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汉方医学巨擘之山田业广(一)
- 格式:docx
- 大小:19.38 KB
- 文档页数:4
【汉方专栏】日本汉方翻译第一弹《汉方之精要》(1)温清饮这本书叫做《汉方之精要》山田光胤着前言略正文开始吧~~一温清饮构成温清饮方如其名,由温补性质的四物汤和清凉性质的黄连解毒汤所构成。
四物汤,地归芎芍组成,各自都为温性药,具有补血祛瘀血的作用。
黄连解毒汤,连芩柏栀,各自都为寒性药,有泻心,止血,镇静,消毒之功。
如此,温清饮乃是一方冷一方温的矛盾体。
然而实际运用时却是无大冲突,能够达到目的的不可思议的处方。
为了阐明药效,我们把温清饮的作用整理起来看看:1止血补血2镇定降压3皮肤发疹在此三方面使用该方,我的思路如下。
止血补血为目的(一)十数年前,二十多岁的一女子,婚后数年无子求治。
贫血,动悸,易疲劳,气短,目眩,以上症状常作,又有月经稀少。
故他医投以连珠饮。
贫血转佳,可是经量变多。
出血不止。
此时给予温清饮,数日后血止,续服,数月后妊娠得一男孩。
此患者,稍瘦,人白,稍稍虚证的感觉。
(二)更年之妇人茶道花道师数月原因不明出血不止。
瘦,皮色稍黑。
认为是虚证,投以当归芍药散,芎归胶艾汤。
一月间不效。
又投与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时好时坏。
于是决意投以温清饮,数日见效。
一月左右而血止。
(二)更年期之男子突然激烈出血(我擦尿血还是便血啊),贫血状态严重。
安静时也还是呼吸很浅,胸口很闷。
面色如纸样白。
体格不差,肌肉较硬。
觉得是胃十二指肠溃疡,于是先用了黄连解毒汤。
(后检查证实十二指肠溃疡)于是用温清饮,不日血止。
三月愈。
对于出血贫血的我的认识通过对于以上案例的考察,出血主要在身体下部。
而且伴有贫血。
患者不是中间证,而是实证。
这样,表面上是虚证,但使用芎归胶艾汤没有效果。
基本上也不是使用四物汤和独参汤的场合。
表面上是虚证,但是腹证并非软而无力,应该说是中等腹力,也没有胃内停水。
镇静精神安定高血压为目的(一)五十岁男子年轻时期抑郁,时时陷于抑郁中。
被焦躁感所困扰。
初诊时,也有一定心理性因素。
一度抑郁。
服用该药后,半月间,睡眠转佳,晨起倦怠感消失,感觉畅快。
【汉方专栏】日本汉方翻译第一弹《汉方之精要》(22)小柴胡汤该书作者,名老汉医山田光胤先生1924年生,年事已高。
不知可知有我这么一号不着四六的义务翻译者在热衷于翻译他的文章,呵呵。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的目标食欲不振和反胃小柴胡汤证的目标,有的是有发热的病,有的是不发热的慢性病,但是首要的一个就是治疗食欲不振和反胃。
一般的话有热的情况多些。
其实就是说,一般来看病的,患者都是从挺远的地方来的,刚开始的时候烧得厉害的时候就去就近看了,或者吃了点药,那时候是不会来远道就诊的。
一般来看病的,都是些烧退了的,或者是烧有些下去了可以从床上起来了,第一次过来,这样子。
这时候还延续着长时间的感冒状态的话,往往还是在少阳。
往往症状就像前面说的。
有往来寒热发烧的,也有不烧的。
有烧的可以退烧。
没烧的可以增加食欲,而且改善感冒引发的全身不爽的感觉。
胸胁苦满,在一些发热性疾病中没有很客观的明确指征。
往往是自己觉得胸比较难受,这样子的,我们就认为是处于热病的少阳阶段。
特别是不发烧了,但是还有点咳,一直持续,这样子的时候,就可以见到这种胸不舒服的情况。
前两年流行的香港流感,上来就是38,39度的高热,持续个3,5天,然后就剧烈的咳上了。
这个时候的咳嗽,咽喉很难受,有强迫性的阵咳的情况很多,比较类似于麦门冬汤证。
此外,无食欲,低烧,伴随胸胁苦满,此小柴汤证。
这时候可以二方合用。
虚实中等度的证但是,与小柴胡汤证相合的人,活力生命力中等,比此要差的,考虑柴桂汤,再差的考虑柴桂姜汤。
这些人都是小柴汤人。
只是有某些原因,过劳什么的,掉到了那种状态。
我呢,平素虚实中等度的状态的人会给与小柴或者是半夏泻心之类。
但是,冬天流感的时候,小柴不行,要用柴桂来解热。
这往往是由于有很多事情处于消耗过劳状态,得了病。
不伴随发热的慢性病,客观检查的胸胁苦满是目标,也就是在肋弓下有一定的抵抗和压痛。
