过对农田利用、农业产业布局、农村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调整,使得农业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和高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布局优化的重要性在于:1. 提升农业竞争力:通过优化农业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竞争力。
2. 促进农村发展:通过优化农业布局,推动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提升。
3.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合理规划农业布局,保护农田耕地,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农业发展。
农业布局优化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合理调整农田利用结构:通过对农田进行划分,划定种植结构调控区域,引导合理种植各类作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3. 发展农业产业园区:通过建设农业产业园区,集中农产品供应,实现农产品加工集约化和规模化。
三、农业规划的重要性与实施措施农业规划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农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制定的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是一个社会繁荣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随着农村改革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各种方法可以被采用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将探讨一些关键的方面和策略。
一、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基础。
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升级是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并提供技术培训和务实指导。
农业生产可采用高效的排灌设施、现代化耕作方法和科学的育种技术。
同时,促进农村的农业产业化,鼓励农民参与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
农村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与地区经济的需求和特点相结合,以确保农产品的多样性和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乡村旅游与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为农村经济增加新的收入来源。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开发旅游景点和乡村民宿等服务。
此外,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帮助农民建立农产品加工厂、加大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可以有效整合农民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合作社的建设。
另外,农业产权制度改革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适当的土地流转和农产品流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和产品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交通、供水、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此外,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完善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提高其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摘要】本文根据雷波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四个经济带”,提出了规划措施、制约因素和所应采取的对策。
指出:我们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生态建设和科技兴农四大发展战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增产增收
雷波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金沙江下游北岸,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10′至52′,北纬27°49′至28°38′之间。
全县农业人平耕地1.86亩,农业人口19.9万人。
200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81582吨,人均有粮400公斤,农民人均收入仅1124元。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产品生产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型转变,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生产的核心。
一、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现状和问题
雷波县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农业生产经营粗放。
据农村经济统计报表显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从全县情况来看,锦城、黄琅、永盛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生产优势,该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高。
故该地区应大力发展农牧业、林果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逐步建成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现代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模式,使该区域在我县经济建设中真正起到“龙头”的作用。
瓦岗、上田坝、莫红等彝族聚居区,农民科技文化知识落后,要树立“宁愿苦干致富,不愿苦熬受穷”的发展观念。
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给予民族地区在项目、资金上的倾斜政策,发展中药材、竹子、茶叶、林业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等项目,使该区域农户早日脱贫致富。
2、制约因素
⑴我县区位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市场发育滞后,投资环境差。
⑵农业基础薄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⑶财政拮据,农民总体文化素质低,是目前我县农民增收困难的疾症所在。
二、农业生产的四个经济区域带
1、金沙江低山河谷地带
该区海拔在600-1000米的乡(镇)较多,热量丰富,土多田少,荒坡面积多,土地及水资源利用潜力大。
主要建设以优质脐橙和青椒为龙头的优质水果、干果基地。
在2010期间争取发展优质脐橙2万亩;发展青椒3万亩,总体规模达5万亩;并同步发展适宜该区的经济林木,使之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二半山区经济带
该区包括海拔1000-1500米的乡(镇),均是我县粮食主产区。
要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商品粮。
同时加强发展白魔芋、蚕桑、核桃、板栗、苹果、梨等经济作物。
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3、高山高寒地带
该区包括海拔1500米以上的乡(镇)。
应大力推广牛、羊“圈养”,同时要抓好玉米地膜规范化种植和洋芋脱毒薯的推广,努力解决高寒地区群众的温饱。
4、温湿经济带
该区针对我县西宁、黄琅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主要以发展茶叶、竹子、农业生态旅游业经济为主。
三、现阶段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措施
1、立足本县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
我县农业应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重点,培育好支柱产业,着重应抓好以下项目
⑴脐橙生产:我县是全省少有的脐橙最适合生长区,产出的“雷波脐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出了名,获全国农业博览会2金、1银,多次获四川省优质农产品证书,2003年被省农业厅、农科院等有关部门认证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然而时至今日,“雷波脐橙”产量低、量少,未形成规模效益。
当前应继续加大投入,对现有果树,通过高换嫁接、增施肥水、生物防治等无公害管理力度,对适宜发展区域成片规划,争取再发展2万余亩。
力争在近5-10年产量达1000万斤以上。
更新包装,提高科技含量及产品品质,才能将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省内外。
雷波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决定把五官乡青杠坪村1750亩坡地建成优质脐橙示范基地、希望之光人才培训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五官乡青杠坪村作为我县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示范片已正式启动。
“青杠坪脐橙基地”总投入100余万元,新改果梯500余亩,新修引水渠3730米,排溉渠15104.5米,蓄水池125口,蓄水量6250立方米。
沉沙池503口,
机耕道3200米。
目前已定植脐橙新品种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等九个早、中、晚熟品种14万株,总面积达1750亩。
进入盛果期后,预计可实现人均纯收入7142元。
⑵茶叶生产:茶叶是我县的名特产品,当前应利用各项资金,在老茶园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再发展高标准茶园2万亩,加紧对有机绿茶的申报认证,改进包装,抓好宣传,使之成为知名的纯天然有机饮料。
⑶蚕桑生产:蚕桑是我县发展多年的项目,应恢复和改造现有蚕桑基地,大力种植四边桑,指导科学养蚕,扶持重点养蚕适宜区和养蚕户,力争使我县蚕桑生产再上新台阶。
⑷蔬菜生产:抓住雷波县“垂直性”气候特点,投入资金建立无公害蔬菜大棚生产,今年在海湾已试点建立4个蔬菜大棚,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有我优”的特色无公害反季节蔬菜,以满足新形势下市场的新需求。
2、进一步加大扶持龙头产业的力度,带动农户生产,帮助农民增收
3、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支持灌溉、人畜饮水等工程。
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工程为代表,全县共投入资金1540万元,完成土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1.76万亩;新建通村公路15.7公里;完成水利建设330处,新增有效灌面3500亩,恢复改善灌面1.2万亩。
4、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
5、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四、对策及措施
1、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有计划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
2、继续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3、抓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我县实施的机遇,加强以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建设,提高抗灾综合能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4、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科技服务网络。
5、抓住溪洛渡电站在我县动工的有利时机,把优质农产品做大做强,为溪
洛渡工程提供服务,也为本地农民增收。
总之,雷波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到位率,按照“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思路,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和附加值,大力开发“名、优、特、新、稀”农产品,从而加快推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新跨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雷波县农业10年发展规划》。
【组稿编辑:蒋廷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