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部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6.62 MB
- 文档页数:13
部编人教七下语文第二单元6最后一课(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祖国,爱人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部小说,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时期,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德国占领了阿尔萨斯,要求当地学校改教德语,法国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感人故事。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真谛,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爱国主义情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理解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理解爱国主义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让他们在预习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历史背景资料:为学生准备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然后简要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边听边跟读,注意生字的发音和词义。
6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 体会本文巧妙地选取儿童叙述视角,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这一重大主题的写作特色。
3.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 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从明天开始,你们只能学习外语,不能再学习汉语,你们会作何感想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的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小说家。
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作品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1. 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速读课文,说说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 再读课文,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把握线索,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教案一一、说教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三、说教学重难点1.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3.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四、说教法、学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
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第一环节1.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文中与韩麦尔先生有关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理解韩麦尔形象。
2、从环境、情节、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理解小说表达的主题。
3、学习感悟“小说人物语言符合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通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2、3教学方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流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最后一课》小说的情节,分析理解了小弗郎士的形象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韩麦尔的形象,并通过对韩麦尔形象的分析,理解这篇小说表达的主题。
二、师生对话——我眼中的韩麦尔先生1、课下,大家对《最后一课》温习了吗?温习了几遍?2、下面我们先交流一下同学们对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理解?学生举手发言,全班交流,教师顺势引导在此环节,教师不做过多的评价,充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顺势做点评。
三、问题研讨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读到这篇小说的结尾,我总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写出的不是“打倒普鲁士?”韩麦尔先生写出“打倒普鲁士!”不更有血性?不更有反抗侵略者的豪情吗?1、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请以韩麦尔先生视角,梳理情节,研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等待迟到的小弗郎士,讲说最后一课的原因检查学生背书、自责,告诫人们要牢记法语上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教初级班拼音作为一名老师韩麦尔先生,所有的情节围绕法语而展开,那么在小说的结尾,韩麦尔先生也只能用一句,能激发教室里所有人的爱国情感的法语来结束,根据前文的渲染、蓄势,“法兰西万岁!”当然是最有感染力的一句话,也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结尾处韩麦尔先生写“打倒普鲁士”,前文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会做什么呢?控诉普鲁士的罪恶,揭露普鲁士的残酷血腥,以及对法兰西的蹂躏践踏结论:小说情节发展的必然性2、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找一找表现韩麦尔形象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从人物性格变化的角度研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1)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6 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最后一课》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3.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4.通过课堂讨论和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的教学;文章的中心思想的理解。
2.教学难点: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阿尔芒·马洛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2.学生自主阅读有关资料或通过讲解等方式了解。
2. 教师导读1.教师通过导读,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看法和疑问,进行课堂讨论。
3. 教师重点教学1.教师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点拨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
2.教师讲解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学生自主阅读1.学生独自阅读该文章,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2.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文章内容,互相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5. 课堂讨论1.老师引导学生就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2.学生通过表述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6. 作文练习1.老师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2.学生可以在边写作边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作业布置1.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解答。
2.学生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练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的阅读技巧,还进一步提高了自主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感受不同的思考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得了知识。
6 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初步掌握《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小说中描写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们一生的经历。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小说《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诠释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一生的经历。
三、教学方法1.读课文:先听读课文,然后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解析。
2.探究问题:让学生阐释小说中人物句子所隐含的情感和意义。
3.合作讨论: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小说的意义和启示。
4.个人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说的主旨,并发表自己的感想。
四、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最后一课》的主题,引导学生营造出对课文的基本印象和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探究第一遍阅读:学生带着问题和目的阅读,尝试解答下列问题:1.作者用什么方法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2.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你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故事的结局有什么体会?第二遍阅读:学生进行整体认识和理解,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1.故事中的人们真正领悟到了什么?2.人物的言行揭示了什么道理?3.你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想法和体会?第三遍阅读: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然后再与每组的同学分享观点。
后续拓展1.请学生就《最后一课》的主题及其中表现的情感,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2.请学生自行阅读相关的文献,学习《最后一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进一步提高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五、师生互动通过以上教学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最后一课》中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发掘文本中的道理和启示,引导学生走近文学世界。
六、教学反思本次授课采用了个人思考、分组合作、课堂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小学最后一堂课上的所见所感。
通过描绘课堂上的细节,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学生离别的不舍。
课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同时,也富含教育意义,引导学生珍惜时光,感恩老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但对于这篇课文,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情感细节和寓意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细节和寓意,感悟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相关图片:用于展示课文中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然后提问:“你们还记得小学最后一课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最后一课的课文——《最后一课》。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朗读结束后,教师简要概括课文大意,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设计背景《最后一课》是法国文学家阿尔朗·帕维尔的小说,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
该小说以一个老教师的最后一次课为主线,反映了法国教育体制变革对法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带来的沉重打击,同时寓意深刻,意味深长。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这篇小说被列为阅读课文之一,而本篇教学设计正是围绕这篇课文展开。
二、教学目标通过《最后一课》的阅读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 能够理解和寻找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性意义;2.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语言文字和文学技巧;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文本;4. 能够认真思考,反省自己的生活和学习;5.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最后一课》的文本,理解其中的意义。
