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8
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体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所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和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为文化。
l 分类l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指所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又称大文化1)文化的结构① 物质文化层: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为目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 制度文化层:由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文化成果:经济,婚姻,家族,制度,法律,宗教组织等③ 行为文化层:表现为民风民俗,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④ 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社会心理社会责任形态(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宗教)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2)狭义文化:精神创造活动及结果,又称小文化(属于心态文化层的范畴)注意重点: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例子:中国古代:文化文治教化开始专注于精神领域1871念得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文化核心:传统价值观56页思考题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陈寅恪拉丁文,culture 含有耕种、居住、等多重含义中国文化的主旋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l 中国文化的优劣: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a)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b) 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c) 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d) 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② 中国文化的劣根性a) 没有民主,不重科学b) 强调整体,不重视个人自由。
③ 全球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a) 文化贡献,各种思想,和而不同。
④ 四种文化思潮:中体西用,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
l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① 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② 认识国情③ 创造未来学习方法:① 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相结合② 典籍和社会观察结合③ 批判和创新相结合l 专题二: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l 影响因素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等疆域: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古代自然利用方面的成就?(1)古朝历代都有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长利用(2)水利的兴修不公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联社恶性循环唐朝中期,正是由于大量光建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辐度提出高。
最终在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北京时间中心(3)古代必造成利用自然的另外一顶重要举措是开凿利用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到隋唐的时候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怕原因?(1)汉初文学多承着楚辞和战国策士文风发展。
到武帝尊儒以手文学风沿为之一变。
汉大赋则异趣它的曲终奏雅,劝百讽一实际遵循的是《诗三百》,的经学的“主文而谲”反经以权,所以名赋,在当时作家是很明确的,就是要皈依《诗》经学的“六义”大法。
(2)更有意义的是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乐府这一政府机构,可能秦代就有但是用这个机构大力采集民歌。
却是汉武帝的“独尊儒述”的表现。
(3)五言这一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诗体,在汉代人的歌唱中养育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文人们的极大兴趣,经过汉末至建成安时代的悲歌史慷慨,诗歌创作成了文人们最午要的精神竹活之一佛教职工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寺院,僧徒,也家必变着固有的伦理观念,促击着新的生活和生存方式。
(2)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缓画艺术都有是艺术中的新景象。
(3)佛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受化世人的讲诵和演唱,促使用权新的文学体载体的产生(4)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
(5)佛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也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
(6)寺庙和僧侣其至使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
在中国立足(7)而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缺点?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
国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答案:D2. 被誉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A3. 中国传统戏曲中,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是:A. 京剧B. 黄梅戏C. 越剧D. 豫剧答案:A4.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圣诞节C. 端午节D. 中秋节答案:B5.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夏季开始的节气是:A. 立夏B. 立秋C. 立冬D. 立春答案:A6. 中国古代的“五经”包括以下哪些经典?A.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B. 《诗经》、《尚书》、《论语》、《易经》、《春秋》C. 《诗经》、《尚书》、《礼记》、《孟子》、《春秋》D.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道德经》答案:A7.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A. 王羲之的《兰亭序》B.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C. 苏轼的《寒食帖》D. 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答案:A8.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开始于: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明代答案:B9.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A. 陶瓷B. 刺绣C. 油画D. 竹编答案:C10.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包括以下哪些作品?A.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B. 