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16.73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概述1、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劳动生活,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作家文学:作家文本明确语言雅致思想感情高雅【民间文学:作家文本不明确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实朴素2、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口头文学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全民性【阶级社会:统治阶级——文字——作家文学被统治阶级——无文字——民间文学【社会主义社会:民间文学进入新时期原始文学是后来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共同的源头。
3、民间文学的主要体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史诗、民间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小戏、民间说唱等。
种类繁多,内容复杂。
4、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1)增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2)吸取人民的思想和艺术的营养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民间创作,是民间文学中富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精华部分。
民间文学善于运用简洁、灵活的形式,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创造鲜明、生动、具有巨大的概括性的形象和典型。
(民间文学语言的共同特点:朴素、简洁、形象)(质朴平易、形象生动、亲切感人)(3)发挥民间文学在各项科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书面文学很不相同的一个特点:积累关于自然和生产的知识,总结关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经验,用它来达到各种实用的目的。
5、学习民间文学应采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3)充分注意民间文学的特点、进行调查和采录工作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作家文学相区别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一、集体性1、民间文学集体性的含义:它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与愿望,集中了人民的智慧,总汇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给口头创作带来了匿名的特点。
人民对自己的作品只有集体所有权。
2、民间文学集体性的体现:(1)创作主体具有集体性(2)创作过程具有集体性:人民群众在一定的场合进行你一言我一语的集体创作;集体分工方式,一人起草创作,众人一起加工具有自发性,比较粗糙、简单;民间艺人,源自人民群众当中,作品传播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影响。
(一)1、《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
2、民间传说:由民众所创造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生活习俗有关的故事。
3、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即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丛书,搜集整理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创作与流传的众多民间文学作品与成果。
4、歌圩:壮族歌节,于固定时间内举行的一种群体性对歌活动。
5、母题:民间文学术语,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等叙事体裁民间文学作品内容表述的最小单位。
6、钟敬文: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与民间文学大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
7、人类学神话学派:神话学流派之一,着眼于人类的进化程度、民族的开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神话进行分析。
代表人为英国的泰勒。
8、民间文学体裁范围:主要由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与小戏等。
(二)1、神话: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2、《格萨尔王传》:一部有关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英雄史诗。
3、异文:指在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过程中,以某一个作品为主体变化而成的大同小异的作品。
4、四大民间传说:即《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故事》、《白蛇传》。
5、钟敬文: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与民间文学大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
6、《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
7、忠实记录: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过程中的原则之一,即在记录口头作品时,要忠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的艺术形式,最关键的是忠实于讲唱人的语言。
8 、A.T分类法: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分类编排方法,由芬兰学者阿尔耐创造,后由美国学者汤普森补充与修订。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和书面文学作品的总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同于官方文学,更侧重于表达普通群众的生活经验、文化智慧和审美情趣。
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对于了解民俗、民情、民风具有重要意义。
名词解释1. 民谣民谣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
它通常以歌唱形式存在,用简洁明了、押韵和易于记忆的语言表达民间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民谣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流传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包括表达民众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歌曲。
民谣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2. 谜语谜语是一种具有谜底的智力游戏,在民间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谜语通常通过诗歌、韵文或故事的形式呈现,挑战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
谜语的谜底常常隐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更具有启发和娱乐的作用。
谜语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尤为流行,在孩子们的游戏、集会和节日活动中经常出现。
3. 传说传说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记,常常以口头形式传承。
传说在讲述历史人物、神话人物或其他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和事件时,常常夹杂了些许虚构的成分。
传说中的故事往往具有寓意,并通过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系统,传递着民间智慧和哲理。
传说是人们探索历史和文化的一扇窗口,也是凝聚社会共识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4. 故事会故事会是集体聚会时讲述和传承故事的一种形式,也是民间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故事会中,人们通过讲述和分享各种传统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寓言、警世故事等等,以此来传递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准则。
故事会既是娱乐和消遣的重要活动,也是培养社会团结、相互理解和共同记忆的手段。
