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算量公式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19.74 KB
- 文档页数:4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m开始布置)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三、墙身拉筋1、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 暗梁面积;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例:(8000*3840)/(600*600)(二)剪力墙墙柱一、纵筋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
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自由组合计算。
(三)剪力墙墙梁一、连梁1、受力主筋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2、箍筋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即N=((LaE-100)/150+1)*2+(洞口宽-50*2)/间距+1(顶层)中间层连梁,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洞口两边再各加一根即N=(洞口宽-50*2)/间距+1(中间层)二、暗梁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三、柱(一)、基础层一、柱主筋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二、基础内箍筋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
最全钢筋基本算量计算公式钢筋基本算量螺纹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直径mm×直径mm×0.00617×长度m 例:螺纹钢Φ20mm(直径)×12m(长度)计算:20×20×0.00617×12=29.616kg钢管重量计算公式公式:(外径-壁厚)×壁厚mm×0.02466×长度m 例:钢管114mm(外径)×4mm(壁厚)×6m(长度) 计算:(114-4)×4×0.02466×6=65.102kg圆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直径mm×直径mm×0.00617×长度m 例:圆钢Φ20mm(直径)×6m(长度)计算:20×20×0.00617×6=14.808kg方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边宽(mm)×长度(m)×0.00785例:方钢50mm(边宽)×6m(长度)计算:50×50×6×0.00785=117.75(kg)扁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厚度(mm)×长度(m)×0.00785例:扁钢50mm(边宽)×5.0mm(厚)×6m(长度) 计算:50×5×6×0.00785=11.7.75(kg)六角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对边直径×对边直径×长度(m)×0.00068例:六角钢50mm(直径)×6m(长度)计算:50×50×6×0.0068=102(kg)钢板重量计算公式公式:7.85×长度(m)×宽度(m)×厚度(mm) 例:钢板6m(长)×1.51m(宽)×9.75mm(厚) 计算:7.85×6×1.51×9.75=693.43kg扁通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长+边宽)×2×厚×0.00785×长m 例:扁通100mm×50mm×5mm厚×6m(长) 计算:(100+50)×2×5×0.00785×6=70.65kg方通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4×厚×0.00785×长m 例:方通50mm×5mm厚×6m(长)计算:50×4×5×0.00785×6=47.1kg等边角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mm×厚×0.015×长m(粗算) 例:角钢50mm×50mm×5厚×6m(长)计算:50×5×0.015×6=22.5kg(表为22.62)不等边角钢重量计算公式公式:(边宽+边宽)×厚×0.0076×长m(粗算)例:角钢100mm×80mm×8厚×6m(长)计算:(100+80)×8×0.0076×6=65.67kg(表65.676)不同直径的重量:Φ6=0.222Kg/mΦ8=0.395Kg/mΦ10=0.617Kg/mΦ12=0.888K g/mΦ14=1.21Kg/mΦ16=1.58Kg/mΦ18=2Kg/mΦ20=2.47Kg/m Φ22=3Kg/mΦ25=3.86Kg/m。
钢筋工程量基本计算规则及公式钢筋工程量基本计算规则及公式(1)、计算规则:钢筋工程量应区分不同钢筋类别、钢种和直径分别以吨(t )计算其重量。
)计算其重量。
(2)、计算公式:钢筋工程量=钢筋下料长度(m)×相应钢筋每米重量(kg/m) 式中:钢筋下料长度钢筋下料长度(m) (m) (m) =构件图示尺寸-砼保护层厚度+钢筋弯钩增加长度+=构件图示尺寸-砼保护层厚度+钢筋弯钩增加长度+弯起钢筋弯起部分的增加长度-量度差(钢筋弯曲调整值钢筋弯曲调整值))+图中已经注明的搭接长度接长度(3)、计算钢筋工程量时,设计已规定钢筋搭接长度的,按规定搭接长度计算;计算;自然接头损耗及下料损耗已包括在钢筋的损耗率之内,自然接头损耗及下料损耗已包括在钢筋的损耗率之内,自然接头损耗及下料损耗已包括在钢筋的损耗率之内,不得另计。