但是,这个场合也是一样,实证的话考虑大柴胡汤,虚证的话柴胡桂枝汤,或者柴桂姜,小柴算是处于中间的位置。
漢方醫學的落日餘輝——江戶考證派的學術與社會廖育群(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100010)自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新政誕生,是史家稱之為“近世”或“江戶時代”的日本封建社會晚期。
在這一時期,由於幕府以朱子學為官學,從而使得儒學脫離此前依附於禪宗的從屬地位而獨立發展。
繼而又出現了與其爭相鬥豔的古學、折衷等儒學流派,兼之當時雖已有以“蘭學”為代表的西學存在,但所涉內容尚不及政治、哲學等領域,所以構成了儒學在整個社會意識形態、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
另一方面,就技藝之學而言,由於醫學自身所具有的種種特點——既是“仁術”與“格物窮理”之一端,又是官吏之外的文化人體面謀生的最佳選擇,且與所有人的生活需求都具直接關係,因而儘管醫學不如儒學高貴,但也同樣受到知識份子的普遍關注與青睞。
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的“自然科學”,幾乎就是醫學。
而在當時日本的“西學”中,醫學也是主體。
同時,“儒”與“醫”之間又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能夠以儒謀生者,視“醫”為“學”,故樂於研究;志在行醫濟世或無奈只能業醫者,或因視儒學為基本素養,或為滿足“儒志醫業”的心理需求,通常也都有投於名儒門下學習的經歷。
從而構成了儒者與醫者、儒學與醫學間的密切關聯。
自16世紀以來,日本在不斷吸收中國醫學最新成果並加以改造,逐漸形成同源而異流之漢方醫學體系的過程中,先後出現了四個主要的流派。
首先是以曲直瀨道三(1507-1594)師徒為代表、以宋明醫學理論與治療方法為主體的所謂“後世派”;其後則是獨崇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認為只需根據病症選擇藥物,全面摒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脈診等中醫基礎理論的“古方派”;以及折衷“古方”與“後世”或“漢法”與“蘭方”(荷蘭醫學)的折衷派。
在此基礎上,最後又出現了注重文獻研究的“考證派”。
一般認為上述後三個流派的產生,分別受到儒學復古、折衷與考證之風的影響。
本文所要討論的僅僅是與儒學折衷、考證之學既有密切關係,又非一語即可說清的醫學考證派。
【汉方专栏】日本汉方翻译第一弹《汉方之精要》(10)桂枝茯苓丸本人原创译作我有的时候跑药店,去看看现在出了什么成药。
可惜的是,由古方直接作成的成药是比较少的,其实不是没有,比如小青龙,桂枝汤,黄芪建中,安中散都有相应的成药,但是名字都是千奇百怪,制剂种类繁多,全然不像我吃过的台湾的颗粒剂,统一有序,固然机械,但是便于取用。
桂枝茯苓丸祛瘀血剂之代表如果说在祛瘀血剂中选一个代表,那么应该就是这方子吧。
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应用度也比较广。
桂枝茯苓丸,过去在汤本求真是他晚年喜用的方子,后来,已经故去的隐士名医吉村得二,在他的中将汤ビル诊所里,常常使用这张方子治病。
据说,大塚敬节先生从吉村先生那里学到,“如果有时候迷茫的不能断清证,可以试着用这张方子,然后看看结果。
”在现在的各位大夫里,也有特别擅长使用这张方子的人。
我虽然不是特别常用,但是也时时有,啊,就用这个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用煎剂用得特别多。
瘀血的腹证桂枝茯苓丸的使用大致分为两途。
1,瘀血的症状和腹证可以确认的时候。
2,有瘀血证,但是腹证不明朗的时候。
腹证有两种场合。
1,一般认为,是在腹力中等度的状况下,肚脐下部的左右,有伴有压痛的肿块或者抵抗。
肿块的话,不会很大,就像个指头似的。
压痛也不是说,会痛到弹起来,一般就是你问他痛不痛,说痛。
这种比较多。
2,我个人的看法是。
腹直肌会部分的痉挛,然后触诊压痛。