总结民间文学是一种富有创造力、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人们的智慧、情感和历史记忆。
民谣、谜语、传说和故事会都是民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
通过对民间文学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民间文化,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流传和传承的文学作品。
它是一种反映民众生活、表达民众情感、传递民众观念和道德标准的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普遍性。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文学类型,包括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书面文学。
民间口头文学是指通过口头传承方式流传的文学形式,如民间歌谣、童谣、谚语、顺口溜等。
民间书面文学则是通过民间创作并以书面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如民间小说、民间传说、随笔等。
这些作品体现了民间创作的特点和风格,富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其次,民间文学是一种反映民众生活的文学形式。
它不同于官方文学,更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通过记录和描绘人民的生活经验、社会风尚、习俗传统等来表达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
它以百姓的语言、百姓的视角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故事情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真实感受。
第三,民间文学是一种流传口耳相传的文学形式。
它不依赖于书面语言和文字的传播方式,而是通过人们的口述和耳听来进行传递和流传。
在民间文化中,民间艺人常常通过诗词、歌谣、戏曲等艺术形式将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演唱、传唱、讲述,以此来保持和传承这些作品。
这种传统传承方式使得民间文学具有较强的语言韵律和艺术感染力,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易于被人们接受和记忆。
另外,民间文学也具有民众的普遍参与性和交流性。
它是由普通群众创作并流传的,因此广大民众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创作、演唱、分享等方式参与到文学的创作和传承中来。
同时,民间文学也是人们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分享民间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沟通、理解和交流彼此的思想情感,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发展。
总之,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文学形式,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
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和观念,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普遍性。
通过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书面文学的传承和创作,民间文学成为了人们交流、分享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融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流传着的活的文学,与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是民众集体口头创作的,反映或表现自己喜怒哀乐的文学,是整个文学的一部分。
民间文学在形式上的特点:口头性,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立体性。
“天鹅姑娘”和“灰姑娘”的故事传说。
“灰姑娘”始见于9世纪。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1,为作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美的形式。
(更接近广大人民的生活。
一定的通俗性。
民族和地域特色更为突出。
)神话的基本定义:1,产生于文字出现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
2,主角是神。
3,产生过程中的集体性特征。
4,表述方式上具有散文形式和口头传承特点。
神话的分期:1,神话的滥觞期:母系公社时期,主角多为女性,表现特征:自然是人的绝对主宰。
神是人的血亲和朋友。
人兽婚配,异体同源。
母权制观念盛行。
承认血缘婚姻的合理性。
内容大多荒诞怪谬不合理。
盘瓠神话始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南蛮传》。
2,神话的鼎盛期:完成了以女性神格为中心到以男性神格为中心的过渡。
3,神话的式微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理性思维的发达,科学的理性思维已经远远超越了神话思维的范畴。
感生神话的特点:通过物孕的方式,生产出氏族的祖先。
如:九隆神话里的“沈木”隐喻着父亲的功能,“沙壶”与之相触而受孕,是典型的物孕生育观念的展示,而九隆以龙种而被推举为王,标志着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的过渡。
射日神话的特点:展现父权英雄力量,人们面对残酷的自然界不再是恐惧而是站起来反抗,正是对人类创造谨慎的肯定。
民间传说的含义:是人民群众为反映现实,传述历史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情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样式。
它是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自然风物,地方古迹,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民间传说的起源:一是来自神话的演变,二是来自历史的敷演。
史事传说:以叙述重大事件为主的传说,包括狭义的历史事件,生产事件,文化事件几个方面。
什么是民间文学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民间文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各阶层的共同创作,但学界普遍认为其最主要的传播主体还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群众,它是相对独立于官方文化和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事实上,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当代社会的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中,社会各阶层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尤其是随着具有匿名性特点的网络技术的进步,任何人都可以脱离实际生活中的社会身份,而参与到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来。
因此,在当代社会,虽然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在短期内仍以中下层民众为主,但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民间文学的创作将不再局限于某一阶层,而逐渐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
从创作形式上看,民间文学的主要创作形式是集体创作。
与作家文学不同,它并非一时一地由个人独立创作,单向传播的,而是在日常生活语境中,由创作者与欣赏者双向互动,共同完成的艺术形式。
民间文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现象,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在其雏形诞生之后就不断地处于一种“欣赏-再创作”的动态过程,随着它在民间的不断传播,所有群众都可以参与其中,成为创作的主体,使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同的语境下不断发生着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文学得以与传播地域的地方文化,传播者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不断融合,从而永远处于鲜活的,变化着的状态。
从民间文学传播的载体来看,其主要载体是通过口头流传,多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其创作和传播主体主要是普通民众,而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绝大多数民众没有足够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来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这使得大部分民众不能使用文字作为载体进行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创作与传承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歌曲、民间戏剧等。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艺术表达形式,反映着普通人的生活、价值观和情感。
