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通史》书评
- 格式:docx
- 大小:21.2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湖北历史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湖北历史的书籍推荐:
1. 《湖北通史》- 作者:霍魏、黄淑琴、庄建汉
该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湖北历史正史,对湖北省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介绍。
2. 《湖北历史文化名城遗址》- 作者:聂平,王辰
本书通过古迹的介绍,详细记录了湖北历史文化名城的背后故事,并给予读者全方位的了解。
3. 《湖北地名文化探微》- 作者:筱枫
该书从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角度,对湖北各地的地名进行解读,揭示了湖北地域文化的魅力。
4. 《楚文化与湖北文化研究》- 作者:徐有乾
本书从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湖北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对楚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湖北的历史与文化。
《史记》读后感15篇《史记》读后感1司马迁的《史记》,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年璀璨的礼貌,生动的描述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
读过这本书,让我深深得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伟大,令我心存敬意。
史记的生动描述一向鼓励我们的写作,以及我们祖国的发展,史记一出来,可谓是洛阳纸贵啊。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会有辉煌的成就。
《史记》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祖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
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
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境也在为之而改变。
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简便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历史旅行,读者像是穿越了时空,成了一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就仿佛在和司马迁应对面的谈话,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史记》,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本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当细细阅读的经典!是一本既生动趣味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史记》读后感2在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史记故事》是我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撰写的史学名著。
里面记述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读了这书我认识了《史记》中广为传颂的.一些人物故事,例如薪尝胆的勾践、知错就改的廉颇、坚持理想的孔子,其中第二部分,春秋战国时期中第十二篇《神医扁鹊》。
《神医扁鹊》讲述了,扁鹊少年吋期在家乡做舍长。
关于湖北的书籍介绍湖北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省份。
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湖北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在湖北的书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湖北的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湖北这个美丽的地方。
1. 湖北历史1.1 《湖北通史》这本书是湖北历史的经典之作,由湖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
该书详细介绍了湖北的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湖北的历史演变过程,深入了解湖北的历史文化。
1.2 《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本书收录了楚辞的精选篇章,包括屈原的《离骚》、《九歌》等作品。
通过阅读楚辞,读者可以感受到湖北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湖北文化2.1 《湖北民俗志》湖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湖北的各个民族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湖北各民族的独特文化,感受湖北的民俗风情。
2.2 《湖北地方戏曲志》湖北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湖北各个地方的戏曲类型、剧种特点、历史演变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湖北戏曲的发展历程,欣赏湖北特色的戏曲艺术。
3. 湖北旅游3.1 《湖北旅游景点指南》湖北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名胜,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湖北各个旅游景点的特点、景点介绍、交通指南等内容。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湖北各个景点的风景和历史背景,为自己的湖北之行提供参考。
