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陶艺创作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20
陶艺制作流程陶艺,就是陶瓷艺术,也就是用硅酸盐材料制成的手工艺品(硅酸盐即可以是泥土,也可以是高岭土)。
陶艺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其造价,而在于其制作的技巧,技巧是陶艺创作的生命,陶艺作品的技巧是其被载入史册的根源。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艺术创作,陶艺创作具备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由上图可以看出,陶艺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原料制作(釉料和泥料的制作)、成型、施釉和烧制四个个阶段.以下将对这些阶段进行详细说明:一、原料制作1、釉料制作釉料→球磨细碎(球磨机)→除铁(除铁器)→过筛(振动筛)→成品釉2、泥料制作泥料→球磨细碎(球磨机)→搅拌(搅拌机)→除铁(除铁器)→过筛(振动筛)→抽浆(泥浆泵)→榨泥(压滤机)→真空练泥(练泥机、搅练机)二、成型1、拉坯成型法适用于制作圆形、弧型等浑圆的造型,比如盘子、碗、罐子等等,它的特点是作品挺拔、规整,器物的表面会留下一道道旋转的纹路.①釉下:泥料→泥饼(手工)→搓泥(手工)→拉坯(拉坯机又名陶艺机)→干燥(自然风干留10%水份)→修坯(陶艺工具)→干燥(烘干箱)→釉下装饰(在泥坯上直接进行绘制,如青花)→上釉(施釉机)→风干②釉上:泥料→泥饼(手工)→搓泥(手工)→拉坯(拉坯机又名陶艺机)→干燥(自然风干留10%水份)→修坯(陶艺工具)→干燥(烘干箱)→上釉(施釉机)→风干2、泥板成型法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叫做泥板成型法。
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运用广泛,变化丰富。
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
泥板成型的器物可随陶土的湿度加以变化。
比较湿软泥板可以扭曲、卷和等方法自由变化,随意造型;稍干的泥板可以镇粘制作成比较挺直的器物。
泥板的厚度随器物制作大小而定,但应注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匀.泥板成型法需要使用泥板成型机。
3、泥条盘制法陶艺成型技法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
可以制作出其他任何成型方法所能做出的作品,如圆形、方形、异形乃至雕塑等等。
陶艺制作的基本步骤陶艺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艺术,通过泥土的塑造和烧制,创造出各种美丽的陶瓷作品。
想要学习陶艺制作,首先需要掌握其基本步骤。
下面将介绍陶艺制作的基本步骤,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门艺术。
1. 准备工作在开始制作陶艺之前,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清洁工作台和手部,确保工作环境整洁。
另外,还需要准备好适量的陶泥,根据自己的设计确定颜色和种类。
2. 揉面将陶泥取出,进行揉面的工作。
揉面是为了使陶泥变得柔软均匀,去除其中的气泡,使其更易于塑造。
揉面时可以用手揉搓,也可以用擀面杖擀压,直至陶泥变得柔软顺滑。
3. 塑造形状在揉面完成后,可以开始塑造陶艺作品的形状。
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构思,用手或工具将陶泥塑造成想要的形状。
在塑造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造型和纹理,展现个人的创意和想象力。
4. 平整修饰在塑造形状完成后,需要对作品进行平整修饰。
可以用刮板等工具修整表面,使其更加平整光滑。
同时,还可以在作品上雕刻纹饰或图案,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装饰性。
5. 风干完成平整修饰后,作品需要进行风干。
风干的时间视作品的大小和厚度而定,一般需要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在风干的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和风吹,以免导致作品开裂变形。
6. 烧制风干完成后,作品就可以进行烧制了。
烧制是将陶艺作品放入窑内进行高温烧制,使其硬化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热性。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陶泥的种类和作品的大小来确定,一般需要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7. 上釉烧制完成后,可以选择给作品上釉。
釉料可以增加作品的光泽和色彩,同时还可以保护作品表面,增加耐磨性和防水性。
上釉需要均匀涂抹在作品表面,然后再次放入窑内进行烧制,使釉料与作品表面融为一体。
8. 成品经过烧制和上釉后,陶艺作品就完成了。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装饰和包装,展示或送给他人。
制作陶艺作品的过程充满乐趣和挑战,希望通过学习基本步骤,您也能创作出独一无二的陶艺作品。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您已经对陶艺制作的基本步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陶艺制作流程陶艺,就就是陶瓷艺术,也就就是用硅酸盐材料制成的手工艺品(硅酸盐即可以就是泥土,也可以就是高岭土)。
陶艺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其造价,而在于其制作的技巧,技巧就是陶艺创作的生命,陶艺作品的技巧就是其被载入史册的根源。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艺术创作,陶艺创作具备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由上图可以瞧出,陶艺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原料制作(釉料与泥料的制作)、成型、施釉与烧制四个个阶段。