可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最后一课的意思是什么?(2)文中的人物有谁?(3)最后一课体现了哪些思想和感受?(4)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什么启示?2. 教师导读让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找出其中的生词与难点。
同时,教师可以分析小说中的数字对于小说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1) 100 个框桶,是什么意思?(2)这篇文章到底是说了些什么?(3)短短的课文中,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学生阅读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记录文本中的重点内容。
学生可以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用什么形象,表述了什么思想?(2)作者采用了什么语言方式和句式,让文章更加感人?(3)你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些什么?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分享个人的阅读体会,借鉴他人的思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最后一课的主题是什么?(2)文中的桶和号召是什么象征?(3)教育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4)文章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5. 个人思考让学生自主思考,写出自己的所悟所想。
《最后一课》教案一、核心素养:1.识记课文注解中的文学文化词句,理解分析课文中重要的基础词语,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词语。
(语言建构与运用)2.从小弗郎士的角度梳理概括他的所见所闻所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3.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角度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感受韩麦尔先生的人格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4.从心理活动描写角度分析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体会民族语言和爱国情感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二、教学建议《最后一课》作为经典的短篇小说,也符合小说的人物、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情节的要素,可以围绕小说三要素来进行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放在七年级下的课本中,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言理解赏析有重要作用,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热爱民族语言,热爱祖国是本文的主题,适当结合中国实际,来引导学生对中国和汉语的热爱。
因此教学设计中可引用部分与热爱祖国的歌曲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对中国的热爱。
可使用多媒体的视频和音频进行教学,可逐段品味语言式的教学,还可通过探讨式教学。
学生尽可能充分参与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教学中要注意落实双基。
三、教学示例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人物、环境角度解读文本的内涵。
3、热爱民族语言,传承爱国主义的美德。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寻找并概括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
2、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与展示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和环境角度解读文本。
教学重难点:1、利用注释、修辞等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2、分析概括小弗郎士的见闻。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激情导入(播放《歌唱祖国》的音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开拓辽阔疆域,创造辉煌文化。
这是爱国情怀。
维护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不能被分裂,更不能被侵占。
这也是爱国情怀。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难点: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本文三要素并初步感知主题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字词积累1.导入新课2.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3.出示幻灯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注音: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解释:宛转懊悔祈祷哽咽诧异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朗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2.默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交流讨论后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三.体味语言理解思想(一) 品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当时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现实。
(二)品读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语句。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形成书面笔记,准备下节课交流)(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四.布置作业: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教学步骤:一. 体味语言理解思想(继续上节课内容)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从三方面发生变化: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母语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法国作家都德以及《一课》的背景。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思考“一课”意味着什么。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行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在朗读过程中,标记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其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和掌握字词的含义。
2.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同学们关注环境描写,理解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第一段的理解,以及对小弗朗士心情的分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生字词和课文理解。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第二段,思考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二段,分析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2.引导同学们关注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等,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第二段的理解,以及对小弗朗士心情的分析。
四、小组合作1.将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巩固课文理解和人物分析。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结尾,思考其深层含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结尾,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部编版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一)字词(课件展示)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郝叟懊悔钥匙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三)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一)生速读课文后,根据课件展示图片复述课文,师给予评价。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
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四)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合作探究(课件出示问题)(一)师: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生读文后详细回答,师生达成共识: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二)师: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热情。
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
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一说这些变化是什么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三)师: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
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
在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时,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细读文章,举例回答。
生四人结组讨论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
作者没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是借助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例如: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5.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其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6.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以上问题的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而定,更多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
(四)师: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影响的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
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请找出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举例如下: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2.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联想,表现出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五)师: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请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
(课件展示)师说归纳中心的方法,生独立思考,归纳:《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质疑问难(课件出示重点问题)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某些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问题举例:1.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七)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1.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从文章内容、中心、写作方法等方面谈。
(生谈收获)2.你对我们的母语有哪些新的认识(生谈对母语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感。
)(八)布置作业(课件出示)1.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课下完成。
(九)总结(播放国际歌)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
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课后反思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
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为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这一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
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在对本文的学习中,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情节结构,谈读后感受,教师不做过多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
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
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
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