不得另计。
不得另计。
钢筋的钢筋的电渣压力焊、套筒挤压等接头,以电渣压力焊、套筒挤压等接头,以""个"计算。
计算。
二十五、二十五、梁的钢筋计算规则及公式梁的钢筋计算规则及公式梁的钢筋计算规则及公式 1 1 1、、单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单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直钢筋净长直钢筋净长=L-2C =L-2C;弯起钢筋净长;弯起钢筋净长;弯起钢筋净长=L-=L-=L-2C+2×0.414(2C+2×0.414(2C+2×0.414(0.2680.268或0.5770.577)×弯起高度;弯起钢筋)×弯起高度;弯起钢筋两端带直钩净长两端带直钩净长=L-=L-=L-2C+2×0.4142C+2×0.4142C+2×0.414((0.268或0.5770.577))×弯起高度+2××弯起高度+2×(梁高(梁高(梁高--保护层厚度×2);层厚度×2); 2 2 2、多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多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多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1)、首跨钢筋的计算:上部贯通筋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端支座负筋长度端支座负筋长度==设计构造长度设计构造长度++端支座锚固值;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右支座锚固值(2)、中间跨钢筋的计算:中间跨钢筋的计算:中间支座负筋长度中间支座负筋长度中间支座负筋长度==两边跨设计构造长度+中间支座值;支座值;(3)、箍筋:)、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 +2 d )×2+(梁高)×2+(梁高--2×保护层+2 +2 d d )×2+)×2+14 14 14 d d 或24 24 d d d 箍筋根数=(梁净长箍筋根数=(梁净长箍筋根数=(梁净长-100MM -100MM -100MM))/设计间距设计间距+1+1+1,加密区,加密区另计。
钢筋计算公式大全一、普通板底筋计算(一)、底筋长度底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钩×21、当板的端支座为框架梁时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框梁支座宽/2,5d)+弯钩×22、当板的端支座为剪力墙时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墙支座宽/2,5d)+弯钩×23、当板的端支座为圈梁时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圈梁支座宽/2,5d)+弯钩×24、当板的端支座为砌体墙时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120,板厚)+弯钩×2(二)、底筋根数情况一:底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情况二:底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情况三:底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二、面筋计算(一)、端支座负筋1、端支座负筋长度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入长度+弯钩+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情况一:锚入支座长度=锚固长度LaE(1)、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固长度LaE+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2)、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固长度LaE+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情况二:锚入支座长度=0.4La+15d(1)、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端支座负筋长度=(0.4La+15d+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2)、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端支座负筋长度=(0.4La+15d+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板端负筋根数情况一:负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情况二: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情况三: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二)、端支座负筋分布筋1、端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情况一:分布筋和负筋参差150mm(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