以下将对这些阶段进行详细说明:一、原料制作1、釉料制作釉料→球磨细碎(球磨机)→除铁(除铁器)→过筛(振动筛)→成品釉2、泥料制作泥料→球磨细碎(球磨机)→搅拌(搅拌机)→除铁(除铁器)→过筛(振动筛)→抽浆(泥浆泵)→榨泥(压滤机)→真空练泥(练泥机、搅练机)二、成型1、拉坯成型法适用于制作圆形、弧型等浑圆的造型,比如盘子、碗、罐子等等,它的特点就是作品挺拔、规整,器物的表面会留下一道道旋转的纹路。
①釉下:泥料→泥饼(手工)→搓泥(手工)→拉坯(拉坯机又名陶艺机)→干燥(自然风干留10%水份)→修坯(陶艺工具)→干燥(烘干箱)→釉下装饰(在泥坯上直接进行绘制,如青花)→上釉(施釉机)→风干②釉上:泥料→泥饼(手工)→搓泥(手工)→拉坯(拉坯机又名陶艺机)→干燥(自然风干留10%水份)→修坯(陶艺工具)→干燥(烘干箱)→上釉(施釉机)→风干2、泥板成型法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叫做泥板成型法。
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运用广泛,变化丰富。
传统的紫砂器就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
泥板成型的器物可随陶土的湿度加以变化。
比较湿软泥板可以扭曲、卷与等方法自由变化,随意造型;稍干的泥板可以镇粘制作成比较挺直的器物。
泥板的厚度随器物制作大小而定,但应注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匀。
泥板成型法需要使用泥板成型机。
3、泥条盘制法陶艺成型技法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
可以制作出其她任何成型方法所能做出的作品,如圆形、方形、异形乃至雕塑等等。
陶艺的基本制作方法1、泥条盘制方法无论是黄河流域的彩陶还是尼罗河边的陶罐,泥条盘制法是人类最早掌握的陶瓷造型方法之一。
就是把泥搓成长条,再圈积成型.此法是制陶的技法中最为古老的方法.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已经大量使用盘制泥条的方法成型。
日本的绳纹古陶也是利用泥条盘制的方法成型.泥条盘制的方法应该说是陶艺成型的技法之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它几乎可以制作出其他任何成型方法所能做出的作品圆形、方形、异形乃至雕塑等等。
古人创造出在辘轳上拉坯以前,泥条盘筑法可以制作较大型的器物,比如大缸、罐子等,现在西双版纳等地的原始部落依然保留这种方法制作日常陶器。
国外常常将泥条盘筑和手捏成型一并通称为“手筑"(Handbuilding),指不借助任何工具纯粹用手制作.现代陶艺家之所以喜欢用泥条盘制法制作陶艺,一方面是由于泥条可以自由地弯曲与变化,方便制作一些比较复杂的、不太规整的、较随意的陶塑,另一方面是他们更倾向于保留泥条在盘筑时留下来的手工痕迹和一道道盘旋的纹理--当然,也可以修整得不留痕迹。
搓泥条:方法一:1.取一块稍湿的陶土,大小为刚刚容于两手之中为宜。
两手交互前后滑动,手掌靠近的小指部分一面勒紧粘土,一面捻出使其向下延伸. 2.揉搓的过程中,感觉双手的手掌稍稍向内倾斜,而用力靠近小指,轻轻用力尽量少摆动。
方法二:1.取一团泥,先由粗捏至长条的形状,放在案板上.2。
双手五指岔开,手指和泥成45度,用力均匀轻轻前后滚动,由掌心到指尖反复地操作.3。
随着泥条的伸长由粗变细,双手逐渐向两侧移动。
4.搓泥条的过程中,有时用力不匀把泥条压扁,可以将压扁的泥条拧成麻花状,继续在案上搓动,即可复原。
盘制方法:通常泥条成型的作品的做法又有两种。
一是泥条盘制成型时,尽量保留泥条捏压的原始形态和起伏关系,着眼与表现泥条的原始粗狂和其丰富的肌理变化之美;另外就是盘制起型后,修整作品使之光整。
操作过程中可以在一定基础上按顺序一环一环盘筑,叫做单环盘制;还可以多根泥条首尾相接,逐层盘筑,称为连续盘制。
陶艺工艺原理与陶艺创作技巧研究陶艺工艺原理与陶艺创作技巧研究一、陶艺工艺原理陶艺工艺原理是指在陶艺制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律。
这些原理和规律是由陶艺师们长期实践和总结出来的,对于陶艺制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原料选择原理:陶艺工艺中所使用的原料包括陶土和釉料。
陶土的选择应考虑其黏性、塑性、收缩性等特性,以及制作的陶器的用途。
釉料的选择则要考虑其着色性、耐火性、陶器表面的光泽度等。
原料的选择直接影响陶艺制作的成败。
2. 制作手法原理:陶艺制作中有多种不同的手法,包括拉坯、捏塑、推坯、轧制等。
不同的手法适用于不同的陶艺作品,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法可以创造出不同形状的陶器。
3. 烧制原理:陶器的烧制是陶艺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烧制可以使陶器变得坚硬、耐用,并且改变陶器的颜色和质感。
烧制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高温烧制,然后是低温烧制。
高温烧制可以使陶器成型,低温烧制则可以使陶器的表面更加光滑。
4. 装饰技法原理:陶艺制作完成后,通常需要进行装饰。
装饰技法包括涂绘、刻花、贴花等。
装饰技法的运用可以让陶器更加美观、富有个性,并且可以弥补一些制作过程中的瑕疵。
二、陶艺创作技巧陶艺创作技巧是指陶艺师在陶艺制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陶艺师更好地进行创作,使作品更加出色。
1. 造型技巧:优秀的造型是一件陶艺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要想做出好看的造型,陶艺师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造型技巧,如对称、比例、线条等。
此外,还可以运用一些特殊的造型技巧,如抽象造型、变形造型等,以使作品更加独特。
2. 色彩运用技巧:色彩对于陶艺作品的表现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陶艺师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颜料、釉料和瓷釉,以及不同的涂抹、喷洒等技巧,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色彩效果。
3. 瓷釉运用技巧:瓷釉是一种覆盖在陶器表面的一层玻璃状物质。
瓷釉可以增加陶器的耐久性,并且可以增加陶器的观赏性。
陶艺师可以通过调配不同的瓷釉配方,以及运用不同的瓷釉施釉技巧,来创造出不同的瓷釉效果。
