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周公简介及其功绩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因其采邑在周,即今陕西岐山东北,故称为周公。
周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主要历史贡献有以下几方面:一、成功地解决了殷商的遗臣和顽民等问题,彻底消除了复辟的隐患。
牧野一战,局促西隅的“小邦周”灭掉了“大邑商”,如何处理殷商的遗臣和顽民,是周初统治面临的严峻问题。
姜尚主张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将敌人全部杀掉;召公认为应当区别对待,有罪者杀,无罪者赦;周公提出分化瓦解,恩威并举的办法,即利用殷人治殷人,一方面采取武力监视,另一方面施加恩惠笼络,从而改造敌人。
武王最后决定,采纳周公的办法,封纣王子武庚为商后,留居朝歌,利用他统治商的遗民;又分商王畿为邯、鄘、卫之区,授给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让他们监视武庚,叫“三监”。
不久,武王病死,其子成王还在襁褓中,周公摄王位,代行国政。
王室大臣召公奭等疑忌周公,管叔、蔡叔散布流言蜚语,造谣说:周公要谋害成王,篡夺王位。
武庚见周王室内部发生矛盾,便煽动管叔、蔡叔,串通东方的蒲姑、徐、奄等国,发动叛乱,想复辟商朝。
周公处于内外交攻的境地,非常困难。
他首先恳切地向召公等大臣作解释,稳定内部,然后亲自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息叛乱,杀死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和霍叔,攻灭奄等十七国。
商贵族作了俘虏,被周人称为顽民。
周公知道,商顽民丧失往日的威福,绝不甘心,会继续反叛,让他们依旧全部留居商地,对周的统治不利。
于是他在洛水北岸营造东都洛邑,作为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重镇。
周公对商顽民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将一部分商顽民迁到洛邑,派八师(一师二千五百人)兵力监视;将另一部分商顽民之中的“七族”赏赐给卫侯康叔,“六族”赏赐鲁侯伯禽,由他们监督管束。
周公树微子启作榜样,微子启是纣王的庶兄,武王克殷,他“肉袒面缚”,至军门请罪,武庚叛乱,他也不曾参与,周公便封微子启于宋,命其代武庚为商后。
在周公恩威并举的政策下,商顽民看到反抗已没有出路,顺从或许能升官,于是逐渐软化降服了。
周公(约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古代商朝和西周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人物。
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了周朝政权:周公是周武王的叔父,他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武王推翻暴
虐的商朝,并建立了周朝。
这一政权转变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推行礼乐制度:周公致力于推行礼乐制度,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培养君子品德的重
要手段。
他编纂了《周礼》和《乐府诗集》,规范了礼仪、音乐等方面的行为和活动,对后世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奠定封建制度基础:周公设立了分封制度,将国土分封给亲信和功臣,以巩固周朝的统
治地位。
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影响了数千年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4.修缮周京城:周公修复和扩建了都城镐京(今陕西省咸阳市),使之成为周朝的政治中
心。
这一行动显示了他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视,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交流。
总体而言,周公作为周武王的重要辅佐者,通过建立周朝政权、推行礼乐制度、奠定封建制度基础以及修缮周京城等方面的贡献,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对后世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旦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生平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
其政绩,《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在武装镇压商纣王子武庚、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及东方各国武装反叛以后,“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
周公以商朝灭亡和“三叔”等武装反叛活动为鉴,特别重视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农无逸”等,主张充分发挥“颂”“诰”对奴隶主及平民的教育作用,并提出以治绩考察、选任官吏的原则。
他一生礼贤下士。
其言论,散见于《尚书》中的《大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
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业,盛赞周公之才,赞叹“周公之才之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
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儒效》篇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
汉朝的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业绩,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
唐朝的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
自此以后,人们常以周孔并称,在教育上则有“周孔之教”的概念。
总之,言孔子必及周公,是古代尊崇周公的情况。
这种尊崇除了政治上的某种需要之外,其主要方面则反映了古人对西周优秀文化的珍视,以及对周公这位伟人的真诚敬仰。
这在历史上曾为继承、弘扬与发展中国优秀文化起过积极作用。
周公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杰出开创者。
周公诫子一、解题及作者简介。
(一)解题:“周公”,是周初的政治家,姓姬名旦,亦称叔旦。
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
曾助武王灭商。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
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
“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
