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儒家:《论语》、《孟子》
- 格式:doc
- 大小:181.50 KB
- 文档页数:5
12《论语》十二章【教课目的】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 ,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 ,领会课文丰富出色的内蕴 ,正直学习态度 , 改良学习方法。
5.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忱。
【教课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 ,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联合本文的学习 ,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忱。
【教课难点】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真理,培育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课方法】朗读法 ,合作研究学习法 ,分类整理概括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重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章。
【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积厚流光的历史长河中 ,曾出现过许多灿烂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此中的一部绚烂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异的文化遗产 ,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便在今日 ,它仍旧光辉四射 ,熠熠生辉。
此刻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作家作品孔子 (前 551—前 479),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首创人。
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 , 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代尊为“贤人” ,战国期间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共 20 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语录体 (也可称格言体 ),仅指明是孔子的话 ,不写出说话的环境 (包含说话的对象 ),内容大多对于学习、道德涵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对话体 ,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余人 )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较灵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经典练习解析版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面内容?【答案】着重介绍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个方面的内容。
2《论语》是的典作,由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答案】儒家《大学》、《中庸》、《孟子》3.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时期人,春秋末期的、、,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尊为“”。
【答案】春秋鲁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圣人4.本文是儒家修身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启示。
答:【答案】比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不符合正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会接受的,对待这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孔子提倡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的思想。
我们处在物质富足的当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要像孔子一样,坚守做人的准则,不属于自己的坚决不要。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温故而知新.()(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6)逝.者如斯.夫()()(7)曲肱.而枕之()(8)博学而笃.志()【答案】(1)同“悦”,愉快(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诚信(4)新的理解和体会(5):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6):往、离去斯:这,指河水(7) 肱:胳膊(8):坚定6.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答案】 D (解析:A、B、C三项均为代词。
D项是动词,到。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六则欣赏(精选12篇)《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六则欣赏(精选12篇)《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六则欣赏篇1第一则讲的学习,不限于书本。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
诗、书是学习书本知识,礼、乐、射、御都不限于书本知识,要求实习。
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
像礼、乐、射、御,不是学一下就会,要多次实习,所以需要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
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学习是自求长进,所以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是这样的,所以称“不亦君子乎?”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第二则讲温习,温习旧的知识,却有新的体会,新的认识,可以做老师了。
老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启发,老师要自己“温故而知新”,自己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所以要“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有的在新的社会里还有借鉴作用。
那需要对新的社会有所了解,知道新社会里需要什么,才能分别哪些旧知识还有借鉴作用。
第三则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
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
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
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第四则孔子讲对于“文”的要求,要聪明灵活,爱好学问,不耻下问。
下问有两方面,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有学问的人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所谓有学问,可能指很有文化知识,但对于某一行专业知识,他还不如从事专业的人知道得多,所以有关专业知识,还得向从事专业的人请教。
《论语》《孟子》阅读答案《论语》《孟子》阅读答案现如今,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孟子》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孟子》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答案]6.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④信任,信用7.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9.[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
“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国学经典三字经:论语者二十篇导读:本文国学经典三字经:论语者二十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一】【拼音】lún yǔ zhě èr shí piān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
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论语》的核心是如何“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注释】《论语》:论是议论,语是答语。
此书是孔子在鲁国与弟子论学、论治、论礼、论乐的书,分为20篇,共15917个字。
群弟子:指孔子的学生们。
善言: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二】【拼音】mè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jiǎng dào dé shuō rén yì【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
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启示】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
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注释】孟子:孟轲。
作《孟子》七篇。
讲:讲述。
说:宣传,谈论。
【故事】《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书籍。
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席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 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都属于语录体。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却)(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15.人不堪.其忧(能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人)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富有)(尊贵)21.于.我如.浮云(对于)(好像,如同)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其中,在里面)23.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跟从,学习)24.子在川.上曰(河,河流)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放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统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男子汉)(志气,志向)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而近思(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及训练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③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不亮④,恶乎执?”(《孟子·告子下》)【注】①輗(ní):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木销子。
②軏(yuè):义同“輗”。
③硁硁(kēnɡ):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④亮:通“谅”,诚信。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选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对待是否诚信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B.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
“民无信不立”,说明治理国家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C.“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由此可以推断出“小人者,言必信,行必果”的结论。
D.以上选文可以看出孔孟在对待诚信问题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2)不少人都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座右铭,根据上面四个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导语】诸⼦百家之流传中最为⼴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
中国有五千多年有⽂字可考的历史,⽂化典籍极其丰富。
⼀、儒家: 代表⼈物:孔⼦、孟⼦、荀⼦。
作品:《论语》、《孟⼦》、《荀⼦》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的⾃⾝修养的⼀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尚的⼈。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道。
