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手册(最终版2010.11.29)
- 格式:pdf
- 大小:876.54 KB
- 文档页数:67
学生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课程名称网络互联技术成绩一、实验名称:1.通过Console端口本地访问H3C设备2.通过Telnet远程访问H3C设备实验日期:2014.9.24二、实验目的:◆熟悉H3C路由器的开机界面◆通过Console端口实现对第一次上电的H3C路由器的本地访问◆掌握H3C设备命名◆掌握H3C设备做为Telnet服务器实现的远程访问◆掌握在H3C设备上使用Telnet客户端访问Telnet服务器三、实验设备:2台具有以上以太网接口的路由器,1台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和SecureCRT软件的PC,Console电缆及转接器;两条双绞线;四、实验原理及内容:实验拓扑图:Telnet Client Telnet Server Telnet ClientGE0 E0/0 E0/1 E0/1PC1 H3C-R1 H3C-R21.连线把PC通过Console电缆连接到H3C路由器的Console端口上;使用1根双绞线跳线把PC的GE0接口连接到H3C路由器H3C-R1;使用1根双绞线跳线连接到H3C路由器H3C-R1的E0/1接口和H3C路由器H3C-R2的E0/0接口;2.配置配置数据如下:设备名称接口名称IP地址H3C-R1 E0/0 192.168.10.254H3C-R1 E0/1 192.168.100.1H3C-R2 E0/0 192.168.100.2PC1 GE0 192.168.10.1实验原理:完成了H3C路由器的相关配置之后,路由器H3C-R1和H3C-R2具有了IP连通性,以H3C-R2作为Telnet客户端,连接到服务器端的H3C-R1。
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后,可以进入路由器H3C-R1的命令行界面。
五、实验总结这是网络互连技术的第一个大实验,实验刚开始时进行的比较顺利,很快完成了线路的连接,但到后期,经过测验实验没有成功,请教了同学和老师,在老师和同学的耐心讲解下,又经过了自己对实验思路的理解,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原来是没有配置H3C-R2的E0/0的IP信息,使路由器H3C-R1和H3C-R2不具有IP连通性,导致访问失败。
实验一利用分组嗅探器俘获协议报文一、实验目的及任务1、熟悉并掌握sniffer的基本操作。
2、了解网络协议实体间进行交互以及报文交换的情况。
二、实验环境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主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sniffer、IE等软件。
三、预备知识一个人要深入理解网络协议,需要:观察它们的工作并使用它们,即观察两个协议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序列,探究协议操作的细节,使协议实体执行某些动作,观察这些动作及其影响。
这些任务可以在仿真环境下或在如因特网这样的真实网络环境中完成。
观察在正在运行协议实体间交换报文的基本工具被称为分组嗅探器(packet sniffer)。
顾名思义,一个分组嗅探器俘获(嗅探)由你的计算机发送和接收的报文。
一般情况下,分组嗅探器将存储和显示出被俘获报文的各协议字段的内容。
图1显示了一个分组嗅探器的结构。
图1右边是计算机上正常运行的协议(在这里是因特网协议)和应用程序(如:web浏览器和ftp客户端)。
分组嗅探器(虚线框中的部分)是附加计算机普通软件上的,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分组俘获库(packet capture library)接收计算机发送和接收的每一个链路层帧的拷贝。
高层协议(如:HTTP、FTP、TCP、UDP、DNS、IP等)交换的报文都被封装在链路层帧中,并沿着物理媒体(如以太网的电缆)传输。
图1假设所使用的物理媒体是以太网,并且上层协议的报文最终封装在以太网帧中。
分组嗅探器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分组分析器。
分组分析器用来显示协议报文所有字段的内容。
为此,分组分析器必须能够理解协议所交换的所有报文的结构。
例如:我们要显示图1中HTTP协议所交换的报文的各个字段。
分组分析器理解以太网帧格式,能够识别包含在帧中的IP数据报。
分组分析器也要理解IP数据报的格式,并能从IP数据报中提取出TCP报文段。
然后,它需要理解TCP报文段,并能够从中提取出HTTP消息。
最后,它需要理解HTTP消息。
创新源于实践《网络工程》课程实验教学手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制实验手册使用及要求实验操作是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而实验报告的撰写又是知识系统化的吸收和升华过程,因此,实验报告应该体现完整性、规范性、正确性、有效性。
现将实验报告撰写的有关内容说明如下:1、实验预习报告必须在实验前完成。
预习内容为与本实验相关的知识。
2、实验中认真记录实验的步骤、数据和测试结论,并填入实验过程部分。
3、实验结束后填写实验总结,主要填写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对实验的改进建议。
4、实验内容一般手写,若填写内容过多也可以打印粘贴。
5、实验位置填写应为:实验室编号__实验台.如:208-01。
第I页实验情况一览表第II页实验一实验名称:Vlan间通信和交换机堆叠实验性质:设计学时数: 2 实验位置: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二实验名称:端口聚合和生成树实验性质:设计学时数: 2 实验位置: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三实验名称:端口控制实验性质:验证学时数: 2 实验位置: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四实验名称:路由协议实验性质:验证学时数: 2 实验位置: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访问控制列表实验性质:验证学时数: 2 实验位置: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DNS和DHCP实验性质:验证学时数: 2 实验位置: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IIS的安装与配置实验性质:验证学时数: 2 实验位置: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FTP服务器的配置实验性质:验证学时数: 2 实验位置: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Email和代理实验性质:验证学时数: 2 实验位置: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十实验名称:综合实验实验性质:设计学时数: 4 实验位置:实验日期:年月日。