3.2 《湖北美食指南》湖北是一个美食之地,拥有众多的特色美食。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湖北的传统美食、特色小吃、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湖北的美食文化,品味湖北的美食特色。
必读的50本经典好书01文学名著1.《红楼梦》曹雪芹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高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有人说,《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而有书君则更愿意将之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可以说,它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更是几千年来世界文学的瑰宝。
2.《活着》余华这本书讲述了在内战、大跃进等社会变革下,主人公徐福贵与他的家人屡遭苦难的故事。
随着父母、儿女、妻子、女婿、外孙相继死去,福贵孤零零一人,最终和一头陪伴他的老牛在阳光下落幕。
有人说,他在与命运抗争,想守护属于自己的爱与温暖,但命运却总是不断撕扯着他残存的温情。
活着,也许就是生命最后的尊严。
3.《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此著通过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此体现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通过这部小说,马尔克斯创建了一个浓缩的宇宙,汇聚了最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在中国,毫不夸张地说,这部天才般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中国文学大河的流向,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4.《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中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奇妙地混合在一起,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经典戏剧。
它不仅是人文主义的悲壮颂歌,更是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
5.《月亮与六便士》毛姆20世纪风靡全球的毛姆代表作。
银行家查尔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抛妻别子,弃家出走。
他不惜抛却所有现实,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到一幅幅绚烂的画布中。
仿佛每一幅画作都呐喊着理想无价,自由选择的权利无价。
6.《复活》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
《湖北文学史》与《湖北文学通史》现代文学史的比较作者:程庆文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10期内容摘要:《湖北文学史》与《湖北文学通史》中现代文学史的写作相隔二十年,两部史书都力图梳理湖北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彰显湖北的地域特色。
但是两者在书写的结构与分期、作家作品的入史标准、区域特色的体现、编写者的论述风格等几个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编写特色。
二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显示出区域文学史的编撰与时代和编写体制的关系,共同反映了区域文学史编撰的特点和问题,为区域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提供了参照的文本。
关键词:区域文学史湖北文学比较自林传甲、黄人同名著作《中国文学史》面世以来,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而学界对区域文学史编撰的研究则发生得较晚,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文学史才异军突起,文学研究界出现了区域文学研究的趋向,大量形形色色的区域文学史陆续出版。
时至今日,尽管在全国已经出版了60多部区域文学史,但学界在区域文学的理论建构方面仍显滞后,众多学者依然在区域文学史的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0世纪80年代末期,袁行霈在《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中提出:“中国文学的研究,除了史的叙述、作家作品的考证评论,以及文体的描述外,还有一个被忽视了的重要方面,就是地域研究。
”[1]陈庆元在《区域文学史建构刍议》中指出区域文学史应有其地域特殊性,一部成功的文学史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地域特殊性;[2]严家炎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的序言中也指出过,地域文化首先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发展,进而对區域文学产生影响;[3]周晓风在《当代区域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以重庆文学为例》中分析了区域文学与地域文学互相交织的复杂现象。
[4]对区域文学史的众多理论探索都体现出学界对文学史编撰的一种更高质量、更精细化的学术追求。
王齐洲、王泽龙编写的《湖北文学史》和湖北省作家协会组编、何锡章主编的《湖北文学通史》正是在区域文学研究的背景下相隔二十年先后出版的两部湖北本地的文学史。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和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对史学贡献最大的著作。
他35岁开始撰写此书,并立下要"成一家之言"的宏伟目标。