《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三国演义》C.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D. 《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金瓶梅》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美德?A. 孝顺B. 忠诚C. 勇敢答案:ABCD2.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包括以下哪些人物?A. 西施B. 王昭君C. 貂蝉D. 杨贵妃答案:ABCD3. 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乐器?A. 古筝B. 琵琶C. 吉他D. 笛子答案:ABD4.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包括以下哪些建筑?A. 黄鹤楼B. 岳阳楼C. 滕王阁D. 鹳雀楼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医学?A. 中医B. 西医D. 蒙医答案:A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2.禅宗:始于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本宗旨3.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并对之敬畏和崇拜4.宗法制:古代为解决职权、财产分配而建立的维护世袭统治的血缘宗法制度,是由古代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时完善5.姓与氏:姓由居住的村落或所属部落名称而来,氏由君主分封的地方、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谥号而来6.拱手礼:双手和握,右手握拳,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的一种见面礼仪7.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思想8.天人合一:最早产生于先秦,经汉唐发展,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关于人与整个宇宙关系的思想理念9.四谛八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四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道10.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唉一切物类11.厚德载物:以宽厚之道德心包含万物,对待事物由兼容并包之心12.家国同构:家庭、家族与国家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13.七出三不去:“七出”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嫉、多言、盗窃。
“三不去”指千贫后富、无所归、三年丧14.礼制的精神:本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仪式,后被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实施推行,漫漫孕育了一种精神,包括维持社会秩序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精神15.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二、简答1.简述道家与道教,并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答:道家是学术学派,不是宗教。
但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道家宣扬清静无为、超凡脱俗,道教在此基础上再行演绎,形成出世的人生观,道家思想是道教直接吸收的思想养料,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紧密2.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和特征?答:宗法制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1.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五常道德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五常道德,即仁、义、礼、智、信。
仁指的是关爱他人、善待他人;义指的是正义和公平;礼指的是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智指的是智慧和学识;信指的是诚实守信。
3. 孝道和家族伦理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孝道和家族伦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孝道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道和无为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原则,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它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陀与佛教教义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谛”和“八正道”的教义。
佛教教义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可以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和幸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答案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 自强不息2. 厚德载物3. 实用主义实践理性4. 超脱圆滑辩证思维2、自强不息得含义及其文化渊源..《易·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觉上进☆.勤恳劳动☆. 不怕困苦☆.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不仅是君子应有的风范、也是一般男子汉应有的风范;而且还是民族、国家应有的风范;3.厚德载物得含义及其文化渊源易·坤卦·象辞》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宽厚待人..宽即宽容、厚即厚道..☆.和合兼容..文化兼容;宗教兼容; 神仙兼容4.汉字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汉字是记载汉语的符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5个阶段;到汉晋时期遂完全成熟和定型..5.简述汉字造字的六种基本方法..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同义互训6假借;同音替代.. 6.“三皇五帝”正统的说法是指哪些人三皇: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正统观点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7.中国人为什么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龙最初是生殖图腾;后演化为政治图腾..1.首先是远古人生殖崇拜的结果..2.大国统治需要有某种神奇的强大超凡的力量的支助..3.农耕文明需要雨水保护..龙主管雨水..8.简述《易经》包含的哲学思想..1. 对立统一的思想2. 变化发展的思想3. 矛盾对立与转化的思想4. 主观能动性的思想5. 无限发展的思想9.揭示《周易》精髓的“阴阳鱼图”最早是什么时代的作品《阴阳鱼图》:据明朝初年的赵挥谦说;南宋时;朱熹派蔡元定到四川搜集这些图;蔡得到三副图;这是其中之一..不知什么原因;朱熹没有见到这幅图..赵挥谦也是好不容易才搜集到的..李申认为;我们最好相信;这图是元朝末年的人创造的;也可能就是赵挥谦创造的..10.简述孔子“君子观”的主要内容..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的实质:爱人2.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的实质:适宜3.礼是仁义的表现形式礼的实质:体仁行义的行为规范4.时中中庸之道: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5. “知命” 尽人事而待天命11.简述儒家之“儒”的本质含义..儒;含有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人之意..儒家的儒;正是这种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君子儒;而非小人儒..12.述评儒家的“穷独达兼”的为人处世之道..穷独达兼..