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案三、声音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11
四年级科学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的基本特征;2.能够分辨不同声音的高低、响度和音色;3.学习利用身体部位和简单材料制作不同的乐器。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科书《四年级科学课程标准教材》、乐器制作材料(如纸板、橡皮筋、竹棒等);2.学生准备:学生教科书、笔记本等。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声音产生的方式,例如:什么会产生声音?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 学习声音的基本特征1.设计实验1:探究声音的传播–器材:硬纸板、铃铛、长绳–操作步骤:a.将纸板固定在教室的两个不同位置;b.一个同学拿着一端系着铃铛的绳子沿着墙缓慢走动,另一个同学在另一端观察;c.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结论:声音是通过空气中的振动传播的。
2.设计实验2:探究声音的高低–器材:各种发音体(笛子、玻璃杯、鸟鸣器等)–操作步骤:a.分组,每组利用给定的发音体发出不同的声音;b.听取不同发音体发出的声音,并分辨高低音;c.记录实验结果。
–结论:发音体振动快的声音为高音,振动慢的声音为低音。
3.设计实验3:探究声音的响度–器材:不同大小的容器(如玻璃瓶)–操作步骤:a.倒入相同量的水到不同大小的容器中;b.用勺子轻敲容器的开口处;c.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大小。
–结论:容器内的空气与水共同振动产生声音,容器越大,共振面积越大,声音越大。
3. 分辨不同声音的音色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录音,并让学生聆听,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分辨不同声音的音色,如铃声、鸟鸣声、人声等。
4. 制作简易乐器1.制作纸板拍子:–准备纸板和剪刀;–将纸板剪成适当的大小和形状,使其成为拍子的样子;–学生利用拍子敲击不同物体,观察和记录发出的声音。
2.制作橡皮筋吉他:–准备纸板、橡皮筋和剪刀;–将纸板剪成适当大小和形状,使其成为吉他的样子;–在纸板上绑上橡皮筋,调整橡皮筋的松紧程度;–学生用手指拨动橡皮筋,观察和记录发出的声音。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以及人耳如何接收和感知声音等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人耳如何接收和感知声音。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介质(如空气、水等)、接收器(如耳朵、声音传感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音。
例如,将一把尺子紧按在桌面上,拨动尺子使其振动,学生能听到尺子发出的声音。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以及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可以设计为:将振动的物体(如尺子)放入空气中、水中,让学生观察和听取声音的变化。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提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何?”等。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声音》(共8课)(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声音》(共8课)(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课程目标:1. 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2. 掌握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
3. 培养对声音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2. 声音的特性和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效果和传播方式。
2. 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准备:1. 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
2. 多媒体资料和实验器材。
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第一课:声音的来源(30分钟)1. 导入:教师播放不同声音,让学生听声音猜测来源。
2. 学习声音的来源:生活中各种生物和事物都可以产生声音。
3. 实验:学生分组观察和记录身边的声音来源,然后归纳总结。
第二课:声音的传播(40分钟)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声音的来源,让学生回答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 学习声音的传播方式: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
3. 实验:学生用实验器材模拟声音的传播,观察和比较空气和固体传播的效果。
第三课:声音的音调(45分钟)1. 导入:教师演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感知音调的高低变化。
2. 学习声音的音调:高音、低音和中音的区别。
3. 实验:学生用发条拉琴模拟不同音调的声音,观察和比较音调的差异。
第四课:声音的响度(45分钟)1. 导入:教师演示不同响度的声音,让学生感知响度的大小差异。
2. 学习声音的响度:响亮和轻柔的声音。
3. 实验:学生利用声压计测量不同响度的声音,了解响度的测量方法和调整声音响度的原理。
第五课:声音的音色(50分钟)1. 导入:教师演奏不同乐器,让学生欣赏和感知音色的差异。
2. 学习声音的音色:不同的乐器和声源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特点。
3. 实验:学生自由选择乐器,通过演奏和听觉感知,描述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第六课:声音的测量方法(40分钟)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声音特性,让学生回答如何测量声音的特性。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学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听听声音》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二、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
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三、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实验活动,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能存有计划、存有目的的展开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条不紊的展开实验操作方式。
3.培养协作、合作进行研究活动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五、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工作:教师准备: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乒乓球、绿豆。
学生准备工作:学生自带1——2样能表达意见的物体。
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犯罪行为设计意图一、引入:1.今天这节科学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件物品,请你来猜一猜。
在讲台下面敲击鼓、锣:你听到了敲击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你是通过什么来猜出一定就是鼓和锣这两种物体的?2.对于声音我们并不陌生,你指出声音就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聆听通过演示敲击鼓、锣让学生来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通过敲击鼓、锣引出探究问题,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并使物体发出声音1.同学们,对于你的猜测能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来证明吗?出具钢尺、皮筋,你能够想个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吗?2.讨论(1)对照表达意见前和表达意见后的物体存有什么变化?(2)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3.我们通过实验看到了表达意见的尺子在振动、橡皮筋表达意见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发出声音是不是也在振动呢?锣表达意见时与否也在振动吗?能够感觉到吗?你能够编出一个办法看到锣表达意见时在振动吗?4.当我们用眼睛观察不到物体在振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的物体也就是“媒介”来证明这个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
小学科学四年级《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o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物体振动产生不同声音的原因。
o学生能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方式。
2.能力目标:o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o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o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o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噪音污染的危害。
二、教学内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难点: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不同音调和音色的原因,以及声音传播的介质和方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和传播方式。
-讨论法: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激发思维碰撞。
-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视频、动画展示声音传播的过程,增强直观性。
四、教学资源-教材:小学科学四年级课本。
-教具:音叉、吉他弦、鼓、喇叭、纸杯、细绳等。
-实验器材:振动发生器、音频示波器(软件模拟)、麦克风。
-多媒体资源: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动画视频、课件。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轮流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
-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认真听讲等,采用表扬和奖励机制维持纪律。
-激励措施:设立“最佳实验设计奖”、“最佳团队合作奖”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七、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课后作业: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期末考试:包含声音产生、传播及应用的相关题目,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课堂管理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并且能够被人的耳朵接收。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他们可能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等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声音的规律,并通过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现象,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2.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声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3.参考资料:与声音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振动。
