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及实录
- 格式:docx
- 大小:29.49 KB
- 文档页数:9
窦娥冤教学步骤
首先介绍故事发生之前的故事内容窦娥被父亲抵押给蔡婆做童养媳——嫁人——成为寡妇——蔡婆婆被张驴儿乘机勒索——其父死——窦娥被屈打成招将要押上刑场处决元杂剧的基本常识结合文章具体来解释结构(四折一楔子)角色(旦末净丑,另外还结合课文解释杂角等)音乐(宫调套曲)剧本(唱科白)
题目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怎样对天地诉说自己的怨愤的呢,主要体现在那些曲子?迅速的看一下黑字体部分,同学回答让其朗读,读的时候要指点读出满腔怨愤。
你觉得那句话最震撼你,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进一步赏析这一部分,析出窦娥的性格,钢炼、弱女子的一面,修辞手法,直抒胸臆的呼告,对偶、对比、借代最后通过范读重新鉴赏滚绣球这一曲子。
总结,满腔怨愤的情感,
他还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设?概括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分角色朗读三庄誓愿分别问学生用什么样的语气情感来读,残酷凶狠大无畏最好有动作把握住人物的情感监斩官的人物情感的分析三庄誓愿时态度的转变刽子手态度也在转变三庄誓愿能不能变化位置层层强烈的推进符合剧情的要求
怎样看待三庄誓愿?官吏黑暗百姓受苦唤醒百姓的反抗的意识善良的野蛮人报复心在第三幢誓愿时达到了高潮艺术作品和生活不大一样能体会到主人公强烈的恨、怨塑造的最成功
前后的说天说地矛盾吗?前是指天指地后是求助天地。
关汉卿想让窦娥说什么
窦娥问什么不走前街要走后街?表现了善良的性格
最后总结两峰之间有低谷,戏剧的特点,为以后学习创作戏剧做了典范课程结束改进的地方:戏剧情节的梳理这样有利于窦娥的形象的探究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应该要同学主动完成文学作品的魅力彰显的不够透过语言把握人物内心的世界潜台词挖掘的不够想象力培养的不够。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课题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及其背景。
2. 了解《窦娥冤》的剧情梗概。
【教学内容】1. 介绍关汉卿及其在元曲领域的地位。
2. 简述《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阅读《窦娥冤》剧情梗概,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及地位。
2. 学生能简要描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窦娥冤》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了解人物形象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分析窦娥、张驴儿、蔡婆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探讨人物形象在剧情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窦娥、张驴儿、蔡婆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学生能分析人物形象在剧情中的作用。
第三章:剧情解析【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窦娥冤》的剧情内容。
2. 分析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
【教学内容】1. 详细解读《窦娥冤》的剧情,分析矛盾冲突。
2. 探讨剧情中的正义与邪恶、善与恶的斗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剧情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剧情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详细描述《窦娥冤》的剧情内容。
2. 学生能分析剧情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艺术特色。
2. 分析剧本中的语言、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分析《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如押韵、对仗等。
2. 探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语言特色。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窦娥冤》的语言特色。
2. 学生能分析剧本中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
《窦娥冤》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戏剧戏曲的文学常识并掌握一些古代白话的意义;2、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3、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4、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完成目标1;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一、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
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窦娥冤》教案(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明代杂剧《窦娥冤》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掌握《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了解杂剧的特点和表演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窦娥冤》的背景和内容。
掌握《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习杂剧的表演技巧,并进行实践。
2.教学难点:分析《窦娥冤》的主题和意义。
理解杂剧的表演技巧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三、教学方法1. 情景再现法:通过研读剧本,辨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个人的见解和观点。
3. 观摩法:通过观看优秀的表演作品,了解杂剧的表演技巧。
四、教学资源1. 电子教案PPT。
2. 网络视频资源。
3. 录音机、收音机等音频工具。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京剧《窦娥冤》的片段,引导学生了解杂剧的形式和特点。
步骤二:课堂讲授(15分钟)1. 讲解《窦娥冤》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窦娥冤》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窦娥冤》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步骤三: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并将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写在白板上:1. 为什么《窦娥冤》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绝代之作?2. 《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有哪些特点?步骤四:观摩学习(20分钟)观看京剧《窦娥冤》的视频,分析其中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魅力。
让学生模仿其中的角色和表演手法,进行表演练习。
步骤五:小结(10分钟)1. 总结杂剧《窦娥冤》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享观摩学习的感受和体会。
3. 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对人性和正义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主题:《窦娥冤》教案内容: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表演技巧。
《窦娥冤》教案范文6篇《窦娥冤》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二、重点难点1.品味戏曲的语言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三、预习点拨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第一课时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
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
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等。
《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的和王实甫的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
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白朴的,郑光祖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
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
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或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5.课文出现个曲牌,都属于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三、问题探究研读第一层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读第二层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窦娥冤教案及实录窦娥冤教案及实录《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
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
它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
第一部分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
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披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
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
第二部分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
【倘秀才】【叨叨令】二曲是窦娥和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多年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世。
临刑前向婆婆嘱托后事,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
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
