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说课稿修改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声声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与背诵,诗词意境的理解。
2. 教学难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分析诗文意境。
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诗文朗诵、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所描绘的意境,增强情感体验。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诗文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文朗诵比赛,评价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4. 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六、教学资源:1. 诗文原文:提供《声声慢》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参考译文:提供诗文的参考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4.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5. 音频、视频资料:提供与诗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文的意境。
七、教学步骤:1. 初读诗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声声慢》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首先是说教材)一、说教材:1、《声声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4 第二单元,这一单元为宋词鉴赏单元。
《声声慢》作为李清照的代表作,写尽了词人历经国破家亡后的愁苦悲戚,在技法上也极为纯熟高超,堪称宋词中的瑰宝,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鉴于以上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2、说目标:①、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品味语言,解读意境。
②、深入理解作品“愁”的丰富内涵。
③、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为了实现以上教育目标,在教法、学法上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二、说教法:三、说学法:1、诵读感悟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下面说一下具体的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下面谈一下具体的教学过程。
㈠导入:由杨慎在《词品》中对本词的评价“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来引出作品。
(二)诵读:接下来通过自读、欣赏范读、意读、情读等方式,来初步感知作者的愁情。
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赏析。
(三)赏析首先引导学生赏析起句。
并结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探究叠词的作用。
接下来对主体部分进行赏析。
主要是通过解读意象来分析愁情。
在学案中布置学生收集与词中意象相关的诗句,并在课堂上展示。
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并且当大量的诗句汇集在一起时,学生自然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得出结论:这些意象无一不是“愁”的化身,可谓处处写景,景景含愁。
由于很多愁苦类的意象,是学生熟知的,所以在此环节我会适当地调整时间,以便把更多的时间留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来突破重点难点呢?)(四)突破重点、难点:以往的教学安排往往是借助背景资料,知人论世,归纳愁情。
学生会根据这些信息很轻松地判断出作品的情感。
因而并不能深入地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2)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结构形式和音乐节奏;(3)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了解她的词风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声声慢》的词牌特点;(2)运用音乐欣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声声慢》的音乐美感;(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声声慢》;(2)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结构形式和音乐节奏;(3)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了解她的词风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词牌特点的把握;(2)李清照词风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她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新课:(1)朗读《声声慢》,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2)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讲解词牌的结构形式;(3)剖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模仿《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创作一首小词;(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水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朗读和背诵《声声慢》;2. 学生能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结构形式和音乐节奏;3. 学生能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了解她的词风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声声慢》;2. 参考资料:李清照词集、李清照生平介绍、词牌知识介绍;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声慢》的词牌特点;2. 利用音乐欣赏,帮助学生感受词牌的音乐美感;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主要抒发了词人晚年的凄凉和孤独。
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叠词的运用,为这首词增色不少。
在教学这首词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叠词的韵律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理解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分析叠词在词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晚年的孤独和凄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 叠词的运用和作用。
2. 词人的情感分析。
四、教学难点1. 叠词的运用和作用。
2. 词中的意境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声声慢》,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叠词在词中的作用,体会叠词的韵律美。
4.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从词人的生活背景和词中的意象入手,深入理解词人的孤独和凄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5. 欣赏评价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背诵《声声慢》,并选择一首类似的词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声声慢》为例,讲解叠词的运用和作用。
3. 采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置身于词人的生活背景,体验其孤独和凄凉。
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欣赏类似词作,提高审美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声声慢》及类似词作的掌握程度。
声声慢优秀说课稿_《声声慢》说课稿.《声声慢》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惊风雨”的一首词——《声声慢》。
1、说教材必修四第三板块编选的是唐诗宋词,在苏教版教材四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唐诗宋词单元。
宋词部分节选李煜、晏殊、柳永及李清照的作品,四首词均是婉约词风。
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
