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关系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58
第二章 亲属关系原理第一节 亲属的意义、分类和范围一、亲属的社会意义亲属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二、亲属的法律概念和特征(一)概念法律意义上的亲属是指由法律确认和调整的,因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主体之间具有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二)特征1、亲属有固定的身份和称谓2、亲属关系基于血缘、婚姻或法律拟制而产生3、亲属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三)亲属与相似概念的区别1、亲属与家属家属是与家长对应的概念,与家长有人身依附关系的人,都被认为是家属。
亲属不一定是家属,家属也不一定是亲属。
2、亲属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是同居一家共同生活并互有权利义务的亲属,家庭成员仅仅是亲属中的一部分。
亲属的外延大于家庭成员。
三、亲属的分类1、配偶配偶是血亲和姻亲产生的源泉和基础。
2、血亲血亲是指有血缘联系的亲属。
法律上包括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
自然血亲是指源自同一祖先,因出生而自然形成的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属。
拟制血亲,是指本无该种自然血亲应具有的血缘关系,而由法律确认其与该种自然血亲具有同等的权利义务的亲属。
我国现行《婚姻法》确认的拟制血亲包括两类:一是养父母与养子女,养子女与养父母的其他近亲属;二是在事实上形成了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
3、姻亲姻亲是指配偶一方与另一方血亲之间因婚姻而发生的亲属关系。
(1)血亲的配偶:儿媳、女婿、嫂、姐妹夫、姑父、舅母、姨夫、伯母。
(2)配偶的血亲:公婆、岳父母、夫的兄弟姐妹、妻的兄弟姐妹 (3)配偶的血亲的配偶:妯娌、连襟(4)血亲的配偶的血亲:继兄弟姐妹、亲家四、亲属的范围(一)总体限定主义立法从总体上概括限定亲属的范围。
如《日本民法典》第725条规定:“下列人为亲属:六等亲内的血亲;配偶;三等亲内的姻亲”(二)分别限定主义立法在具体的亲属关系或法律关系事项上分别规定亲属的法律效力。
我国采取此立法例。
1、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结婚的亲属范围为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有抚养关系的亲属范围为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第四章:亲属关系原理 亲属的含义有⼆:⼀是⽣物遗传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亲属。
它泛指由婚姻、⾎缘所连接的⼀切具有⾎缘同源性、姻缘相关性的⼈与⼈之间的关系。
⼆是法律意义的亲属,即得到法律确认、受到法律调整、具有⼀定法律效⼒的亲属,这是亲属关系的主体在现代亲属法上的具体指向。
法律意义上亲属有着四个鲜明的特性:1、亲属不仅是⼀种社会关系,⽽且是⼀种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兼具⾝份和财产双重性,但⾝份性是前提和基础,财产性则是⾝份性的结果和表现。
2、作为法律关系,必然有赖以产⽣的法律事实,⽽且这种法律事实主要有三类:⼀是缔结婚姻的法律⾏为;⼆是⾃然⼈的出⽣;三是基于收养等法律⾏为对⾝份关系的法律拟制。
3、亲属具有严格的法律内涵,具体表现为主体⾝份上和财产上的权利义务。
4、亲属作为⼈际互动关系,具有特定的组织形式或共同体结构。
亲属与家庭成员的区别:家庭成员⼀定是亲属,⽽亲属不⼀定是家庭成员。
我国古代对亲属的分类:我国古代礼和法根据宗法制度以男系为中⼼的要求,将亲属分为宗亲、外亲和妻亲三类。
现代国家对亲属的分类:按亲属关系的发⽣原因可将亲属分为配偶、⾎亲、姻亲。
亲属的范围:现代各国法律调整亲属范围的⽴法例,⼤体有两种⽴法模式1、分别限定的⽴法模式(我国采⽤);2、总体限定的⽴法模式 在我国《婚姻法》对调整的亲属范围未作总体性概括规定,是采分别限定的⽴法模式。
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禁婚亲范围为直系⾎亲和三代以内旁系⾎亲;有扶养关系的亲属范围为夫妻、⽗母⼦⼥、兄弟姐妹、祖孙。
我国《继承法》规定,法定继承⼈的范围为配偶、⽗母⼦⼥、兄弟姐妹、祖⽗母、外祖⽗母。
亲系可分为不同系列:直系亲和旁系亲;⽗系亲与母系亲;男系亲和⼥系亲;长辈亲、同辈亲与晚辈亲。
亲等,是计算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基本单位。
亲等数⼩的,表⽰亲属关系亲近,亲等数⼤的,表⽰亲属关系疏远。
现代国外⽴法对亲等的计算有两种⽅法:罗马法计算法和寺院法计算法。
第三章亲属关系原理一、亲属的概念和亲属制度的沿革(一)亲属系指人们基于婚姻、血缘。
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亲属关系一经法律调整便在相关的主体之间产生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婚姻是亲属之源,血亲是亲属之流。
血亲也可依法拟制,通过收养而形成。
