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历史地理学专业介绍_人大考研网
- 格式:pdf
- 大小:78.94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地理学本科专业
在历史地理学本科专业中,学生将学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地貌地貌学、气候学、生物地理学等内容。
同时,他们还
将学习历史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古代历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内容。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
及历史事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历史地理学本科专业的学生还将学习人类学的基本知识,包括
人类文化、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等内容。
通过这些学习,他们可以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地理环境对文化的
塑造作用。
毕业后,历史地理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统、城
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等领域就业,也可以从事教育、
研究等工作。
他们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作
出贡献。
总的来说,历史地理学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和历
史文化的综合理解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打下坚
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一专业,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人大历史学院各招收专业详细介绍人大历史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下属的一个独立学院,成立于2024年。
学院以培养优秀的历史学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开展历史学教育、研究和交流活动。
人大历史学院的招生专业非常丰富,下面将详细介绍该学院招收的专业。
1.历史学:作为学院的主干学科,历史学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历史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的高级历史学人才。
学生将学习历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系统了解中外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专业领域的国内外历史研究动态,并通过研讨课、研究生学术讲座等方式提升研究能力。
2.世界历史:该专业侧重于培养掌握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人才。
学生将学习国内外世界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世界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同时也会通过研究课题和学术活动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3.中外古代史: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
学生将学习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相关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熟悉中外古代文化、文明和历史事件,通过研究与讨论提升研究能力。
4.近现代史: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对近现代历史的研究能力,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
学生将学习近现代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掌握现代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和研究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5.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该专业培养具备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传承研究、博物馆管理和展览策划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高级人才。
学生将学习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博物馆学基础知识、展览策划与设计、博物馆管理等专业知识。
6.考古学: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掌握野外考古、文物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
学生将学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参与实际的考古工作,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考古研究能力。
7.口述历史与生命史:该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口述历史和生命史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通过深度访谈和资料收集等方式,研究个体的生活经历和历史事件对他们的影响。
以上是人大历史学院招收的一些主要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介绍1.专业概况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土地管理”本科专业,并于1988年成立土地管理系。
目前形成了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MPA(专业方向)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最早批准设立的博士点之一。
本专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
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等,还有“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
本专业师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为企业和各级政府部门提交调研咨询报告近百篇;有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优秀成果奖。
本专业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40余项。
土地管理系于2006年获得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对土地资源管理和房地产经济学两个硕士课程的专业认证,成为国内首家独立申请并获得资格认证的单位(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是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建筑、测量和环境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团体)。
2.主要研究方向本专业主要有土地制度与政策、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与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与市场、土地经济等五个研究方向。
3.研究内容①土地制度与政策:主要研究土地的产权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以及土地产权、土地利用、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征用、土地市场、土地价格、土地金融、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制订、实施和评估。
②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土地利用战略与模式,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技术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土地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的编制理论、方法与技术,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和管理。
③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与不动产信息系统:主要研究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3S 在不动产管理中的应用。
历史地理学定义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领域,结合了历史学和地理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与历史事件:研究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
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等对历史事件的塑造作用。
2.文化和社会的空间分布:探究地理环境对文化、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空间