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婉约派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2、能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词人的愁情,理解因何而“愁”;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诵读本诗,揣摩诗歌内容。
重点的依据:鉴赏诗歌,首先就是要理解诗歌最基本的内容,即诗歌大意,只有结合注释,能理解诗歌内容,并完整表述出来,接下来才能去进一步去细化,去鉴赏其形象、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等。
学习难点1、能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词人的愁情,理解因何而“愁”;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难点的依据:“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出艾米,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加大了思想情感类题型的考查力度。
而学生在这方面或多或少,还有欠缺。
四、说教法诗歌,重在吟咏,让学生在吟咏中去体会、去理解。
本节内容结合136课堂模式,我按照136模式的六个环节来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
《声声慢》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中的一个点,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小结与作业。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体会词人“愁”的丰富内涵(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通过与《如梦令》的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受“闲情”与“家国之愁”之间截然不同的情感抒发,并联系作者背景,进一步体味词作。
.(2)、教学难点:这首词中对于词及其本身蕴含的无尽愁情,挖掘词句丰富而又复杂的意味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4.教学方法①对比分析法通过与《如梦令》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②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
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③“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声声慢-说课稿引言概述:《声声慢》是一首中国古代诗歌,作者是杨洪基,这首诗歌以其深情款款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而广受欢迎。
本篇文章将从音乐风格、歌词主题、表演方式、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音乐风格:1.1 《声声慢》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如古琴、二胡等乐器的运用,使整首歌曲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1.2 歌曲的旋律悠扬,节奏稳定,以中缓的速度展现出深情的情感,给人以舒适、肃静的感受。
1.3 音乐的编曲简洁慷慨,突出了主旋律的表达,同时也赋予了歌词更好的诠释空间。
二、歌词主题:2.1 《声声慢》的歌词主题是表达爱情的细腻情感,歌词中充满了对爱人深深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2.2 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似是而非”、“如痴如醉”,使歌词更具诗意和艺术性。
2.3 歌词中的情感表达细腻入微,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展现出作者对爱情的真挚追求和对爱人的无限思念。
三、表演方式:3.1 在表演方面,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达歌词中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歌词的内涵。
3.2 演唱者的嗓音要具备较好的音准和音色,能够准确地传达歌词的情感,使听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3.3 表演时需要注重细节的处理,如语调的把握、情感的转折等,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感人。
四、情感表达:4.1 《声声慢》通过歌词和音乐的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情厚意,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4.2 歌曲中的情感表达细腻入微,通过对爱人的思念和眷恋的描绘,使听众能够感受到爱情的夸姣和清纯。
4.3 音乐的旋律和歌词的情感相互呼应,使整个歌曲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五、文化内涵:5.1 《声声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诗歌的元素,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5.2 歌词中的比喻手法和意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5.3 歌曲中所表达的深情和思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2. 学科领域:高中语文3. 课时安排:2课时4. 教学目标:(1)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及作者李清照的经历。
(2)品味词中的意象,领悟词的意境。
(3)掌握词的基本技巧,如平仄、押韵、对仗等。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词的意象分析。
(2)词的基本技巧的运用。
(3)词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词的深层意境的理解。
(2)词的技巧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的背景、意象、技巧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声声慢》的具体内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李清照及《声声慢》的背景。
2. 讲解:分析《声声慢》的意象、技巧。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词的意境和情感。
4. 实践:让学生尝试创作词。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声声慢》。
2. 分析自己创作的一首词,重点关注意象、技巧和情感的表达。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创作的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堂测试:进行一次关于《声声慢》的测试,评估学生对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反馈、自己的讲解是否清晰等,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八、教学拓展1. 推荐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唐宋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声声慢》相关内容。
2. 参考书:有关李清照及《声声慢》的参考书籍。
3. 网络资源:相关词的网站、论坛等。
十、教学计划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用于讲解《声声慢》的意象、技巧和情感,第二课时进行讨论和实践。
《声声慢》说课稿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二必修课《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小结与作业。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选自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3、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了解、品味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内涵。
(二)说教法和说学法1、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词人孤苦哀愁的情感。
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3、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4、教具的运用多媒体或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借助音乐,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把握该词基调和整体感悟。
(三)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听录音或老师范读,然后自由朗读,并提醒要考虑语调、语速和感情基调。
2、文本解读。
(1)《声声慢》的词眼。