《陶艺创作》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2. 掌握陶艺工具和材料的运用;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4.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二、作业内容1. 作业主题:制作一个简单的陶艺作品,如碗、杯子等;2. 作业材料:提供陶土、转盘、切割刀、拍子、垫板等工具和材料;3. 作业步骤:(1)学生选择陶土颜色,并用手感受陶土的软硬程度;(2)在转盘上铺好陶土,学生使用拍子拍打陶土,使其平整;(3)学生根据个人创意,在陶土上绘制或雕刻图案;(4)用切割刀将作品切割出来,并用垫板轻轻打磨光滑;(5)对作品进行包装和保存。
三、作业要求1. 作业时间:2小时;2. 作品要求:作品要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作品大小适中,易于保存;3. 工具使用:确保工具使用安全,不损坏工具和设备;4. 卫生环保:作品完成后,要将工具和垫板清洗干净,并将作品妥善保存,避免破损和污染。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品创意、制作技巧、卫生环保等方面;2.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3. 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鼓励,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改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可以通过作业反馈,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加以改进;2. 教师反馈: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需求,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评价结果,可以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总之,通过《陶艺创作》作业设计方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陶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能进一步熟悉陶艺工具和材料,掌握基本的陶艺制作技能;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体验成功的喜悦。
陶艺制作的工艺流程
首先是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陶艺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原材料,通常包括黏土、水、釉料等。
黏土需要经过搅拌和过筛等步骤,以确保黏土质地均匀,没有杂质。
釉料也需要根据需要进行配制和
调色。
接下来是成型阶段。
成型是制作陶艺品的关键步骤,包括手工
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通常包括拉坯、捏坯、轮盘成
型等技术,而机械成型则通过模具来实现。
在成型过程中,陶艺师
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艺术构思来塑造出作品的形状和结构。
然后是干燥阶段。
成型完成后的陶艺品需要进行适当的干燥,
以去除水分并增强其稳定性。
通常会先进行自然风干,然后再进行
逐步加热干燥,以避免出现开裂或变形。
接着是烧制阶段。
烧制是将干燥后的陶艺品置于窑炉中进行高
温烧制的过程。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取决于所用的黏土和釉料,不同
的烧制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高温烧制会使陶器更加坚固,而
低温烧制则适合一些特殊的釉色效果。
最后是装饰阶段。
装饰是陶艺制作的点睛之笔,可以包括上釉、彩绘、雕刻等工艺。
装饰不仅可以美化作品,还可以赋予作品更丰
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意蕴。
总的来说,陶艺制作的工艺流程涵盖了准备、成型、干燥、烧
制和装饰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陶艺师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
经验,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陶艺作品。
7. 陶艺创作-人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教材目标•了解陶瓷的来源、发展历程和现状。
•掌握陶瓷的制作方法和工具。
•熟悉中国宋代青花瓷的特点。
•能够运用陶瓷制作技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学生可以了解陶瓷发展历程和现状。
•学生可以掌握陶瓷的制作方法和工具,并熟悉中国宋代青花瓷的特点。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件小型的陶瓷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掌握陶瓷创作中的技法并将其运用到作品中。
•如何教会学生进行陶瓷创作的创意思路引导。
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套完整的陶瓷制作工具。
•教师需要准备一些陶土及相关材料。
•教师需要在课前了解一些宋代青花瓷的相关知识,并可以为学生进行讲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介绍陶瓷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陶瓷的来源与发展历程。
•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陶瓷作品。
第二步:讲解陶瓷的制作方法和工具•向学生介绍陶瓷的制作方法和工具。
•让学生了解各种工具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第三步:学习中国宋代青花瓷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一些中国宋代青花瓷的典型作品。
•让学生了解中国宋代青花瓷的独特之处,包括器型、釉色、图案等。
第四步:进行陶瓷创作•教师向学生展示陶瓷创作中的各种技法,包括拉胚、掐丝、刻花、切割、造型等。
•让学生使用已经学习到的陶瓷制作方法和工具制作一个小型的陶瓷作品。