第1章网络互联技术概述1.1.1 计算机网络定义 (1)1.1.2 网络通信协议体系结构 (1)OSI模型与TCP/IP模型的关系 (4)1.1.3 IP地址与子网划分 (5)1.2.1按地理范围划分 (6)1.2.1按地理范围划分 (7)1.2.3按传输介质划分 (10)网络互联技术基础1.1.1 计算机网络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是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
由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
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1.1.2 网络通信协议体系结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Standards Organization)在80年代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Open SystemInterconnection),将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分为七层,如图1-1所示。
这个模型是一个定义异构计算机连接标准的框架结构,其具有如下特点:①网络中异构的每个节点均有相同的层次,相同层次具有相同的功能。
②同一节点内相邻层次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③相邻层次间接口定义原语操作,由低层向高层提供服务。
④不同节点的相同层次之间的通信由该层次的协议管理,⑤每层次完成对该层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次功能不影响其它层⑥仅在最低层进行直接数据传送。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网络工程系目录实验一 802.3协议分析和以太网 (3)一、实验目的 (3)二、预备知识 (3)三、实验环境 (4)四、实验步骤 (5)五、实验报告内容 (6)实验二 IP层协议分析 (7)一、实验目的 (7)二、实验环境 (7)三、实验步骤 (7)四、实验报告内容 (8)实验三 TCP协议分析 (9)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9)二、实验环境 (9)三、实验步骤 (9)四、实验报告内容 (10)实验四 HTTP和DNS分析 (11)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11)二、实验环境 (11)三、实验步骤 (11)四、实验报告内容 (12)实验一802.3协议分析和以太网一、实验目的1.分析802.3协议2.熟悉以太网帧的格式3.熟悉ARP报文的格式二、预备知识要深入理解网络协议,需要仔细观察协议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序列。
为探究协议操作细节,可使协议实体执行某些动作,观察这些动作及其影响。
这些任务可以在仿真环境下或在如因特网这样的真实网络环境中完成。
观察在正在运行协议实体间交换报文的基本工具被称为分组嗅探器(packet sniffer)。
顾名思义,一个分组嗅探器捕获(嗅探)计算机发送和接收的报文。
一般情况下,分组嗅探器将存储和显示出被捕获报文的各协议头部字段内容。
图1为一个分组嗅探器的结构。
图1右边是计算机上正常运行的协议(在这里是因特网协议)和应用程序(如:Web浏览器和ftp客户端)。
分组嗅探器(虚线框中的部分)是附加计算机普通软件上的,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分组捕获库接收计算机发送和接收的每一个链路层帧的拷贝。
高层协议(如:HTTP、FTP、TCP、UDP、DNS、IP等)交换的报文都被封装在链路层帧(Frame)中,并沿着物理介质(如以太网的电缆)传输。
图1假设所使用的物理媒体是以太网,上层协议的报文最终封装在以太网帧中。
分组嗅探器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分析器。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总结篇一:《网络互联技术》实训《网络互联技术》实训报告设计题目: 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李浩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目录1、课程设计目的 .................................... 4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 5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6)3.1 单交换机Vlan 配置 (6)3.2 跨交换机Vlan 配置 (8)3.3 RIP 动态路由协议配置 (9)3.4 OSPF 动态路由协议配置 (12)3.5 PPP 之PAP 认证配置 (13)3.6 PPP 之CHAP 认证配置 (15)3.7 单臂路由配置(Vlan 间数据通信) (18)3.8 三层交换机实现数据通信(Vlan 间数据通信) (19)4 总结 (21)1、课程设计目的《网络互联技术》课程实训与《网络互联技术》理论课程紧密结合,是学习网络互联技术应用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
1、掌握交换机的基本交换原理、虚拟局域网VLAN、跨VLAN通信等;学会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及VLAN间路由的配置等;2、掌握路由器的基本概念、RIP、OSPF、访问控制列表等;学会路由器的基本配置、RIP、OSPF及访问控制列表等的配置和应用。
3、了解中小型网络的设计、安装、配置和管理等,并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4、PPP之PAP认证配置,PPP 提供了两种可选的身份认证方法口令验证协议PAP( PasswordAuthentication Protocol , PAP )和质询握手协议(Challenge HandshakeAuthentication Protocol,CHAP)。
5、 CHAP(质询握手鉴定协议),是一种三次握手验证协议,它只是在网络上传输用户名,而用户口令并不在网络上传输。
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实验指导书范本(doc 43页)《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网线的制作 (1)实验四 HW-RouteSim仿真实验 (4)实验六对等网的设立 (11)实验九配置Windows 2000 DNS 服务器 (17)实验十一 Internet连接 (20)实验十二 FTP服务的应用、搜索引擎的使用和电子邮件的使用 (26)实验一网线的制作在以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的网络中,跳线的制作与测试非常重要。
