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下册纲要共2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76 MB
- 文档页数:28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以下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的提纲:
第一章:中国封建社会的盛衰
1.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变革
1.3 唐宋时期的政治文化繁荣
1.4 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危机
第二章: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2.1 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
2.2 唐宋时期的对外关系
2.3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西方文化
2.4 中国与世界贸易关系的变化
第三章: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兴起
3.1 明朝的政治危机
3.2 明朝的经济发展
3.3 清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3.4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第四章:沿海省份的开埠与民族问题
4.1 鸦片战争及其后果
4.2 外国强权对华夏民族的侵略和压迫4.3 民族问题的出现与发展
4.4 战争与民族满意度
第五章:科技文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5.1 科技的进步与对传统产业的挑战
5.2 文化的变革与思想启蒙
5.3 魂系运动与文艺复兴
5.4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变化
总结:八年级下册历史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中国历史第二册学习提纲初中《历史》第二册学习纲要第一单元(1—9课)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课堂导学】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知识梳理】一、隋朝的统一和开皇之治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3、隋文帝即位后,进行改革,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
二、隋朝大运河:1、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
2、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3、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4、隋朝大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何、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三、暴君隋炀帝和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死,隋朝灭亡。
(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小结】繁盛一时的隋朝{ “繁盛” {①国家统一②经济繁荣③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自我检测】1、--------年---------(人)建立隋朝,都--------,年号------。
2、-------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3、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4、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以-------为中心,北达-------,南至-------,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共分四段:------、------、-------、------.;连接------、------、-------、------、---------五大河流。
5、-------年隋朝灭亡。
第2课“贞观之治”【课堂导学】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摘要:一、中国古代史1.夏商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二、中国近现代史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隋唐时期3.五代十国时期4.宋元明清时期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新中国成立2.社会主义建设3.改革开放正文:【中国古代史】1.夏商周时期-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周朝的封建制度与礼乐文化2.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诸子百家与思想启蒙- 秦国的统一战争3.秦汉时期- 秦始皇的统一事业- 秦朝的短暂与灭亡- 汉朝的文景之治、武帝盛世与衰落【中国近现代史】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 西晋东晋的更迭- 南北朝的对峙与民族融合2.隋唐时期- 隋朝的短暂统一- 唐朝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与衰落-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3.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更迭与十国分立- 宋朝的建立与统一4.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 元朝的统一与民族政策- 明朝的永乐盛世、嘉靖倭乱与衰落- 清朝的康乾盛世与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新中国成立- 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与国共内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2.社会主义建设- 土地改革与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与“大跃进”- 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发展3.改革开放-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特区的设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下册)提纲
一、绪论
A. 回顾上册内容
B. 介绍下册主要内容
二、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
A. 血缘制度与部落联盟
B.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C. 周朝的衰落与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D. 秦始皇的统一与秦制改革
E. 汉朝的建立与西汉的兴起
三、第二章:大一统时代的政治制度
A. 东汉王朝的兴亡
B. 三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
D. 隋朝与唐朝的政治制度
E. 宋朝与元朝的政治制度
四、第三章:探索海外的历史进程
A. 中国对外贸易的兴盛与丝绸之路的开辟
B. 郑和下西洋与明朝海外政策
C. 大航海时代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
D. 清朝的海防政策与对外关系
五、第四章: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革
A. 中国近代的政治动乱与革命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
D.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与挑战
六、结语
A. 总结全书内容
B. 展望中国历史的未来
以上为初一历史(下册)提纲的简要内容,详细的内容将在每一章开始处展开。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八年级历史(下)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授课时间:38 课时授课教师:上街实验初级中学何丽琴授课对象:上街实验初级中学八年级二部学生课程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和巩固的基本史实。
2、掌握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知道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5、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6、科学教育与文化。
7、了解社会生活。
课程内容根据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其课程内容包括: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共 3 课时)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 课时)2、最可爱的人(1 课时)3、土地改革(1 课时)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共4 课时)4.工业化的起步(1 课时)5.三大改造(1 课时)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 课时)7.“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 课时)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3 课时)8.伟大的历史转折(1 课时)9.改革开放(1 课时)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 课时)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1 课时)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共 3 课时)11.民族团结(1 课时)1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 课时)13.海峡两岸的交往(1 课时)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共3 课时)14.钢铁长城(1 课时)1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 课时)16.外交事业的发展(1 课时)活动课二历史纪室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1 课时)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共 4 课时)17.科学技术的成就(一)(1 课时)18.科学技术的成就(二)(1 课时)19.改革发展中的教育(1 课时)20.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 课时)活动课三 20 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1 课时)第七单元社会生活(1 课时)2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1 课时)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1 课时)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1、教材:对教材进行校本的二度开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速。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中国历史下册》适用年级七年级总课时28课程简介(200字内)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本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从隋唐到清末1200多年的历史。
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背景分析(500字内)教材分析:本书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编写,从时间上来看距今已经有十几年,教学改革的方向出现一些新的动态,该教材并未及时跟进。