民间文学承载着民族文化和社会习俗的丰富历史,对于研究社会人文和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故事或传说,描绘了人类对于自然界、历史事件、神仙鬼怪等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和解释。
民间传说常常是人们对于未知和神秘的探索,它们既包含了人们对于生活和宇宙的理解,也反映了人类集体记忆的积淀。
例如,中国的《白蛇传》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它故事情节曲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通过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善恶对抗和爱情的力量。
二、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常以故事的方式,以幽默、夸张、警示或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冲突和经历。
民间故事承载了人们的智慧和经验,通过塑造各色人物、描绘情节和设置事件,传达了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寓言故事《聪明的一石二鸟》告诉我们不应心存贪婪,而应该懂得知足常乐。
三、民间诗歌和歌曲民间诗歌和歌曲是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民间诗歌通常是口头传唱的形式,融合了民族的语言和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特色。
它们常常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希冀、忧伤和对生活的感悟。
民间歌曲则是以口头传唱的方式传承下来,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民间诗歌和歌曲在各地广泛传唱,成为了人们共同的文化符号和认同。
四、民间戏剧民间戏剧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戏剧形式,它常常以口头传说和传统剧目的方式表现,是人们集体参与和分享的文化活动。
民间戏剧常常融合了音乐、舞蹈、唱词和表演等元素,通过生动的演出方式,讲述了人们的故事和情感。
中国的京剧、豫剧、评剧等就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形式,它们通过剧中人物的表演和台词,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民间文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各阶层的共同创作,但学界普遍认为其最主要的传播主体还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群众,它是相对独立于官方文化和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事实上,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当代社会的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中,社会各阶层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尤其是随着具有匿名性特点的网络技术的进步,任何人都可以脱离实际生活中的社会身份,而参与到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来。
因此,在当代社会,虽然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在短期内仍以中下层民众为主,但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民间文学的创作将不再局限于某一阶层,而逐渐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
从创作形式上看,民间文学的主要创作形式是集体创作。
与作家文学不同,它并非一时一地由个人独立创作,单向传播的,而是在日常生活语境中,由创作者与欣赏者双向互动,共同完成的艺术形式。
民间文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现象,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在其雏形诞生之后就不断地处于一种“欣赏-再创作”的动态过程,随着它在民间的不断传播,所有群众都可以参与其中,成为创作的主体,使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同的语境下不断发生着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文学得以与传播地域的地方文化,传播者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不断融合,从而永远处于鲜活的,变化着的状态。
从民间文学传播的载体来看,其主要载体是通过口头流传,多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其创作和传播主体主要是普通民众,而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绝大多数民众没有足够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来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这使得大部分民众不能使用文字作为载体进行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
一、名词解释:1.变异性:变异性又称“变易性”。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
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2.集体性: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3.神话作为文本的定义:以神格为中心的语言艺术。
表述为,神话是人类共同体(氏族、部落等)在氏族时代以原始思维为基础,将自然现象与社会不自觉地形象化、人格化,从而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神灵为主角、表征着特定群体的神圣信仰的语言艺术。
4.神话作为语境的定义:以祭司为中心的文化综合体。
可以表述为,神话是人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认识与征服大自然、祭拜与祈求祖宗、展示与拓演社会的一种象征形式;它在讲述和传承的氏族中具有真实性、综合性和神圣性,是以祭司为中心举行的整个氏族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
5.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整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
6.英雄史诗: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与光辉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氏族、部落或民族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都是历史转变时期的民族英雄、部落领袖和原始社会的君主,以及由他们转化而来的新兴奴隶主或封建领主。
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晚一些。
7.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
分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祀典歌。
8.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是一种简洁凝炼并且定型化的语句;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9.民间谜语:是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是和游戏娱乐分不开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
1、民间文学: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2、民间文学的价值:(一)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1.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间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2.有些民间文学的样式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表演,以协调劳动节奏,增加劳动兴致。
3.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4.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1.民间文学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欣赏价值,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文学价值。