主要是肚脐水平以下的腹直肌,而且摸起来有点咕噜咕噜的感觉。
应该还是说,就是腹直肌的紧张。
在右下方的情况多,有时候在左边。
说的仔细一点的话,髂前上棘和肚脐连线和腹直肌相交的部分。
2,3厘米左右长。
压痛不是那么的强烈。
压痛明显的话,一按患者就跳,身子就会扭,可能就是桃核承气或者大黄牡丹的证。
对于这两个腹证,我在20回日本东洋医学会总会研讨大会上发过言,由于时间的关系,回应的人比较少,但是还是有位会员提出,“这是茯苓的腹证吧,要是我的话,我会考虑茯苓甘草。
日本经方家。
矢数道明矢数道明,1905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籍名四郎。
1931年,业师森道伯去世后,他立号为“道明”。
先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日本汉方医界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这一时期运用中国传统医学的经方派和时方派结合者的典型。
1926年是日本汉方医学最低落的时期,其家兄矢数格的重病通过汉医治疗而转危为安,按照其家兄的期望,他立志于研究汉医。
1930年从东京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师事于东京“汉方一贯堂医学”创始人森道伯和家兄矢数格,学习汉方医学。
毕业后和大塚敬节先生共同致力于日本汉方医学的复兴运动。
1980年就任“日本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1986年就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研究协作中心主任。
先生精通东、西两种医学,他出于对汉方医学的深邃信念和弘扬汉医学术的坚定立场,始终坚持在汉方医疗、科研及教育的第一线。
除与大塚敬节等的合著外,个人临床学术专著有《汉方处方解说》(1940年)《临床汉方治疗百话》1~7集(1960~1990年)《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1966年)等等,还与矢数圭堂共同编著了《汉方辨证治疗学》(1983年)。
他是一位善用经方又巧妙摄取后世方之长;用古方不泥于古,用后世方又不违背经方真义的临床家。
如他用葛根汤催乳及治疗夜尿症,合小青龙汤治疗重症肌无力;用桂枝茯苓丸治疗雀斑,合黄连解毒汤治疗精神分裂症;用五苓散治疗偏正头痛、头重、肩凝、三叉神经痛、关节痛、阴囊水肿、尿频、夜尿、美尼尔氏综合症等;用柴胡桂枝汤改变小儿性格;用白虎加人参汤合八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用防己黄芪汤治疗狐臭、腋窝多汗症;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四肢痿弱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葛根汤加减治疗秃头症;三物黄芩汤治疗重症脚气;麻杏苡甘汤治疗扁平疣和夜尿症等等。
吉益东洞吉益东洞(1702-1773)讳为则,字公言,东洞是其号。
年少时究心于武艺兵学,后改入医门,他博览群书,从《素问》、《灵枢》、《病源》、《千金》到后世金元四大家,从四书五经到诸子百家,无不涉猎。
日本汉方医学及临证经验(1)1.麻杏甘石汤治疗小儿咳喘、哮喘有效。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手足寒冷、冻疮。
3.五苓散治疗小儿的无故呕吐泄泻。
4.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如心肌亢进、甲亢引起的心律失常。
5.钩藤散治疗青光眼、美尼尔综合征、脑动脉硬化。
6.八味地黄丸治疗各种排尿异常疾病,但必见小腹部不仁,即腹诊时关元穴附近按之软而无力。
7.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肥胖等疾病,但腹诊时必两胁胀满。
8.桂枝茯苓丸治疗痛经、痤疮、青春痘、荨麻疹,但腹诊时少腹部必有压痛。
9.麦门冬汤治疗妇女妊娠咳嗽。
