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解放战争(一轮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29
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一)阶段特征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二)学习重点1.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
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3)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4)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有了较大发展,这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
以上这些情况表明,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①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力图避免内战,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② 与国民党举行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使民主力量取得了主动权。
第17课解放战争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1)背景:①美国积极帮助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
②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特别是内战的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目的:为争取和平,揭穿美蒋阴谋。
①概况: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②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重庆)(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3、内战的爆发(1)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方针: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3)结果:共产党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又粉碎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条件:①力量对比发生变化②土改激发积极性(2)反攻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战略决战:(1)1948年9月-1949年1月。
长江以北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结果: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渡江战役:由于国民党政府缺乏诚意,国共北平谈判破裂。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屈辱的历史从此结束。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主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第17课解放战争一、知识梳理(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5.8-1946.6)1、重庆谈判原因: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蒋介石尚未完成内战准备结果:《双十协定》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评价: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否定国民党一党专政;但未解决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问题。
(二)战争阶段(1946.6——1949.10)1、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1)内战全面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2)重点进攻:山东、陕北;孟良崮战役2、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秋)——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3、战略决战(1948.9——1949.1)辽沈战役:1948.9——11月;歼敌47万余,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1948.11——1949.1;歼敌55万余平津战役:1948.11——1949.1;歼敌和改编52万余评价:消灭国民党150多万,军队主力基本消灭,奠定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4、胜利阶段(1949.1-10)北平和谈(1949.4)渡江战役(1949.4.21)5.七届二中全会:(1949)——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二、强化训练1.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规定,中国领土向美国全部开放,美国船舶有驶往中国所有开放口岸、地方和领水的自由等。
国民政府签署这一条约旨在( )A.实现经济上的互惠互利B.使中国融入世界市场C.获得美国对内战的支持D.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答案:C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为内战所做的准备。
结合《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的背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是为了获得美国的支持发动内战,故A项错误,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始国之一,故D项错误。
2.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
西藏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解放战争》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5题;共70分)1. (2分) (2017高三上·大庆期中) 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 .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 .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 .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2. (2分) (2019高一下·淄博开学考)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 . 千里跃进大别山B . 百万雄师过长江C . 挺进大西南D . 战略大决战3. (2分) (2019高二下·泉港期中) 如图是江西婺源县水岚村少年詹庆良1949年9月23日的一则日记。
对此推断合理的是()A . “三大邻国”有误,应为美苏居中调停B . 当时国共两党和谈,决定和平民主建国C . 作者身居乡村,获得外界信息迟滞有限D . 日记所载不符史实4. (2分) (2017高一上·彭水月考)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 . 千里挺进大别山B . 百万雄师过长江C . 挺进大西南D . 挥师大西北5. (2分)抗战胜利后初期,国内政治斗争的核心内容包括①和平民主建国②社会主义革命③改组国民政府④人民军队合法化A . ①②④B . ①③④C . ③④D . ②③④6. (2分) (2017高一上·赣州期中) 1989年11月20日邓小平会见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时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两头的敌人吸引到中间来,而我们的战略反攻,实现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战略意图。
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一、解放战争的过程:第一阶段:战争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第二阶段:全面内战:1946年6月—1950年6月①防御阶段(1946、6——1947、6)②反攻阶段(1947、6——1948秋)③决战阶段(1948、9——1949、1)三大战役④胜利阶段(1949、1——1950、6)第一阶段:战争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1.重庆谈判:(1)背景:①主要矛盾:抗战结束后,国内主要矛盾由中日民族矛盾变为了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发动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
②国内人民:渴望和平。
③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积极帮助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来源:学.科.网]④蒋介石:迫于国内外的和平压力,内战准备尚未完成→“假和平、真内战”⑤中共:代表人民,努力争取和平民主(2)结果: 签署《双十协定》(3)《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4)斗争焦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5)意义:政治上取得主动权, 赢得民心。
2.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6年初地点:重庆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第二阶段:全面内战:1946年6月—1950年6月(1)全面内战爆发(时间、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战术、战果):运动战,歼敌70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地区):1947年,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2.反攻阶段(1947、6——1948秋)[来源:Z&xx&](1)经济:土地改革(时间、文件、内容、意义)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影响: 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2)军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间、部队、意义):1947年6月; 晋冀鲁豫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第17课解放战争过渡时期(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时期)(1945.8—1946.6)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最后胜利阶段(1949.1—1949.9)一、解放战争前1、抗战胜利后国际形势:(内战爆发的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发展②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积极向全球扩张国内形势:①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准备武装斗争;②美蒋勾结准备内战A.战后美国的对华基本政策是“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反动方针中日民族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2.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A、1945年,参加重庆谈判,签《双十协定》。
B、1946年初参加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重庆谈判原因:国内外和平舆论的压力;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抗战胜利后国内外人民要求和平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一面准备内战;一面邀毛商讨和平问题)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假和平阴谋,毛泽东毅然前往谈判目的:通过谈判拖延时间,准备内战;把内战的责任推在中共方面.时间:1945.8.28—10.10成果:1945.10.10.签《双十协定》【“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问题未达成协议】意义:①对人民:内容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和和平建国②对中共: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扩大了影响③对国民党:被迫承认,再发动内战陷于被动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协议内容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比较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相同点:①背景:都是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②内容:都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定;③影响:都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和平民主的诚意,使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处于被动;④结果:成果都被国民党破坏,没有带来和平与民主。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7讲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07190192夯实基础【P33】一、内战爆发【基础梳理】1.重庆谈判(1)原因:国民党: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揭穿蒋介石的阴谋。
(2)结果:签署《双十协定》(1945年)。
2.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3.内战爆发①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②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重难突破】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的必然性(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使然。
(2)中共代表全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地位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6)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气候,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有共产党国家的反动政府消灭本国共产党。
所以,美蒋勾结起来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真题演练】一月九日星期三唉!今天的中国寄生虫太多了……国事一天一天的好转了,国家的一切将决定在明(十)日之政治协商会议,此会如果成功,实四亿五千万苍生之幸福,万一不幸则后患无穷,吾人拭目以待。
A.1946年 B.1947年C.1948年 D.1949年【解析】政治协商会议有两个,1946年的重庆政协会议和1949年的北平政协会议,故排除B、C。
根据题干材料中“如果成功,则人民幸福;如果不成功,则后患无穷”可知是1946年的重庆政协会议,重庆政协会议讨论和平建国问题,但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1946年6月,内战准备就绪后,撕毁《双十协定》,内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