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歌——客家山歌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研究摘要:客家山歌产生在客家地区,为广大客家人所喜闻乐唱,千百年来,客家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交流感情、娱乐身心、鼓舞斗志,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其具有独特的音乐特性,生动传神,流畅自然,世代相传。
本文将从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种类、艺术特色等进行研究,以期对客家山歌有更全面和深入的把握,从而更好地认识、理解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
关键词:客家;山歌;音乐特性;研究绪论: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歌种之一,是客家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已被列为广东省申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文主要是研究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要对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做全面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其次对客家山歌的种类、特点进行研究;最后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对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说明其客家山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客家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表达质朴、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优美,从古至今牵魂动魄,歌声不绝,其唱腔艺术和表现风格具有鲜明的客家地域特色。
可以说,客家山歌是广大客家人们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是客家文化的一大瑰宝,它作为客家人的口头文学,代代相传,所展示的文学价值、魅力和作用,是其他艺术所不能代替的。
本论: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
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紫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
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一、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关于客家的来源,经过多年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学术界形成基本一致的看法,将客家看作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概念。
客家不是简单而纯粹意义上的中原汉族,而是长期以来中原南迁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在种族、文化上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独特民系。
客家人源于黄河流域地区,其原居住地是在中原,而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从原始文化客家山歌概述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
流行于广东东部的梅县、兴宁、五华、紫金,福建西部的上杭、宁化、清流、永定,江西南部的兴国、瑞金、永新等地,以及台湾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等地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
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
歌词句式为7字4句,每句为“2、2、3”的组合。
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
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
五桂山客家山歌•五桂山客家山歌分为采茶调、叹情调、白口莲、顺口溜(儿歌)等4种。
采茶调音调柔扬、易学易唱,适宜表达各种主题的内容,老少皆宜,是山区客家人最普遍传唱的歌种;叹情调音调低沉悲凄,感怀身世,哀怨缠绵,多在女子出嫁或哭丧时,边哭边唱;顺口溜则多为客家儿歌歌谣,顺口显浅,易学易记,唱时犹如念书一般,内容上,洋溢童趣且富有教育意义,多为长辈教小孩传唱的歌谣。
白口莲山歌白口莲山歌与采茶调、叹情调、顺口溜等歌调完全不同,接近于沙田区的咸水歌调。
吹哨子——唱山歌的前奏•2008年5月,五桂山学校组建“客家山歌进课堂”的教学工作筹备小组,努力筹备各项工作。
首先聘请了周校长为顾问,然后在周校长的配合下,编印教材,最后对部分骨干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
本学期,客家山歌正式走进了五桂山学校音乐课堂。
为了进一步激发五桂山区孩子们学习客家山歌的热情,调动孩子们学习客家山歌的积极性,学校特别邀请了顾问周庆基校长来给孩子们上课。
课堂上,周校长给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孩子们努力学习客家山歌,好好把客家山歌传承下去,并加以发展。
在五桂山办事处和五桂山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我们每一位五桂山人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五桂山客家山歌将会唱遍五桂山,唱遍中山,唱遍大江南北!。
