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第七章 第六节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5
名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诉:右耳间断流脓伴听力下降3月余现病史: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外耳道流液,开始为脓血性液体,听力未受影响;于当地医院拟“中耳炎”给予抗生素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
近期耳道流脓伴有异味,耳闷耳痛听力较对侧下降;为求进一步来院就诊,门诊查体后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收入我科,病程中无头部外伤史,无耳部手术史,无明显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无低热盗汗,无张口困难,无面部活动不对成表现,饮食、大小便无异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良好,否认先天性疾病病史,无肝炎,无结核,无伤寒等传染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无输血史、无外伤、无中毒及无手术史。
个人史:于原籍,未去过疫区,无放射性工作环境接触史。
家族史:否认有明确家族性传染病及遗传病史.神经系统: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未发现阳性体征。
专科检查:耳部检查:双耳对称,右侧外耳道可见脓性分泌物及少许干痂,鼓膜紧张部大穿孔,边界不清,粗听力稍下降。
左侧鼓膜无充血、肿胀、膨出、内陷、疤痕及钙质沉着等。
乳突部无红肿、压痛、瘘管及疤痕。
鼻部检查:外鼻无畸形,皮肤无红肿,双侧上颌窦、筛窦区、额窦底壁无红肿及压痛。
鼻前庭无红肿,鼻毛无脱落。
鼻腔未见新生物及粘脓性分泌物,下鼻甲稍肥大,鼻中隔轻度不规则偏曲。
咽喉部检查:咽部粘膜稍红;扁桃体无红肿,表面无分泌物。
咽后壁粘膜稍充血,有少许淋巴滤泡增生。
间接喉镜检查:见舌根淋巴组织增生,会厌、杓状隆突及杓间区无红肿,梨状窝无积液,两室带无肥厚,两声带黏膜光滑,声带运动好。
颈部检查:颈软无压痛,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辅助检查:本院听力检查:混合型听力损伤。
颞骨高分辨CT示:符合中耳炎表现。
诊断依据:1.中年患者,慢性病程,“右耳间断流脓伴听力下降3月余”主诉入院。
2.专科查体:耳部检查:双耳对称,右侧外耳道可见脓性分泌物及少许干痂,鼓膜紧张部大穿孔,边界不清,粗听力稍下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治疗彭燕2011年4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化脓性炎症,常合并慢性乳突炎。
临床特点为中耳长期持续或间歇性流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
如治疗不当,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咽鼓管是连接喉咽和中耳的通道,当咽鼓管反复或是持续的阻塞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慢性的耳部感染。
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慢性中耳炎的症状取决于是否是感染的急性期、是否涉及到乳突和鼓膜是否穿孔。
疼痛和涨满感是中耳感染的典型症状,同时常常伴有发热。
严重的感染可以导致鼓膜穿孔,可以出现耳漏、听力下降、耳鸣、眩晕和疼痛,但是很少见有面部功能减弱。
任何影响到鼓膜或是听小骨的疾病都可以通过影响声音向内耳的传递从而导致传导性听力损失。
这样的听力损失可以归因为鼓膜穿孔、部分或是全部的听小骨受损或者是有瘢痕组织存在。
当中耳发生急性感染时,可以导致鼓膜穿孔,这个穿孔往往可以自愈,如果它不能愈合,听力损失就会出现,通常会伴有耳鸣和持续或是间接性的耳漏。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分为三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
骨疡型和胆脂瘤型常合并存在。
单纯型:最常见,病变局限于鼓室黏膜,间歇性流脓,听力损害轻。
骨疡型:病变超出鼓室黏膜组织破坏较广泛,深达骨质,可有听小骨坏死,鼓环、鼓室的骨壁及骨窦均可破坏,并常伴肉芽组织形成。
特点为持续性耳漏,浓液黏稠,或脓血性,有臭味,病人有较重的传音性聋,可发生各种耳源性并发症。
胆脂瘤型:是由于鼓膜、外耳道的鳞状上皮在中耳腔生长堆积成团块而形成。
次型无感染则不流脓,如感染,常持续性耳流脓,脓量多少不等,有特殊恶臭,有较重的传音性聋。
二、慢性中耳炎的病因中耳的感染开始于上呼吸道的感染例如感冒,它可以导致鼻窦和咽鼓管炎症,当咽鼓管水肿,中耳的分泌也滞留在鼓膜后的中耳腔内。
当滞留的液体被细菌感染后,一个中耳的感染就产生了。
儿童的咽鼓管较小,而且与成人相比更短更窄,这就使炎症时更容易完全阻塞咽鼓管,同时中耳分泌液滞留于中耳腔。
长沙医学院教案格式
教研室: 五官科教研室授课教师: 尹晟编写时间:2008-7-1
第六篇第七章第六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概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
本病极为常见。
临床上以耳内长期或间隙性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
特征。
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二、病因
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