10.温经汤治疗进行性指掌皮肤角化症。
11.葛根汤治疗副鼻窦炎、过敏性结膜炎。
12.防己黄芪汤治疗变形性关节炎,特别是关节水肿。
13.温清饮治疗一般性白斑(白癜风)。
日本汉方医学及临证经验日本汉方医学及临证经验原著:(日)矢数道明等整理:徐孺子病因论一气留滞说1,百病生于一气之留滞后滕艮山认为,在机体内循环不息的一气,如常行不滞,既使有内外病因,也不能成为发病因子。
假使一气留滞,则易感受各种内外病因而为病,故艮山说:百病生子一气留滞(《救弊医话》)。
一气留滞的关键在气而不是病因本身。
所谓“一气”就是元气,故又叫一元气。
《救弊医话》指出、人身有一元气,如天之元阳。
天以此气而运行不息,动则为阳,静则为阴。
人以此气循环不爽。
觉则动、寝则息。
养皮肉脏府以为形,适四肢九窍以为用a保护此气谓之形.内外一贯养活其形谓之气。
形气二者不相离.,气离则形寒而死。
由此可见,“一气”就是中国中医学所说的人身阳气。
如把“一气”议看作机体防御因子是不全面的。
实际七,气的留滞,就是气的逆而不顺。
故《病因论》说:平与病,存与亡,惟一元气之顺逆。
这与中国中医学的气滞理论有所不同。
一气留滞包括虚郁两个方而艮山认为。
一气留滞,就是应当顺运、充实、壮健、清爽、通畅的一元气发生异常所致。
通常而言.虚是其始,郁是其终,但虚郁又互相影响、其间关系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元气偏微而不充,以致邪气侵入而留滞,(2)元气虚而不行,以致抑郁而不畅。
学苑出版社日本汉方医学丛书探寻仲景传承一脉浓缩日本汉方精华一、日本江户汉方医学选编《吉益南涯医集》【日】吉益南涯著定价:18.00元《吉益氏医论医案集》【日】吉益东洞吉益南涯著定价:12.00元《伤寒广要》【日】丹波元坚著定价:18.00元《杂病广要》(上下册)【日】多纪元坚著定价:86.00元(上册:内、外因气血篇;下册:脏腑身体篇)《启迪集》(上下册)【日】曲直濑道三定价:35.00元《医学天正记·十五指南篇》【日】曲直濑玄朔定价:15.00元《类聚方广义》【日】尾台容唐(后世派)定价:16.00元《伤寒论辑义》【日】丹波元坚定价: 38.00元《金匮玉函要略辑义》【日】丹波元坚定价: 38.00元二、日本江户汉方医中医经典研究丛书主编:钱超尘1、《伤寒论札记》【日】山田业广著(待出)2、《金匮要略类方·金匮要略私考》【日】山田业广著 16.00元3、《金匮要略集注》【日】山田业广著 25.00元4、《难经辑释备考》【日】山田业广著 16.00元5、《新校金匮要略》【日】丰田省吾著 15.00元6、《金匮玉函要略私讲》【日】伊泽兰轩著(待出)7、《康治·康平本伤寒论》 15.00元8、《伤寒论讲本》【日】伊沢榛轩著 18.00元9、《伤寒论集成》【日】山田图南著(待出) 10、《金匮要略集成》【日】山田图南著(待出) 11、《伤寒杂病论类纂》【日】山田业广著(待出) 12、《骊家医言》(待出)三、日本汉方医学丛书《北山医案》【日】北山友松撰著定价:12.00元《腹证奇览》【日】稻叶克和田久寅撰著定价:23.00元《中医内科、儿科医鉴》【日】大塚敬节撰著定价:23.00元《日医应用汉方释义》【日】汤本求真撰著定价:13.00元《类聚方、药征、药征续编》吉益东洞邨井杶撰著定价:20.00元《先哲医话》【日】浅田宗伯撰著定价:15.00元《伤寒广要》【日】丹波元坚撰著定价:18.00元《伤寒论新解》【日】杉原德行撰著定价:32.00元《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日】矢数道明撰著定价:35.00元《针灸真髓》【日】代田文志著定价: 15.00元《针灸临床治疗学》【日】代田文志著定价:28.00 《吴又可学术研究》【日】源元凯南丰秋吉质高岛久贯撰著定价:18.00元——《温疫论》《温疫论私评》《泻疫新论》《方苑》(方剂辞典)【日】水走嘉言著定价:22.00元《药治通义》【日】丹波元坚撰定价:20.00元《日本汉方医学皮肤病治疗辑要》任诚编译定价:10.00元《日本汉方腹诊选编——伤寒派腹诊》李文瑞主译定价:56.00元《六经辨证析义》【日】本大串一稔估价:20.00元四、日本西医仲景方药应用记实经方医学(第一卷)【日】江部洋一郎著定价:25.00元经方医学(第二卷)【日】江部洋一郎定价: 17.00元经方医学(第三卷)【日】江部洋一郎著定价:21.00元经方医学(第四卷)【日】江部洋一郎著定价: 24.00元经方药论(第五卷)【日】江部洋一郎著定价: 16.00元1234567890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