情况二:分布筋=轴线长度(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2、端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情况一: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尺寸/分布筋间距(向上取整)情况二: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尺寸/分布筋间距+1(向上取整)(三)、中间支座负筋1、中间支座负筋长度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弯折长度×2情况一: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板厚-保护层×2)×2情况二: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板厚-保护层)×22、中间支座负筋根数情况一: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情况二: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情况三: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四)、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1、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情况一:分布筋和负筋参差150mm(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情况二:分布筋=轴线长度(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2、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情况一:根数=布筋范围/间距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1/分布筋间距)+(布筋范围2/分布筋间距)(向上取整)情况二:根数=布筋范围/间距+1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1/分布筋间距+1)+(布筋范围2/分布筋间距+1)(向上取整)三、温度筋为了防止板受热胀冷缩而产生裂缝,通常在板的上部负筋中间位置布置温度筋。
钢筋工程量计算公式1.钢筋长度的计算公式:钢筋长度的计算公式是根据结构的尺寸和钢筋的布置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结构的平面尺寸和高度来计算钢筋的长度,具体计算方法如下:钢筋长度=结构的平面周长+结构的高度×钢筋的布置层数2.钢筋截面面积的计算公式:钢筋截面面积是用来确定钢筋的尺寸和数量的重要参数。
通常使用钢筋的直径来计算钢筋截面面积,计算公式如下:钢筋截面面积=π×(钢筋直径/2)^23.钢筋总数量的计算公式:钢筋总数量是根据结构的需求和设计要求来计算的。
计算公式如下:钢筋总数量=单位长度(或单位面积)的钢筋数量×总长度(或总面积)4.钢筋重量的计算公式:钢筋重量是根据钢筋的截面面积和长度来计算的。
计算公式如下:钢筋重量=钢筋截面面积×钢筋长度×钢筋的单位重量5.钢筋间距的计算公式:钢筋间距是指钢筋之间的距离,通常根据结构的要求和设计规范来确定。
常见的计算公式有两种:(1)平均间距计算公式:钢筋平均间距=结构尺寸/(钢筋数量+1)(2)最大间距计算公式:钢筋最大间距=允许的最大间距-钢筋直径6.柱子钢筋数量的计算公式:柱子钢筋数量的计算需要考虑柱子的受力情况和结构要求。
常见的计算公式有两种:(1)常规计算公式:钢筋数量=柱子截面面积/钢筋截面面积×钢筋数量系数(2)高强钢筋计算公式:钢筋数量=柱子截面面积/钢筋截面面积×钢筋数量系数×(钢筋屈服强度/钢筋设计强度)以上是钢筋工程量计算的一些基本公式,通过这些公式可以对钢筋的数量和尺寸进行准确的计算。
但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计算方法还需根据具体的结构设计和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参考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计算。
钢筋算量公式一、基础1、独立基础:(1)长宽小于2500mm长度=总长—2c(保护层)根数=[总长—2×min(75,s/2)]÷间距+1(2)长宽大于等于2500mm长度=总长—c—0.1L(基础长宽)根数=[总长—min(75,s/2)—c]÷间距+12、圆形独立基础:(1)正交配筋长度=2×根号下[R²-(R-h拱高)²]-2c根数=[D—2×min(75,s/2)]÷间距+1(2)放射配筋径向钢筋长度=D—2c 根数=π(R—c)÷间距环行钢筋长度=π(R1—c)根数=[R—min(75,s/2)]÷间距其中R1依次减小3、条形基础:受力筋的长度=板底宽度—2c根数=(总长—2×s/2)÷间距+1分布筋长度=净长+2c+2×150根数=(底板宽度—2×s/2)÷间距+14、基础梁:底部贯通筋=总长+2×50—2c+2×15d顶部贯通筋=总长+2×50—2c+2×12d基础梁柱内有箍筋箍筋起始距离为50mm底部端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伸至端部-c+15d底部中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 ×2顶部端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伸至端部-c+12d顶部中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 ×2梁顶一平变截面的底部外伸贯通筋: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外伸段按斜长计算。
