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 格式:pptx
- 大小:17.95 MB
- 文档页数:112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能量
1.各种形式的能量
形式:然界存在(声、光、电、热、磁)等各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机械能:能量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最终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作用:(机械能 )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
形式:家庭里经常使用的能量形式有(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太阳能等。
弊端:每一种能量形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
3.电和磁
关系:电可以转化为(磁)。
发现: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最先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4.电能和磁能
电磁铁: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作(电磁铁);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实验:改变电流 (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关系:电能和磁能可以(相互转换),也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5.电磁铁
磁性强弱: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可以改变的。
影响因素:线圈匝数多磁性(强),线圈匝数少磁性(弱);
电流大磁性(强),电流小磁性(弱)。
6.神奇的小电动机
性质:(电动机)是利用电能产生动力的机器。
工作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
7.能量从哪里来
太阳:(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
电能:(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来的。
特点:能量有多种形式,可以储存在一些(物质)中,也能相互(转换)。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适合背诵的知识点)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1.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能量是对物体运动的一种描述。
2.能量的形式各不相同,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3.像我们组装过的电路一样,电池提供的电能经过小灯泡,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
在这个过程中,电能的总量与光能和热能的总量是相等的。
4.车的行驶需要能量,汽油为大多数汽车提供了能量。
电动车会消耗电能,太阳能车会消耗太阳能。
5.寻找身边的能量形式观察到的现象能量的表现形式物体发生的变化转动的电风扇电叶片的转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镜片上的细小污物脱落运动的太阳能车光车轮的转动水烧开了热壶盖被顶起来磁铁吸引铁钉磁铁钉的运动太阳能热水器光水变热炒菜热菜烧熟了6.在我们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中,能量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能量形式——机械能。
机械能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1.每一种能量形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
2.交通工具的能量这种不可再生的能源。
2)一辆汽车大约只有20%的燃料用于驱动车辆,剩下的燃料主要转换成了热能和声能,散发到环境中去了。
3)燃油汽车发动机排出的气体对植物、动物、建筑物危害很大。
对地球的环境造成污染。
3.家里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能量使用的物品能源可否再生可否替代或节能办法XXX不可再生使用节能灯平板电脑电池不可再生不使用时关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可再生——燃气灶天然气不可再生利用节能燃气灶4.用电器的功率和耗电量1)功率是指用电器工作时单位工夫内耗电量的大小。
2)功率的单位是XXX,简称瓦,符号是W。
3)耗电量的常用单位是度,功率为1000瓦的电器,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度。
计算公式:功率(瓦)x时间(小时)=耗电量(度)。
4)下图为电热水壶的铭牌,观察铭牌可以知道它的功率、容量等信息。
“1800W”表示电热水壶工作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8度。
科学领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基石,而能量则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能量》,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探索能量世界奥秘的大门。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体系,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能量的本质、形式以及能量的转化与传递等重要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一、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能量的多种形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磁能等。
- 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动能转化为热能、电能转化为磁能等。
- 理解能量的传递方式,包括热传递、电流传递等。
-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能量转化和传递的规律。
-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 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能够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 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材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能量现象,如汽车的运动、电灯发光、电磁铁吸铁等,引导学生认识到能量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到机械能、热能、电能、磁能等是常见的能量形式,并能够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量的转化与传递- 这一部分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教材通过多个实验,如滚摆实验、电磁铁实验、小电动机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能量的转化过程。
-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动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可以转化为磁能等能量转化的规律,并能够分析能量转化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2、小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
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
3、分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
4、各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
5、分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多少?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性活动:
1、认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填在相应的图上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
五、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意图: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意义。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内容。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通过前面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够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2.难点: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相关内容。
2.课件、教案、学生活动材料。
3.教学视频、图片等辅助材料。
4.小组讨论的场地和设施。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或板书,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同时,展示生态系统的实例,如森林、湖泊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生态系统,分析其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
2020出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全单元教案设计在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能量》中,学生将研究各种形式的能量,包括声、光、电、热、磁等表现形式,以及机械能如何使物体运动起来。
通过观察和寻找能量存在的证据,学生将激发探索自然界不同形式能量的兴趣,并体会到各种形式的能量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第一节课中,教师将通过PPT课件和能量转化视频来导入课程。
学生将看到汽车加油和充电的图片,并回答问题:汽油为燃油汽车提供了什么?充电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什么?教师将引导学生认识到汽油和电能都是能量,只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
同时,教师将板书课题“各种形式的能量”。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将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能量形式,如电能、太阳能、水能等,并联系生活实际,共同回忆生活中诸多的能量存在形式以及能量带来的变化。
教师将出示表格,加深学生印象。