•鼓励学生在作品创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步:学生作品分享•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思路、制作技法和心得体会。
教学效果及评估•学生熟悉陶瓷的历史和制作方法。
•学生掌握了陶瓷创作中的各种技法。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件小型的陶瓷作品。
•评估方式:学生作品评分和口头表现评价。
课后延伸•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陶瓷文化。
•让学生了解当代陶艺师的作品。
•鼓励学生进行更加高难度的陶瓷创作。
《陶艺创作》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陶艺创作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体验和感知中学习到陶艺的魅力和精髓。
具体目标是:1. 增强学生对陶艺历史和制作流程的认识和理解;2. 提升学生美术和创造性的手工技艺,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和想象力;3. 通过陶艺的体验和操作,加强学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体验与兴趣。
二、作业内容作业一:探索和发现学生在课堂初始阶段先了解陶土的特性和陶艺工具的使用方法。
通过观察和触摸,感受陶土的质地和变化。
同时,学生需要了解陶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并尝试用简短的语言或绘画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作业二:基础造型练习学生将尝试使用陶土进行基础的造型练习。
具体任务是:以一个自然物象(如水果、花卉等)为灵感,塑造出具有特色的基础陶艺作品。
学生在塑造过程中要理解形态、线条、空间等艺术元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整和完善作品。
作业三:陶艺创作构思在完成基础造型练习后,学生将开始构思自己的陶艺创作主题。
学生需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设计一个主题并准备相关的素材和构思草图。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构思能力。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包括以下内容:1. 学生应严格按照时间安排,完成各项作业内容;2.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合理使用工具;3. 基础造型练习应体现出基本技能和对艺术元素的理解;4. 创作构思阶段应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力求创意与原创性;5. 最终的作品需要呈现完整且具备主题明确的特点,应展示学生对艺术审美及对文化传统与技能的把握能力;6. 学生应在每个作业阶段中积极与同学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学生对陶土特性的理解程度;2. 基础造型练习的技巧和艺术元素的应用;3. 创作构思的原创性和主题表达的明确性;4. 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表现力;5. 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合作精神。
五、作业反馈在完成作业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反馈。
对于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并鼓励持续发展;对于存在问题的地方则提出建议和改进方向。
◆本课知识点:陶瓷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现代陶艺在传统陶瓷生产基础之上、运用手工或拉坯等成型方法、创作出以欣赏和审美为主要目的现代艺术。
陶艺创作方法:1.泥板成型法。
2.泥条盘筑法。
3.拉坯成型法。
◆本课教学重点:了解陶艺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工艺成型方法。
◆本课教学难点:运用陶艺的制作方法,做出独特而有趣的陶艺作品。
第7课陶艺创作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美术课程标准》指出,7—9 年级学段要学习“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注重通过对各种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陶艺创作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陶艺创作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和运用各种陶艺成型方法,创作出新颖有趣的陶艺作品。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了解陶艺创作的特点和工艺成型方法,为掌握学习重点,本课教学从赏析陶艺作品入手,了解被誉为陶瓷故乡的中国陶瓷艺术,通过动手实践,体验制陶的乐趣。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运用陶瓷材料和工艺进行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是一门以手工成型为主的造型艺术。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更是中华名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陶瓷艺术精美绝伦,曾让欧美及世界各国人民赞叹不已。
中国的现代陶艺一方面继承了本国陶艺传统,另一方面受到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两者融合,逐步形成了现代陶艺的崭新面貌。
陶艺创作课蕴含着深厚的传统艺术内涵,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接触陶泥,感受它的神秘和乐趣,体会到它的自然、淳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创作思维,在创作的艰苦与快乐中,陶冶情操,得到精神享受。