欣赏惠州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山歌的咏唱形式多样,而较常见的是独唱和对唱两种。
从惠州、梅州和河源等地收集整理的山歌情况来看,独唱和对唱文中有不少精妙的措词,现摘录如下。
一、独唱类:6首独唱一类的山歌比较突出的是以女性通过拟人、借喻等手法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
如:1、象头山下一兜梅,阿妹日日来相望。
阿哥向我望脉基(什么),我笑阿哥真系(是)傻(客家话读S u o)。
2、莲湖四月杜鹃开,蝴蝶纷飞采花忙。
采花蝴蝶成双对,砍柴阿妹打单来(一个人来)。
3、花开引得鹧鸪叫,鹧鸪叫得妹心烦。
心烦只把亲哥怪,怪哥甘暗(这么迟)还唔来。
4、雁洋行下五洲洋,五洲河水渺渺茫。
五洲行船千千万,做脉(为何)唔见我亲郎。
5、风急天凉水浪高,船小人轻上下摇。
我愿为情做鬼去,唔愿偷生啤(被)狗牯撩(调戏、诲辱)。
6、十八阿妹三岁郎,唔知系仔还系(是)郎。
等得郎大妹已老,等得花开叶又黄。
二、对唱类:14首对唱也叫对歌,是客家山歌咏唱形式中最著名的一种,此类山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娱乐性的;另一种是少男少女谈情说爱的。
如:(一)纯娱乐性的:4首1、男:脉基(什么)圆圆天上挂,脉基圆圆水底沉,脉基圆圆浮水面,脉基圆圆带身边。
女:月光圆圆天上挂,秤砣圆圆水底沉。
睡莲圆圆浮水面,镜子圆圆带身边。
2、女:脉基(什么)水上起高楼,脉基水面打筋斗。
脉基结子抱娘颈,脉基结子一条心。
男:楼船水上起高楼,鸭子水面打筋斗。
木瓜结子抱娘颈,香蕉结子一条心。
(二)少男少女谈情说爱的:6首1、男:十八阿妹嘀嘀亲,隔河相望唔(不)知心。
丢个石头度深浅,唱支山歌问妹心。
女:莲湖河水浅又清,阿妹既(的)心像镜明。
阿哥有情妹有意,只要两人心甲(合)心。
2、男:山上竹子根连根,湖中莲子心甲(合)心。
阿妹你系(是)山中树,阿哥就系树边藤。
女:山中竹笋节节高,节节也有竹壳包。
你要包时包到底(顶)唔好只包半中间。
3、女:井底撑船难转弯,难得转弯出井栏。
客家山歌的音乐特点及演唱特色作者:陆优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8期【摘要】在我国传统民歌中,客家的山歌是一种非常具有特点的民族音乐之一,客家山歌主要表现出来的音乐体裁为山歌类,在我国传统民歌中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同时,客家山歌也作为客家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客家山歌与其他传统的音乐不同,客家山歌的艺术表现形式、韵律等具有独特的特点,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和追捧,同时,客家山歌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也被我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为了能够更好、更加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特点和演唱特色,本文主要就以往客家山歌的表演内容,就客家山歌的音乐特色和演唱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
【关键词】传统民歌;客家山歌;音乐特色;演唱特色;传承与弘扬中图分类号:J642.2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80-01在我国非物质遗产中,客家山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由中原以及土著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结晶,客家山歌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冲击,导致像客家山歌这些传统文化被人们逐渐淡忘,甚至对客家山歌这类传统民乐的音乐特点、演唱特色也逐步淡忘,为了能够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我国的客家文化和客家山歌,就要对相关的音乐特点、演唱特色等进行研究和探讨[1]。
一、客家山歌的音乐特点(一)语言特点。
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殊语言,这与当地的环境和地域有关,在客家文化中,将客家语言生动形象地与音乐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客家山歌。
同时,客家方言作为客家山歌的起源,为客家人带来了不一样的地方特色。
客家人,在演唱客家山歌的过程中,一般用舌、牙齿、嘴唇等部位进行发力,通过与普通话有别的气音、爆破音进行发音,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客家语言,在音乐演唱中,形成了具有独特语言的音乐[2]。
探究广东客家山歌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进而把目光放在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上。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发展,音乐课堂在客家山歌方面有了新的探索与开发。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客家山歌的音乐音乐,了解客家的相关文化,高中音乐教师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开展对学生的音乐教学,以期带领学生体悟不同民族的不同音乐韵律。
关键词:客家山歌;高中音乐;策略探讨正文:客家民歌以天籁之音著称。
客家民歌主要是客家人用客家话演唱的民歌。
它们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蕴含着浓郁的生活元素。
客家民歌也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东省一张美丽的外来名片。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客家民歌,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体验其他民族的音乐特色,开阔学生的视野。