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为一重要原因。
一般在急性炎症开始后6-8周,中耳炎症仍然存在,统称为慢性。
常见致病菌多为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较多,无芽胞厌氧的感染或混合感染亦逐渐受到重视。
三、病理及临床表现
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三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3型,各型间并无阶段性联系,骨疡型与胆脂瘤型常合并存在
(一)单纯型:
最常见,多由于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又称咽鼓管室型。
炎性病为主要位于鼓室粘膜层,鼓室粘膜充血、增厚,圆形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及腺体分泌活跃。
临床特点为:耳流脓,多为间歇性,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
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脓量增多。
鼓膜穿孔多为紧张部中央性,大小不一,但穿孔周围均有残余鼓膜。
鼓室粘膜粉红色或苍白,可轻度增厚。
耳聋为传导性,一般不重。
乳突X线摄片常为硬化型,而无骨质缺损破坏。
(二)骨疡型:
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
组织破坏较广泛,病变深达骨质,听小骨、鼓窦周围组织可发生坏死;粘膜上皮破坏后,局部有肉芽组织或息肉形成。
特点:耳流脓多为持续性,脓性间有血丝,常有臭味。
鼓膜紧张部大穿孔可累及鼓环或边缘性穿孔。
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并可经穿孔突于外耳道。
传导性聋较重。
乳突X线摄片为硬化型或板障型,伴有骨质缺损破坏。
(三)胆脂瘤型:
胆脂瘤非真性肿瘤,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
囊的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质及胆固醇结晶,囊外侧以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其邻近的骨壁或组织紧密相连。
由于囊内含有胆固醇结晶,故称胆脂瘤。
胆脂瘤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的学说有:
1、上皮移入学说:外耳道及鼓膜的上皮沿松弛部或紧张部边缘性穿孔处的骨面向鼓室、鼓窦移行生长,其上皮及角化物质脱落于鼓室及鼓窦内,逐渐聚积成团、增大,引起周围骨质吸收破坏,形成胆脂瘤,此称为后天性继发性胆脂瘤。
2、袋状内陷学说:由于咽鼓管长期阻塞,鼓室内产生负压,鼓膜松弛部内陷形成小袋陷入鼓室内,袋内上皮反复脱落,堆积扩大,周围骨质遭到破坏,形成胆脂瘤。
因此种胆脂瘤在形成前可不经化脓性中耳阶段,故称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
临床特点:耳长期持续流脓,有特殊恶臭,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
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奇臭。
一般有较重传导性聋,如病变波及耳蜗,耳聋呈混合性。
乳突X线摄片示上鼓室、鼓窦或乳突有骨质破坏区,边缘多浓密、整齐。
三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鉴别要点
四、诊断:
根据耳内长期持续或间断流脓、鼓膜穿孔,以及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难。
但是,由于各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预后及处理原则不同,因此仅仅停留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这一诊断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局部检查的基础上结合X线检查结果,对病变类型作出明确的诊断,以免贻误病情,引起并发症。
五、治疗
治疗原则为消除病因,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彻底清除病灶,防治并发症,重建听力。
(一)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
(二)局部治疗:局部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
1、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
流脓停止、耳内完全干燥后穿孔或可自愈,穿孔不愈者
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1)局部用药:按不同病变情况选用药物:
A、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
的松液、3%洁霉素液、1%黄连素液等,用于鼓室粘膜充血、水肿,有脓液或粘脓时。
B、酒精或甘油制剂,如4%硼酸酒精、4%硼酸甘油,2.5~5%氯霉素甘油等,适用于粘膜炎症逐渐消退,脓液极少,中耳粘膜水肿、潮湿者。
C、粉剂,如硼酸粉、氯霉素硼酸粉等,仅用于穿孔大、脓液极少时,有助于干耳。
局部用药注意事项:
①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
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②抗生素滴耳剂宜参照中耳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适当药物。
氨基
糖甙类抗生素用于中耳局部可引起内耳中毒,应慎用或尽量少用。
