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介绍-黔东南简介PPT(经典版)
- 格式:pptx
- 大小:22.72 MB
- 文档页数:21
黔东南州情简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07°17′20″-109°35′24″,北纬25°19′20″-27°31′40″。
东与湖南省怀化地区毗邻,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接壤,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市。
全境东西宽220公里,南北长240公里,总面积30337.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7.2%。
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7月23日,州府所在地设于凯里市。
全州辖凯里市和麻江、丹寨、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剑河15个县,凯里、炉碧、金钟、洛贯、黔东、台江、三穗、岑巩、锦屏、黎平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年末常住人口347.75万人,户籍人口466.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9.9%,其中苗族人口占42.4%,侗族人口占29.8%。
自治州境内山地纵横,峰峦连绵,沟壑遍布,地形地貌奇异复杂,景象万千。
全州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178米,最低海拔137米;属亚热带润湿季风气候,特点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4.5-18.5℃,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年无霜期260-330天,相对湿度为78-85%。
黔东南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的重点集体林区之一。
境内群山叠翠、林木葱笼,森林资源丰富,有“杉乡”、“林海”之称。
黔东南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也是贵州省的主要用材林基地,全省10个林业重点县,1有8个在黔东南。
全州森林面积达190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1.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3.44%,为全省之冠。
州内天然林面积约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7%,天然林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
黔东南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
全州水能储藏量33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244万千瓦,河流天然落差大,开发条件优越;2014年全州水力、火力发电量达亿度,比上年增长%;国家电网覆盖全州,已形成水火并济的发输电力网络。
区域概况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邮编:556000。
代码:522600。
区号:0855。
拼音:Qiandongnan Miaozu Dongzu ZizhiZhou。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全州辖16个县市和1个省级凯里经济开发区、1个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有90个镇,116个乡(17个民族乡),5 个街道办事处,89个居民委员会,68个社区居委会,3226个村民委员会。
州府凯里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公路320、321国道从境内经过,凯里与贵阳市高速路连接,至贵阳龙洞堡机场不到2小时行程。
全州总人口441.72万人,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编辑本段自然条件黔东南面积30337.1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千米,南北跨度240千米。
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叠峰,境内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7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平行贯穿中、北、南部。
黔东南耕地面积较小,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东部、东南部多为山地,土层肥厚,保水条件好,宜于树木生长。
黔东南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在14-19℃之间,雨季明显,降水较多,年降雨量在1000-1600毫米,日照年均约1200 小时,无霜期长,为260-220天,南部地区无霜期平均为310天,农作物三熟潜力较大,北部普遍轮作两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