明确:愁(2)为什么愁?明确:背景介绍,了解词人满腹愁绪的原因。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声声慢》教案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式:诵读品悟情感体验探究学习对比阅读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课前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学生:李清照的《一剪梅》),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同学们初一的时侯就学过这首词,谁能给大家当一回小老师,介绍一下李清照及她在《一剪梅》的情感内蕴,创作风格?(学生简介)刚刚这位同学的讲解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的傍晚,荷花凋零,凉意微微。
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幻灯片: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品李清照《声声慢》)二、鉴赏《声声慢》既然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就以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幻灯片)怎样入愁愁缘愁选景为何生愁(一)怎样入愁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思考两个问题:(1)正音;(2)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生齐读,正音。
(提问学生哪些字音该注意)(2)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a、你觉得该怎么读?你给我们试一试好吗?b、这句话你觉得体现愁绪的哪些层次感?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该怎么读?(老师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穿越时空的“寻寻觅觅”——李清照
《声声慢》说课稿
一、说教材
《声声慢》是苏教版必修四中“笔落惊风雨”这个专题下“词别是一家”板块的一首词。
这个专题所选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作者用生命与真情抒写家国身世之慨,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旨在让学生情生向往,体验与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经典“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本专题下的《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种种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多种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在意象和语言运用方面也独得其妙,别成一家。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
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和《如梦令》,对李清照和她的诗词有初步的了解。
到了高中阶段无论是从学生自身需求还是从新课标的要求来说都有了质的飞越。
小学、初中只要求读读背背,了解大意,而高中则要求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对诗词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的进行审美与探究。
所以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提示,并构建一个生生,师生合作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特点,确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掌握鉴赏诗词的一些基本方法,如诗词“四读法”,知人论世,意象分析等。
2.能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体验感悟词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文学素养。
3.感受词别是一家,引发学生对李清照诗词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继而推动“专题目标3”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
1.抓住意象,体味意境,体验愁情。
2.体会叠字的妙用。
3.感受词别是一家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有目的地创设情境,想象穿越时空设身处地体会李清照彼情彼景,深入词的情景之中,以起到激趣与诱发情感的作用。
2.合作探究教学法。
学生与文本的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小组与小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多向合作,参与互动,互相质疑,互相释疑,分享成果,深入探究。
3.比较教学法。
在诗与词的比较中,体会词“别是一家”。
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音读诗歌:读熟全词并尽量背诵。
2.初步感知词的内容、情感,想像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付诸笔端。
3.预习中写下质疑(可以针对全词,也可以针对某句或某个意象),一式
两份,组长保管一份,上交一份。
4.补充《登高》
导入新课: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当那宛如叹息的一声从遥远的时空传来——我仿佛看到一个瘦削的身影,她迷茫又彷徨——她寻寻觅觅,似在寻觅什么,寻寻觅觅却只是觅得一身一院的冷冷清清……
(一)解读诗歌内容
幻灯片:请跟我一起穿越遥远的时空,俯视这小小的庭院,想像我们就在此情此景中,结合诗句来描绘。
(借此检查第2项预习作业)
找到词眼。
学生结合文本与助读材料(幻灯片助读材料交代背景与作者生平)讨论,这是怎样一种愁。
教师视情况参与讨论,适时点拨。
小组总结陈词(可以让组长板演到黑板上):
寒秋之伤、孀居之悲、丧夫之痛、颠沛之苦、亡国之恨、故园之思
(二)诵读诗歌,体验愁情:
事事件件断人肠,请深入体会,真情朗诵《声声慢》,其他同学听同学和老师朗诵,画出你觉得最打动你的句子,准备小组分享。
披文入情,声情合一,请把你的心放入诗词中随之一起跳动,用声音诉说愁——插入学生的朗诵(配乐朗诵)——教师旁白:这不是愁,声声都是绝望!
教师朗诵《声声慢》,情绪一转,诵读李清照南渡前的一首词,让学生听出二者情感的不同。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前期相思闲愁;
后期苦恨愁怨。
情愁——家愁——国愁
这愁超越了个人私情,是一个时代千万女性的愁苦,千万家庭的苦难。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让人为之动容,心怀悱恻!
(三)小组合作探究
《声声慢》是通过什么,怎么来表达这种愁,并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呢?
小组合作探究,分享预习及阶段性思考的成果,提出未解决掉的预习疑问和阶段性学习后的新生疑问,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生成课
堂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打破预设成为活生生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
借学生的分享成果和质疑,教师适时参与破解教学重点难点。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互动,小组与小组合作互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互动)
小组合作探究(一)
1、艺术手法审美
叠字的妙用
2、意象审美
探究意象的使用:急风、淡酒、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3、语言审美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不愧为婉约词宗,到此一个才华横溢又命途多舛的女词人形象在我们的面前越来越清晰,越是深入探究我们就越是体会到她词的惊人魅力,臣服于她“词别是一家”的风情。
小组合作探究(二)体会“词别是一家”
1、比较《登高》和《声声慢》(可辅以《夏日绝句》,李清照自己所做
的诗与词风格亦是迥异)。
从情感、意境、风格、音律四个方面比较《登高》和《声声慢》,带领
学生体会诗词有别,词别是一家。
2、填词游戏改写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换一个意象(最好李清照词中出现过的意象)来表达李清照的愁情,尽量做到平仄和韵脚的正确。
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品:
老师填了几条,幻灯片投影:
雾霭浓,锁西楼,月满月亏憔悴!
赏菊后,暗香魂,莫道酒浓花瘦!
盼日暮,怨日暮,怕帘下人独个!
暮沉沉,月迟迟,再寄锦书何处!
(五)研究性学习
我们的课堂终究是有限的,喜欢《声声慢》,喜欢李清照的同学可以课后通过上网和书籍继续探究《声声慢》和李清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性学习。
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研究:
由愁入手,比较李清照前期词和后期词中“愁”的不同。
由意象入手,李清照最喜用的意象“花、酒、帘、雨”构成了具有其个人
独特风格的意象。
由语言入手,李清照擅用平常之语入词,炼字炼句处,平淡入妙,化俗为雅。
李清照诗词中的酒意象等等。
拓展阅读:
•《百家讲坛李清照》康震解说
•《乱世中的女神》梁衡
•《李清照评传》陈祖美南京大学出版社
•《李清照集》杨合林编著[M].长沙:岳麓书社
结束语:
寻寻觅觅——这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更是我们千百年的寻寻觅觅,触摸这冰冷的铅字,却感受到鲜活的温度,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寻寻觅觅中我们距离李清照这么远又这么近……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