(二)教材版面分析本课共有三个页面,分为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陶艺作品欣赏;第二板块,陶艺创作方法。
第一板块:陶艺作品欣赏。
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传统陶艺;第二部分介绍现代陶艺。
第24页上方,主课文分为三个自然段,每一段的意思有所不同,第一段说的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发明了陶器。
《陶艺创作》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通过陶艺创作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陶艺的基本制作流程和技法,了解陶艺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听讲,了解陶艺的起源、发展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掌握陶土的分类、特性和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创意构思:学生需根据所学的陶艺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设计一个陶艺作品的初步构思,可以是器皿、雕塑或其它形式的创意表达。
3. 基础技能训练:学生需进行基础的陶艺制作技能训练,包括揉土、塑形、雕刻等基本操作。
此环节可结合小组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 制作实践:根据创意构思和技能训练的结果,学生需动手制作陶艺作品,并在制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设计。
三、作业要求1. 安全性: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陶艺工具,避免意外伤害。
2. 创新性:作品需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构思独特,形式新颖。
3. 技能性:作品应体现出学生的陶艺制作技能,造型规整,线条流畅。
4. 完整性:作品需完整呈现从构思到制作的全过程,不得有明显的缺失或草率完成。
5. 团队合作:小组内成员需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作品,并体现团队精神。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创意性:作品的构思是否独特,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技能性:学生的陶艺制作技能是否得到体现,作品造型是否规整。
3. 完成度:作品是否完整呈现了从构思到制作的全过程。
4. 团队合作:小组内成员的协作情况,是否体现了团队精神。
五、作业反馈1. 教师点评: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2. 学生互评:小组内成员可进行互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 展示交流: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交流能力。
初中美术陶艺制作指南第一篇范文:初中美术陶艺制作指南陶艺制作是初中美术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本指南旨在为学生提供关于初中美术陶艺制作的详细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制作技巧,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艺术价值的陶艺作品。
一、准备材料和工具1.陶土:选择适合初中生使用的陶土,易于塑形和干燥。
2.陶土工具:包括陶轮、刮刀、戳针、模具等,用于塑造陶艺作品。
3.釉料:为陶艺作品上釉,增加美观和耐久性。
4.窑炉:用于烧制陶艺作品,确保作品干燥和烧制到位。
二、制作技巧和步骤1.熟悉陶土:在制作陶艺作品之前,熟悉陶土的性质,了解其可塑性和干燥过程中的变化。
2.塑造基础:使用陶轮或其他工具塑造出作品的基础形状,如盘、碗、瓶子等。
3.细节处理:在基础形状上进行细节处理,如刻画纹路、添加装饰等,展现个人的创意和风格。
4.上釉:选择适合的釉料,均匀涂抹在陶艺作品上,注意控制釉料的厚度。
5.烧制:将上釉后的陶艺作品放入窑炉进行烧制,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确保作品烧制到位。
三、教学指导1.示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示范,展示陶艺制作的技巧和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指导: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应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
3.评价:教师应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四、安全注意事项1.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在制作陶艺作品时,学生应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佩戴防护用具,避免接触尖锐物品。
2.正确使用工具:学生应正确使用陶土工具,避免意外伤害。
3.注意烧制安全:在烧制过程中,学生应遵守窑炉使用规定,确保自身安全。
通过本指南的指导,初中生可以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技巧,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艺术价值的陶艺作品。
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陶艺制作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第二篇范文:以具体例题为示范教学方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陶艺制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
陶艺制作过程(转)2008-10-07 21:21陶艺制作过程(转)[ 2007-12-14 9:41:00 | By: xuemei1213 ]1、练土。