分布及影响,包括城市发展、人口迁徙、文化传播等方面。
3.地理环境变迁与历史变革:分析地理环境的变化与历史时期社会、政治、
经济的演变和变革之间的关系。
4.历史地理学方法和工具:运用地图、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
考古学、史料分析等方法和工具,对历史地理学进行研究和分析。
5.环境历史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以及环境变化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的影响,涉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议题。
历史地理学在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于理解历史事件、文化传承、区域发展和人类社会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进程中地理环境的作用,对于今天的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历史地理学的内容及现实意义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历史学和地理学两门学科的研究内容,旨在探究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呈现出广泛、深入的趋势,对于地方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历史地理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研究方向:1. 人类定居与流动历史地理学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定居活动和流动变化,进一步探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演变的影响。
其中包括人类定居的形式与规模、人口分布与迁移、社会组织与居住方式等内容。
2. 地域文化与历史遗产历史地理学通过研究地域文化和历史遗产,揭示不同地域的文化发展和演变,以及历史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其中包括历史建筑、文物、遗址等方面的考察。
3. 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历史地理学通过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对比地理环境的演变和变化,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经验。
其中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城市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二、历史地理学的现实意义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地理学不仅仅具有开拓研究视野的意义,更是在现实应用环境下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1. 对地方规划的指导历史地理学对于地方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在地理环境中的演进与创新,可以为当地规划提供更为合理的设计方案。
同时,对于历史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传承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2.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历史遗产、文化遗产等方面。
对于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传承、利用等方面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保存和弘扬文化遗产,更能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大量资源和经验。
3. 对环境保护的引导作用通过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发现过去社会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变迁与演化,从而提出一些有益的对策,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推进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同时,代表作如:中外历史地理巨著《人类文明地理历程》等,也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进程提供了有力援助。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主要包括文学、管理学、哲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艺术学、自然学、社会学等十三大学科。
其中,文学专业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以及语言学、学者类等专业;管理学专业有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投资管理、社会经济学、政治学及行政学、国际管理、会计学、电子
商务等;哲学专业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科学哲学、外国哲学等;法
学专业有法学、经济法学、社会法学、审判学、民商法、国际法、环
境法及行政法学等;教育学专业有教育学及其支科、教师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体育学等;历史学专业有历史学及其分支学科、文物保
护与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等;理学专业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及其子学、心理学以及系统理论等;工学专业有机
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车
辆工程、核工程、自动化、能源动力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
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物联网工程、生物工程及其他等;农学专业有植物保护、作物生产、畜
牧学及兽医学、草业科学、林学、园艺学等;医学专业有预防医学、临
床医学及其他学科分支学科、口腔医学、中医药及其他分支学科、中
西医结合等;经济学专业有经济学、金融学、信息管理经济学、保险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营销学及其它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艺术学
专业有影视学、音乐学、艺术设计学及其他关联专业;自然学专业有地
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及其他分支学科;社会学专业有社会学、人口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民族学、环境社会学等。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历史学院专门史专业介绍历史学院-国学院专门史专业:专门史专业是历史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
专门史专业师资、招生和培养跨历史学院和国学院,涉及多个研究方向。
培养具有广博的学术视野,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功底及研究技能的面向国际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教师近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十余项国家、教育部的的科研项目,出版了多部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1)中国边疆民族史方向,含中亚史、蒙古史、西域文化、边疆民族理论等分支。
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沿革与民族变迁史,侧重历代对边疆民族区域的施政,内地与边疆关系、疆域变动与边疆民族兴衰关系的研究;(2)中国社会史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探究打通中国近代思想与政治社会的解释途径。
在系统阐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对利用后现代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若干著作进行评价和讨论;(3)中国法律文化史方向,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考镜源流,探讨制度背后的文化精神;(4)中国古代思想史方向,主要以一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为基点,将先秦史研究与国家形成及统治机能不断演进、思想文化形成的枢纽期探索相结合,推进先秦史历史内涵的挖掘和研究深度;(5)西域历史文化研究方向,采用国际通行的历史语言文化综合研究方法,重点探讨古代西藏历史文化、蒙古-中亚地区历史语言文化和敦煌-吐鲁番学。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多人。
学术梯队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
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5人。
本专业与国际学术界联系密切。
多名教授拥有国外著名学府留学或长期学术研究、教学经历,具备与国际学术界直接对话和交流能力,研究课题、成果处于国际前沿地位。
对外交流频繁,每年都有学者出国讲学、研究或出席学术会议,常年接待国外学者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
有条件推荐博士、硕士生交换出国培养。