一、将客家山歌引进音乐课堂的作用1.1弘扬和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客家山歌的主要流行地是广东、福建以及台湾北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客家山歌也就是指客家人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演唱的歌曲。
客家山歌的主要特点是题材比较广泛,并且音乐律感比较强烈,歌词有着极强的韵律感,是客家人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形式,客家山歌存在的时间悠久,历经上千年。
客家山歌不仅仅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以及开发性。
几千年来,有许多的音乐作家根据客家山歌中的音乐旋律创造出许许多多的新山歌,蕴含着极强的客家风味。
这些新山歌弘扬和传播了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客家山歌。
随着新课标的逐渐深入改革,高中音乐课堂引入客家山歌,带领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气息。
1.2继承、开发中华民族的特色音乐将客家民歌引入高中音乐课堂从另一角度来讲,是对客家民歌的继承和开发。
在对客家民歌的弘扬和传播的过程中,还会为客家民歌注入新时代的元素,摒弃不符合时代潮流,跟不上时代步伐的部分,从而让客家民歌变得丰盈起来,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更好的顺应时代的潮流。
与此同时,客家山歌的引入又丰富了高中音乐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们能够更多的了解到中国的民族音乐以及民族文化,唤醒学生们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阳江客家山歌分布区域山歌,在于山野,非职业歌唱家而是劳动者所唱。
客家山歌即客家人于山野外自编自唱的歌,阳江客家山歌就是在阳江居住的客家人唱的。
阳江客家山歌在阳江市阳东县、阳春市、阳西县均有流传。
因阳春市、阳西县部分居民是从广西迁移过来的,其山歌使用演唱语言多为粤语。
只有阳东县新洲、东平一带山区传唱的客家山歌跟梅州、惠州等地客家山歌基本相同。
阳东县东平镇大湴村、斑鸠石村、新洲镇宝鸭村传唱的山歌均使用客家话。
客家山歌作为客家人生活中原始的文化生活方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历史渊源客家山歌源自历史上五次南迁,是入迁的汉人和当地人互动所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
客家山歌传入阳东后由于历史不断变革,在阳江地方话环境中渐渐地形成有别于其它地方客家山歌的有阳江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音乐。
阳江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当简略追溯客家源流。
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为避乱而开始南迁,于唐末、宋、明、清先后五次大迁徙。
此等“流人”,居无定所,称之为客家。
《岭南文化》(李权时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载:早到南方定居的移民,已经占据了富庶的平原绿洲。
客家人是最晚到南方定居的,只能开发山区,所以有“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的说法。
后因人口渐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家糊口,客家人再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
渡海者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和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衍,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清代后期,客家人在第五次迁徙中由鹤山、高明等地迁来集中到新洲、东平一带山区居住。
据《阳江县志》载:咸丰四年(1854)9月鹤山、高明客家与土著发生械斗。
客家人向新会、开平、阳江迁徙,1856年8月进入阳江东境(即现在的阳东县)田畔、那龙、那笃、乌石、河仔、东平等地。
总兵陈佐光在那笃(新洲旧圩)镇压客家人,并诬禾叉坳客家村人通匪(客家),横加杀戮。
越数月,又在那龙围杀客家人。
清政府从咸丰四年至同治四年10余年间在阳江境内对客家人进行杀戮驱赶。
学术文献中的龙门客家山歌摘要:客家山歌是南方山歌类的一种,源于古代中原,伴随着客家先民的迁徙落户广东,是中原文化与广东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
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龙门客家山歌主要流行于讲客家言的的地区,如龙江,永汉,平陵,南昆,麻榨等地区。
唱山歌是客家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龙门客家山歌是龙门山歌(本地山歌、客家山歌、瑶族山歌)其中一支。
这一支客家山歌又可细分为用当地客家话唱的客家山歌和兴梅地区流入的客家山歌。
龙门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充满生活气息,历史悠远,但是有关客家山歌的文字资料的叙述却是不多。
因受到时代潮流的冲击,目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关键词:来源客家方言龙门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大家都非常熟悉台湾的即兴歌王张帝吧,信口唱来就是一首全新的歌曲,给人耳目一新的听觉享受。
在我的少年时期也曾有幸遇到过这样的一位即兴歌者,不过,他唱的不是流行歌曲,而是惠州龙门的客家山歌。
这是一个并不怎么流行的歌种,在青年一代中甚至可以说是鲜为人知。