此书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其中《浙东学术》一篇,成于逝世前一年。
可见该书撰述几乎历30年之久。
严格地说,直到逝世,全书并未完成,像很重要的《圆通》、《春秋》等篇,虽早有计划,终未撰成。
而今天人们看到的也仅是内外两篇。
由于该书无严格义例,而全书在作者生前既未最后定稿,又未排定篇目,为后人留下难题。
作者生前曾讲过,想在去世前对自己著作加以整理,最后审录定稿,但未能如愿,临终前数月,只得将全部文稿委托友人王宗炎代为校定。
现今流传的刘氏嘉业堂刻《章氏遗书》,就是依据王氏所编之目加以补订刊行的。
章氏次子华绂对此书编排并不满意,所以于道光十二年(1832)在开封另行编印了"大梁本"《文史通义》,并在序中说,王氏所编之目并不符合其先人之意。
后来流传的《文史通义》,主要就是《章氏遗书》本和"大梁本"两种,而以后者流传最广。
《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
它不仅是史学园地里的奇葩,而且也是文学批评园地里不可多得的佳作。
此书要为著作之林校雠得失,品藻流别,进而讨论笔削大旨,故皆用辩驳评论的体裁为写作方法,而其中心则侧重于史。
由于它是"文""史"通义,综合讨论文史理论问题,因而其内容就不像《史通》主要论史,《文心雕龙》主要论文那么单一。
除部分篇目是分别论述文史外,好多都是文史兼论。
所以要严格划分哪些是专门论文,哪些是专门论史,是比较困难的。
事实上除评论文史之外,还有许多篇属于哲学范畴,反映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看法。
正因为全书内容比较庞杂,因而有的学者把它看作是一部学术史,这是不太确切的。
《全球通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书评五篇《全球通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书评1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虽是长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个,便是介绍人类各阶段文明的兴衰之史。
但我感到,在外敌入侵时,除了军队力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自身的骨气。
正如福熙元帅在“一战”结束后说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一战”结束后,参战的各国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内心,暂作休整。
虽然未再发生大型战争,但日本侵占了满洲,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这等于把它们置于“二战”最有利的位置。
这是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们胆小怕事,便将一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现给外人!“二战”揭开大幕,敦刻尔克大撤退后,___便做出了他那“海狮计划”,魔爪伸向了英伦三岛。
日复一日的狂轰滥炸,虽然一开始德军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国居民,并未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也不见有人心惶惶的时候。
反而,这段轰炸时期坚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们为皇家空军的胜利欢呼,士兵们则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战斗。
终于,___第一次没有达到他的目的。
看,这就是骨气的力量!回过头来看我们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自1937年起,至1943年开始反攻,总是不断地有人投向日本。
我们的民族难道真是如此窝囊吗?不!抗日名将英雄辈出。
那么,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紧。
因而,这些人为后人所不齿。
战争,如此残酷。
正是因为这残酷,它培育、磨砺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
在这试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现出来。
《全球通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书评2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
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介绍湖北历史文化的书籍湖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湖北历史文化书籍,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省份的过去和现在。
下面,我将推荐几本如何介绍湖北历史文化的书籍。
第一类:史书1.《湖北通史》《湖北通史》是一本权威性较高的湖北历史文化书籍。
该书完整地记录了湖北省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体现了湖北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读者可以通过该书了解到湖北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2.《荆楚文化史》《荆楚文化史》是一本比较精致的湖北历史文化书籍。
该书介绍了荆楚文化的演变历程,从远古时代到现代,详细介绍了湖北省古代文化的发展。
通过该书,读者可以了解到湖北的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精髓,深入了解湖北的文化根源。
第二类:文学作品1.《楚辞》《楚辞》是一部反映古代湖北文化的重要作品。
该书以楚国的历史和文化为背景,展现了楚国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其中,《离骚》《九辩》等作品,更是代表了楚辞的高度水平。
通过阅读《楚辞》,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湖北的历史文化。
2.《黄鹤楼》《黄鹤楼》是著名的文艺作品,也是湖北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
