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2-4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海陆变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壳是变动,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结果,并能以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展演示、模拟等,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开展是无止境,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自然手段也是无止境。
(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3.尝试对学生观点进展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4.本节内容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地表形态形成、“大陆漂移假说〞进展由浅入深了解和认识。
通过质疑、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学习形式开展教与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开展中,形成科学世界观。
2.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毅力和勇于探究精神。
3.培养尊重不同意见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人交流。
学情分析我所教学生刚升入初中,第一次接触地理学科。
地理根底相比照拟薄弱,对地理学习兴趣不是很浓,所以针对学生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多动手,让抽象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地壳是变动,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根本要点。
2.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展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开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课件出示:“七大洲和四大洋〞师生通过互动式电子白板一起复习海陆分布相关知识.师:这是今天我们所看到海陆分布状况,那过去和将来海陆分布又是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海陆变迁.【活动】地表形态变化探究一:海陆变迁实例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海陆变迁资料,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然后我们每组派一个代表起来交流.得出结论:总结刚刚通过大家交流,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海陆变迁事实,大量事实说明:地表形态处在永不停息运动和变化之中。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两课时教案(表格式)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章节内容在教材第33---37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飘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同时包含着人类对地球表面形态形成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等,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过程与方法1.尝试提出问题和观点。
2.培养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进行由浅入深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质疑、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与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3.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4.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4 海陆变迁(教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优质课件(湘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平均海拔和平均海深。
2. 了解海陆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地球的演化对此的影响。
3. 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对人类的影响。
4. 了解海洋和陆地的不同特点和功能。
教学重难点:1. 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对人类的影响。
2. 理解海陆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地球的演化对此的影响。
教学方法:1. 给学生展示海陆变迁的图片及地球演化过程的模型。
2. 师生探究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 分组讨论,课堂展示。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海陆变迁的图片及地球演化过程的模型。
2. 教学PPT,白板笔和文具,三角板、直尺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地球的表面有多少比例是陆地,多少比例是海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平衡?2. 给学生呈现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问题:“为什么有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之间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导入新知(25分钟)1. 讲解海滩、岬角、海岸、三角洲、河口等概念。
2. 介绍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球演化、气候变化、地震、火山爆发、海平面变化、人类活动等。
3. 介绍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对人类的影响。
三、学生探究(20分钟)1.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海陆分布、地球演化、海陆变迁的交互关系图并进行讨论。
2.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展示探究结果。
四、课堂练习(20分钟)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海陆变迁的影响图并进行解析、讨论。
2. 给学生出示案例,让他们分析案例,总结案例可以如何解决。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点名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学生简述海陆变迁,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的影响。
2. 老师讲解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如何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应用。
六、作业(5分钟)请学生回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身边与海陆变迁、海洋和陆地有关的情况或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或改变。
第4节海陆变迁【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通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到板块构造的提出,加强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4、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5、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6、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1、认识到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教学难点】:板块运动与世界主要山脉形成的关系【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提纲】:一、地表形态的变化1、缓慢的变化2、激烈的变化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三、板块构造学说1、六大板块2、板块运动3、板块运动和地形的关系四、火山与地震1、火山、地震带和板块运动2、地震应急措施【教学过程】:一、地表形态的变化(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1、教学导入今天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有8844.43米高,有人却在其峰顶发现了鱼骨化石,由此证明它原为海底一部分,显示出地表形态的变化2、引导设问:你知道哪些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地表形态在变化中?要求:分小组先讨论,后收集能说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事例,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他们找到的事例3、思考活动—教材P41页二、大陆漂移假说1、故事引入----南极洲地表覆盖着2000米厚的冰层,几乎寸草不生,但我们发现南极洲地层内储藏着大量由高等植物变成的煤炭。
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但的深化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简单了解防震抗灾意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教学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教学难点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图文结合法、合作交流法、联系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成语“沧海桑田”导入,说明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小组交流:【教师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下列任务:(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
“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2、小组交流:【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教师扩充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教师投影出示大陆漂移动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板块构造学说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表示板块张列,表示板块碰撞。
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2.4《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列举实例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学会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及成因。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勇于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了解防灾减灾的常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电教手段及教具:多媒体导入:海陆变迁视频导入:《国庆中秋喜相逢,华夏大地共欢庆》导语:麻古发现随时会被海水淹没的礁石-永暑礁成了南沙群岛的第一大岛永暑岛,感叹真是沧海桑田,中国历经71年,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而我们的地球也真正经历过巨大的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学生:观看视频,升华感情,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设计意图:由具有爱国情感的、生活中的地理的视频导入,引领学生顺其自然、兴趣盎然进入新课学习。
过渡:神仙麻姑曾亲眼看到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这是真的吗?让我们和麻姑一起用事实来说话。
新授:一.地表形态变化1.出示地表形态变化的4个实例和一则新闻,引导学生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
2.归纳总结: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观察实例,解释现象,体会地表形态变化。
让学生从直观去感受地表形态产生的变化。
过渡:地表形态在变化,海陆之间也在变化,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善于思考的麻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让我们和麻姑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吧?二.大陆漂移假说1.慧眼识图: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发现的奥妙。
你的发现跟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不谋而合。
2.大胆假设:南美洲和非洲是一个整体。
3.小实验:一张报纸4.验证假设:出示证据5.得出结论:大陆漂移假说途径①从课本获得②演示过程6.解释现象:南极发现了煤7.魏格纳的事迹进行情感教育学生观察,发现问题,进行猜想。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重要内容。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等基础知识,而本章内容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以及变化过程。
通过对海陆变迁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地球表面的形态,理解地球的演变历史,为后续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等知识奠定基础。
同时,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首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遗迹等,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思考。
接着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阐述了魏格纳提出该学说的依据和主要观点。
然后引入板块构造学说,讲解了板块的划分、运动方式以及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等知识。
教材内容按照从现象到理论,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以及地理课的前期学习中,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海陆分布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海陆变迁这种宏观且抽象的地理现象,他们的认知还比较浅显。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说过一些地震、火山等灾害,但对于这些现象与海陆变迁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理解。
(二)认知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直观、生动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不过,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究新鲜事物,如果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将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习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
他们喜欢在互动中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学生对于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更易于接受,例如利用身边的地理现象来解释海陆变迁等内容,会让他们更有学习的成就感。
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讲述故事,切入问题。
让学生讲一讲“沧海桑田”的故事,从故事中引出海陆是否能够变迁的问题探究。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进一步验证海陆是在变化的。
讲故事、观看视频,能够化虚为实,化远为近。
观察与感悟一、地表形态的变化1.列举实例,解释下列现象。
● 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失。
【承转】这些地理现象都是漫长的变化的过程。
但有些现象表现激烈,易被察觉。
2.火山与地震。
展示火山与地震图片,结合教材内容,找到火山与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体会火山与地震产生的突然性,感受短时间内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展示填海造陆、开山采石的情景图片,感受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结论:海洋→陆地,陆地→海洋,板块张裂拉伸,板块碰撞挤压。
引导学生分析海变陆、陆变海的实例,从而感悟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引导学生对海陆变迁进行归类分析。
的影响。
承转地表形态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观察与思考二、大陆漂移假说1.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过程,结合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了解该假说创始人、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