“诫子”告诫儿子。
(二)作者简介。
《周公诫子》选自《韩诗外传》,作者韩婴,西汉古今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韩婴,涿郡郑人(今任丘市)人,西汉文、景、武三帝时为官,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官至常山太傅,后人称他韩太傅。
韩婴是当时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讲学授徒写成很多著作,其中有《韩故》、《韩诗内传》、《韩诗外传》、《韩说》等。
他是西汉古今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三)《韩诗外传》简介。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篡成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
《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二、字词学习。
(一)生字学习。
哺(bǔ):<书>1.喂(不会取食的幼儿)。
如:哺育。
2.咀嚼着的食物。
如:吐哺。
沐(mù):1、洗头发,也泛指洗涤。
如:沐浴。
2、<书>借指蒙受。
如:沐恩。
3、姓。
睿(ruì):<书>看得深远。
如:睿智。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纣(zhòu):1. <书>后鞧(qiū)。
2.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二)多音多义词。
相 (xiàng):1.辅助。
周公的典故摘要:一、周公简介1.周公旦的身份2.周公旦的贡献二、周公的典故1.周公解梦2.周公辅佐成王3.周公东征三、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儒家学派对周公的赞誉2.周公与《周礼》3.周公对后世的影响正文:周公,即周公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他出生于西周初年,是周文王的四儿子,周武王的弟弟。
周公旦在周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典故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一、周公简介周公旦,姬姓,名旦,是周文王的四儿子,周武王的弟弟。
他不仅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先驱,被尊奉为“元圣”。
二、周公的典故1.周公解梦周公解梦的故事源自《左传》。
周公旦曾经为周武王解梦,解释了他梦见的一个大国侵略周国的梦。
周公旦认为这个梦预示着周国将面临严重的危机,提醒周武王要加强国家的防御力量。
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世解梦学的滥觞。
2.周公辅佐成王周公旦在周武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国家。
他为了稳定国家政局,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的实力。
在周公旦的辅佐下,周成王成功地巩固了周朝的政权。
3.周公东征周公旦在周成王成年后,领导周军东征,成功平定了管叔、蔡叔的叛乱。
这场战争巩固了周朝的政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儒家学派对周公的赞誉儒家学派将周公视为圣贤,认为他是实行仁政的典范。
孔子对周公十分敬仰,称赞他“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孟子也将周公视为古代圣贤,称赞他“尊贤使能,周公之道”。
2.周公与《周礼》《周礼》是一部关于周朝官制的著作,被认为是由周公旦制定的。
这部书详细地记载了周朝的官职、礼仪、刑法等方面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周公对后世的影响周公旦的一生,为周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都将周公视为学习的榜样。
综上所述,周公旦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
周公吐哺的典故周公,名曰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武王伐纣做出贡献。
本文是周公吐哺的典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大部分人对“周公吐哺”熟知是从曹操的《短歌行》中了解的,其最后一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最后两句成为这首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强烈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心理,体现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希望天下贤士都可归顺于他的门下。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于《韩诗外传》卷三,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在天下我的地位已经不低了;却还要洗一次头三次握起头发,吃一次饭三次把饭吐出来,为的是起来接见贤士,生怕失去天下的贤士。
周公对待贤士的态度如此之高,后被很多将相之才所效仿,成为对待贤士的最高准则。
周公拥有极高的政治理想,在周武王去世后,害怕心怀叵测的人对年幼的成王不利,一心辅佐未成年的周成王,在成王成年后自动回到自己大臣的位置上。
一生对周王朝忠心耿耿,即使后来召小人诬陷,也一心一意爱戴成王,为周王朝的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周公解梦的根据周公的真正名字其实不是周公,他姓姬名旦,因为他的封地在周,爵位为上公,因此,称他为周公。
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是儒学的先驱者、奠基人。
我们现在知道的《周公解梦》这一本书,其实,并不是周公所著。
那为什么这本书叫做《周公解梦》呢?是因为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而且非常向往周公的事业,周公又是一个在孔子的梦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在儒家经典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周公的身影,而且中国又受到儒家很大的影响,我们就经常把周公和梦联系在一起,因此,会有《周公解梦这本书》。
经常会有人做梦梦到花生,有人说是好的预兆,有人说是坏的预兆,那么究竟梦到花生预示着什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不知道,你在做梦的时候,有没有梦见过花生米。
中华家教文化(1):周公姬旦《诫子伯禽》
【作者简介】
周公,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西周初政治家。
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史称周公、周公旦。
【原文】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