该书以湖北的九江府为背景,讲述了黄鹤楼铭刻在文学和历史中的故事。
同时,书中也涉及到了湖北的自然、历史和文化遗产,深入了解湖北的历史文化。
第三类:艺术作品1.《楚韻湖光》《楚韻湖光》是一本集湖北历史文化和美术艺术于一体的书籍。
该书围绕着湖北美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湖北的自然环境、历史遗产和文化景观。
同时,该书还详细介绍了湖北的各种美术形式,如书画、雕刻、陶瓷等,是一本综合性很强的湖北历史文化书籍。
2.《荆楚艺术》《荆楚艺术》是一本关于湖北历史文化与美术艺术的书籍。
该书介绍了湖北省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展现了湖北艺术的丰富内涵。
通过该书,读者可以了解湖北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形式,并深入了解湖北的历史文化。
总之,通过阅读上述的湖北历史文化书籍,可以更好地了解湖北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从而更好地感受湖北的独特魅力。
湖北区域文学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评《湖北文学通史》江河湖北区域文学研究传统悠久、其来有自。
早在1995年就有王齐洲、王泽龙撰写的《湖北文学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将湖北上古至现代的文学收纳研究视野,开创了湖北文学通史写作的先河。
2000年,湖北大学的七位中青年学者分别撰写了《当代湖北作家研究丛书》(七册),对湖北当代七位有全国影响的作家方方、池莉、陈应松、邓一光、刘醒龙、刘继明、叶大春展开研究,首开全国学术界区域性作家群体研究的先例;同年,由湖北大学刘川鄂教授主编的《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研究丛书》(四册)出版,按文体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湖北文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评价。
2015年,由华中师大王齐洲、华中科大何锡章、湖北大学刘川鄂三位教授主编的洋洋洒洒120余万言的《湖北文学通史》(以下简称《通史》)面世,可以说是目前关于湖北区域文学研究的篇幅最浩繁、体例最完备、时间最切近的区域文学史集大成之作。
鲜明的地域特色丹纳说过:“所谓地域不过是某种温度、湿度、某些主要形势,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时代精神与风俗概说。
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
”(《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一部区域文学史的成功与否,与能否反映出此区域的地域与文化特色密切相关。
在该书的编撰者看来:“荆楚精神”是湖北文学的精神之源,它深刻影响着这块土地上的文学创作。
何为“荆楚精神”?那就是“筚路蓝缕的创新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念祖忠君的爱国精神、信神近鬼的浪漫精神、烛隐洞微的探索精神”。
(见《湖北文学史》)第一章)这种“荆楚精神”自近代以来在湖北文学上的表现,就是“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哀民之多艰”的悲悯情怀、“忧天下苍生”的担当意识,这种精神在闻一多、胡风为代表的“七月派”、周勃和徐迟的文学批评、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等作家和文学现象那里都得到有力体现。
该书正是抓住了湖北文学的精魂,并熔铸到文学史的论述中,从而使史论呈现出鲜明的湖北地方文化特色。
严谨的编写体例1.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的著录结构《通史》时间跨度上至上古,下至编纂启动的2010年,3000多年的历史,没有一个科学、严谨的体例和结构是不行的。
首先从时间上,该书以先秦至五代为第一卷,唐至清代为第二卷,清末鸦片战争前后到1949年为第三卷,此卷为近现代合卷,当代部分为第四卷,体现出通史必备的时间发展的经线,同时,当代部分比古代部分详细,所占比例更大,这也符合时间越靠近越详细的写史规律。
其次在空间上,以准确、严谨的态度确立了“湖北文学”区域研究的纬线。
湖北文学关注的空间范围如何确定是一个颇为棘手又不能不解决的问题,因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经过无数次分裂与统一,行政区划经过无数次变更与调整,地域范围的游移给湖北文学空间范围的确定增添了困难。
尽管如此,编撰者还是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湖北文学的空间范畴做了界定:“以当今湖北省所辖区域为参照,无论其在历代政区中有何变动,在此区域内的文学现象便是湖北文学通史的研究对象;由于先秦地域文学特别是楚文学地域特色鲜明且地域范围较难划断,故可将楚文学作为湖北文学的源头,以见其文学发展初期阶段的整体面貌。
当然在论述时可以有详有略,属于湖北中心地区的文学人物和文学现象则详论之,属于湖北辖区以外地区的文学人物和文学现象则略论之。
”(《通史》第一卷“绪论”)时间为经、空间为纬、重点突出、详略有别的结构方式,使得该书卷帙浩繁、头绪众多却层次明晰、体例完备,是一部独具匠心的区域性文学史著作。
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为主的写作重点不同于一般的整体性文学史,往往在某个时期作家作品介绍之前,都会有这一时期政治背景、社会思潮、文艺论争的宏观阐述,《通史》将写作重点放在湖北各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理论和批评上,用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为某一时期湖北文学样态的勾勒。
具体说来,就是重点时期如先秦和唐代、十七年和新时期,在时间分期的基础上再按体裁分章节,突出其丰硕成果,而在成绩相对薄弱的时期,则不再以体裁细分。
这种由点到面、散点透视、主次有别、轻整体重局部、轻思潮重作家作品的著录方式,是该书在编写体例上的又一特点。
《通史》是强调“独创性”、“地域性”、“文学性”标准的文学史写作,诚如洪子诚先生所言:“就某一个时期,挑选你认为杰出的作家作品,一一品评,这也不失为文学史的一种方法。
”(《问题与方法》,46页,三联书店,2015版)但同时该书也兼顾了“文学”与“历史”的平衡,注意把握文学史与“文学的历史”的区别,重视对文学审美性把握的同时,注重文学史的客观性与学理性。
