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32.62 KB
- 文档页数:10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声声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与背诵,诗词意境的理解。
2. 教学难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分析诗文意境。
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诗文朗诵、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所描绘的意境,增强情感体验。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诗文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文朗诵比赛,评价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4. 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六、教学资源:1. 诗文原文:提供《声声慢》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参考译文:提供诗文的参考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4.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5. 音频、视频资料:提供与诗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文的意境。
七、教学步骤:1. 初读诗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声声慢》高一语文说课稿《声声慢》高一语文说课稿「篇一」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的作用《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
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
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
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
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二、教材的地位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
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
《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仅从创作时间看,《声声慢》本应编排在辛弃疾词的前面,但必修四将李清照的词编排在后面,自有它的道理。
一则苏、辛不分家,说起苏,自然想到辛,因为二人作品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二则辛词的思想内容更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三则李词两首被列为自读篇目。
综合以上因素,《声声慢》编排在这个单元的最后位置是合理的。
这也决定了对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学生自我探究为主。
三、教材前后联系宋词大致有豪放、婉约两种风格,本单元选编的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即是豪放风格的巅峰之作,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则历来被看作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
四位作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宋词的精华,缺一不可。
本单元选编李清照的两首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大体属“闲愁”一类的作品,《声声慢》写于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而是丢家亡国之痛和孤苦无依之悲。
两词虽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有别,互为补充,既可帮助读者完整阅读李清照,也可帮助读者读懂那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还可以帮助读者分清“此愁”与“彼愁”的天壤之别。
《声声慢》说课稿一、说教材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是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
所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
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
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
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
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下面我引导学生回忆这些意象在以前哪些诗词中出现,让他们背出这些诗句,我再来补充。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学过的诗句里,这些意象大体上都表达什么感情,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能从“特殊”推出“一般”,得出这些意象在本词中表现的感情。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第一章:李清照与《声声慢》1.1 教学目标1.1.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1.2 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
1.1.3 掌握诗词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1.2 教学内容1.2.1 李清照的生平简介1.2.2 《声声慢》的背景介绍1.2.3 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方法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简介李清照生平及文学地位。
1.3.2 讲解《声声慢》的背景。
1.3.3 分组讨论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方法。
1.3.4 分析《声声慢》的情感内涵。
1.4 教学评估1.4.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李清照生平及《声声慢》背景的掌握情况。
1.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词阅读与鉴赏方法的理解运用。
第二章:诗词格律与《声声慢》2.1 教学目标2.1.1 了解诗词的基本格律知识。
2.1.2 掌握《声声慢》的格律特点。
2.1.3 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2.2 教学内容2.2.1 诗词格律基本知识2.2.2 《声声慢》的格律分析2.2.3 诗词创作的技巧指导2.3 教学步骤2.3.1 讲解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
2.3.2 分析《声声慢》的格律特点。
2.3.3 进行诗词创作技巧的指导。
2.4 教学评估2.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词格律知识的掌握。
2.4.2 创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诗词创作技巧的应用。
第三章:词语赏析与《声声慢》3.1 教学目标3.1.1 理解《声声慢》中的关键词语。
3.1.2 培养学生的词语赏析能力。
3.1.3 提升学生对诗词情感的表达。
3.2 教学内容3.2.1 《声声慢》中的关键词语解析3.2.2 词语赏析的方法与技巧3.2.3 诗词情感表达的指导3.3 教学步骤3.3.1 解析《声声慢》中的关键词语。
3.3.2 教授词语赏析的方法与技巧。
3.3.3 指导学生进行诗词情感表达的练习。
3.4 教学评估3.4.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3.4.2 情感表达练习:评估学生对诗词情感表达的掌握。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2)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结构形式和音乐节奏;(3)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了解她的词风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声声慢》的词牌特点;(2)运用音乐欣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声声慢》的音乐美感;(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声声慢》;(2)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结构形式和音乐节奏;(3)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了解她的词风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词牌特点的把握;(2)李清照词风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她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新课:(1)朗读《声声慢》,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2)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讲解词牌的结构形式;(3)剖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模仿《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创作一首小词;(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水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朗读和背诵《声声慢》;2. 学生能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结构形式和音乐节奏;3. 学生能分析李清照的创作背景,了解她的词风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声声慢》;2. 参考资料:李清照词集、李清照生平介绍、词牌知识介绍;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声慢》的词牌特点;2. 利用音乐欣赏,帮助学生感受词牌的音乐美感;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说课。