义孔子:“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对此有很好的表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3.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3.启发式教学方法4.实事求是的学风14、儒家的理想人格——内圣外王内涵:内圣;指内心有深厚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即内修圣人之德..外王即外施王者之政;指把主体内在的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用儒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通过修身来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方法:三纲八目:三纲:①明明德;②亲民;③止于至善..八目:①格物、②致知、③正心、④诚意、⑤修身、⑥齐家、⑦治国、⑧平天下;15.述评儒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当仁不让;义不容辞..义孔子为中国人做出了楷模——舍己为人;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杀身成仁;舍身求义..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以天下为己任;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今天的脊梁..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16.道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杨子、老子、庄子的答案各是什么出发点:全生避害杨朱的方法——逃离人世;遁迹山林..老子的方法——遵道行事;自然无为..庄子的方法——无待无我;避于仙境..17.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袭明:按道、常、规律办事..处柔:贵柔守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46章所以要“寡欲”..不为天下先:“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18.述评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人生哲学..不为天下先:“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19.庄子的理想人格——浑沌、神仙《应帝王》中有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19.述评庄子的生死观..主张“重生”;反对“轻生”“外生死”超生死——游无何有之乡20.“视死如归”的含义及其文化渊源..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大宗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圣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21.简述庄子的幸福观..相对幸福自由尽性以理化情;达生知命绝对幸福无己、无功、无名22.简述中国道教的特点..①它是重视今世、重视生命价值的宗教..②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即相信仙人、仙境的存在;世人可以寻求到或修炼成仙..③是重视科技的宗教..23.简述佛教中“菩萨”的含义及其精神境界..波罗蜜修渡成功的人便是“菩萨”..“菩萨”是梵语菩提觉悟萨陲有情的译音;中文直译即为“觉有情”;即多情的慈悲救世的得道者..24.简述佛教中国化的主要表现..1.死后成佛到今生成佛2.禁欲主义苦行僧被修正3.长期修炼成佛到顿悟成佛4.佛教对中国巫术的妥协25.简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小乘佛教:认为世间无常;人生是苦..主张出家修行;宣称生死轮回;在轮回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罗汉大乘佛教:主张世间无常;一切皆空..把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解脱说成是最高、最真实、最理想的精神境界;叫作“涅磐”.. 菩萨、佛26.简述《三十六计》的成书时代及其作者..檀公即南朝刘宋王朝大将檀道济385-436年;高平金乡今山东省济宁金乡县檀庄人..2008年9月;在檀道济的家乡济宁地区发现了玉简册书《三十六计》;玉书尾片刻有“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即公元596年;距檀道济仅160年左右..27.简述中国古代的战争观..㈠.义战而礼战㈡.强兵而重战㈢.弭兵而反战㈣.义战而仁战28..述评“向戍弭兵”..“弭兵之会”就是谈判修和;停止战争的盟会..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合晋卿赵子文、楚令尹子木等在宋结盟;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弭兵之会”;又称“向戌弭兵”..此次弭兵大会共邀请了十余国参加;并约定;除齐、秦大国外;其余各国均需准备双份礼品;分别贡于晋、楚盟主国..从此;小国的贡纳负担增加了一倍之多..“弭兵”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向戌弭兵受到了子罕的批评:“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起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去之;不亦诬乎以诬道蔽诸侯;罪莫大焉..纵无大讨;而又求赏;无厌之甚矣”子罕的意见有三:①弭兵不利于小国..②弭兵不合天意..天生五材..③弭兵不符合圣人之道..《左传》是褒子罕而贬向戌;尚武备而贱弭兵..28. 如何看待宋襄公的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举兵伐郑;楚军为救郑而与宋军战于泓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29、子曰:仁者爱人..其爱人的最低标准是什么爱人之首要在哪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爱人的根本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爱人的始要:亲亲为大30.“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合理性及其弊端最早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的是《礼记》..《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此大乱之道也..”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把灭人欲当作存天理的必要条件..天理与人欲的关系:①相互依存..他说:“有个天理就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②相互对立..朱熹更强调天理人欲的对立..认为“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人欲在界限上虽是不确定的;但在性质上却是不容混淆的、对立的..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二者不可调和..总之;一个人;食;足够即可;饭要吃;来点肉;来点酒;都是可以的;但大鱼大肉;花天酒地;奢侈浪费;贪图享受;则是过份了;违背了封建道德规范;不该吃的你吃;不该穿的你穿;总追求好吃好喝;则是人欲;要灭绝..色;不能没有;有即可;但有必须是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前提下的有..32、三皇五帝中三皇的各自功用三皇的功业: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神农氏:“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文化:指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于自然和社会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
(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一切活动)。
广义: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
一是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二是,中国文化根深叶茂,有着异乎寻常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把选官和教育相结合。
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选拔、使用的社会性管理制度。
科举制有隋朝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