③粉剂宜少用,粉剂应颗粒细、易溶解,一次用量不宜多,鼓室内撒入薄薄一层即可。
穿孔小、脓液多者忌用,因粉剂可堵塞穿孔,妨碍引流。
滴耳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
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5滴。
然后用手指轻轻按捺耳屏数次,促使药液通过鼓膜穿孔流入中耳。
5~10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
(注意:滴耳药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
2、骨疡型:
(1)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
(2)小的肉芽可用10%~20%硝酸银烧灼;肉芽较大,烧灼无效者,可用刮匙刮除;中耳息肉可用圈套器摘除之。
手术最好在显微镜下施行,看清肉芽或息肉根部后,用杯状钳小心咬除,忌用暴力撕拉。
对根部位于鼓室后上方的肉芽不应盲目撕拉。
(3)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根据病变范围,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并酌情同时行鼓室成形术以重建听力。
3、胆脂瘤型:
一旦确诊,原则上应及时施行乳突手术。
上鼓室冲洗等保守疗法目前基本上已弃用,仅对极个别的上鼓室小胆脂瘤并在医生的严密观察下进行。
乳突手术目的有:
①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包括鼓室,鼓窦及乳突腔内所有的胆脂瘤,肉芽,息肉及病变
的骨质和粘膜等。
②保存原有的听力或增进听力。
因此,术中要尽可能保留健康的组织,特别是与传音功
能有密切关系的中耳结构,如听小骨,残余鼓膜,咽鼓管及鼓室粘膜,乃至完整的外耳道及鼓沟等,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传音结构。
③尽可能求得一干耳。
六、预防:
(一)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预防。
(二)彻底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降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率。
(三)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的慢性疾病。
思考题
1、骨疡型中耳炎又称为()
A、咽鼓管鼓室型
B、肉芽型
C、粘膜型
D、胆脂瘤型
E、单纯型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边缘部分已达鼓沟,称为()
A、中央性穿孔
B、紧张部穿孔
C、边缘性穿孔
D、松弛部穿孔
E、上述都不是
3、由于上皮向鼓室或鼓窦生长移行所形成的胆脂瘤称为()
A、先天性原发性胆脂瘤
B、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
C、先天性继发性胆脂瘤
D、后天性继发性胆脂瘤
E、混合型胆脂瘤
4、关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描述有误的是()
A、病变主要位于鼓室粘膜层
B、又称咽鼓管鼓室型
C、间歇性流脓
D、主要病理变化为鼓室粘膜充血增厚
E、多有严重的传导性耳聋
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分型是()
A、单纯型、粘膜型、胆脂瘤型
B、骨疡型、坏死型、肉芽型
C、骨疡型、坏死型、胆脂瘤型
D、单纯型、坏死型、肉芽型
E、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
6、下列哪项不符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的临床特点()
A、耳聋为传导性,程度较轻B、较少发生并发症
C、脓液呈粘液性或粘脓性,一般不臭D、多为紧张部边缘性穿孔,大小不一E、鼓室粘膜微红或苍白,可轻度增厚
7、下列哪项不符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骨疡型的特点()
A、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
B、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而来
C、多发展为胆脂瘤型
D、组织破坏较广泛,病变深达骨质
E、局部有肉芽或息肉形成
8、关于胆脂瘤描述有误的是()
A、为发生在中耳、乳突腔内的肿瘤B、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
C、为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D、因囊内含有胆固醇结晶而得名
E、囊内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及胆固醇结晶
9、下列哪项不符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的临床特征()
A、长期持续流脓B、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早期无流脓史C、脓液有特殊恶臭
D、部分病例听力损失可不甚严重
E、常有较重的神经性聋
10、关于胆脂瘤袋状内陷学说的叙述,哪项有误()
A、袋状内陷形成的胆脂瘤又称先天性原发性胆脂瘤
B、咽鼓管功能不良,中耳长期处于负压状态
C、中、上鼓室的交通堵塞
D、鼓膜松弛部内陷
E、囊袋的内壁为鳞状上皮
11、下列哪项不符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
A、去除病因
B、控制感染
C、清除中耳腔积液
D、通畅引流
E、恢复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