顶部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
梁底一平变截面的顶部外伸贯通筋: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外伸段按斜长计算。
底部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
梁底有高差的(高差小于梁高):底部—梁底高差坡度为45°,低部钢筋锚进高粱内la,高部钢筋伸进低梁la。
顶部—低位钢筋锚入lae,高位上排钢筋伸至住外边下弯至低位梁顶再加lae,高位下排钢筋总锚长lae。
钢筋计算公式大全重量计算钢材理论重量计算的计量单位为公斤(kg)。
其基本公式为:W(重量,kg)=F(断面积mm2)×L(长度,m)×ρ(密度,g/cm3)×1/1000 钢的密度为:7.85g/cm3,螺纹钢理论重量计算公式如下:W=0.00617×d2(kg/m)d=断面直径mm,如断面直径为12mm的螺纹钢,每米重量=0.00617×122=0.888kg重量表Φ6=0.222㎏Φ8=0.395㎏Φ10=0.617㎏Φ12= 0.888㎏Φ14= 1.21㎏Φ16=1.58㎏Φ18=2㎏Φ20=2.47㎏Φ22= 3㎏Φ25=3.86㎏(0.617为圆10钢筋每米重量,钢筋的重量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
)钢筋的重量=钢筋的直径*钢筋的直径*0.00617一般计算时Φ12以下和Φ28的钢筋取小数点后3位,Φ14到Φ25的钢筋取小数点后2位。
工程计算一、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 1、钢筋工程,应区别现浇、预制构件、不同钢种和规格,分别按设计长度乘以单位重量,以吨计算。
2、计算钢筋工程量时,设计已规定钢筋塔接长度的,按规定塔接长度计算;设计未规定塔接长度的,已包括在钢筋的损耗率之内,不另计算塔接长度。
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套筒挤压等接头,以个计算。
3、先张法预应力钢筋,按构件外形尺寸计算长度,后张法预应力钢筋按设计图规定的预应力钢筋预留孔道长度,并区别不同的锚具类型,分别按下列规定计算:(1)低合金钢筋两端采用螺杆锚具时,预应力的钢筋按预留孔道长度减0.35m,螺杆另行计算。
(2)低合金钢筋一端采用徽头插片,另一端螺杆锚具时,预应力钢筋长度按预留孔道长度计算,螺杆另行计算。
(3)低合金钢筋一端采用徽头插片,另一端采用帮条锚具时,预应力钢筋增加0.15m,两端采用帮条锚具时预应力钢筋共增加0.3m计算。
(4)低合金钢筋采用后张硅自锚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0.35m计算。
最全版钢筋理论计算公式及数值这是工地上老施工员们长用的方法列出下面小公式供大家参考:例如:求直径为D的钢筋的理论重量=D*D*0.006170.617为直径为10钢筋的理论重量,只需要记住10钢筋的理论重量即可!直径12及以下的保留三位小数;直径12以上的保留两位小数;保留时候6舍7入!直径40以下的都很准,2、方钢每m重量=0.00786×边宽×边宽3、六角钢每m重量=0.0068×对边直径×对边直径4、八角钢每m重量=0.0065×直径×直径5、螺纹钢每m重量=0.00617×直径×直径6、角钢每m重量=0.00786×(边宽+边宽-边厚)×边厚7、扁钢每m重量=0.00785×厚度×宽度8、无缝钢管每m重量=0.02466×壁厚×(外径-壁厚)9、电焊钢每m重量=无缝钢管10、钢板每㎡重量=7.85×厚度11、黄铜管:每米重量=0.02670*壁厚*(外径-壁厚)12、紫铜管:每米重量=0.02796*壁厚*(外径-壁厚)13、铝花纹板:每平方米重量=2.96*厚度14、有色金属比重:紫铜板8.9黄铜板8.5锌板7.2铅板11.3715、有色金属板材的计算公式为:每平方米重量=比重*厚度我也是在网上找的也许对你有帮助规格截面面积重量(kg/m)Ф3.5 9.62 0.075Ф4 12.57 0.098Ф5 19.63 0.154Ф5.5 23.76 0.187Ф5.6 24.63 0.193Ф6 28.27 0.222Ф6.3 31.17 0.245Ф6.5 33.18 0.260Ф7 38.48 0.302Ф7.5 44.18 0.347Ф8 50.27 0.395Ф9 63.63 0.499Ф10 78.54 0.617Ф11 95.03 0.746Ф12 113.10 0.888Ф13 132.70 1.04Ф14 153.90 1.21Ф15 176.70 1.39Ф16 201.10 1.58Ф17 227.00 1.78Ф18 254.50 2.00Ф19 283.50 2.23Ф20 314.20 2.47Ф21 346.40 2.72Ф22 380.10 2.98Ф24 452.40 3.55Ф25 490.90 3.85Ф26 530.90 4.17Ф28 615.80 4.83Ф30 706.90 5.55Ф32 804.20 6.31Ф34 907.90 7.13钢筋损耗率08定额建筑上册225页说明:7.本分部钢筋、铁件子目中,已包括钢筋、铁件的制作、安装损耗,不得另行计算损耗量。
钢筋量计算公式及表格
钢筋量计算公式:
1.钢筋总量=截面积×钢筋密度×钢筋长度。
2.钢筋直径=净跨度÷最大跨径×1000。
3.钢筋截面积=π×(钢筋直径/2)²。
4.单位长度钢筋重量=钢筋截面积×钢筋密度。
5.钢筋长度=(柱高/楼层高)×楼层数。
6.总用钢量=钢筋总量×构件数量。