客家山歌是南方山歌类的一种,源于古代中原,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音乐百花园的一朵奇葩,伴随着客家先民的迁徙落户广东,是中原文化与广东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
它继承了《诗经》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的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部分,自成一系。
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
客家山歌主要流传于梅州、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
而龙门客家山歌主要流行于讲客家言的的地区,如龙江,永汉,平陵,南昆,麻榨等地区。
唱山歌是客家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龙门客家山歌是龙门山歌(本地山歌、客家山歌、瑶族山歌)其中一支。
这一支客家山歌又可细分为用当地客家话唱的客家山歌和兴梅地区流入的客家山歌(包括五句版)两种。
龙门客家山歌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歌词同群众口头语言形成,音调和人们平时说话的语调相似,善歌者都可以顺口张来,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代替了语言的功能,人们不仅在节日里唱山歌,田里耕作,家中闲暇,随时随地,任何场景都能唱,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甚至用于平常生活中的骂架。
客家山歌大全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客家人的情感、生活和文化。
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客家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
在客家山歌中,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对爱情的表达,以及对生活中琐碎事物的感悟。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的客家山歌吧。
《梁祝》。
梁祝是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而客家山歌中也有许多关于梁祝的歌曲。
这些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表达了对梁祝这一永恒爱情故事的赞美和传承。
歌曲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被歌手们用深情的歌声传唱,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份真挚与坚贞的爱情。
《故乡的云》。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深的记忆,客家山歌中的《故乡的云》正是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歌曲中,歌手用清澈的声音唱出了对故乡的美好祝愿,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故乡的山川和田野之间,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乡愁。
《客家儿女》。
客家山歌中的《客家儿女》歌颂了客家人民的勤劳、朴实和豪爽。
歌曲中,歌手们用豪迈的旋律和激昂的歌词,讴歌了客家人民在生活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豪情。
这首歌曲不仅是对客家人民的赞美,更是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茶山情歌》。
茶山是客家人民的生活之源,而《茶山情歌》则是表达了客家人对茶山的热爱和敬仰。
歌曲中,歌手们用清亮的歌声唱出了对茶山的赞美和歌颂,让人们仿佛置身于茶山之间,感受到了那份清新和纯净。
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客家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歌曲,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更能够了解到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些优秀的客家山歌,让它们在世代传承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浅谈新时期客家山歌的创作与发展作者:温秋灵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21期【摘要】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源于客家地区的山野田园,基本由当地客家人直接口头创作而成,后来经历了祖祖辈辈的传承、完善,如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民歌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主要阐述新时期下客家山歌的创作与发展。
【关键词】客家山歌;独特;创作;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1-0080-01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新时期文化背景下,客家山歌的内容、表现形式、传播载体等逐渐显现出一些局限性。
在内容上,客家山歌主要来源于山野田园、乡村生活、地域风情等,虽然很具有特色,但是对于当代社会生活来说,这些表现形式还远远不足。
在表现形式上,客家山歌具有曲调优美奔放的特点,虽然语言优美,具有浓厚的情感,但是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很难俘获广大群众的心。
在传播方式上,客家山歌主要是通过舞台表演和地域传唱的方式来传播,现在是一个多媒体的网络时代,这样的传唱方式不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需求。