姻亲则是以婚姻为中介而发生的。
1、亲属关系与亲属法律关系的区别:亲属网络极为广泛。
作为现实存在的亲属关系,纵向的关系须受人们寿命的限制,不可能超过若干代,横向的关系却是由此及彼、漫无边际的。
只有为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才是亲属法律关系。
其他未为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主体之间没有法定的权利义务,仅具有伦理上、传统习俗上的意义,。
2、亲属与家庭成员的区别:家庭是由同居一家、共同生活的亲属组成的,家庭成员一般均为近亲属,例外的情形极为罕见。
有亲属关系的人,甚至是有近亲属关系的人,不可能都是同一家庭的成员,而是分属于不同家庭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家庭成员间不仅有亲属关系,还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共同经济和共同生活的关系。
3、亲属与家属的区别:家属是家长的对称,从历史上来看是家长制家庭的产物。
我国历代封建法律中所称的家属,除家长的配偶和其他同居一家的亲属外,还包括妾和奴婢等,家属不以亲属为限。
1930年的******政府民法亲属编中仍保留家制,按其规定,家置家长,同家之人,除家长外均为家属。
虽非亲属而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同居一家者,视为家属。
我国婚姻家庭法中未设家制。
现实生活中虽有家长、家属的称谓,但并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是按照亲属关系确定的,而不是按照家长家属关系确定的。
(二)我国亲属制度的沿革亲属制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个体婚制和父系家族制的形成,导致古代型亲属制度的确立。
从古代型的亲属制度到近、现代型亲属制度的转变,是宗法社会崩溃的必然结果。
中国古代的亲属制度以宗法为本,最初将亲属分为宗族和外姻两大类别。
宗族亦称宗亲、本亲或内亲,在古代亲属制度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婚姻法第三章亲属关系原理亲属关系是人类社会中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婚姻法第三章中关于亲属关系的规定,旨在维护和保护亲属关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确保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得到妥善处理。
亲属关系原理是指在亲属关系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原则。
婚姻法第三章对亲属关系原理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平等原则、相互保障原则、和睦相处原则等。
首先,平等原则是亲属关系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根据法律规定,夫妻在家庭中应当保持平等的地位,相互尊重、互相信任。
这意味着夫妻之间的权益应该得到平等的保护和尊重,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制。
同时,夫妻双方应当共同承担家庭事务,平等分担家庭责任和义务。
其次,相互保障原则也是亲属关系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法律规定,夫妻双方和父母、子女之间应当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共同维护和保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这意味着在家庭中,各个家庭成员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夫妻之间应当相互支持和帮助,父母应当尽力照顾和保护子女的成长,子女则应尊敬和关心父母的健康和幸福。
另外,和睦相处原则也是婚姻法第三章关于亲属关系原理的重要内容。
根据法律规定,家庭成员之间应当和睦相处,遵循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原则。
这意味着在家庭中,各个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对方的权益和意见,积极沟通和协商,解决矛盾和问题。
此外,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包容和关爱,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庭生活。
综上所述,婚姻法第三章亲属关系原理关于亲属关系的规定,提出了平等原则、相互保障原则和和睦相处原则等一系列重要的原则。
这些原则的提出,旨在维护和保护亲属关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各个家庭成员应当遵循这些原则,共同努力打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家庭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发展。
亲属关系的概念亲属关系是我们⼀⽣当中都会存在的关系,可以说⼈类社会也是因为亲属关系⽽联系在⼀起,并不断发展的。