历史学专门史方向的课程:中国边疆民族史研究、中国边疆考古学、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当代史学研究,中国法制文化史,先秦史专题,中国思想史,边疆史地文献研究,蒙古历史与文化,古藏语及藏文文献,满蒙语言及文献等。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介绍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
其博士学位授予点从2010年开始招生、硕士学位授予点从2008年开始招生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主要是围绕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来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是具有鲜明的“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随着新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研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已经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和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要在广泛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在全方位的分析和比较中阐明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要从历史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研究,深入开展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研究,深刻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增强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领域,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学、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历史学、政治学专业基础和专业素质;对中国近现代史、对中共党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问题,对中国近现代史、对中共党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历史发展背景、历史发展脉络、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发展经验,有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领域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现状、前沿和发展方向问题,有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有独立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领域创新性、探索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发展潜质,有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进行相关文献利用以及专业学术交流的能力;有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志愿为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志愿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领域或相关学术领域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人大历史学院历史地理学考博考试大纲参考书推荐报考分析一、人大历史地理学博士专业介绍本专业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脱胎于传统舆地学,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
它的学科性质属地理学,研究方法离不开历史学,兼有文、理学科属性,属于又古又今之学,是文科中唯一能够参选院士的专业。
本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1、历史人文地理;2、历史地图学;3、政区与地名研究;4、历史地理文献与地学史。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1、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争论、各分支性质研究、地理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等。
2、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包括历史时期的政区、疆域、经济、城市、人口、交通、军事、社会、文化等。
3、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包括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自然灾害、海陆变迁等。
4、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包括传世文献、佚失和出土文献等。
5、历史地图编绘。
(PS:育明考博课程咨询方式扣扣:547.063.862TEL:四零零.六六八.六九七八考博群:105.619.820有售各院校真题)二、人大历史学院考博历史地理学专业考试内容专业初试考试及加试科目复试考试科目0602Z3历史地理学(招生1-2人)1、初试考试科目:①中国通史;②中国历史地理;③外语;2、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古代汉语;⑤历史学综合(含史学理论、中国通史);3、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古代汉语;⑤历史学综合(含史学理论、中国通史);⑥政治理论。
1、外语水平测试(满分50分)2、专业课和综合素质(满分150)人大历史学院博士考试说明:1、复试具体考试内容:(1)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采取口试的形式,包括:专业基础知识(60分);学位论文及已发表成果(40分);科研设想及研究计划(30分);表达与思维能力(20分)。
(2)外语复试:听力20分,口语30分。
2、人大考博初试外语不含听力3、最终成绩折算:初试、复试各占50%。
4、复试合格分数线:外语水平测试30分以上,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成绩90分以上,加试各科及格,即为复试合格。
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空间变化和演化过程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分析和空间分析。
历史地理学集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于一体,是一门既注重人类社会历史变迁,又注重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的学科。
一、历史边界的演变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点是历史边界的演变。
从政治上看,边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来划定自身领土行政和管辖范围的标志性符号。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边界常被分为自然边界和人工边界。
自然边界是人为的边界,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国家或地区政府制定并确定的边界。
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政治事件都是和边界密不可分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内外关系都会影响边界的演变和变化。
历史地理学通过对历史边界的研究,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对边界演变的影响,为今后边界的走向和变化提供理论基础。
二、地形的演化除了研究历史边界的演变,历史地理学还研究地形的演化。
地形的演化是指地球表面地形形态的各种变化,包括地球表层的隆起和沉降、地形的侵蚀和堆积以及地球上各种地形的起源与演化。
历史地理学研究地形演化过程中的各种特定时期和地区的地形变化,为对地球环境的解释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文化的传播文化传播是指文化元素在空间传递和传播的过程。
历史地理学研究文化传播不仅仅研究文化元素在地理空间中的传播和演变,而且研究文化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的历史进程。
文化传播分为本土传播和跨地区传播两种。
本土传播是指文化元素在原地区内传播,而跨地区传播则是指文化元素在不同地区之间传递和交流。
通过对文化元素的跨地区传播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结构变化的过程。