所以,本文就新时期下客家山歌的创作与发展进行讨论。
一、增加歌曲素材,充实山歌内容以前的客家山歌,所表现的主题大多数是反映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这个主题设计内容很广泛,但是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不大。
现在,客家山歌的受众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因为大部分年轻人都不容易接受这样的传唱方式。
如今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样式多且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应运而生。
为了迎合大多数人对音乐的需求,可以将客家音乐的素材融入到流行音乐的创作中,使音乐更贴近生活。
歌词的写作手法有很多种,例如古典、新潮等,即使是使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词语也是可以的。
在作曲上,要以保留客家的风情元素为基础,再适当融入现在所流行的乐器,时尚配乐。
台湾的一些歌手在创作方面就很有天赋,他们以客家山歌中的五句板、客家小调为创作素材,采用现代歌手的音乐创作方式来编曲,两者相互融合,创作出別味歌曲,深受听众喜欢。
客家山歌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
流行于广东东部的梅县、兴宁、五华、紫金,福建西部的上杭、宁化、清流、永定,江西南部的兴国、瑞金、永新等地,以及台湾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等地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
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
歌词句式为7字4句,每句为“2、2、3”的组合。
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
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
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
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
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
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
她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社会背景及历史因素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流。
山歌之所以风行于客家地区,大约有下列四种原因:第一,客家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地带,日常生活与“山”发生关系,而且客家风俗是妇女与男子同样担任着山间的各种操作,在长期的山间共同工作中,男女互相倾诉衷曲是预料中事,而山歌是有音韵的言词,比一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
第二,客家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工作较为辛劳,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而欲唱几首歌来发泄自己的感情。
第三,旧时客家因没有其他较为完备而普遍的民俗娱乐,平时抑制的情感不能获得适当的宣泄,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一般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
客家山歌与其内涵山歌是民歌的一种。
自古以来,民歌皆为民众之歌,为人们口头所创作,口头所传唱,流传于民间,故称“民歌”客家山歌是我国民族民歌的一部分,中华文化的延伸,名扬海外。
在客家群体中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广东是中国第一大客家省,有客家人二千多万,占世界客家总人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因此广东的客家山歌与其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中最有代表意义的部分。
各家山歌用客家话来演唱,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变化,仅广东梅州就有100多中腔调,曲调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十分动听。
客家山歌有九腔十八调之称,一般而言,因广东省与毗邻地区的客家语言有九种不同的口音造就成唱腔的差异。
客家山歌作为劳动人民的一种口头文学,它的创作素材以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反映的是广大客家人的理想与愿望,因此客家山歌除了具有民歌普遍的特性如::鲜明的地方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之外还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
民风淳朴渴望保持民性纯粹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定居而发生变化、发展和成熟,它比较深刻地体现了客家人的民性,如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刚强品格。
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爱国爱乡、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客家人在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对世界的感受和对精神家园的选择。
这些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也通过客家山歌的形式保存下来并代代传承下来。