民俗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民俗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维类型和价值观念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
体现在衣饰、饮食、节庆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民俗文化。
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1.文化的特征(1)同一性(2)时代性(3)民族性(4)地域性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源流和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1.多态的地形、地貌2.多样的气候环境3.辽阔的地域4.多民族的融合(1).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2)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交融(一枝独秀、自成一体、具有很长的生命力(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社会政治环境1.社会政治环境特征(1)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2)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宗法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2.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宗法: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系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文化:指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于自然和社会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
(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一切活动)。
广义: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
一是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二是,中国文化根深叶茂,有着异乎寻常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把选官和教育相结合。
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选拔、使用的社会性管理制度。
科举制有隋朝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
民俗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民俗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维类型和价值观念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
体现在衣饰、饮食、节庆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民俗文化。
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1.文化的特征(1)同一性(2)时代性(3)民族性(4)地域性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源流和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1.多态的地形、地貌2.多样的气候环境3.辽阔的地域4.多民族的融合(1).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2)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交融(一枝独秀、自成一体、具有很长的生命力(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社会政治环境1.社会政治环境特征(1)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2)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宗法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2.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宗法: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系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
其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度(3)宗庙制度3.社会政治环境影响(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范式的形成。
血缘关系;上下等级关系;集体主义。
(2)专制制度的充分发展,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3)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结合。
(4)农耕,伦理和政治型文化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萌芽)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1、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宗教崇拜(1)殷商神本文化:形成正式的祖先崇拜(2)周人敬天保民:从神本文化到人本文化的转变:出现了礼制和早期文字形成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1)学术学派的先后出现(2)出现了私学(3)政治上封建制开始形成第二阶段:秦汉时期:中国思想传统文化的最终形成1、文化的大一统:政治、经济制度的统一。
2、文化的统一:文字、度量衡、焚书坑儒3、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易》《诗》《书》《礼》《春秋》为儒学经典4、经学对中国思想传统文化的影响:确立了儒学思想正统化,制约了我国多种文化的共同发展。
成就:赋的形成,天文学、医学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1、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儒、佛、道共同存在。
2、玄学的兴起3、佛教艺术的形成第四阶段:唐宋元时期,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繁荣高峰期1、理学为代表的思想产生2、政治经济制度得到完善3、文化高度发展成就巨大(1)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散文(2)科技、四大发明、天文学、医学(3)经济繁荣第五个阶段: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史籍、小说著作的出现:《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四.多民族文化融合1.民族文化类型(1)北方游牧民族(2)中原农耕文化(3)南方山地游牧文化2.民族交流(1.)汉唐时期:北方匈奴大规模南迁。
(2.)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北方民族大量南迁。
少数民族大规模的融合。
(3.)宋元时期:蒙古族入关。
(4.)明清时期:北方满族入关。
3.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融合。
途径(1.)大规模战争。
(2).经济贸易:采用茶马互市。
(3).民族迁徙。
(4.)边疆政策:采用和亲。
影响(1).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2.)促进了民族融合。
(3.)保证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中原农耕民族同南方山地民族的融合。
形式(1.)少数民族迁徙。
(2.)汉族移民:兵屯、民屯作用(1)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发展。
(2)促进经济交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耕文化的发展。
3.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五.中外文化交流(一)中外文化交流的阶段1.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的传入和传播。
2.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向外传播,伊斯兰教的传播,西亚农作物的传入。