日本汉方医学三大流派简介日本, 汉方,医学, 流派, 简介序言:自从公元五世纪汉方传入日本伊始,一代又一代的汉方名医就为汉方能在日本落地生根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方医学大家为中心的派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曲直濑道三先生所在的后世方派为主的曲直瀬流;以名古屋玄医等人为主的古方派和以考证医学典籍找寻各种治疗方法的考证派。
本文将对这三个不同的流派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曲直濑流的医术曲直濑道三于古河的田代三喜处进行了多年的修业后于1545年回到京都,自此揭开了其医学生涯的序幕。
道三先生的医学体系是基于以金元医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明医学,而在明医学中又受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的影响犹为深厚。
这个我们可以从道三先生的著作《启迪集》一书中就能看出。
而他的医学思想,也和医术一起被他的徒子徒孙们所继承并发扬光大。
根据今天残存于世的医方案集中,我们能从某种程度上大致的推测出当时曲直濑流的医生们是如何对病人进行治疗的。
道三先生所治疗过的疾病大部可在他所写成的《出证配剂》一书中看到。
这里被记载的病案资料全部都是他经手确证的,而且从内容来看这里面的大部分医治方法都是道三先生所独创的。
这个病案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疾病伴随的各种症候与药物的药效之间的联系,因此这本书中大部分的药方记录仍然能为今天的汉方医生们提供参考。
道三先生的医术是如此的出神入化,而他的孩子玄朔的医术也不遑多让。
在玄朔所著的《医学天正记》一书中,记录有包括皇族、公卿、武将等当时的著名人物在内的六十门共三百七十四种不同的病例。
然而在当时,对各人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没有定论的。
所以即使诸如半井瑞策、竹田定加、祐乘坊、上池院等有名的宫廷医生也不能轻易地将他们自己的治疗方案定为最佳方案。
在如此难度之下,人们看到的却是玄朔以他神乎其技的本领将病魔一一击败。
⽇本汉⽅医学史⽇本汉⽅医学史⽇本汉⽅医学史序⾔:在中⽇两国医学交流中,中医药学与⽇本的汉⽅医药学往往会混为⼀谈。
但实际上,⽇本的汉⽅医学就是⽇本化了的中医学,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
早在公元四世纪未期,充分吸收了中国医学朝鲜医学就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进了岛国⽇本。
⽇本⽬前使⽤的汉⽅药以《伤寒论》处⽅的制剂为主。
随着两国之间的不断往来,公元五世纪初,中华医药渐渐的⾛进了⽇本。
在此后的⼀千多年间,中华医学和来⾃中国的草药⼀直被⽇本⼈民视为神草妙药。
不过在此后很长的⼀段时间中,医疗的任务却多是由寺院中的僧侣来担当的。
到了公元七世纪时,⽇本政府开始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这些使者们不但带回了各种⽂献典籍,更把医学典籍⼤批带回到⽇本。
据统计,仅宇多天皇宽平三年(891年)时藤原佐世奉敕登记⽇本图书,撰成《⽇本国见在书⽬》,书中就收载有医书166部,计1107卷。
其中如徐⽂伯的《杂药⽅》、僧深的《⽅集》、葛洪的《肘后⽅》、胡洽的《胡洽⽅》、鉴真的《鉴上秘⽅》、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龚庆宣整理的《刘涓⼦⿁遗⽅》等都成为了⽇本医学界的⾄宝。