把刚买回来的陶土取出2-3公斤,把它不断地搓揉,直到搓成菊花状的样子,然后把陶土往桌面上摔到平滑为止。
这样是防止买回来的陶土硬度不一、有空隙、气泡等,而没“练”过的陶土在干燥或烧成的过程中会容易发生龟裂。
2、准备好一桶水和拉坯机。
把练好的土沾上水,放在拉坯机的中心。
3、练好的陶土放入桶中浸一下,以便开始制作方便。
4、用双手手掌鼓起部分压住土块,使土块跟拉坯机粘紧。
5、用水沾手,手掌抱住土块,打开拉坯机的开关,等机器转动以后,往上轻轻用力拉。
大概每转一圈,就上升一点高度。
然后重复压的动作,再向上拉、再压,反复几次。
6、定中心。
右手食指和拇指并拢,左手拇指伸出,顶着右手的食指跟拇指。
双手手掌保持抱着土块。
7、开洞。
用双手拇指朝中心插。
8、把手伸进洞里,拇指顶着,用四只手指的力向上拉,9、需要缩小的部分就用手掌虎口部分像握着般修改。
10、按照自己需要的形状进行拉、修,完成。
泥条盘制法泥条盘制的方法应该说是陶艺成型的技法之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
它几乎可以制作出其他任何成型方法所能做出的作品圆形、方形、异形乃至雕塑等等。
古人创造出在辘轳上拉坯以前,泥条盘筑法可以制作较大型的器物,比如大缸、罐子等,现在西双版纳等地的原始部落依然保留这种方法制作日常陶器。
国外常常将泥条盘筑和手捏成型一并通称为"手筑",指不借助任何工具纯粹用手制作。
现代陶艺家之所以喜欢用泥条盘制法制作陶艺,一方面是由于泥条可以自由地弯曲与变化,方便制作一些比较复杂的、不太规整的、较随意的陶塑,另一方面是他们更倾向于保留泥条在盘筑时留下来的手工痕迹和一道道盘旋的纹理--当然,也可以修整得不留痕迹。
通常泥条成型的作品的做法又有两种。
一是泥条盘制成型时,尽量保留泥条捏压的原始形态和起伏关系,着眼与表现泥条的原始粗护和其丰富的肌理变化之美;另外就是盘制起型后,修整作品使之光整。
幼儿园手工乐园:陶艺创作活动方案幼儿园手工乐园是孩子们展现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好去处,而陶艺创作活动是其中一项备受欢迎的手工艺活动。
通过陶艺创作,孩子们可以感受泥土的质感,并且在形状和颜色的设计上得到自由发挥,这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耐心。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幼儿园陶艺创作活动的方案,帮助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更好地组织和指导这项活动。
第一步:材料准备1. 泥土:选择适合儿童使用的无毒泥土,以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
2. 工具:准备适合儿童使用的陶艺工具,如陶艺刀、搓条等。
3. 颜料:提供符合儿童安全标准的颜料,可以是水性颜料或者无毒颜料。
第二步:活动流程1. 示范教学:老师首先可以通过简单的示范教学,向孩子们介绍陶艺的基本工艺和技法,例如制作器皿、动物等的基本造型方法。
2. 自由创作: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地进行泥土的塑造和涂饰。
3. 欣赏展示:在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欣赏展示环节,让孩子们互相欣赏和共享彼此的作品,增加互动和交流。
第三步:指导要点1. 鼓励表达:在孩子创作时,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可以通过询问、对话等方式,引导他们理解和表达。
2. 细致指导:针对不同芳龄段的孩子,要进行细致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对于芳龄较小的幼儿,可以给予更多耐心和细致的辅导。
3. 尊重个性:每个孩子的想法和作品都有其独特性,要尊重和鼓励他们的个性表达,不要局限于成人的判断标准。
陶艺创作活动是一项充满乐趣和意义的手工艺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孩子们可以得到动手能力的锻炼,培养审美情趣,增强自信心,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增进和促进老师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希望以上的活动方案可以对幼儿园的陶艺课程提供一些帮助,也希望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孩子都能在快乐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在本文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幼儿园手工乐园中的陶艺创作活动方案,从材料准备、活动流程、指导要点等方面逐一进行了说明。
◆本课知识点:陶瓷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现代陶艺在传统陶瓷生产基础之上、运用手工或拉坯等成型方法、创作出以欣赏和审美为主要目的现代艺术。
陶艺创作方法:1.泥板成型法。
2.泥条盘筑法。
3.拉坯成型法。
◆本课教学重点:了解陶艺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工艺成型方法。
◆本课教学难点:运用陶艺的制作方法,做出独特而有趣的陶艺作品。
第7课陶艺创作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美术课程标准》指出,7—9 年级学段要学习“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注重通过对各种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陶艺创作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陶艺创作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和运用各种陶艺成型方法,创作出新颖有趣的陶艺作品。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了解陶艺创作的特点和工艺成型方法,为掌握学习重点,本课教学从赏析陶艺作品入手,了解被誉为陶瓷故乡的中国陶瓷艺术,通过动手实践,体验制陶的乐趣。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运用陶瓷材料和工艺进行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是一门以手工成型为主的造型艺术。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更是中华名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陶瓷艺术精美绝伦,曾让欧美及世界各国人民赞叹不已。