⾄战国时,儒家分有⼋派,重要的有孟⼦和荀⼦两派。
孟⼦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仁政”,在对⼈性的论述上,他认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之所以提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道家: 代表⼈物:⽼⼦、庄⼦、列⼦。
作品:《道德经》、《庄⼦》、《列⼦》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称“道德家”。
这⼀学派以春秋末年⽼⼦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为,万物⾃然化⽣,否认上帝⿁神主宰⼀切,主张道法⾃然,顺其⾃然,提倡清静⽆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国寡民”、“⽆为⽽治”。
⽼⼦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派:庄⼦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学派。
三、墨家: 代表⼈物:墨⼦。
作品:《墨⼦》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创始⼈为墨翟。
这⼀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如⼰;兼爱,即爱⼈如⼰。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的。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论语》、《孟子》、《庄子—养生主》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节选自《论语》)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丙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①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②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③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注】①介:只有一只脚。
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论语十二则》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论语十二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疏食饮水 水:热水B.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辍耕之.垄上B.学而不思则.罔 则.有去国怀乡C.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真不知马也D.于.我如浮云 皆朝于.齐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
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
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
11.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分)2)吾日三省吾身。
初中文言文《论语》基础知识汇总【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uo)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2.《论语》《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论”在这里是“依次编辑”的意思。
语录体: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基础知识】㈠字音字形⑴论语(lún);⑵说(yuè);⑶愠(yùn);⑷三省(xǐng);⑸曾子(zēng);⑹传(chuán);⑺不习乎逾(yú);⑻罔(wǎng);⑼殆(dài);⑽一箪食(dān);⑾曲肱(gōng);⑿笃志(dǔ);㈡朗读节奏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⑶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⑹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㈢课下注释及译文1.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初中文言文《孟子》基础知识汇总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
1.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2.《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3.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4.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第一部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课文知识过关梳理㈠课下注释①选自《孟子译注》。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ē),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环]围。
④[池]护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武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⑪[至]极点。
⑫[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⑬[畔]同“叛”,背叛。
《〈论语〉〈孟子〉各一章》教案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王丽霞【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和文言句式。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对古人教育思想、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的了解,使学生认识传统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用法及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1.了解孔子“礼”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分组讨论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与观点?(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这节课我们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看看孔子对学生都讲了些什么。
二、新课讲授(一)检查预习情况: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论语》、孔子及其弟子展示课件:《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放在一起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各章不相连属;各章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某些章节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文言文】儒家:《论语》、《孟子》
《论语》
《孟子》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
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获奖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一、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但他磨练意志,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兴办私学万世师表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教育事业上。
他打破了教育垄断,广收门徒,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是各国的栋梁之才。
对历史文献的整理
孔子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删改鲁史官所记《春秋》,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二、孔子思想
《论语》是先秦儒家语录体典籍,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共二十篇。
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和方法等。
1.治国思想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一言:这里指一个字;
行:奉行;
欲:想做的事;
勿:不要;
施:强加。
孔子强调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2.教育思想
学习态度: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下:形容词做名词,不如自己的人。
学习规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罔:迷惑、茫然不解;殆:精神疲乏而招致危险。
3.处世思想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多次。
省(xǐng):检查反省自己。
谋:办事。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走近《孟子》
一、《孟子》及作者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书中所含蕴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思想学说,不仅对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邹国人。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断织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
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
三、《孟子》的主要思想及特点
(一)性善论
(二)伦理道德思想
(一)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孟子主张性善论,其依据是人人都有善的萌芽。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 《告子上》
·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与生俱有的,是“天之降才”。
(二)伦理道德思想
·伦理道德思想是孟子思想学说的主体,他谈天道、论人性,目的都是为阐明其伦理道德。
·在继承和发展前人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上,孟子从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及道德修养三方面完善了先秦伦理学说,构筑了比较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
1.道德规范和道德的最高原则
孟子主要提出了三个序列的道德规范:
·其一:孝悌忠信。
孝悌忠信是其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
·其二:五伦。
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是其处理人际关系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其三: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是其道德的最高原则。
⑴孝悌
孝悌是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为孝,敬顺兄长为悌。
·孟子非常重视孝,他主张子女对父母行孝,首先要敬爱父母。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尽心上》);他认为“大孝”应“终身慕父母”(《万章上》)。
·其次,父母在世,要事之以礼,孝养终生。
对父母的孝养包括生活之养和精神之养。
⑵五伦
·“五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春秋时期有“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孟子将“五教”发展成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⑶仁义礼智
作为孟子主要伦理道德原则的仁义礼智四者并不是平行的。
四者之中,仁义是核心,礼智从属于仁义,为正确实行仁义服务。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道德修养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人都生而具有善的萌芽;但是他也清楚地看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有德与无德之分、君子与小人之别;同样是有德之人,由于道德水平不同,又有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六种之分,他认为这些都是后天修养不同所致。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神食粮
《论语》与《孟子》就是儒家的经典,承载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大家一定要好好阅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