但是很多⼈对于亲属关系的相关内容和法律规定不太了解。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亲属关系的概念的知识,跟着店铺⼩编⼀起看看吧。
⼀、亲属关系的概念亲属是基于婚姻、⾎缘和法律拟制⽽形成的社会关系。
我国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包括夫妻、⽗母、⼦⼥、兄弟姊妹、祖⽗母和外祖⽗母、孙⼦⼥和外孙⼦⼥、⼉媳和公婆、⼥婿和岳⽗母、以及其他三代以内的旁系⾎亲,如伯伯、叔叔、姑母、舅、阿姨、侄⼦⼥、甥⼦⼥、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等。
亲属不等于家庭成员,有亲属关系的⼈可能分属于多个不同的家庭;家庭成员并不绝对有亲属关系。
⼆、亲属关系有⼏种根据亲属关系发⽣的原因,可以将亲属分为配偶、⾎亲和姻亲三类。
⾎亲包括⾃然⾎亲和拟制⾎亲,前者是指出于同⼀祖先具有⾎缘联系的亲属;后者是指彼此本⽆该种⾎亲应当具有的⾎缘关系,但法律因其符合⼀定的条件,确认其与该种⾎亲具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亲属,如继⽗母与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养⽗母与养⼦⼥之间就是拟制⾎亲。
姻亲是指除配偶外以婚姻关系为中介⽽产⽣的亲属,包括⾎亲的配偶、配偶的⾎亲、配偶的⾎亲的配偶,姻亲之间只有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具有权利义务关系。
⾎亲还可以分为直系⾎亲和旁系⾎亲,前者是指⽣育⾃⼰的和⾃⼰⽣育的上下各代亲属;后者是指彼此间具有间接的⾎缘联系,除直系⾎亲以外的亲属。
三、亲属关系的法律规定第⼀,亲属的产⽣只能基于⾎缘、婚姻或法律拟制三个原因。
因婚姻⽽产⽣的亲属,是指男⼥因结婚⽽形成夫妻关系,也称为配偶。
由此产⽣夫对妻的⽗母、兄弟姐妹以及妻对夫的⽗母、兄弟姐妹等的姻亲关系。
因⾎缘联系⽽产⽣的亲属,限于⾃然⾎亲。
如⽗母、⼦⼥、兄弟姐妹、伯、叔、姑与侄⼦⼥等。
因法律拟制产⽣的亲属。
即基于某种法律⾏为或法律事实。
法律认可主体之间互为亲属,如因收养成⽴⽽发⽣的养⽗母与养⼦⼥。
因扶养关系⽽发⽣的继⽗母与继⼦⼥,均被我国法律确认为拟制⾎亲。
亲属关系原理的名词解释亲属关系原理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解释人们在亲属关系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亲属关系是指由血缘、婚姻和领养等方式所确立的亲属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亲属关系原理是对这些关系进行解释和理论化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家庭、血缘和亲属关系问题。
亲属关系原理最早由社会学家莫根在19世纪末提出,在此后的研究中逐渐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亲属关系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
血缘关系是指通过生物学上的亲缘关系而形成的亲属关系。
血缘关系是人类社会亲属关系的基石,是通过血缘和遗传方式将人们连接在一起的重要纽带。
血缘关系在亲属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体现了亲子、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还承载着祖先的传承和后代的延续。
同时,血缘关系也对人们的身份认同和个体行为产生影响,人们常常在亲属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
婚姻关系是人类社会中另一种重要的亲属关系,它是通过婚姻制度所确立的。
婚姻关系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结合,还包括了家族之间的联姻和血缘关系的延续。
婚姻关系在社会学中被视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的结构和动态。
婚姻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习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亲属关系原理的研究对于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的组织和亲属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亲属关系的形成、维系和变革的规律和机制,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同时,亲属关系原理也为社会学家在家庭、血缘和亲属关系等领域进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框架。
除了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亲属关系原理的研究还包括其他形式的亲属关系,如养育关系、家族关系等。
这些亲属关系形式的存在使得亲属关系原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亲属关系问题。
总之,亲属关系原理是社会学中用于解释人类亲属关系的理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