对于小型网络而言,跳线连接着集线设备与计算机;对于大中型网络而言,跳线既连接着信息插座与计算机,也连接着集线设备与跳线设备或跳线板。
总之,跳线的制作与测试是网络管理员一定要学会的入门级手艺。
一、实验目的1、了解局域网的组网方式以及双绞线的两种制作规范;2、熟练掌握双绞线的制作方法和制作技巧。
二、实验设备与器材1、RJ-45压线钳2、双绞线剥线器3、RJ-45接头4、双绞线5、网线测试仪三、双绞线制作标准目前在10BaseT、100BaseT以及1000BaseT网络中,最常使用的布线标准有两个,即EIA/TIA568A标准和EIA/TIA568B标准。
EIA/TIA568A标准和EIA/TIA568B标准描述的线序如下表所示:表1 T568A标准和T568B标准线序表一条网线两端RJ-45头中的线序排列完全相同的网线,称为直通线(Straight Cable),直通线一般均采用EIA/TIA568B标准,通常只适用于计算机到集线设备之间的连接。
当使用双绞线直接连接两台计算或连接两台集12线设备时,另一端的线序应作相应的调整,即第1,2线和第3,6线对调,制作为交叉线(Crossover Calble),采用EIA/TIA568A标准。
四、制作方法及步骤(一)直通线的制作:步骤1:利用压线钳的剪线刀口剪取适当长度的网线。
至少0.6米,最多不超过100米。
然后再利用双绞线剥线器(实际用什么剪都可以)将双绞线的外皮除去2-3厘米。
网络互联 packet tracer 模拟实验报告网络互联 Packet Tracer 模拟实验报告一、实验概述本次实验旨在通过 Packet Tracer 模拟软件,模拟网络互联的过程,以增强对网络设备、网络协议和网络拓扑的理解。
实验包括构建网络拓扑、配置网络设备、实现网络互联等步骤。
二、实验环境1.实验设备:•路由器 2 台(Router1、Router2)•交换机 1 台(Switch1)•PC 机 3 台(PC1、PC2、PC3)•网络电缆若干2.实验软件:Packet Tracer三、实验步骤与记录1.构建网络拓扑在 Packet Tracer 中,我们根据预设的拓扑图构建网络。
具体来说,我们放置了两台路由器(Router1、Router2)和一台交换机(Switch1),以及三台 PC 机(PC1、PC2、PC3)。
然后用网络电缆将它们连接起来。
具体连接方式如下:•PC1 和 PC2 连接到 Switch1 的接口 1 和接口 2,形成一个局域网•Router1 的接口 1 连接到 Switch1 的接口 3,形成一个广域网连接•Router2 的接口 1 连接到 Router1 的接口 2,形成另一个广域网连接2.配置网络设备在构建完网络拓扑后,我们需要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
具体配置如下:•对 Switch1 进行配置,设置其 IP 地址为 192.168.1.1,并启用其所有接口•对 Router1 进行配置,设置其 IP 地址为 192.168.0.1,并启用其接口 1 和接口 2,设置接口 1 的 IP 地址为 192.168.0.254,设置接口 2 的 IP 地址为 192.168.1.254•对 Router2 进行配置,设置其 IP 地址为 192.168.0.2,并启用其接口 1 和接口 2,设置接口 1 的 IP 地址为 192.168.0.254,设置接口 2 的 IP 地址为 192.168.3.2543.网络互联测试配置完成后,我们可以通过 Ping 命令测试网络互联是否成功。
实验10 静态路由和静态缺省路由配置......................................................................................2 10.1 实验内容与实验目的.....................................................................................................2 10.2 实验设备.........................................................................................................................2 10.3 实验组网图与实验要求、IP地址规划.........................................................................2 10.4 实验过程.........................................................................................................................3 实验任务一:查看路由表...............................................................................................3 实验任务二:静态路由配置...........................................................................................4 实验任务三:静态缺省路由配置与路由环分析...........................................................6 课外实验与思考:...................................................................................................................8 实验11 RIP路由协议配置...............................................................................................................9 11.1 实验内容与实验目的.....................................................................................................9 11.2 实验设备.........................................................................................................................9 11.3实验组网图与实验要求、IP地址规划..........................................................................9 11.4 实验过程.......................................................................................................................10 