中国的现代陶艺一方面继承了本国陶艺传统,另一方面受到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两者融合,逐步形成了现代陶艺的崭新面貌。
陶艺创作课蕴含着深厚的传统艺术内涵,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接触陶泥,感受它的神秘和乐趣,体会到它的自然、淳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创作思维,在创作的艰苦与快乐中,陶冶情操,得到精神享受。
(二)教材版面分析本课共有三个页面,分为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陶艺作品欣赏;第二板块,陶艺创作方法。
第一板块:陶艺作品欣赏。
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传统陶艺;第二部分介绍现代陶艺。
第24页上方,主课文分为三个自然段,每一段的意思有所不同,第一段说的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发明了陶器。
大约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原始瓷器。
陶瓷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被赞誉为“陶瓷的故乡”;第二段解释什么陶艺。
陶艺是运用陶瓷材料和工艺进行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是一门以手工成型为主的造型艺术。
它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陶瓷生产基础之上,以欣赏和审美为主要目的的现代艺术。
陶艺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段和语言,并经过火的“洗礼”,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二段介绍陶艺创作充分利用陶泥的可塑性,通过工艺成型表现其美感特征。
如,在陶瓷作品成型过程中,通过手工捏制表现出随意自由的味道;或通过拉坯形成快速流畅的痕迹,来表现自己的艺术追求。
它以独特的造型语言、材料质感和文化内涵,展示出古朴、自然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主课文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中国被赞誉为“陶瓷的故乡”、知道什么是现代陶艺、明白陶艺创作又是怎么回事。
第一部分,传统陶艺作品的赏析。
教材第24页左上方的图例为1924年出土于甘肃和政县(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区的《菱纹彩陶双耳罐》。
《菱纹彩陶双耳罐》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中半山类型的代表,体现着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此罐侈口、短颈、丰肩、鼓腹、平底,腹部两侧装饰着既美观又实用的双半环耳,造型比例和外廓线的转折都非常考究。
形象浑圆、饱满,稳重大方,是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上最成功的造型之一。
彩绘以黑色为主,卓越地利用了纹样和底子相互衬托成型的手法,获得阴阳双关,虚实相生的奇异美妙的效果。
纹样为二方连续,有很好的平视效果,从陶器上部俯视则又成为优美的圆形适合图样,增强了器物的丰满感。
《菱纹彩陶双耳罐》具有高度的审美与实用价值,中国是使用陶器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能熟练地运用手工拉坯的技术,还能运用几何纹样绘制精美的图案。
大约在3000多年前中国又出现了原始瓷器。
距今约1700多年的东汉时期,中国人又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瓷器。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所以中国被赞誉为“陶瓷的故乡”。
第二部分,现代陶艺作品欣赏。
教材第24页中下方和第25页图例均为我国当代优秀的陶艺作品,很多是近年来在陶艺大赛中获奖作品,这些作品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多变的造型、丰富的釉彩,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既避免了对于一些经典内容的重复,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从而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为学生做出个性化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长青现代陈若菊作者陈若菊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术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教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教授。
作品《长青》形似一段老树干,朴拙随意却婀娜生姿。
自器口直通到底的曲线如树皮的纹理又似一股清流,其间镶嵌着如树种的小球,活泼天然,充满生机。
通体施水青色釉彩,恬淡自如,与器型、装饰浑然一体,生机勃勃。
华夏图腾现代祝大年这是著名陶艺家祝大年先生的代表作,钧釉陶瓷雕塑,表现的是华夏的象征,它是由海中的主宰——龙、陆地中万兽之王——虎、空中之冠——鹰三部分塔式重叠而组成的,粗质的陶胎上挂着厚薄不一的天蓝色釉。
作品造型稚拙粗犷,富于装饰性和韵律感,色彩单纯而又统一,非常有气势,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受到一致好评。
天地和融之地现代黄邦雄作者黄邦雄198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后留校任教。
作品《天地和融之地》造型简练、丰满浑圆,既有民间趣味,又富于装饰感和时代感。
泥条的干裂、表面形体的凸凹变化、穿插的纹理,使器物产生巧妙交错的美感,充分体现出天与地完美融和的主题。