剧中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
尤其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剧作设计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和想象,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我国古典戏曲所创造出来的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
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首先指导学生预习,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窦娥冤》教案(精选2024)教案:《窦娥冤》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窦娥冤》。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元朝关汉卿的戏剧创作,理解并感悟窦娥的冤屈,以及她不屈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元朝关汉卿的戏剧创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公正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正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戏剧结构和人物形象。
2. 重点:理解窦娥的冤屈和她不屈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元朝戏剧《窦娥冤》的片段,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窦娥的冤屈。
3. 内容讲解: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戏剧结构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让学生理解窦娥不屈的精神。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社会公正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正义感。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窦娥冤》的读后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思想。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窦娥冤》2. 板书内容:戏剧结构、人物形象、窦娥的冤屈、窦娥不屈的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写一篇关于《窦娥冤》的读后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思想。
2. 作业答案:(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参与度等。
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进一步理解《窦娥冤》的主题。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对课文《窦娥冤》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19课《窦娥冤》教案【优秀3篇】《窦娥冤》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杂剧内容。
3、赏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杂剧内容,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戏剧冲突,归纳概括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窦娥冤》戏剧视频片断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示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简介戏剧与作者: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中有文文中有戏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观离合,喜怒哀乐,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多媒体投影)哪位同学结合戏剧知识谈谈其含义?先请同学自己介绍,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表演艺术,但它却来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展示生活,它在使我们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戏剧的概念: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其中元代杂剧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杂剧创作十分繁荣,创作体制亦较严格。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窦娥冤》的作者背景及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
分析并理解《窦娥冤》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作品作者及历史背景介绍。
故事情节概括与分析。
主题思想探讨。
艺术特色分析。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作品情节的理解与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
难点: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的鉴赏。
第二章:作者与历史背景2.1 教案目标了解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掌握《窦娥冤》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2.2 教学内容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简介。
《窦娥冤》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窦娥冤》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2.4 教学准备PPT课件:关汉卿生平与创作风格,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的相关资料。
第三章:故事情节与人物分析3.1 教案目标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分析并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意义。
3.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概括与分析。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意义探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形象意义。
3.4 教学准备PPT课件:故事情节与人物分析的相关资料。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教案目标理解《窦娥冤》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主题思想的概括与分析。
讲授法:讲解主题思想。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主题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4.4 教学准备PPT课件:主题思想探讨的相关资料。
第五章:艺术特色分析5.1 教案目标分析《窦娥冤》的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5.2 教学内容语言特色分析。
情节结构特点分析。
人物塑造手法分析。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艺术特色。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艺术特色。
5.4 教学准备PPT课件:艺术特色分析的相关资料。
《窦娥冤》教案〔精选10篇〕《窦娥冤》教案〔精选10篇〕《窦娥冤》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例如(一)。
2、理解全剧剧情,理解课文节选局部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才能训练点1、分析^p 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理解超越现实的夸大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提醒主题和表达剧作浪漫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浸透点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鞭挞社会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浸透点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构造,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p 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化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认,也是她的对抗精神的集中表现。
诵读第二局部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仁慈。
诵读第三局部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对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
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
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拟分析^p 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大方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难点分析^p 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2023年《窦娥冤》教案2023年《窦娥冤》教案1[教学目的]1、巩固学生元杂剧知识及对古白话的理解。
2、培养并提高学生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
3、赏析、理解《窦娥冤》主题,人物形象及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4、赏析,把握《窦娥冤》戏曲语言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把握窦娥人物形象及意义。
2、品味关汉卿本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导析法[重难点突破]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诵读、对比,把握语言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回顾导入1、导语设计:上一节,我们已经讲解了元曲特别是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并且让大家预习《窦娥冤》,下边检查一下上节知识掌握及预习情况。