3.明清时期:西学东渐;洋务运动学科技到戊戌变法学政治再到新文化运动学思想。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1.地理环境(1)中国:大陆农耕文化(2)西方:海洋文化2.经济上(1)中国:农耕经济(2)西方:商业经济3.思想上(1)中国:儒家伦理思想(2)西方:宗教文化4.哲学上(1)中国:整体思维、辩证统一(2)西方:逻辑抽象思维5.社会价值观、道德观(1)中国:求同,重视集体利益,中庸思想,重义轻利,:强调天人合一(2)西方:求异,重视个人利益,特殊性思想,重利轻义,征服自然4、社会习俗(1)中国:注重民族习惯(2)西方:注重社会文明5、法治上(1)中国:等级特权(2)西方:民主法治,6.生活方式(1)中国:男尊女卑(2)西方:男女平等7.饮食习惯,语言,服饰等(三)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地理位置和土地的差异。
(1)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本质区别(2)物质生产的差异2、文化的模式差异(1)中国:农耕伦理型政治文化(2)西方:宗教政治型文化2.文化思想:西方以宗教思想为主导,中国则是以儒家思想作为主导。
3.经济基础的差异: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而西方则是工商业贸易经济。
六.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和特点(一)类型:大陆农耕型、伦理政治型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强调统一性和延续性(1)政治的统一(2)民族的融合和凝聚(3)文化传统的承袭2、人文精神与民本主义(1)人文传统即非宗教性(2)关注人:行为,道德规范(3)尊重民的民本思想:一是肯定民是邦国的基础本根;二是,主张君为民主;三是,“固本”与“宁邦”3、重群体轻个体,强调集体主义(1)家族本位(2)家族精神,(3)宗法集体主义原则(4)追求社会价值4.重人伦轻自然(1)重视社会的发展而轻视自然(2)重视社会道德忽视自然科学5.崇老尚古,保守七.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力,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特点(一)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1.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人本主义:以人为本(1)把人放在一定的关系中来讲一个人应该如何负起自己的责任(2)强调个人的主体性、自觉性、主动性(3)道德第一:品格“天理”的基本内容是仁、义、礼、智等至善的德行。
(二)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三)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四)经世致用,刚柔相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社会功能(一)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和团结(二)推动社会进步,培养建康人格的精神动力八.中国传统哲学(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形成与发展1.商周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提出2.春秋战国时期:我过哲学的形成派别。
先秦之学:社会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探讨人生3.西汉经学,宋明理学(1)两汉经学:如何实现国家大一统问题,信善论,三纲五常(2)魏晋玄学:探讨事物的相对论(3)中国佛教哲学,解决心的问题(4)宋明理学(5)实学,学以致用(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及其思维方式特征1.浓郁的政治伦理色彩2.重唯物辩证与重直觉的思维传统3.强调言行一致与知行合一4.重视人际和谐,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方式1.重经验,重直觉2.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缺乏科学精神。
九.中国传统宗教(一)宗教的形式1.原始宗教(1.)自然崇拜(2).图腾崇拜(3).祖先崇拜,鬼神崇拜2.封建社会:把政治和伦理宗教相结合3.道教和佛教(二)中国宗教的特点(1)多宗教(2)宗教具有浓厚的伦理化色彩(三)道教的来源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民族宗教道教形成的背景1.统治阶级利用宗教2.佛教的传入所形成的竞争3.东汉末年社会腐败道教的思想渊源1.古代宗教和神仙传说:祖先崇拜,鬼神崇拜2.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核心,运用老庄之学儒家与阴阳五行思想:吸收儒道思想十.中国传统教育(一)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思想1.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学思并重、循序渐进2.温故知新3.由博返约4.教学相长、长善救失5.启发诱导6.言传身教(二)教育机构及其特征官学1.学在官府:国家垄断,教师是官员2.太学: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其名。
国家学校最高级3.国子学:中国古代社会为贵胄子弟而设的最高学府。
贵族学校最高级4.国子监:汉魏以后历代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5.府州县学:古代地方政府设立的官学既乡学。
目的: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
私学1.私学:民间或私人创办的与国学相适应的学校类型2.家族学校:私馆家族式学校:私塾3.设立私学的作用(1)几乎完全承担了蒙养教育的任务(2)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贡献(3)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书院1.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他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3.作风(1)刻苦学习、深入钻研(2)注重创发、提倡求真(3)师友讲习、自由讨论(4)修身养性、重在做人(5)尊师爱生(6)关心时事、学政兼论(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总体特征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强调道德第一位(1).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2.)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3).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实用价值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1).教育是必要的(2).在教育中德智相结合3.注重内省与内求,强调学习的自觉性4.强调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层面的结合5.教学的灵活性6.强调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十一.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一)中国古代文学特征1.文以载道的教学传统,强调文化的导向教育功能。
2.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3.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二)中国古代文学地位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经历了长达3000余年的发展历程。
人们用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成就。
(三)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1.诗化、理趣、意境2.气韵生动与虚实相生3.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4.“和”与“中”之美(四)中国传统文学地位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相当高的成就,不但思想内容深邃,形态上也表现的瑰丽多姿,中国传统艺术主要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代表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深厚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