如:“劝你唔使苦在心,愁切一多会伤身,莫俾别人来见贱,扎起毛辫做赢人”(唔使:不用,愁切:忧愁,莫俾:不要让,见贱:看轻,扎起:盘起),这首山歌教育人要乐观看待事情,不要忧伤,即使暂时的情况不好也要挺起腰杆、盘起头发、发奋做人。
虽然歌词朴素无华甚至平淡乏味,但却饱含客家人永不屈服、乐观做人的真谛。
反映民生疾苦,呼吁社会公平反映民生疾苦,呼吁社会公平似乎是中国诗歌、民歌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
无论朝代如何变更,不断时代前进,位于社会最底层为社会默默付出的劳苦大众总是遭受社会不公的受害者。
也正因为种种客家山歌也体现出对民间疾苦的无奈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浅谈广东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广东客家山歌的概况和艺术特征。
艺术特征有客家山歌语言特征和音乐特征。
特别是客家山歌中衬字、衬词和装饰音的巧妙运用,使客家山歌旋律优美、音韵绕绕。
关键词:客家客家话客家山歌衬字衬词装饰音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99-03“客家”是因历代战乱而多次从黄河流域大批南迁的汉族居民。
1933年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考证,客家人员现居住的地方,大概北起并州上党,西至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
自东晋开始,这些中原人陆续向南迁移,近者到达江西赣州、远者到达福建上杭、广东梅州、台湾。
据历史记载,客家先民大规模的迁徙有五次(见表1)。
在前三次大迁徙中南来的中原移民,大都定居在闭塞的闽、粤、赣山区,由于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不易接受外来影响,加上客家本身强烈的宗族观念和长期形成的文化礼俗,使他们无论在江西,还是在福建、广东,都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集团,保持了独特的风俗人情和语言习惯,这三次迁徙基本形成了闽、粤、赣三省客家人的独立体系。
今天客家方言的主要基地是广东东北部、江西南部和福建的西部、北部。
而我要谈的是广东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
由于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在劳动生活产生和创造出来的一种地方民歌,它跟客家山区的风俗习惯、地理习惯、风土人情、演唱条件、语言发音等都有密切联系,而广东客家山歌跟山西客家山歌和福建客家山歌相比也不例外,均有各自的艺术特征。
1 广东客家山歌的语言特征客家语言是沿袭了祖地黄河流域一带中州韵的影响,经几次迁徙后,客家先民逐渐来到粤东地区,再与当时在此居住的瑶族、畲、苗族相互交往和融化,而形成为一种带有中原语气的客家语。
广东客家语以梅县语为代表,各市、县经过长期生活也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客家语。
如:兴宁语、紫金语、五华语、丰顺语等。
客家语言与普通话相比,发音比较靠前,位置比普通话稍低,发音着力点多在舌、齿、牙、唇。
《广东民歌——山歌》
一、教材分析:广东民歌中的山歌高亢、嘹亮、节奏自由,因为是口头传唱流传下来的,它们的曲式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大多数为上、下句或四乐句组成的一段体曲式结构,因此便于群众口头传唱。
旋律由多种不同调式音阶组成,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中的客家山歌是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诞生,伴随着客家民系的迁徙而传播。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客家山歌《唔车水来禾唔长》,感受客家山歌用方言演唱,旋律简单悠长、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歌词生活化,简单、质朴的特点。
2、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对家乡四会民间歌曲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学唱客家山歌《唔车水来禾唔长》。
四、教学难点:山歌的特点。
五、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客家山歌《客家妹子爱唱歌》,学生走进教室。
2、讨论:演唱者用了什么方言来演唱歌曲?
3、请会讲客家方言的学生教老师和其他的同学用客家方言来说几句日常用语。
(二)学习客家山歌《唔车水来禾唔长》
1、请讲客家话的同学教大家来朗读《唔车水来禾唔长》的歌词。
2、初听歌曲录音,思考:你觉得歌曲旋律怎样?结构是简单还是复杂?歌词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
(山歌是生活在山区、丘陵等地区的人们劳动时哼唱的民歌,特点,用方言演唱,旋律简单悠长、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歌词生活化,简单、质朴。
)
3、为什么歌曲具有音调高亢、节奏自由的特点?(通常是些什么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演唱这首歌曲?)
4、学生随录音学唱歌词。
5、齐唱。
6、老师表演唱一遍,学生评价,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客家山歌风格的特点的印象。
7、选取你身边唱得最好的同学来为我们表演。
8、点评。
9、齐唱,录音伴奏。
10、结合课本的地图来了解山歌传播较广的地区有哪些?
(三)拓展
1、我们四会有没有客家山歌?你会不会唱?
2、欣赏四会的客家山歌《龙船调》
3、四会民歌的歌手分布在各个乡镇,但会唱这些民歌的多为一些长者,都是七八十甚至九十多岁的老人,四会民歌需要我们年青的一辈去传承和发展。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在以后的课中我们将继续学习广东民歌中的小调、号子、牧歌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