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大学语文第三讲综述
- 格式:ppt
- 大小:595.50 KB
- 文档页数:31
厦门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试题2000-2004厦门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试题2000年考题一,解释(20)1,“三大主义”2,“语丝”文体3,太阳社4,《重放的鲜花》5,寻根文学二,简答(30)1,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歌,在思想倾向上大致可以分为拿几种情况?2,曹禺的《日出》在思想艺术上比起《雷雨》有什么变化?3,你如何看待60年代杨朔的散文?三,论述题(50)1,分析下面一段散文(《这样的战士》),谈谈鲁迅写作《野草》时的精神状态。
(20)2,谈谈鲁迅开创的“改造国民性”的文学主题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延续和发展。
科目:文艺理论一,解释题(30)1,艺术真实2,现实主义文学3,现代主义文学4,“有我之境、无我之境”5,接受美学二,评述题(30)1,“蜘蛛的活动同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2,“……人们只看到,艺术和科学不是同一件东西,都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一定内容时所用的方法。
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一个是证明,一个是显示,可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结论,另一个用图画而已。
”三,论述题。
(40)1,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2,结合文学史上的现象谈谈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考试科目:中外文学(中国文学部分50%)一,请指出以下作品的作者、写作年代,并简要概述其内容。
(30)1,《九辩》2,《七发》3,《归去来辞》4,《长安古意》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师说》7,《莺莺传》8,《永遇乐》(千古江山)9,《琵琶记》10,《镜花缘》二,试述晚明社会思想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外国文学部分《立体几何》1.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杀妻”的故事,你认为它与常见的惊悚小说有何不同?【网上总结】与常见惊悚小说中大量惊悚恐怖的描写不同,这篇文章将通过小说中叙述者克制、不动声色的语气和看似冷静、理智的逻辑,使变态惊悚的杀妻事件,读起来异常平静、顺理成章,直到故事的最后,才让读者感到不寒而栗,隐隐不安。
2.你如何看待故事中的“我”?他的叙述是可靠的吗?【网上总结】这个故事的“我”在整个讲述的过程中都保持非常克制的态度和不动声色的语气,读者在这一过程中跟随他进入他所讲述的个人生活世界:整理曾祖父的日记是他生活的重心所在,然而却不能得到精神世界空虚无聊的妻子的理解,两人互相看不惯彼此的做法,婚姻生活中冲突不断,最终使他不得不让妻子消失掉。
这个短篇故事的精妙之处正在于,读者一直在被“我”牵着鼻子走,认可“我”口中的叙述世界,直到故事末尾看到叙述者害死妻子时的冷酷无情,才认清“我”其实就是个心狠手辣的罪犯,而这篇故事的本质在此时重新得到认定:这是一篇杀人犯的作案陈述,其中充满了对自我的辩解,并无任何忏悔不安可言。
是不可靠的。
不可靠叙述(降低伦理意味,使读者感受引向叙述本身),指在叙述作品中,叙述者所言与体现在隐指作者身上的价值观不相符的情况,叙述者与人物角色的分离是产生不可靠的重要原因。
在叙述文本中隐指作者透露给作者的读者所知的“真相”——妻子在婚姻生活中的弱势地位、“我”及其曾祖父的冷漠面孔,与叙述者克制、冷静、不动声色的叙述相抵牾,进而使人认清了他的不可靠性。
3.结合整篇小说,谈谈对于“维度是知觉的函数”的理解。
【官方答案】1)作为小说中曾祖父日记里的立体几何理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感官知觉是由空间的几何维度决定,即通过特殊的“折叠”——改变立体几何唯,能改变认得知觉感受——物体在面前消失不见了2)这句话同时也反映了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
读者对这篇小说的阅读感受在很大程度上由小说字里行间建构的空间维度决定——小说里建构起一个沉闷压抑、欲言又止、无法延伸的空间,内容里暗含的互相抵牾消解了字面的意义。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周次 3 课次 1 课时 3 授课方式讲授授课题目第一讲:绪论和《诗经》二首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学会欣赏先秦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尤其要求掌握《诗经》的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要求学生能对作品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熟悉其中的经典篇目。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l、关于《诗经》的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的介绍;2、对具体作品:《诗经·王风·黍离》与《诗经·小雅·采薇》二诗的欣赏与分析;3、《诗经》的艺术特色与地位。
教学难点:1、风、雅、颂、赋、比、兴的介绍与把握;2、《诗经》的主要特点。