【译文】
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信用。
老臣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
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跑速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而能以谦恭的态度自我护持的人,会有发展;土地财产广阔富饶而能以节俭的方式自我护持的人,会有平安;官高位尊而能以卑贱的态度自我护持的人,会更加尊贵;兵多人众而能以敬畏的思想自我护持的人,会有胜利;聪明睿智而能以愚钝的方法自我护持的人,会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能以浅陋的态度自我护持的人,会更加智慧。
上任去吧,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啊!。
周公解梦原文周公解梦简介《周公解梦原文》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解梦书,据说是由周公所著。
周公是周文王的弟弟,也是周公旦的父亲,他在古代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圣人和贤人之一。
《周公解梦原文》记录了当时人们对梦境的解读和理解,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周公解梦原文内容《周公解梦原文》共收录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梦境,包括动物、自然景观、人物、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
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梦境解释:1. 龙梦见龙通常被解释为吉祥的象征。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生物,代表着皇权和权力。
梦见龙可能意味着你将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能够获得荣耀和权威。
2. 山梦见山通常被解释为困难和挑战。
山是高大和坚固的象征,梦见山可能意味着你将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克服。
3. 花梦见花通常被解释为爱情和美好的象征。
花是鲜艳和多彩的,梦见花可能意味着你将会经历一段美好的爱情,或者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和丰富多彩。
4. 雨梦见雨通常被解释为困扰和忧虑的象征。
雨水可以给大地带来生机,但同时也可能造成灾害。
梦见雨可能意味着你目前正面临一些困扰,需要面对和解决。
5. 金钱梦见金钱通常被解释为财富和成功的象征。
金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梦见金钱可能意味着你将会获得财富和成功,但同时也提醒你要理性对待金钱,不要贪婪和追求虚荣。
周公解梦的意义《周公解梦原文》对于古代人们理解和解读梦境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虽然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梦境是大脑在休息和整理信息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梦境中的符号和意象仍然可以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通过了解《周公解梦原文》中的解释,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梦境有一些初步的理解和解读。
当我们梦到某个特定的事物或情景时,可以参考周公的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状态。
虽然《周公解梦原文》是古代人们对梦境的解读,但其中一些解释在现代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尽管每个人的梦境都是独特的,但通过理解和解读梦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并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周公旦简介周公旦简介周公旦中文名称: 周公旦性别: 男所属年代: 西周时代生卒年: ?—1105相关事件: 周公东征成康之治相关人物: 召公周成王周武王管叔蔡叔生平简介周公(?~公元前1105)西周初年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
姓姬,名旦,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食采邑于周(今陕西宝鸡东北),故称之谓周公。
在周文王死后二年,周公佐武王东伐殷至孟津。
四年,与太公望、召公佐武王败纣灭殷。
克商后二年,武王去世,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
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
于是,周公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多见于《尚书》中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以及〈立政〉等篇。
公旦周公周初政治家。
名旦。
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
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为周公。
文王死后二年,周公佐武王东伐殷至孟津。
四年,他和太公望、召公奭佐武王灭殷杀纣,三分商王畿地。
封纣子武庚于邶以续殷祀,封文王子管叔于鄘、蔡叔于卫,防范之。
名义上合称三监,以监殷民。
克殷二年后武王重病,遗命周公继位。
但周公告天请代武王死,告天策文藏于金膝箱内。
武王死后,“天下闻武王崩而扳”。
周公为应付危难,立武王年幼之子诵为周成王,又自己执政称王,以致引起内部争权斗争。
管、蔡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成王对周公的怀疑。
最后成王开金膝箱,看见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
于是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
武庚利用时机,联络东、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赢)诸族共图复国,声势远比新起而内部分裂的周强大。
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
《逸周书·作滩》说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维(淮夷之族)九邑。
《·膝文公》则说其灭国五十。
地居河汾之东的唐也起事策应武庚的叛乱,后为周公诛灭。
认识周公
周公,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尚书·大传》曾把周公一生的功绩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