因此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做必要补充,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虽然已经对历史学科有半年的了解,但基础还相当薄弱,此时可以说是正确历史观建立的好时机,也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最好时期,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出与学生年龄阶段相适应的课程安排。
课程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3、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会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4、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5、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第一周第2课 “贞观之治” 第一周第3课 “开元盛世” 第二周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第二周第5课 “和同为一家” 第三周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第三周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第四周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四周活动课一 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第五周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六周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第六周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七周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七周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第八周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八周活动课二 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第九周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第十周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十周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第十一周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十一周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十二周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十三周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十三周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第十四周活动课三 历史知识竞赛第十五周活动课四 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第十五周课程实施1.教学方式:教师讲授,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基本的历史能力。
202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提纲第一章:秦始皇统一中国1.1 秦国的崛起- 李斯变法- 秦国的军事强大1.2 秦汉的争斗- 项羽与刘邦的战争- 刘邦的胜利与建立汉朝1.3 秦汉政权的发展- 秦汉政权的组织体系- 郡县制的建立1.4 秦汉文化的传承- 秦汉文化的特点- 秦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第二章:西汉王朝的兴衰2.1 汉武帝的统治- 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西汉的边疆扩张2.2 王莽篡权与公孙氏的- 王莽的改革失败- 公孙氏的与灭亡2.3 东汉王朝的兴起- 光武帝的- 东汉的统治和衰落2.4 西汉文化的繁荣- 文学艺术的发展- 文化传承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秦汉之后的中国3.1 三国时期的分裂- 曹操与刘备对抗- 孙权的东吴3.2 三国时期的兴衰- 吴蜀之间的斗争- 三国时期的文化繁荣3.3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的统治与北方民族的入侵-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3.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的传入与发展- 文化繁荣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4.1 丝绸之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的起源- 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影响4.2 中华文明的传播- 中华文明的传播方式- 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4.3 南海丝绸之路- 南海丝绸之路的起源- 南海丝绸之路的重要性4.4 对外交往与文化传播-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以上是《202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提纲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学校:郑州市第六中学;科目: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编写教师:八年级历史备课组;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教材:人教版教材;授课课时:32课时;(正课课时20、复习课时6、测试5课时、课程纲要;授课教师:郑书军;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课程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教材能够熟练的说出重要历史;2、能够准确的背诵单元标题、每一课课题和课后大八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学校:郑州市第六中学科目: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编写教师:八年级历史备课组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教材:人教版教材授课课时:32课时(正课课时20、复习课时6、测试5课时、课程纲要1课时)授课教师:郑书军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课程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教材能够熟练的说出重要历史人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事迹,全面的列举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贡献。
2、能够准确的背诵单元标题、每一课课题和课后大事年表,归纳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并会复述,从而整体把握和建构中国现代史的知识框架。
3、准确说出建国以来中共召开的历次会议及其重要决策,归纳其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概述出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轨迹。
4、在学习中国现代史的过程当中掌握阅读历史材料的技巧并能够学会有效的提取历史信息,体会“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观。
通过整理收集历史知识点和专题复习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渠道认知历史。
5、在学完本册书时是学生能够认知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充满曲折与艰辛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党能够及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汲取教训在曲折中探索前进,最终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追求和取向,并培养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坚持到底的的良好品格。
6、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教学思路,继续升华坚持课堂改革,探索有效使用导学案的方法。
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史),有21课,还有4课动课,共25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教版授课时间:22课时授课教师:授课对象:七年级全体学生一、课程目标:1、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知道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其概况,认识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能对唐太宗的历史作用作出初步评价。
(3)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能理解其主要影响。
(4)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5)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基本史实。
(6)通过学习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7)以赵州桥的建造和雕版印刷、火药在隋唐时期的发展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知道唐诗的繁盛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2、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1)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建立及其先后并立的情况。
会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藉此理解宋元时期民族融汇的进一步发展。
(2)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有关史实,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初步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初步了解宋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
(4)以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为例,体会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5)知道《资治通鉴》这一重要史学成就。
(6)知道宋词、元曲的繁荣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与发展:(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初步认识强化专制统治造成的影响。
(2)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主要史实,从中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知道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与巩固。
(4)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客观评价郑和的功绩。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并能初步分析其历史影响。
(6)以北京故宫、长城为例,初步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帝国特点在建筑艺术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