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与社会第四册第一课经济学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75
第一课中,介绍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这一生产过程需要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参与。
因此,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作用。
在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从经济制度角度来看,公有制经济对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同时,公有制经济也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并且国有经济控制着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除了公有制经济,我国还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人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府要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法制环境,并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第二课介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来调节市场。
然而,市场调节也有其局限性,不能调节一些公共物品的供给,也无法有效防止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因此,政府在市场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宏观调控来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风险。
第三课主要讨论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实现人民幸福是发展的最终目的,而发展需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为了实现人民的多方面需求,我国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通过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和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我国可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七年级上社会第一课知识点社会是我们居住的环境,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七年级上社会第一课中,我们学习了社会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以下是本课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一、社会的基本概念社会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社会规律,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活动的总和。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也是人活动的舞台。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由每个人的努力和贡献累加而来的。
二、社会的分类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的阶段,其特征是无私有财产、无国家和政治制度、人们以部落或家族为单位生活和形成一定的社会等级制度。
2.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指出现封建主义的历史时期、由地主阶级作为统治者的社会制度,其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农民受其剥削,社会存在等级制度。
3.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指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其特征是个体市场经济,私人所有制,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生产模式。
4.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基础、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制度。
5.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阶级消失的前提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由每个人按照各自的能力分配的一种社会制度。
三、生产方式的演变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不断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随着生产力发展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原始社会的采集、狩猎、渔耕到现代社会的机械生产。
四、社会的作用和功能社会作为人类活动的总和,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首先,社会提供了人们生活的平台,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其次,社会是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提供了多种发挥才智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最后,社会还对个人的修养和礼仪要求提出了一些规范与标准,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以上是七年级社会第一课的相关知识点,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和理解,了解社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认识社会的重要作用和功能,进一步提升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重要名词解释归纳整理(必备前置和第一课)必备前置重要的概念1、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图示:3、社会再生产:生产过程的不断反复和经常更新,从其内容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
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和最终的目的和动力。
4、生产是指以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
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分配一般是指产品在社会集团和成员间的分配。
6、交换一般是指人们在等值基础上的商品交换。
7、消费一般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
第一课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创造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生产资料: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
一般可包括土地、厂房、机器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的、 能力, 决定 反作用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上层谢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 生产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设备、工具、原料等等。
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高中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7篇篇1一、导言高中政治必修一课程是高中阶段政治教育的基础,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体制与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内容。
学好必修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论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和实践性,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经济理论:阐述商品、价值、货币和资本等经济范畴。
-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介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内涵与特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 经济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目标。
四、政治体制与制度1.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法治建设与依法治国战略。
2. 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权利等。
-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
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1. 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 “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治理体系。
2. 国际政治格局- 当前国际政治的主要力量,如联合国的作用、大国关系等。
- 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六、总结与展望必修一的政治课程是系统性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重要阶段,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体制与制度等内容,学生能够建立起基本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框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四版知识点
1、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是用来自己消费的,而是用来与他人交换的;第二,商品不是自然物,而是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一个商品的价值大小,不是看它的作用大小,而是看它消耗了多少人类劳动。
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越大;相反,如果消耗的劳动越少,其价值越小。
3、货币:货币是人们共同约定的一般等价物。
或者说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4、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也就是最基本的作用。
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任何商品都可以用货币来衡量它的价值多少。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或者桥梁、中介的作用。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
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
5、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6、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刺激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降低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促使生产者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一、前言本文档旨在总结高中政治必修四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以便学生复习和掌握课程内容。
二、经济生活与经济学基础1. 经济学基本概念- 经济学定义-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经济体制的类型2. 市场机制- 市场的定义与功能- 供求关系- 价格机制3. 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产业政策4.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 贸易壁垒-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三、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1.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的主要措施- 改革的成就与挑战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 国有企业改革- 民营经济的发展3. 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型城镇化四、公民道德与伦理1. 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的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公民道德规范2. 伦理学基础- 伦理学的定义- 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伦理学的应用3. 社会责任与公民参与- 企业社会责任- 公民参与的形式- 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五、法治与社会公正1. 法治国家建设- 法治的概念- 法治国家的特征- 法治与社会公正的关系2. 法律体系与法律意识- 中国法律体系概述- 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公民的法律权利与义务3. 社会公正与公平正义- 社会公正的内涵- 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 社会不公现象及其解决六、结语通过以上总结,学生应能够对高中政治必修四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需要添加页眉、页脚、目录、标题样式等格式化元素。
确保文档的清晰性和专业性,以满足学术和教育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