教学基本内容一: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
二:《诗经》前的古歌谣形态。
三:《诗经》。
1:关于《诗经》的概述。
2、《诗经》的主要内容。
(1)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
(2)反映农民劳动的,其中包括阶级对立,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的。
(3)战争徭役诗歌。
(4)周族史诗。
3、《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艺术。
四:《诗经》重点篇目解析:1、《诗经·王风·黍离》的鉴赏与分析。
2、《诗经·小雅·采薇》的鉴赏与分析。
五:《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诗经》的特色。
1、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创造。
3、纯朴优美的艺术语言。
(二)、《诗经》的地位。
教学方法及手段使用多媒体上课,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
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思考题、背诵、自学思考题: 1.《黍离》一诗,历来被尊为缅怀故国的代表作品,其特点是“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意溢于言外”,对后世怀古诗歌的影响极大。
结合附录中的怀古诗词,谈一谈你对“寄言于外”这种表现手法的体会和看法。
2.《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东晋谢玄推为《诗经》中最动人的千古名句,其道理何在?背诵:《黍离》和《采薇》。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表现妇女问题的一部杰作。
这部作品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结婚八年,育有三个孩子,她的丈夫海尔茂是一位抱着“不论再穷,也不愿负债”观念的脚踏实地之人,翌年,他随即担任银行经理的职位;娜拉一直相信丈夫深爱自己,而自己亦爱着海尔茂。
这个家表面看来似乎有着光明的前途,因此她心想,如果“那件事”能在丈夫还未发现前便先处理妥当,那么,不论为人妻、为人母,自己都是绝对幸福,无话可说的。
所谓“那件事”,即是婚后不久,为了治疗海尔茂的病,他们搬到米兹后,娜拉瞒着丈夫私下向一位名叫克勒克斯达的男人借了一笔款子。
娜拉一方面自家庭生活费中节省,另一方面瞒着海尔茂,偷偷地做了些副业,就这样一点一滴的偿还这笔贷款;在她心中认为,这么做是自己“骄傲”、“快乐的秘密”。
她向克勒克斯达贷款的借据书上,保证人填写的是她的父亲,其实这也是她瞒着父亲而伪造的;因此,当克勒克斯达说这件事一旦公开,娜拉将犯伪证的罪名。
娜拉愤怒地说道:“这种法律必定是罪恶的法律;做女儿的有权不让父亲担心,而做妻子的也有权救丈夫的性命”。
实际上,克勒克斯达此举是为了保证自己才出此下策,但是娜拉并不知情。
因为克勒克斯达亦在海尔茂任职经理的银行工作,并且在人事调动上即将遭到解雇的命运;因此克勒克斯达便想利用这层关系来威胁娜拉。
娜拉于驳斥对方后,心里感觉十分不安,便请求海尔茂不要将克勒克斯达解雇,但是海尔茂并不听从娜拉的话,仍然发出了解雇克勒克斯达的通知书。
克勒克斯达便写信给海尔茂,暴露了娜拉的秘密。
知道这件事后,海尔茂非常愤怒,用尽一切尖酸刻薄的话羞辱娜拉。
后来在娜拉好友琳狄夫人的调解下,且当克勒克斯达将借据还给娜拉时,海尔茂立刻改变态度对娜拉说:“娜拉,我得救了!”同时希望再度成为娜拉温柔、忠实的“保护者”。
但是这时在娜拉眼中看来,丈夫海尔茂已是和自己不相干的陌路人,她将结婚戒指还给丈夫,留下孩子便离家出走了;从此脱离有如玩偶般的妻子生活,并且强烈自觉到在为人妻或成为女人之前,应先“做一个真正的人”。
《古代汉语》教案-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2)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3)提高古代汉语阅读能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2)运用音韵学知识,解读古代汉语的字音和字形;(3)采用文献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古代汉语的使用场景和文化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代汉语的热爱;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古代汉语概述1.1 古代汉语的概念与特点1.2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1.3 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第二章:古代汉语语法2.1 词类与词性2.2 句子结构与句式2.3 词义与词缀第三章:古代汉语词汇3.1 词汇的构成与演变3.2 词汇的分类与特点3.3 词汇的运用与辨析第四章:古代汉语语音4.1 音韵学基本概念4.2 古代汉语的韵律与声韵4.3 字音的变迁与解读第五章:古代汉语文献阅读5.1 文献的类型与特点5.2 文献的阅读与解析5.3 文献的价值与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2. 音韵学知识的运用;3. 古代汉语文献的阅读与解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现代汉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2. 