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照词的愁情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李清照词的凄清孤苦愁怀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浅谈李清照词的凄清孤苦愁怀摘要:李清照资质聪颖,多才多艺。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地位。
她所留下的词作最令人注目的当数其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
李清照的人生体验尤其是凄清孤寂之愁怀在内心深沉的积淀,以靖康之变为分界点,形成两种不同的愁绪:前期是个人惜美易逝的闲愁、离剐难舍的伤愁、苦思肠结的怨愁;后期是流亡追昔的苦愁、怀国思乡的恨愁。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词:闲愁;恨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抒写过离愁别绪,但能把“愁”写得细致入微、情真意切、撼动人心者。
宋代词人李清照当属佼佼者。
李清照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知人生和抒写感情,使其词有着不同于一般男性词人之作的特色。
我们读李清照的词,但觉情致深远,缠绵悱恻,以凄楚幽咽之音,书写人世沧桑,好景难耐之感,沁人心脾。
李清照自幼受着浓厚的文学艺术空气的熏陶,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
十八岁时,与太学士赵明诚结婚。
婚后生活极其美满幸福。
这一时期作品中的愁绪,多是淡淡的、幸福的离愁。
后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自毁长城,之后,赵明诚应诏赴任途中中暑,身患痢疾,又误服药物,抛下爱妻,独赴黄泉。
国破家亡,词人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的亲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
因此,在她后期词作,再也无法一睹前期那样的情致,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无限痛楚的心音。
一、唯别愁而已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以咏闺思、寄闲愁、诉别情为主要内容,其风格含蓄委婉,迤俪清新。
早期创作的《如梦令》便含蓄的表达了少女特有的愁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留恋自己喜爱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逝去,焦虑于青春年华的虚度,淡淡的寂寞和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者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摘要:李清照以抒写愁情而著称于世,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了她复杂的人生经历,她把自己一生的愁恨浓缩于词作中,于是便有了那一首首孤寂凄清的愁情词。
本文将从愁情的构成、表现、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抑郁;命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上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词作主要以离愁别恨、孤独忆往的伤感见长。
李清照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的事物,抒发内心浓浓的愁情。
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的爱恨情仇。
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她的身心倍感孤独。
她的一生都笼罩在愁情世界里,她用整个生命和毕生的心血所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也被浓浓的愁情笼罩着。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这种种的"愁",正是她复杂情感的全部人格的真诚袒露。
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们常写的所谓的"闲愁",而是有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社会生活中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国破家亡的民族忧患感,无依无靠的天涯沦落感等等交织而成。
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与了她复杂的人生。
因此,这种种的"愁"情便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1. 生离死别的爱恨情愁李清照是封建社会的才女,"端庄其品,清丽其间",有着良好的家教,丈夫赵明诚与她志同道合,两人还一起从事图书文物的整理工作。
业余则相对品茶、饮酒。
对此,李清照自谓"甘心老是乡矣"(《金石录后序》)。
如果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知音互赏"式的,那么李和赵也该算是"知音互赏"了。
然而,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他又自己的事业要干,不可能像贾宝玉对林妹妹那样每天相处,问寒问暖,时时呵护。
因此,便有了离别与相思。
伊世珍《琅缳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 (1)一、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1)二、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 (4)三、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6)注释 (7)参考文献 (7)[论文摘要]清照是南宋著名的词人。
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
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
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
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清照词闲愁离愁浓愁哀愁论清照词的愁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词人,省人。
她的父亲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轼。
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
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
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清照自小便有诗名。
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清照与太学生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
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下。
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不久她的丈夫明诚病死,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州(今),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
“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众多女作家中的一位杰出女词家。
她的词既深刻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本文拟从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来探求其词中“愁”情的内在本质。