除了上述的这些医书外,还有诸如《诸病源侯论》、《千⾦⽅》等也在当时传⼊⽇本。
这些书籍中还包括了不少后来在我国散失的医书,如《新修本草》、《⼩品⽅》(今存⽇本富⼭医科、药科⼤学)和《集验⽅》等,张仲景、陶弘景、葛洪等名医的著作传⼊⽇本后,来⾃于中国的唐医⽅⼀步⼀步的取代了⽐唐医⽅更早传⼊的韩医⽅。
同时,每次随同⽇本使节来华的,还有⼀些长期在中国学习的“留学僧”和进⾏短期学术访问的“请学僧”,他们中的许多⼈都在浙江的宁波、天台等地进⾏修禅和学习,⽇本当时流传的《康治本伤寒论》就是当时由来华僧⼈所带回的⼿抄本。
在医学史上有名的如倭汉直福⽥、药师惠⽥、⽻粟翼、菅原椎成、⽞昉等⼈也是当时来华学习的⽇本名医,但是他们回国后却仅服务于上层社会,所以造成了16世纪前的汉⽅医学只能由宫廷贵族所享受的现象。
【经方医案】日本汉方医案11则(一剂知两剂已医案)奥田谦藏医家简介:日本著名汉方医,古方派,著有《汉方古方要方解说》《伤寒论阶梯》等书。
高热出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某)1月15日,发病后第5日,服用葛根汤、小柴胡汤加石膏、小柴胡合白虎加人参汤,病情未见好转,因为痛苦,晨4时即醒来。
严重口渴,一口喝下一玻璃杯水。
心前区不适。
高热达40.2℃,头面、身躯、四肢汗出如洗,然而脊背寒如泡在冷水中。
心下痞硬,鸠尾至脐腹满而上冲。
晨5时不待天明即给奥田先生打电话,主诉胸中痛苦难忍,辗转反侧。
8时热度为30g.7℃。
或感冒,或肠伤寒,或败血症,令人不解。
10时,奥田先生至而诊之,其脉洪大,烦渴自汗,背恶寒,心下痞硬。
诊为典型三阳合病,完全符合白虎加人参汤证。
背微恶寒,微为幽微之微,即恶寒源于身之深处。
服用白虎加人参汤1小时,恶寒、心下痞硬先消失,随之背,中变温,心下轻爽。
3个半小时,体温已降至37.5℃,诸症全部消失,有食欲,很快入睡。
北山友松医家简介:日本著名汉方医,其父为唐朝通事(翻译),于1627年后入籍于日。
北山被誉为具有“旷世之才”“触手生春之妙”。
代表作《北山医案》一书中对各医案的记述全面,脉证俱详,且多有诊疗过程中的治病思路,以及所涉及到的《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的相关论述。
既用经典的论述作为辨证论治的指导方针,同时又用疗效来反证经典的权威和正确性。
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告诉今人如何治病。
中风发热燥渴呕吐出处:《伤寒论今释》卷二引《医方口诀集》。
平野庄一民,伤风发热,口燥而渴,与水则吐。
后服汤药亦吐。
诸医袖手。
请治于予。
脉之,浮数。
记得《伤寒论》曰:中风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遂以五苓末,白饮和服。
一匕知,三匕已。
大仓滕云泽医家简介:日本著名医家,身世具体不详,为民国陆渊雷所编《伤寒论今释》中记录的医家。
该书撰于1930年,陆渊雷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析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
幕末汉方医学巨擘之山田业广(一)
【摘要】山田业广是日本江户末期至明治初期汉方医学界最为著名的医学家之一。
在其年轻时广读汉方医学经典著作,入伊泽兰轩、多纪元坚等当时著名汉方医学家门下,学习汉方医学和考据之学,最终成为当时学界的权威之一。
其研究的范围广泛,包括医经、经方及《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相关著作,撰有等身之著述。
明治之初,政府下令废除汉方医学,山田业广带领诸多门人奋起反抗,以求汉方医学得以为继。
虽然没有止住汉方医学被废的步伐,但是其对汉方医学的热爱以及其所做的贡献都值得我们永志不忘。
【关键词】日本汉方医学山田业广
自1603年始,日本进入了由德川家族统治的幕府时代,至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历时两百余年。