实例讲解法:结合具体文献实例,深入剖析古代汉语的使用场景;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古代汉语的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古代汉语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六、第六章:古代汉语修辞6.1 修辞手法的分类与特点6.2 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解析6.3 修辞手法的创意运用七、第七章:古代汉语诗词7.1 诗词的起源与发展7.2 诗词的格律与结构7.3 诗词的欣赏与创作八、第八章:古代汉语散文8.1 散文的类型与特点8.2 散文的阅读与解析8.3 散文的写作技巧与欣赏九、第九章:古代汉语戏曲9.1 戏曲的起源与发展9.2 戏曲的体制与结构9.3 戏曲的欣赏与分析十、第十章:古代汉语与文化10.1 古代汉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10.2 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0.3 古代汉语文化的现代价值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古代汉语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创意运用;2. 古代汉语诗词的格律、结构与欣赏;3. 古代汉语散文的阅读、解析与写作技巧;4. 古代汉语戏曲的体制、结构与欣赏;5. 古代汉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大学语文》单元概述资料第六单元道法自然向明瑞撰一本单元综述本单元共选取十一篇作品,这些体裁、风格不一的美文穿越不同时空,以不断变换的视角,手法多样的形式赞美着人与自然、人与人本有的关系——和谐相处,诉说着人与自然应有的关系——尊重、亲近,描绘着物我交融的审美意境,展示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违背人与自然本有、应有关系的经验与教训,提供了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智慧。
这些作品或者展示人类对宇宙终极问题的哲理性追寻;或者表达对宇宙、人类社会运行特征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或者以平等、敬畏、对话、亲近的态度呈现多姿多彩的山光水色;或以满足、欣赏的心态赞美当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恬淡宁静生活;或以失落的心态缅怀昔日人与自然混沌莫辩的和谐乡村家园;或以惆怅的心绪憧憬着新的精神家园;或以反思的方式、激烈的批判、委婉的描述、确凿的证据、形象的比喻、情理并茂的语言告诫人类不能破坏自然界本来的样子,敦促人类改邪归正,以自然为归,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工业文明给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各种问题以后,以往传统的古朴、恬淡、宁静的家园逐渐减少。
特别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喧嚣的都市,在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的地区,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而呐喊,同时践行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显得尤为迫切。
浸润老庄以“顺应自然”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理基础;了解陶渊明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和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方式,可懂得心灵宁静的精神家园的重要;和徐霞客一起游黄山,观赏到多姿多彩的山光水色,激起人热爱自然、拥抱自然的感情;通过和俞平伯老先生一道游陶然亭,领会如何在喧闹的市井中寻得一份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美好的闲情逸趣,这就是平淡、简单、自然;阅读喜欢素食主义生活方式的作家-苇岸的绿色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领悟到他对传统农耕时代那种宁静、恬淡、闲适生活的肯定,对工业文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批判;与刘亮程一起听鸟叫,感受昔日乡村生活的平静、真实、和谐,愈觉得生活在平静无争的家园的舒适,现在家园痛失,也难免不伤感;与爱尔兰作家叶芝一起观赏野天鹅的生活,无不感受到诗人向往自由、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生活,以及对抗物质主义的强烈意念与努力;跟随梭罗时空变换不断的视点,与梭罗一起沉浸在虽变幻莫测然“深邃”和“清澈”之美永恒存在的瓦尔登湖山水中,也不难领会到作者追求真实、从容、自由、宁静的生活;追求自由、和谐的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展示了俄罗斯19世纪大变革时期的乡村生活,描绘了迷人的草原风光,体现了作者对俄罗斯的热爱;当代“环保运动之母”卡逊的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的文笔、严谨扎实的科学态度揭示了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疾呼人类要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要对自己的智能活动负责,要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并与自然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