苗家女现代曹志强曹志强是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陶艺作品《苗家女》采用现代雕塑的造型手段和技法,用粗犷的泥板表现苗家女简朴的装束,体现艺术家对原生态的追求。
使人观之有一种返璞归真、摒弃浮躁、沉静心灵之感。
同时该作品也弘扬了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相融合的精神。
个体经营者——卖早点现代曾明玉陈云贵作者根据造型需要,将泥板、泥条旋转、扭曲、挤压,最大限度地发挥陶泥的可塑性。
利用传统“观音手”的捏塑技巧表现人物,在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组织安排得巧妙。
色釉单纯,情趣质朴。
把传统技艺蕴藏于当代陶艺中,把写意手法融入到雕塑里来,具有很强的文化、历史和艺术深度。
”金秋现代李泓作品的主体部分由泥板卷合而成,上缘切出不规则的条形呈微张状,神似秋天沉甸甸的谷穗,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
金黄色的釉彩,稍显露深浅变化,带有淡淡的怀旧感,突出金秋的主题。
茶具现代方晓璐作品为泥板成型,显得着实厚重。
壶口和杯口呈现一种自由的形态,带着手工捏塑的自然痕迹。
托盘为黑白两色,极具装饰感。
随意流淌的蓝灰色釉彩与器型风格结合紧密协调,整个作品给人质朴天成的感觉。
第二板块:陶艺的创作方法。
26页左上角图例是陶艺创作时所用的工具。
文字与图例相对应,形象地介绍陶艺的三种成型方法:1.泥板成型法:将陶瓷泥料碾、拍成板状,按需切割成块,然后对泥板进行弯卷、围合、贴加等方法造型。
2.泥条成型法:先搓好泥条,注意保湿。
用其盘制一些造型比较复杂、随意性强的陶器。
这种造型方法的优势在于,泥条可自由弯曲盘转,制作方便。
保留泥条在盘筑时留下来的手工痕迹和自然盘旋的纹理,可增强其艺术特色。
3.拉坯成型法:将揉练均匀的泥团放在拉坯机转盘中心,双手蘸水,在泥团上开孔、压底并拉出泥筒,再经过手势的变化,制作出千变万化的器物造型。
在了解陶艺制作方法的知识后,安排“探究·交流”活动,“1.思考陶艺与生活的关系。
2.分析本课范例各采用了哪些成型方法。
”在此环节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26页下部图例为学生作品,第一件作品是采用泥板成型法成型的,用镂空与堆雕的方法进行装饰的,整个作品显得粗犷结实,并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第二、第三件作品是采用泥条成型法成型的,造型可爱。
第四件作品是手工捏制成型的,自然随性。
这几件学生作品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参考,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
“学习建议”栏目提出:“选择你喜欢的成型方法,尝试创作一件独特而有趣味的陶艺作品。
”教师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思,选择有把握的成型方法制作器物,然后创造性地装饰作品,完成创意作品。
“评价建议”栏目提出:“我了解了陶艺承载的古老文化和它的艺术特色,学会了简单的制作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口头评价与填写评价表的方式,就以上问题进行评价。
口头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教师事先准备好评价表,课上组织学生填写。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对我国陶艺的传统有基本的认知,初步学会用泥板成型的方法制作器物,完成独特而有趣的陶艺作品。
2.过程与方法欣赏优秀的陶艺作品,了解陶艺的表现手段和语言,分析其艺术特色。
观看陶艺创作示范步骤,动手练习陶艺成型方法,用喜欢的方法装饰器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陶艺之美,对陶艺产生兴趣;通过动手实践,体验制陶过程,感受制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陶艺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工艺成型方法。
难点:运用陶艺的制作方法,做出独特而有趣的陶艺作品。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2课时)四、教学建议(一)对教材处理的建议1.充分认识学习陶艺创作的意义中国大约在9000至10000年前已经开始制作陶器,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先民已经烧造出装饰精美的彩陶和造型典雅的黑陶。
大约在3000多年前中国又出现了原始瓷器。
距今约1700多年东汉,中国人又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瓷器。
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所以中国被赞誉为“陶瓷的故乡”,这些知识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亲自动手制陶更让学生有机会领略制陶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但实际上,有部分学校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开设陶艺课,学生不能体验制陶的过程,这的确是一种遗憾。
教师应创造条件上好本课,可以因陋就简,没有陶艺教室,教室亦可;没有工作台,课桌上铺张报纸都行;没有陶泥,本地的胶泥、红土也是很好用的。
2.注意本课与其它课程相关知识的联系学生对于陶艺创作并不陌生,可以说,他们都是玩泥巴长大的。
橡皮泥、软陶我们也都接触过,小学美术课里也有陶艺课。
因此,教师应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知识迁移。
另外,中国的现代陶艺与西方现代艺术关系密切,建议增加对西方现代陶艺作品的了解,这样可以清晰地呈现出东西方现代陶艺的特点及相互的影响。
(二)直观教学更易理解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书上图例中的作品,看看采用了哪种成型方法,给人怎样的感受。
可以播放陶艺成型方法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泥板成型、泥条成型和拉坯成型的基本技法。
教师演示制作笔筒、从泥板成型到装饰完成的全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直观地学习到陶艺创作方法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