在第三节课中,教师将通过PPT出示几种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中包含哪种能量形式,如超声波清洗机利用声能达到除污的目的;磁悬浮列车利用磁能使列车悬浮达到减少阻力的效果;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带动扇叶达到发电的目的等。
学生将探索其它的能量形式。
最后,在第四节课中,学生将研究能量的作用,包括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等。
教师将通过实验和案例来让学生理解能量的作用。
通过这一单元的研究,学生将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着各种能量的表现形式,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视频发现物体变化时能量转化的证据,并体会到各种形式的能量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认识到家庭能源的节约和环保意义。
2.培养对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家庭中使用的不同能量形式。
2.学会估算家庭中电器的耗电量和电费支出。
教学难点:1.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能源的节约和环保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家庭中常见的电器图片,让学生讨论这些电器都需要哪些能量才能工作,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能量的来源和消耗。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能量》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能量的概念、形式和转换。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能量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能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拓展。
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勇于尝试,但有时缺乏耐心和细致观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能量的概念、形式和转换,学会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概念和各种形式。
2.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
3.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现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
3.教学设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能量现象?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存在于各种形式。
呈现(10分钟)1.讲解能量的基本概念和各种形式。
2.展示实验:动能、势能、热能、电能等。
操练(15分钟)1.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量的转化。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巩固(10分钟)1.讨论:能量转换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注意安全、节能环保等。
第四单元4.1各种各样的能量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能量能使物体动起来;能量有很多种形式,声、光、电、热都是能量的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生活经验、资料和实验来认识能量,了解周围存在的能量和形式;经历光、热、声是否是能量的探究过程;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能量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地从事有关能量的探究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研究能量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2、难点:认识食物. 燃料中的能量。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的大烧杯、圆底烧瓶、橡皮塞、开水、塑料杯、线、一小截火柴棍等;图片资料或课件等;事先也可让学生收集有关能量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当我们听到“能量”这个词时,会想到些什么?(由于学生们先前已经接触到能量的一些知识,因此对能量的概念会有自己的解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地板书几个关键词。
其中学生们可能会想到:能量会使物体动起来。
教师暗示将“能使物体动起来”作为能量存在的标准,但不必强调)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具有太阳能,食物给了我们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同学们还知道一些其他能量,看来对能量的认识还不少,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能量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着能量。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将深入地研究能量。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板书)(二)认识哪里有能量1、谈话:刚才同学们听到“能量”这个词时,就想到了那些有“力量”的东西,它们能使物体动起来。
那么风、流水、电、汽油能使什么动起来呢?教师出示书本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物体是什么使它们动起来的?教师小结:风、流水、电、汽油等都能使物体动起来,它们都具有能量(简称“能”)。
风和流水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
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
汽油具有的能量叫化学能,它燃烧时即发生化学变化时,才释放出它的能量。
2、讨论:热、光和声音是能量吗?(1) “能量能使物体动起来!”先让学生再一次明确能量的判断标准。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说课稿(新版)一. 教材分析《能量》是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能量的概念、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守恒。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活中的一些能量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能量的概念,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能够分析生活中的能量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科学对生活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量的概念、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2.教学难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能量现象,如太阳能、风能等,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概念和转化。
2.讲解能量概念:介绍能量的定义、单位以及能量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3.能量的转化: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能量的转化过程,如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热能等。
4.能量的守恒:阐述能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
5.生活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和守恒现象,如燃料燃烧、电器工作等。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7.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转化和守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能量4.1.各种形式的能量1. 世间万物都是的,能量是对物体运动的一种描述。
相对于不同形式的运动,能量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的。
2.我们组装的电路,电池提供的经过小灯泡,转换成了和。
在这个过程中电能的总量与光能和热能的总量是的。
3.各种各样的车子运动起来主要是依靠的,车子运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汽油、太阳能、电、磁等。
4.能量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最终都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能量形式——,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4.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1.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要补充和消耗。
2.家庭中使用的能量形式有、、、、太阳能、热能等,每种能量形式都要付出相应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
所以我们要懂得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3.能量来自于能源,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能源。
4.一辆汽车大约只有 %的燃料用于驱动车辆,剩下的燃料主要转换成了和 ,散发到环境中去了。
燃油汽车发动机排出的气体对植物、动物、建筑物危害很大,对地球的环境造成。
5. 指的是工作时单位时间内消耗电量的大小,功率为1千瓦的电器,一小时的耗电量就是度,功率的单位是,符号是。
(一种电器一天的耗电量=功率×每天用电时间÷1000)6.填写一下能量之间的转换: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转化成能;电风扇-电能转化成能和能;发电机-机械能转化成能;电饭锅-电能转化成能;电冰箱-电能转化为能。
7.你能提出哪些节能建议?4.3.电和磁1.丹麦的首次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2.实验一:用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观察导线是否会产生磁性实验方法和步骤:①组装一个电路,点亮小灯泡,以确保电路是。
(用导线将各个部件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②在桌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停止摆动时,指南针指向方向(当小磁针发生偏转时,周围存在有磁性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