例如,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桌子上,让学生用手触摸桌子,感受音叉的振动。
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声音的传播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传播现象。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教案1、听听声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 3 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师:" 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三、总结四、作业(1)完成《科学作业本》(2)背诵科学概念(3)拓展实验:用不同的铁钉敲打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章节的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主要介绍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培养对声音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a. 理解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机械波。
b.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声、固体传声和液体传声。
c.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声音的传播过程。
2. 过程与方法: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并总结规律。
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和求知欲。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声音的产生和听觉器官的结构。
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声音的产生和听觉器官的结构。
b.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吗?有没有听说过声音是一种机械波?第二环节:呈现新知a. 准备一段录音或演示声音传播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和听取。
b.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有什么特点?c. 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示例:教师播放一段录音,例如钟声。
学生观察并描述声音是如何从扬声器传播出来的,声音的传播路径是什么,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吗?学生可以提出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观点。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a.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空玻璃瓶和一根细棍。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探究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点】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聚焦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A:人和鼓之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物质,我猜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学生B: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可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听到鼓声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鼓面和人耳之间存在一种物质--空气,进而推测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空气);通过“在教师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鼓声,让学生意识到,声音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二、科学探索探索一:验证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实验材料:玻璃罩、抽气筒、闹钟实验步骤:(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观察能否听到闹钟的声音。
(2)用抽气筒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倾听,观察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否发生变化。
(3)将玻璃罩内抽至接近真空状态,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观看视频实验分析:开始能清楚地听见闹钟的声音,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弱。
第三单元声音单元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在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
在第1课,学生将用不同型号的音叉制造出声音,并讨论他们听到的声音的异同;在第2课,当学生们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第3课和第4课,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
通过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
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同时,可以倾听到音高的相应变化。
讨论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观察到的振动和相应音高的关系,可以建立较高的音高是由较高的振动频率产生的这一概念;第5课,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包括气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在第6课,学生通过一个耳鼓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
这种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第7课,突出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在这一单元,学生不仅能找到他们关于声音问题的答案,而且会对他们的不断发现感到骄傲。
随着学生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并发现他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能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理解会得到持续加强。
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发现,同时配上简单的图表,进行归纳和分析,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科学解释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声、鸟鸣声,城市里的汽车声……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
儿童怎么能学习声音呢?他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他们能感受到它并能提出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声音为什么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弱、有的强?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是怎么变化的?我们能控制声音吗?“声音”这一单元共7课时,是为四年级学生设计的,里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上述问题以及他们可能还会问到的一些声音问题的答案。
三、单元教学总要求:科学概念: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3.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4.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5.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过程与方法:1.按照教科书的步骤和要求做各种声音的实验。
2.运用文字和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将观察到的现象或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4.比较和讨论不同声音的音高和音量,通过描写和画图交流结果。
5.通过描写和讨论反思声音实验。
6.通过阅读获得关于声音、听力和声带的更多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声音调查的兴趣2.认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
五、课时安排:课题课时周次听听声音 1 1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11声音的变化 1 12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 12声音的传播 1 1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13保护我们的听力 1 14单元小结 1 14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交流。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察发声物体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交流反馈:3.小组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第3课声音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
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声音强。
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
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
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
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第4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
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出示记录表格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三、课后延伸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第5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