清照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可分南渡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由于她的生活安静优裕,词写得爽朗明快,善于描写大自然的美,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别愁情,境界虽狭窄,但清新、明快。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词,内容是伤别离、愁孤处。
离别之苦是十分恼人的,想诉说又不敢说,因为不说到也罢,一说就会联想到丈夫,就会更痛苦,更忧愁,于是便:“欲说还休”。
不说不等于不思念,而是想在心里,以至于“新来瘦”。
但“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不因酒而病,不因愁而悲,那是为什么呢?只因丈夫远游,夫妻分居而旅途迢迢,归期无望,只有无尽的相思,所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当作者这种思夫之愁无可排遣时,便把这种压抑不住的愁情倾注笔端,借尺素传递愁思。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词中主人翁寂寞无聊,冷落独处,适值重阳,于是佳节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愁得“人比黄花瘦”。
如果说前面两首词中的愁情是缘于夫妻别离的话,那么《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一词中的喜悦,则来自丈夫的即将归来。
因丈夫的即将归来,便觉得早晨好,黄昏也好,春草美,淡月也美。
这与丈夫不在时,早晨“起来慵自梳头”、“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比较起来,多么鲜明。
一别一聚,一聚一别,其相聚日短、相别日长,新愁续旧愁,弱身何堪受!南渡之后,清照既悲痛个人幸福的破灭,又忧伤民族灾难之深重。
因而或感时伤世,或悼亡思乡,则成为这一时期词的主要内容。
由于生活和个人情绪的变化,词的风格也由前期的清丽爽朗转向沉郁凄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
清照在北宋时,随夫过的是美满生活,而南渡后,丈夫死去,她独居于金华、杭州一带,金兵肆虐,颠沛流离,境遇非常孤苦。
宋时每逢元宵节,热闹非常。
《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写两种元宵节的不同境况,构成鲜明对照,显出生活的巨变,流露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浅析李清照诗词的愁情艺术李清照,这位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的女词人,以其细腻而深沉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她的诗词中,愁情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或轻或重,或隐或显,如同一曲曲动人的悲歌,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李清照早期的生活较为顺遂,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境优越,婚姻美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转折,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物散的巨大痛苦,其愁情也在诗词中逐渐深化和丰富。
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愁情多是一种淡淡的闲愁。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描绘了少女时期的欢乐时光,但在欢乐的背后,我们也能隐隐感受到一丝青春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未知之愁。
又如《点绛唇·蹴罢秋千》里“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的娇羞与矜持中,也蕴含着对爱情的憧憬和期待所带来的丝丝愁绪。
然而,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南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一时期,她的愁情变得沉重而深刻。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将那种孤独、凄凉、愁苦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国破家亡的悲痛,身世飘零的哀伤,在这一词中达到了极致。
李清照的愁情不仅体现在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上,还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中。
在《夏日绝句》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和悲愤,表达了她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这种忧国之愁,使她的愁情更具深度和广度。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
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引言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
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浅谈清照词的愁情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能诗、能词、能文、能画,可谓是多才多艺。
作为一名女性,李清照在文学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李清照词的基调,可用一个“愁”字概括。
她的词浸泡在愁液之中,就像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
李清照一生命途多桀,前期因丈夫远游求仕、仕途浮沉而幽怨担忧,后期又因丈夫亡逝、国破家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凄惨愁苦。
残破的故国、孤寂的境遇、失去的家园、病故的丈夫,她的一生可谓是在“愁”中度过,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现存词近50首,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从愁情的角度,可分为:1、南渡前期:离愁别绪的闺怨词清照十八岁与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相爱,是志同道合的伴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就在明诚“出仕宦”不久,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又一次短暂的分别。
这次分别,给清照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于是,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
”以抒其别后相思之情。
《一剪梅》原文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感,“人去席冷”之意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传书,是谁托它带来家书?是心中所思念的人吗?月夜词人凭栏望眺,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浅谈清照词的愁情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能诗、能词、能文、能画,可谓是多才多艺。
作为一名女性,李清照在文学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李清照词的基调,可用一个“愁”字概括。
她的词浸泡在愁液之中,就像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