2.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它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三)民间文学的科学价值1.民间文学表现了民众的思想、感情,传承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经验,也记载着民众的生活的历史。
2.民间文学反映着民众世代积累的经验性知识,有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对自然规律的归纳,也有对自己的劳动技术、生存技能的总结,所以民间文学是一般人了解科学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研究自然科学史的学者的重要资料。
民间文学四个显著的基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变异性、传承性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的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群体性: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变异性: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传承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1.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举例略)2.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
(举例略)3.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很大的影响(在文学体裁上,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46.第18题
民间寓言
答案:
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
民间文学
答案: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48.第27题
生活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的故事。
49.第36题
时政歌
答案:
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50.第37题
民间叙事长诗
答案:
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51.第40题
"母题"
答案:
作品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其为母题(motif)。
母题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一种观念(如禁忌),一种行为(如考验、欺骗),一个角色(如造物主、巨人),一个人物类型(如傻瓜、预言者),或一种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
52.第49题
机智人物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中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
在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较著名的有谎张三、韩老大、徐文长、阿凡提、把拉根仓、阿克顿巴等。
51. 第14题
答案:
"语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话语、语句或于此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其二,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47.第3题
口头性
答案: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
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48.第22题
传说
答案: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49.第23题
民间笑话
答案: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
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50.第32题
史诗
答案: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一种专门描写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的不朽业绩等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规模宏大的长篇民间叙事诗。
52.第34题
"源于人类口头的文本"
答案:
"源于口头的文本",又称"与口传有关的文本",是指某一社区中那些跟口头传统有密切关联的书面文本,它们通过文字被固定下来,而文本以外的语境要素则无从考察。
它们具有口头传统的来源,因而成为具备口头诗歌特征的既定文本。
46.第12题
忠实记录
答案:
忠实记录就是采录者对讲述人或演唱者所讲述或表演的一切,包括情节、人物、语言,特别是习惯用语、方言土语,以至贯穿讲唱中表达感情的语气词、感叹词,歌中的衬字、拖腔等均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尽量保持原讲唱的原貌。
48.第14题
史事传说
答案:
这类传说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
它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关心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它的侧重点在记事。
这类传说与人物传说有所交叉,但是两者各有侧重,史事传说重在记事,人物传说重在记人。
50.第33题
文化发明神话
答案:
文化发明神话是原始人关于自己生活中使用的重要物品、技术,以及各种文化制度的发明过程的神话。
其主人公可以是神灵,也可以是半人半神的文化英雄、远古圣贤。
51.第42题
采茶戏
答案:
主要流传地是江西和两广(广东、广西)。
它是歌舞性很浓的民间小戏,起源于采茶灯,也叫茶篮灯,主要是描写采茶人的劳动,是民间茶农采茶叶时所唱的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结合而形成的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
表演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伴随着有趣的舞蹈动作,小丑要走"矮子步",小旦要表演"扇子花",增加了视觉艺术成分。
代表性的剧目有《瞧妹子》、《采茶歌》、《挖笋》、《拣田螺》等。
52.第43题
民间故事
答案:
"民间故事"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民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
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
46.第5题
英雄史诗
答案:
叙述与部族、民族和国家(或地方政权)的形成与发展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传说的诗作。
这类史诗的主要特征是以一个或几个英雄人物的历史活动为中心,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
48.第11题
"口头文本"
答案:
"口头文本"或"口传文本"(oral text)在航柯看来,主要来源于民间艺人和歌手,他们脑子里有个"模式"可称为"大脑文本"(mental texts)。
当他们表演、讲述或演唱时,这些"大脑文本"便成为他们建构故事的基础。
50.第13题
AT分类法
答案:
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美国学者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它将民间故事划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和未分类的故事五大类,共有2500个类型。
19. 第18题
腊神话中执掌宇宙大秩序的众神之王是。
答案: 宙斯
45.第52题
"全部世界(在崇高的声调中)的叙述叫做史诗,私人世界在私人声调中的叙述叫。
"(沃尔夫冈.凯塞尔)
答案: 长篇小说
52.第51题
"传说核"
答案:
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
充任"传说核"的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40.第42题
新生态民间文学
答案:
5、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
49.第31题
神话
答案:
任何神话都是运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48.第32题
幻想故事
答案:
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
这类故事的幻想色彩十分浓厚,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