一、说教材《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代表作,以其深婉细腻的词风和浓郁的女性情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景和抒发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女性文学的特点,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掌握《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鉴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无尽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怀旧情怀和珍惜当下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掌握词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李清照相关的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词作,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和节奏。
3.深入分析: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形式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同时,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与《声声慢》(寻寻觅觅)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感受其词作风格的独特之处。
4.拓展延伸: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和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布置相关练习题或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或文学创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声声慢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主要抒发了词人晚年的凄凉和孤独。
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叠词的运用,为这首词增色不少。
在教学这首词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叠词的韵律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理解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分析叠词在词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晚年的孤独和凄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 叠词的运用和作用。
2. 词人的情感分析。
四、教学难点1. 叠词的运用和作用。
2. 词中的意境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声声慢》,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叠词在词中的作用,体会叠词的韵律美。
4.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从词人的生活背景和词中的意象入手,深入理解词人的孤独和凄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5. 欣赏评价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背诵《声声慢》,并选择一首类似的词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声声慢》为例,讲解叠词的运用和作用。
3. 采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置身于词人的生活背景,体验其孤独和凄凉。
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欣赏类似词作,提高审美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声声慢》及类似词作的掌握程度。
声声慢-说课稿引言概述:《声声慢》是一首中国古代诗歌,作者是杨洪基,这首诗歌以其深情款款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而广受欢迎。
本篇文章将从音乐风格、歌词主题、表演方式、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音乐风格:1.1 《声声慢》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如古琴、二胡等乐器的运用,使整首歌曲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1.2 歌曲的旋律悠扬,节奏稳定,以中缓的速度展现出深情的情感,给人以舒适、肃静的感受。
1.3 音乐的编曲简洁慷慨,突出了主旋律的表达,同时也赋予了歌词更好的诠释空间。
二、歌词主题:2.1 《声声慢》的歌词主题是表达爱情的细腻情感,歌词中充满了对爱人深深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2.2 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似是而非”、“如痴如醉”,使歌词更具诗意和艺术性。
2.3 歌词中的情感表达细腻入微,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展现出作者对爱情的真挚追求和对爱人的无限思念。
三、表演方式:3.1 在表演方面,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达歌词中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歌词的内涵。
3.2 演唱者的嗓音要具备较好的音准和音色,能够准确地传达歌词的情感,使听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3.3 表演时需要注重细节的处理,如语调的把握、情感的转折等,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感人。
四、情感表达:4.1 《声声慢》通过歌词和音乐的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情厚意,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4.2 歌曲中的情感表达细腻入微,通过对爱人的思念和眷恋的描绘,使听众能够感受到爱情的夸姣和清纯。
4.3 音乐的旋律和歌词的情感相互呼应,使整个歌曲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五、文化内涵:5.1 《声声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诗歌的元素,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5.2 歌词中的比喻手法和意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5.3 歌曲中所表达的深情和思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声声慢》李清照初中说课稿《声声慢》李清照初中说课稿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的作用《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
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
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
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
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二、教材的地位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
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
《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仅从创作时间看,《声声慢》本应编排在辛弃疾词的前面,但必修四将李清照的词编排在后面,自有它的道理。
一则苏、辛不分家,说起苏,自然想到辛,因为二人作品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二则辛词的思想内容更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三则李词两首被列为自读篇目。
综合以上因素,《声声慢》编排在这个单元的最后位置是合理的。
这也决定了对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学生自我探究为主。
三、教材前后联系宋词大致有豪放、婉约两种风格,本单元选编的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即是豪放风格的巅峰之作,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则历来被看作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
四位作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宋词的精华,缺一不可。
本单元选编李清照的两首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大体属“闲愁”一类的作品,《声声慢》写于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而是丢家亡国之痛和孤苦无依之悲。
两词虽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有别,互为补充,既可帮助读者完整阅读李清照,也可帮助读者读懂那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还可以帮助读者分清“此愁”与“彼愁”的天壤之别。
声声慢-说课稿引言概述:《声声慢》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经典诗歌,由杨洪基演唱的同名歌曲更是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本文将以《声声慢》为主题,通过引言概述和正文内容的方式,详细阐述这首诗歌的背景、主题、艺术特点以及对人们的启示。
一、背景1.1 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声声慢》是唐代诗人李清照所作,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词人之一。
她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1.2 诗歌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清照在丈夫病重期间创作的,表达了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之情。
1.3 诗歌的流传及影响《声声慢》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并成为了李清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它通过其深情的表达和优美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二、主题2.1 爱情与离别《声声慢》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了爱情的坚贞和对离别的痛苦。
2.2 时光的流转诗中的“岁岁年年,人事如梦”表达了时光的流转无情,人事如梦般的转瞬即逝。
这一主题使人们对生命的短暂和珍惜产生了深思。
2.3 情感的抒发《声声慢》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化作了动人的诗句。