钢筋量计算表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钢筋直径和单位长度重量的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计算。
| 钢筋直径(mm) | 钢筋截面积(mm²) | 单位长度重量(kg/m)|。
|---------|----------|------------|。
|6|28.27|0.222|。
|8|50.27|0.395|。
|10|78.54|0.617|。
|12|113.10|0.888|。
|14|153.94|1.208|。
|16|201.06|1.578|。
|18|254.47|2.000|。
|20|314.16|2.466|。
|22|380.13|2.978|。
|25|489.79|3.850|。
|28|616.00|4.830|。
|32|804.25|6.313|。
|36|1017.90|7.990|。
|40|1256.60|9.860|。
需要注意的是,此表格中的数据仅供参考,不同的构造方式、钢筋密度等都会对计算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计算应参照相关标准和规范执行。
钢筋算量常用公式一、梁(1)框架梁一、首跨钢筋的计算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800mm 夹角=45°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柱钢筋
1.柱纵筋单根长度 =柱基础内插筋 +柱净高 +锚固长度 +搭接长度 * 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 (Lle):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 0
a.柱基础内插筋长度 =基础高 -基础保护层 +弯折长度
搭接长度 (Lle):如果考试时候题中说明为不考虑,不用计算弯
折长度:当基础高 >LaE 时,弯折长度为 max(6d,150)
当基础高≤ LaE 时,弯折长度为15d
b.柱净高长度:基础顶面——顶层梁地面之间的垂直高度
c.顶层锚固长度:
①中柱锚固长度 =梁高 -保护层 +12d
②边、角柱锚固长度:⑴内侧钢筋锚固长度同中柱
⑵外侧钢筋锚固长度: 1.5LaE(考试用 )
2.柱箍筋:
单根长度 =(b-2c+h-2c) *2+2* max (10d,75)
b.柱宽; h.柱高;
c.柱保护层
根数 =(加密区长度 /加密区间距 +1)+(非加密区长度 /非加密区间距 -1)
加密区长度:①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hn/3( hn 本层柱净高)
②非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max( hc,hn/6,500)(考试用)
③柱梁节点加密区长度为:梁高 +max( hc,hn/6,500)(考试用)
④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钢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
各 500mm 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梁钢筋
1.梁上部纵筋长度 =总净跨长 +左锚固 +右锚固 +搭接长度 * 搭接个数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左(右)锚固长度:
当hc-保护层 <LaE 时,弯锚,锚固长度 =支座宽 -保护层 +15d
当hc-保护层≥ LaE 时,直锚,锚固长度 = max( LaE,0.5hc+5d)
保护层:是柱保护层
2.下部通长筋长度 =净跨长 +左锚固 +右锚固 +搭接长度 * 搭接个数
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下部钢筋在中支座中的锚固能直锚的时候直锚)
3.上部端支座负筋:
第一排 =1/3 净跨长 +左(右)锚固长度
第二排 =1/4 净跨长 +左(右)锚固长度
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
4.上部中间支座负筋:
第一排 =1/3 净跨长 *2 (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 +支座宽第
二排 =1/4 净跨长 +*2 (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 +支座宽
5.架立筋单长 =净跨长 -净跨长 /3*2+150*2
6.箍筋
单长( 2 肢箍) =(长 -2 保+宽-2 保) *2+2* max ( 10d,75)
根数
加密区根数 =[(加密区长度 -50)/加密区间距 +1]*2
非加密区根数 =(净跨长 -2* 加密区长度) /非加密区间距 -1
加密区长度:一级抗震: max( 2Hb,500)
二级——四级抗震: max(1.5Hb,500)
7.侧面纵向钢筋(腰筋)
构造筋长度( G 打头的钢筋) =净跨长 +2*15d
抗扭筋长度( N 打头的钢筋) =净跨长 +2* 锚固长度
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钢筋
8.拉筋:当梁宽≤ 350 时,拉筋直径为¢6(计算工程量时用¢ 6.5 来计算)当梁宽> 350 时,拉筋直径为¢8
拉筋单长 =梁宽 -2* 保+2* max( 10d,75)
拉筋根数 =[ (净跨长 -50*2 )/(非加密区间距 *2 )+1]* (腰筋根数 /2)9.附加吊筋:
吊筋单根长度 =次梁宽 +2*50+2* (梁高 -2 保) /sin45°( sin60°) +2*20d 当主梁高≤ 800 时,吊筋角度为 45 度;当主梁高> 800 时,吊筋角度为 60 度.