实验任务一:配置RIP协议V1版本..............................................................................10 实验任务二:查看RIP的配置信息,查看RIP路由表,配置RIP路由优先级...........13 实验任务三:配置RIP协议V2版本..............................................................................14 实验任务四:开启终端调试及终端显示,调试RIP协议...........................................17 课外实验与思考:.................................................................................................................17 实验12 配置OSPF........................................................................................................................19 12.1 实验内容与实验目的...................................................................................................19 12.2 实验设备.......................................................................................................................19 12.3 实验组网图及实验要求...............................................................................................19 12.4 实验过程.......................................................................................................................20 实验任务一:多区域OSPF协议基本配置.....................................................................20 课外实验与思考:.................................................................................................................24 实验13 路由引入..........................................................................................................................27 13.1 实验内容与实验目的...................................................................................................27 13.2 实验设备.......................................................................................................................27 13.3 实验组网图及实验要求...............................................................................................27 13.4 实验过程.......................................................................................................................28 实验任务一:RIP,OSPF,直连路由的相互引入.......................................................28 课外实验与思考:.................................................................................................................31 实验14 访问控制列表(ACL)与防火墙................................................................................32 14.1 实验内容与实验目的...................................................................................................32 14.2 实验设备.......................................................................................................................32 14.3 实验组网图及实验要求...............................................................................................32 14.4 实验过程.......................................................................................................................33 实验任务一:定义并应用基本ACL...............................................................................33 实验任务二:配置高级ACL...........................................................................................37 课外实验与思考:.................................................................................................................38 实验15 网络地址转换(NAT)配置..........................................................................................40 15.1 实验内容与目的...........................................................................................................40 15.2 实验设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