李清照一生命途多桀,前期因丈夫远游求仕、仕途浮沉而幽怨担忧,后期又因丈夫亡逝、国破家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凄惨愁苦。
残破的故国、孤寂的境遇、失去的家园、病故的丈夫,她的一生可谓是在“愁”中度过,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现存词近50首,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从愁情的角度,可分为:
1、南渡前期:离愁别绪的闺怨词
清照十八岁与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相爱,是志同道合的伴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就在明诚“出仕宦”不久,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又一次短暂的分别。
这次分别,给清照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于是,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
”以抒其别后相思之情。
《一剪梅》原文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
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感,“人去席冷”之意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传书,是谁托它带来家书?是心中所思念的人吗?月夜词人凭栏望眺,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夜露浸凉,她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而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更是表达思夫的绝妙好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先从环境写起,但却不是“已觉春心动”的明媚之景,而是以“薄雾浓云”的闷人天气衬托出主人公的黯淡心情。
此时正值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她益感寂寞无聊,丈夫不在身边,自己孤枕独眠,玉枕纱橱都凉透。
为振作精神,词人来到东篱下把酒独酌,本来是良辰美景,却无心赏菊,于是把酒赏菊成了借酒浇愁。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人比黄花瘦”,用黄花比人的瘦,用瘦得形象来表达自己独居的痛苦,使寂寞感形象化了。
2、南渡后期:国家之恨和兴亡之感的愁情词
靖康之难后,宋朝廷南渡,丈夫明诚猝然而亡,清照逃到江南,沦为难民。
这时,她的生活极其悲惨,由于国破家亡,生活的颠沛流离,因此后期的词主要是表现了国破家亡后的凄惨心境和痛苦感情,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
《武陵春》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将丈夫之死,自己流离异乡,无依无靠的孤苦伶仃表达得极其深刻。
原文如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却倦于梳头,“倦”于梳头的原因是物是人非,国破家亡,即使梳洗装扮也无人欣赏,可见词人内心愁苦。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是她与沉痛难耐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想法—趁双溪春色还好的时候,去轻荡小舟,或许可荡去一点痛苦,减轻精神上的一点负担。
可是,下面忽出一句“只恐”,抹杀了先前的想法,最后感叹只怕是双溪上的小船也装不下我的愁苦吧。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又以舴艋舟载不动愁形象表达愁苦之多,足以说明国家破败带给词人的深沉打击。
而她的另一首著作《声声慢》更进一步表现了家破人亡后的凄惨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远,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
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起句“寻寻觅觅”却见“冷冷清清”,更感“凄凄惨惨戚戚”。
七组叠词,看似平平淡淡,却是字字含愁,声声是愁,以冷清之景,给全词垫下惨淡悲戚的感情基调。
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
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可是“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原来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
可惜物是人非,不再需要通信。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又有谁能与我共摘?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只能对花自怜。
独自坐在窗前,触景伤情,睹目思人,不免感到凄凉愁苦,又怎能挨到天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正伤感之际,又落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就像打在心上,敲击着词人的心扉,愁苦之感难以自抑。
最后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的愁,又何止“秋风”、“飞雁”、“满地黄花”、“梧桐细雨”,是那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兴亡之叹,是一个“愁”字又怎能诉尽?词人把这种复杂的感情加以渲染和烘托,构成了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把读者带进了凄凉的艺术境界,使人感到家破人亡的惨痛。
清照的《永遇乐》词,更明显地把个人身世的变化,与国家盛衰联系起来。
原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的上片写了元宵佳节词人旅居异乡,看到美好温暖的事物抒发自己悲凉的心情。
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暮云像壁玉一般,正是良辰美景,可如今我却身处异地。
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却像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将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而这时,词人却反想,元宵这样的融和天气,怎么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实际上,是词人历经国家变故,产生了“好景不长”的忧虑。
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
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
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
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因而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通过今昔对比,说明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则漂泊异乡凄凉境地。
“不
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听别人的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全词写南渡前后两次元宵佳节的不同感受,倾吐国破家亡是凄楚零落的情怀,表现对国运的关切和忧愤。
清照词的愁是多样的,有闲愁、离愁——家愁、情愁,又有浓愁、哀愁——国破家亡之忧,颠沛流离之苦等等。
李清照把愁写的既有新意又有深意,是一位难以超越的女词人。
而这些痛楚之情,难抑之恨,是因为不幸的遭遇和苦难的经历,是用血泪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