客观的写史风格文学史的撰述大致有两种路数,一种是带有写史者鲜明的主体风格和个人意识的文学史,比如以“启蒙”、“现代性”、“人的解放”等观念展开史的叙述;另一种是尽可能不带有写史者主观意志,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的文学史。
《湖北文学通史》的撰述风格更接近后者,即力求客观地还原湖北由古至今的文学图景,以精当、简练的语言勾勒历史,待后人评说。
《通史》这种“不溢美、不隐恶”的史传风格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对湖北文学辉煌灿烂的传统、丰硕繁复的实绩详尽搜纳、不吝赞美湖北文学的辉煌自屈原和楚辞始,起点颇高:“战国后期,湖北地区出现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它的名字叫屈原。
它的出现,不仅将湖北先秦文学推向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而且使中国古代诗歌形式发生了更加地域化也更加个性化的新变化,‘楚辞’新诗横空出世,足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古老民族的古老诗歌相拮抗,也足以让湖北先秦文学成为各地域文学之翘楚。
”(《通史》第一卷,101页)此评价既饱含身为湖北人的骄傲与自豪,同时也是对屈原和楚辞历史地位的精当描述。
论及楚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表现为古代湖北文学常是多种风格、题材、体裁并存共荣,此类例证更可随手拈来:唐代有“兄弟皆好奇”以雄奇峭丽的边塞诗惊人耳目的岑参,也有“风流天下闻”以清幽恬适的山水田园诗滋润心灵的孟浩然;宋代有深婉俊秀的宋祁,有壮逸爽劲的米芾,明代更有公安派与竟陵派的相映生辉。
现代作家中,闻一多不仅复活了传统的荆楚国殇精神,使其诗作中充满了家园、孤独和涅槃的精神氛围,而且他还赋予了优秀传统以现代民主、自由为内核的反抗精神。
废名田园牧歌式的创作中不仅仅传达出豁达淡远的庄禅境界,其中家园与现实、苦痛与温情、宁静与动乱之间的强烈对比也凸显出对现代进程的深刻反思。
胡风那种“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的精神个性,既可能是湖北佬耿直偏激、争强好胜地域性格的显露,也代表着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
现代湖北作家的许多人甚至引领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潮流,各自成为一个方面的领袖及代表人物,如曹禺、恽代英、废名、聂绀弩等人。
及至当代,70年代末期以来,湖北文学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首先是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和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这是两部轰动性的、纪念碑式的杰作。
1987年,方方的《风景》和池莉的《烦恼人生》发表,成为当代湖北文学史上标志性的事件,湖北文学由此从一段徘徊重新走向全国文坛的前列。
湖北的文学理论批评,屡屡有人敢于提出新异见解,在文学批评史上留下深刻的印痕。
1956年,大学刚毕业的周勃发表《略谈形象思维》和《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引起遐迩瞩目。
1972年,姚雪垠在武汉市文艺创作会议上对“三突出”创作原则公开提出质疑;1982年,徐迟发表《现代化与现代派》,为现代派争取地位。
更加敢于提出理论异见的是胡风,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阵营内部,他长期发出独特的声音,自信地坚持自己的见解。
也难怪王先霈先生不无自信地宣称:“文学理论批评上的“楚狂”精神,就是提倡独立思考,提倡理论创新,反对人云亦云,反对跟风媚俗,在人们呼唤和期待健康的有风骨的文学批评的当下,湖北这方面的遗产值得发掘和总结。
”(《通史》第一卷总序,10页)该书对于湖北文学悠久历史的清理,对于湖北文学精神的归纳,都是全面而深入的,这种清理和归纳,对于重树湖北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都是十分及时而且必要的。
2.对湖北文学的问题与局限毫不避讳,直言指出该书对湖北文学尤其是自现代以来的不足与缺憾毫不讳言,如现代文学的传承不力、缺乏群体效应:“随着‘五四’一代作家的淡出,湖北现代文学的强势地位变得更加岌岌可危,这种‘青黄不接’的文学传承无疑是湖北文坛的重要问题之一。
其他方面同样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尽管各个领域都不乏杰出的代表,但缺少群体性特征,除了‘七月’湖北诗群外,尚没有形成以湖北作家为基本队伍的文学流派或文学社团,这也是湖北现代文学的缺憾之一。
”(《通史》第三卷“概说”)如当代湖北文学在都市、现代的题材,散文、诗歌的体裁,作家年龄结构等方面的缺憾:“相较于农村题材的丰硕,都市题材的精品尚嫌不足;相较于现实主义的强势,现代主义文学还相对微弱;相较于主旋律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的繁盛,在国内顶尖并有较大国际影响的纯文学经典还较为稀缺;相较于长中短篇小说的全面开花,诗歌尤其是散文的一流大家尚属空白;相较于中老年作家的整体性创作成就和文学影响,中青年作家尚处于零星闪耀、有待突破阶段。
”(《通史》第四卷“概说”,13页)“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文学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为了指导后人更好地从事文学创作与批评,少走弯路。
《通史》以客观、坦诚的态度总结湖北文学的不足与缺憾,一方面表明了撰史者豁达开阔的胸襟、严肃的撰史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对湖北文学未来发展秉承着可贵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湖北作为一个有着优良的区域文学研究传统的省份,正处在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历史进程中,《通史》的著成并出版,填补了湖北没有一部由古至今的文学通史的空白,对于推进湖北文学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全国区域文学研究的版图,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