这一主题使人们感受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艺术特点3.1 语言的优美《声声慢》的语言优美流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使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3.2 感情的真实诗中的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感受,使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3.3 意境的营造诗中的意境营造得十分精妙,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四、对人们的启示4.1 珍惜眼前人《声声慢》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对爱情的珍惜,使人们意识到珍惜身边的人和眼前的幸福的重要性。
4.2 感悟生命的短暂诗中的“岁岁年年,人事如梦”提醒人们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流转,使人们更加珍惜时间,珍惜生活。
4.3 表达真挚情感《声声慢》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鼓励人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声声慢》说课稿《声声慢》说课稿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声慢》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声慢》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程序,五是教学小结与反思。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是语文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编选的课文是宋词、元曲及宋至清代的古诗。
在语文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安排有宋词的单元。
作者李清照,和本单元选取的词人柳永同属于婉约派,本单元同时选取了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因此,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
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
《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2.教学目标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
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
《声声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也是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她表达了词人晚年生活的悲苦愁绪。
全词用口语写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14个叠字传达出的悲苦情怀,让我们为女词人晚年生活的悲惨掬一把辛酸泪。
词人用她女人独有的语言和视角,利用意象的堆积酣畅淋漓的抒发着她的情感,其词意耐人寻味。
因此结合这一单元鉴赏意象,品读诗歌的教学总目标,我确定了能鉴赏意象、体验情感、把握全词主旨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鉴赏意象,体验情感,把握全词主旨。
(2)能把握词中巧妙运用的铺叙等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1)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2)提炼信息、概括能力的培养。
3、情感目标能体会作者南渡之后的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三)重、难点1、重点:能鉴赏意象、体验情感,把握全词主旨。
2、难点:能把握词中巧妙运用的铺叙等艺术手法。
二、学情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能将已经学过的知识、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当中,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法、学法1、“游戏”导入。
新课伊始,让学生激情满怀的走进课堂;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3、“情境法”教学。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4、“体验式”教学。
让学生增强体会,感同身受。
四、教学设计根据本课特点,我做了如下安排:1、巧用方法,温故知新请同学们花一分钟的时间整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李清照的生平,作品的前后分期及特点,欣赏了她前期的部分代表作品),并请学生用“话说”的评书方式到讲台上小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024年《声声慢》说课稿《声声慢》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是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
所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
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
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
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
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声声慢优秀说课稿声声慢优秀说课稿协议一、协议关键信息1、说课稿主题:声声慢2、说课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适用对象:语文教师4、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诗词的深层含义6、评估标准: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等7、交付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版权归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说课稿内容1、教材分析11 对《声声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阐述,说明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11 分析诗词的体裁、题材、语言风格等特点,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112 探讨与其他相关诗词的联系和区别,拓展教学视野。
2、学情分析21 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以便因材施教。
211 分析学生在学习诗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前做好应对策略。
3、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诗词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基本结构。
311 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艺术手法。
312 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词。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21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33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4、教学重难点41 教学重点411 分析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营造的凄凉氛围。
412 解读诗词中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的愁苦之情。
413 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叠词的运用、对比手法等。
42 教学难点421 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探究其愁苦的根源。
422 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深层含义,把握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声声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李清照的《声声慢》。
咱们先来聊聊这首词的背景。
李清照啊,那可是宋代词坛的一颗璀璨明珠。
她经历了北宋的繁华和南宋的动荡,生活的巨变让她的词作充满了深沉的情感。
《声声慢》就是她在晚年所作,这时候的她,国破家亡,丈夫离世,种种苦难都压在了她的心头。
那咱们先看看这首词的教学目标。
首先,得让同学们理解词的意思,这是最基本的。
然后呢,要体会李清照在词中表达的那种愁苦、凄凉的情感。
再就是,要让同学们学会欣赏词的艺术特色,比如说叠词的运用啊,还有情景交融的手法。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肯定是理解词的情感内涵,这是整首词的灵魂所在。
难点呢,就是怎么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李清照那种细腻而复杂的情感,毕竟时代不同,同学们的生活经历和她相差太远啦。
接下来讲讲教学方法。
我打算用诵读法,让同学们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还有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让同学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究。
当然,少不了情境创设法,我会找一些相关的图片、音乐,给同学们营造出一种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
咱们正式进入教学过程。
上课一开始,我会先放一段古典音乐,让同学们静下心来。
然后我问大家:“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特别难过、特别忧愁的时候?”这时候肯定有同学会举手分享自己的经历。
比如说,有个同学可能会说:“我上次考试没考好,心里特别难受。
”这时候我就会接着说:“那今天咱们来看看宋代的李清照,她的忧愁可比咱们大多啦!”然后我就开始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特别是她晚年的遭遇,让同学们对她的处境有个大概的了解。
接下来就是诵读环节。
我先范读一遍,让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然后让同学们自己读,读的时候我会在教室里走动,听听大家读得怎么样,及时纠正一些错误。
读完之后,就该理解词意啦。
我会一句一句地带着同学们翻译,遇到一些难理解的字词,就重点解释一下。
比如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里的“将息”,我会告诉同学们它是调养、休息的意思。
声声慢-说课稿
引言概述:
《声声慢》是一首中国古代传世名曲,曲调婉转动听,歌词涵蓄深情。
在教学中,通过《声声慢》的教学能够匡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歌曲背景、歌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歌曲背景
1.1《声声慢》是谁创作的?