2、习题①元杂剧知识②典故掌握③古白话理解三、讲解新课㈠作者与背景㈡《窦娥冤》剧情梗概(指导学生看课下注释①)㈢欣赏精彩剧照,认识作品影响㈣解题、导读提示,了解学习要点㈤鉴赏分析1、整体把握①三个场面(找学生概括内容)②本折线索(冤)及感情变化(怨→悲→恨)③矛盾冲突(基本主题)把握2、具体赏析⑴戏曲语言,人物形象赏析(问):窦娥身上最光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场面,哪些唱词中?(生答):略①分析第一场面,范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所体现出窦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②分角色朗读第三场面,继续赏析语言,人物形象③点拔第二场面,把握窦娥善良美好心灵(问):为什么要突出窦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答):略④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⑵通过课堂练习,继续把握语言特点①对比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唱词。
②总结本剧(关汉卿)语言特点⑶赏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㈥思考讨论明传奇《金锁记》由《窦娥冤》改编而成,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赶考途中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
三年后又入京考试,举夺魁。
窦娥冤教案(精选7篇)《窦娥冤》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巩固学生元杂剧知识及对古白话的理解。
2、培养并提高学生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
3、赏析、理解《窦娥冤》主题,人物形象及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4、赏析,把握《窦娥冤》戏曲语言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把握窦娥人物形象及意义。
2、品味关汉卿本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导析法[重难点突破]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诵读、对比,把握语言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回顾导入1、导语设计:上一节,我们已经讲解了元曲特别是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并且让大家预习《窦娥冤》,下边检查一下上节知识掌握及预习情况。
2、习题①元杂剧知识②典故掌握③古白话理解三、讲解新课㈠作者与背景㈡《窦娥冤》剧情梗概(指导学生看课下注释①)㈢欣赏精彩剧照,认识作品影响㈣解题、导读提示,了解学习要点㈤鉴赏分析1、整体把握①三个场面(找学生概括内容)②本折线索(冤)及感情变化(怨→悲→恨)③矛盾冲突(基本主题)把握2、具体赏析⑴戏曲语言,人物形象赏析(问):窦娥身上最光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场面,哪些唱词中?(生答):略①分析第一场面,范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所体现出窦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②分角色朗读第三场面,继续赏析语言,人物形象③点拔第二场面,把握窦娥善良美好心灵(问):为什么要突出窦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答):略④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⑴通过课堂练习,继续把握语言特点①对比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唱词。
②总结本剧(关汉卿)语言特点⑴赏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㈥思考讨论明传奇《金锁记》由《窦娥冤》改编而成,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赶考途中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
三年后又入京考试,举夺魁。
窦娥冤试讲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窦娥冤试讲教案《窦娥冤》一、导入俗话说“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哪一位同学能谈一谈其中蕴含的道理?明确:这幅对联明确的告诉我们,戏剧虽然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真实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元代戏剧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知识积累 1.元杂剧元杂剧是由北曲演唱的一种戏剧形式。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一楔子(xie)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场或一幕,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段落,四折一般相当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在角色上分为旦末净丑组成,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科白三部分组成。
2.作家作品关汉卿,号已(yǐ)斋叟(sǒu),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pǔ(《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信息筛选 1.剧情简介《窦娥冤》是作家晚年的作品,它述说了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窦娥因其父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被典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幸成婚后不久,又做了寡妇。
流氓恶棍张驴儿父子俩强行闯入窦娥家中,想要分别霸占蔡婆婆和窦娥,窦娥进行了坚决的反抗。
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婆以达到霸占窦娥的企图,不料却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窦娥冤》教案9(精选5篇)第一篇:《窦娥冤》教案9学法建议《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
本文选的是第三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
本文的重点有如下几点:①把握贯串全文的线索--冤;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③本文是如何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④把握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因此,学习本文,应紧扣住情节发展的顺序,弄清作者是如何刻画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
对滚绣球及三桩誓愿要仔细体味,认真研究,学会辩证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人物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性,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
对滚绣球一段,直反复吟诵,力争会背会默写,并从深层涵义上去理解、把握。
重难点提示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
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
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
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
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瘦,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愿、愿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
高中必修四《窦娥冤》教案优秀6篇窦娥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二、教学重点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三、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唱词、科白四、教学方法诵读、解析、鉴赏五、教学过程[一]讲析第三部分;作文指导。
这一部分写血浅白练、三年亢旱,这些情节怎样理解?是否是迷信?讨论,明确:这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
这是一种体现作家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从实质上来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怪异现象,如山崩地裂,彗星出现,长期干旱等等,还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
如果这些怪异现象出现在阶级压迫极其严重的年代,苦痛不堪的人民群众便常常把这种自然现象与反动统治者的罪恶联系起来,或者以为这是上天对当道者不仁的惩罚,或者以为是王朝末日的征兆,因而借机举事,等等。
所以,《窦娥冤》这一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一方面非常有力地显示了窦娥的反抗性格,同时也鲜明地反映出人民群众仇恨黑暗的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感情和愿望。
【小结】这一部分写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完成窦娥反抗性格的最精彩的笔墨。
〖总结课文〗[二]、主题:见提示。
[三]、写作特色1、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2、以唱词展开人物内心的冲突(怨愤)以科白为辅助手段表现人物心情。
3、矛盾冲突波澜起伏感情:怨天地,激越奔放——诀别,哀婉缠绵——誓愿,激越奔放。
[四]〖作文练习〗高中第四册戏剧单元作文题1、戏曲。
小品。
戏曲小品之比较2、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读《林冲开店》3、浅谈继承与创新——读《林冲开店》(任选一题)参考资料:1、戏剧知识;2、《窦娥冤》;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水浒传》有关情节。
2024年《窦娥冤》教案三篇《窦娥冤》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
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1、元曲的分类:散曲元曲小令剧曲(杂剧)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
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
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