备注:主次梁相交处,注意附件的箍筋
10.屋面框架梁
屋面梁上部通长筋 =总净跨长 +左锚固 +右锚固 +搭接长度 * 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左(右)锚固长度 =支座宽 -保护层 +梁高 -保护层(保:为柱的保护层)
板钢筋
1.板底受力筋单根长度 =净跨长 +左伸长度 +右伸长度 +弯钩长度 *2 板面受力筋单根长度 =净跨长 +锚固长度 *2
板底受力筋根数 =板面受力筋根数 =分布范围 /板筋间距 +1
伸出长度:端支座为梁、圈梁、剪力墙时,伸出长度= max(1/2 支座宽, 5d)端支座为砌体墙时,伸出长度= max( 1/2 墙厚, 120,板厚)180°弯钩长度 =6.25d(当钢筋为一级钢时,末端需加180°弯钩)
锚固长度:支座宽 -保护层≥ la 时,直锚,直锚长度 =la
支座宽 -保护层< la 时,弯锚,弯锚长度 =支座宽 - 保护层 +15d
分布范围 =净跨长 - 1/2 板筋间距 *2
2.端支座板负筋长度 =锚入长度 +板内净尺寸 +弯折长度
中间支座板负筋长度=左标注长度 +右标注长度 +弯折长度 *2 (注意标注的长
度是否含支座宽)
负筋根数 =布筋范围 /板负筋间距 +1
锚入长度:支座宽 -保护层≥ la 时,直锚,直锚长度 =la
支座宽 -保护层< la 时,弯锚,弯锚长度 =支座宽 - 保护层 +15d
弯折长度:板厚 -保护层 *2 (保护层为板的保护层)
布筋范围:净跨长 - 1/2 板筋间距 *2
3.分布筋单根长度 =净跨(轴线)长度 -负筋标注长度 *2+ 搭接长度 *2
搭接长度:分布筋与负筋的搭接长度为 150mm
端支座分布筋根数 =(负筋板内净长 -1/2 板分布筋间距) /分布筋间距 +1
中间支座分布筋根数=(左侧板内净长-1/2 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
+(右侧板内净长 -1/2 板分布筋间距) /分布筋间距 +1
独立基础钢筋
1.独立基础底板长度< 2500 时
X 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 =X 方向的基础边长 -2* 保护层
X方向底板钢筋根数 =(Y 方向的基础边长— min(75,S/2)*2 ) /S+1 S为 X 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
Y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 =Y 方向的基础边长 -2* 保护层
Y方向底板钢筋根数 =(X 方向的基础边长— min(75,S/2)*2 ) /S+1 S 为 X 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
1.独立基础底板长度≥ 2500 时
X 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 :
①外侧钢筋单根长度 =X 方向的基础边长 -2* 保护层
外侧钢筋根数: 2 根
②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 X 方向的基础边长 -保护层 -0.1* X 方向的基础边长
其余钢筋根数 =(Y 方向的基础边长— min(75,S/2)*2 ) /S-1
Y 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 :
①外侧钢筋单根长度 =Y 方向的基础边长 -2* 保护层
外侧钢筋根数: 2 根
②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 Y 方向的基础边长 -保护层 -0.1* Y 方向的基础边长
其余钢筋根数 =(X 方向的基础边长— min(75,S/2)*2 )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