1.2歌曲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1.3歌曲的意境和情感是怎样表达的?
二、歌曲内容
2.1《声声慢》的歌词内容是什么?
2.2歌曲中的意境是如何展现的?
2.3歌曲中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
三、教学目标
3.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3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
4.1通过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4.2通过分析歌词,匡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4.3通过演唱、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味歌曲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过程
5.1导入:介绍《声声慢》的背景和意境。
5.2学唱:教学生唱歌曲,引导他们感受歌曲的情感。
5.3表演:让学生进行表演,展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详细阐述,《声声慢》的说课稿将匡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声声慢》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收获夸姣的情感体验。
《声声慢》说课稿导读: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程序,五是教学小结与反思。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是语文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编选的课文是宋词、元曲及宋至清代的古诗。
在语文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安排有宋词的单元。
作者李清照,和本单元选取的词人柳永同属于婉约派,本单元同时选取了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因此,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
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
《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2.教学目标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
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1.教学方法①.首先是诵读法。
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
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
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白背诵的重要性。
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
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②.“情境法”教学。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③.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2.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②.朗读法。
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现在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播放《声声慢》歌曲听完歌曲大家有什么感觉呢?这首歌曲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接下来大家来欣赏图片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2. 朗读训练,初步感知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
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
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3. 鉴赏意象,体验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样写到:“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所以在完成该词的教学重点目标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自己最有感触的意象进行交流,在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与作者的另一首词《一剪梅》的比较阅读。
对比阅读现在我们来看看《一剪梅》和《声声慢》这两首词中,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同的信息:A 雁“雁”这意象带有何意?两首词分别用了哪个动词写它?B 花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C 独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D 愁不同的信息:A 月与梧桐、细雨B 酒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同:愁。
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
“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而《声声慢》中的愁我这样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过雁、满地黄花、淡酒、梧桐更兼细雨,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惨淡,透过它们,我们能领会到词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
通过对不同意象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4.学生朗读,具体体会语言特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 提问:七组叠词分别写什么?寻觅什么?结果怎么样?仔细体会这一句的语言特点。
B 古x写愁的诗句同学还记得哪些?“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中的“愁”有什么特殊意味呢?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验、语言品味、引导学生体会本词语言的凄美,认识词中意象的特定内涵,初步掌握诗词欣赏的方法。
5.提炼信息,概括手法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感情的?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得艺术手法纵览该词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设计意图:关于该词艺术手法的知识点,已经在鉴赏意象的环节中散落在教学过程中,在这里提炼信息既考察了学生听课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6.总结巩固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
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7.探究性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七.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23:作业8. 板书设计《声声慢》李清照亡孀国愁居之之痛沦落之苦悲(五) 教学小结与反思这堂课,我首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所有的读、讲、练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而这种“学”,又主要体现在一个“品”字上。
整节课主要设计成三个大的板块:第一板块,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从而获得整体感知;第二板块,通过比较学习《一剪梅》《声声慢》,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第三板块,具体体会语言特点。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中心,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听、说、读、写等训练语文能力的活动均有合理恰当的安排。
经过教学实践的摸索,我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难点不在于“读”与“讲”,而在于“品”,也就是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来品读古典诗词的意韵,自己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美。
这样,以“品”为中心,让“读”和“讲”为“品”服务,成为我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摸索的主要方向。
由于农村中学学生语文鉴赏能力偏弱,这节诗歌鉴赏课有不少学生无法真正领会,但我想,经过长期的品读,学生的鉴赏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声声慢》说课稿推荐】1.声声慢原文推荐2.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3.声声慢赏析推荐4.声声慢赏析「推荐」5.《声声慢》评解6.声声慢的原文7.《声声慢》教案8.《声声慢》原文上文是关于《声声慢》说课稿,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