历史地理学研究城市化进程的演变过程,可以分析和解释城市结构变化的原因,并为制定城市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特别强调了城市空间的演化和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了人口变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文学院考研招生专业目录专业方向科目一科目二复试笔试科目050101-文艺学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文学理论,外语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语言学概论,外语050103-汉语言文字学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外语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中国古典文献学,外语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中国古代文学(含中国古代文论),外语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外语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欧美当代文学,外语0501Z1-古典学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古典诗学史,外语0501Z3-创造00-无101-思想政治201英语一小说理论基性写作理论础,外语1303Z1-戏剧戏曲学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戏剧戏曲学,外语1303Z2-电影学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电影学基础,外语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2017人大历史学院各招收专业介绍`本文系统介绍北交大法律硕士考研难度,北交大法律硕士就业,北交大法律硕士学费,北交大法律硕士考研参考书,北交大法律硕士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交大法律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
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交大考研机构!一、北交大法律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相对于其他院校来说,北交大法律硕士考研复试分数线相对较低,招生人数也不少,2015年北交大法律硕士招生人数为27人,综合来讲考研难度不大。
据凯程从北交大法律硕士统计数据得知,95%以上都是跨专业的考生,而且法律硕士也是跨专业考研最多的专业。
只要能有计划的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多听取过来人的考研经验,考上法律硕士也不难,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
其次,跨专业考研,北交大院校本身对本科的要求没那么高,且复试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
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一丝都不能懈怠,法律硕士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
二、北交大法律硕士就业怎么样?北交大研究生院本身的学术氛围好、师资力量强、人脉资源广,出国机会也不少,北交大法律硕士在全国的知名度是响当当的,北交大在社会上地位也不容小觑,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
法律硕士的就业优势在于其专业背景的复合性。
法律硕士可以把本科专业知识跟法律知识有机结合,很容易融入到实际的法务操作中去,在有些需要很强行业知识的法务工作中(如知识产权、医学等),没有相关行业知识的法学硕士们往往需要在上岗前恶补其知识缺陷,由于是临阵磨枪,其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现今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从事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和企业管理等实际工作,工作单位当然可以是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也可以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亦可以从事原有专业与法律结合的管理工作等等。
历史地理学本科专业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与历史相互关联的学科。
它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地理空间、地理地貌、地理资源、人类迁徙、城市发展等方面,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人类活动和文明发展,还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历史地理学的基本原理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交通、资源分布、城市发展等人文要素。
历史地理学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社会如何适应和改造环境,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地理空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地理空间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要素的分布和组合。
历史地理学家通过对地理空间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人类活动和文明发展的差异和联系。
例如,农业文明在河流流域的发展,与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关;而工业文明的兴起,则与煤炭、铁矿等资源的分布和交通便利有关。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实地考察是历史地理学家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实地观察和采集样本,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文献研究是历史地理学家的另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和地理资料,可以了解到过去的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情况。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成了地理数据和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它可以帮助历史地理学家进行地理空间分析和模拟,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过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同时,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地理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理与历史相互关联的学科,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历史地理学专业介绍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院博士点、硕士点,学制三年。
本专业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脱胎于传统舆地学,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
它的学科性质属地理学,研究方法离不开历史学,兼有文、理学科属性,属于又古又今之学,是文科中唯一能够参选院士的专业。
一、研究方向:
1.历史人文地理;
2.地名学;
3.历史社会地理;
4.历史地理文献与地学史。
二、研究领域:
1.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争论、各分支性质研究、地理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等。
2.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包括历史时期的政区、疆域、经济、城市、人口、交通、军事、社会、文化等。
3.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包括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自然灾害、海陆变迁等。
4、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包括传世文献、佚失和出土文献等。
5、历史地图编绘。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历史地理专门人才。
在政治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专业上勤奋学习。
掌握历史地理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够在本学科领域做出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的成果。
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能胜任政区、地名、古籍整理、方志编纂、环境保护、新闻出版、地图测绘等方面的工作,以及为政府决策部门做专题研究等。
四、师资力量:
目前,历史地理学专业有五位教师(其中四位系历史地理学专业毕业),即:华林甫教授、刘新光讲师、丁超讲师、胡恒讲师、赵珍副教授。
五、对外学术交流:
本专业绝大部分教师均与境外大学、科研机构有学术交流活动,身份有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等,有的
教师还曾赴欧洲孔子学院任教。
六、主要专业课程:
中国沿革地理、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典籍研究、中国古地图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动态、主文献研读、环境史研究、中国地学史、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国近代边疆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等。
七、毕业生去向:
重点大学、科研机构、文化单位等。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