在这一时期的中末段,日本汉方医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术流派——汉方医学考据学派,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医学考据学家,其中山田业广即是幕末最为著名的一位。
生平
山田业广,字子勤,通称昌荣,号椿庭,文化五年(1808年)10月出生于江户本乡春木町。
他的祖先原姓业平,业平氏第4世孙师信为大和国山边郡山田岩挂城主,自此以后改姓为山田氏。
山田氏到第21代师美开始以医为业,其子秀宗被封为高崎侯,并且成为侍医。
秀宗之子由之继承父亲的遗业,后为高崎藩的医长(见森立之所撰“椿庭山田先生墓碣”)。
山田业广为由之的长子,他的母亲为同藩深井氏的女儿。
山田业广从小即在其父的熏陶之下学习汉方医学,待其稍长即通于汉方医学。
文政七年(1824年),他的父亲罹患中风,出现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等症状,生活不能自理。
山田业广继承父业,担任高崎侯医仕一职,当时他的俸禄为25口,用以供养全家7人生活之需。
在他在担任医仕的余暇,仍然坚持读书自强,且笔耕不辍〔1〕。
文政九年(1826年),山田业广拜朝川善庵为师,修习儒业。
朝川善庵是当时著名儒学家山本北山的弟子,对考据之学有着极深的造诣。
在其影响之下,山田业广掌握了医学考据之法。
之后,山田业广又随伊泽兰轩学习汉方医学,伊泽兰轩是当时最为著名的汉方医学家之一,对汉方医学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山田业广与森立之、涩江抽斋、冈西玄亭、清川玄道等5人,被后世尊成为“兰门五哲”〔2〕,是活跃在江户末期汉方医学界最为著名的医家。
伊泽兰轩去世之后,山田业广又跟随多纪元坚学习医学和考据之学,同时还向池田京水学习痘科秘诀。
天保八年(1837年),他在江户本乡春木町挂牌行医。
山田业广号椿庭,其“椿”字就是由地名“春木”合字而成。
天保十一年(1840年),著作《经方弁》草稿完成。
弘化三年(1846年),家乡春木町遭遇火灾,于是他搬到弓町继续行医。
弘化四年(1847年),山田业广着成《伤寒论释词》与《皇朝诸家治验集要》两书,其中《伤寒论释词》一书的序文署名为椿亭主人。
嘉永二年(1849年),《伤寒杂病论类纂》一书稿成,全书33卷,共3000页,此书历时4年才得以完成。
这本书的稿本现藏于京都大学图书馆,与内藤希哲的《伤寒杂病论类编》共为汉方医学史上研
究《伤寒论》的名著。
安政四年(1857年)3月,山田业广被幕府委任为江户医学馆讲师,主讲《金匮要略》。
文久二年(1862年)正月,受到将军德川家定公的召见并面见将军。
明治元年(1868年)4月,山田业广离开江户城移居到高崎。
同年5月,被高崎侯任命为一等侍医兼政务参谋以及周旋局总裁,负责高崎侯的一切医疗事务。
明治二年(1869年)始,山田业广任高崎藩医学校督学,总领学校一切事务。
明治三年(1870年)11月,高崎藩政改革,山田业广被委任为医学大教授。
明治四年(1871年)5月,高崎侯废藩令下,日本官制改变,汉方医学被废止。
明治五年(1872年),《九折堂读书记》草稿完成。
明治七年(1874年),山田业广搬回家乡居住。
明治十一年(1878年)10月,他与门人相议,申请开办医院于神田五轩町,取名曰“济众病院”,并被推荐为院长。
明治十三年(1880年)3月,创办“温知社”于医院内,山田业广为社长,负责宣传和拯救汉方医学。
同时创办《温知医谈》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学习汉方医学的心得》一文,之后整理成《医学心得方大略》一书发行。
温知社是当时汉方医学救亡的根据地之一,《温知医谈》则是复兴汉方医学者言论的载体,山田业广是当时汉方医学救亡运动领袖之一。
是年10月,皇子明宫(即后来的大正天皇)病,邀山田业广为其诊治疾病,在他的精心治疗之下,历时一个多月,皇子渐渐转危为安。
明治十四年(1881年)1月20日夜,山田业广忽然出现喘息不止等症状,经过治疗无效,于当年3月1日去世,葬于莲光寺,享年74岁。
山田业广共育3男4女,其中长男夭
折,次子业精继承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