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关注篇GU ANZHU特别关注太湖蓝藻爆发 无锡水危机1 事件导读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桶装水,引发了无锡水危机。
2 引发原因太湖蓝藻暴发使水质恶化: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水源水质恶化,最终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
5月28日晚,江苏无锡主要水源南泉水厂的水源受到蓝藻暴发的破坏。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太湖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导致湖水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而这却恰恰促使了蓝藻大量繁殖。
今年夏季的东南风把几乎整个太湖水域的蓝藻都刮到太湖无锡水域的梅梁湖和贡湖岸边。
而高温天气和阳光的暴晒导致 蓝藻 在岸边死亡、腐烂,发出刺鼻的臭味,污染了湖水。
3 应对措施(1) 引江济太 改善太湖水质。
5月29日,无锡市政府连续召开紧急会议,就市民关心的自来水水质问题进行研究,并连夜部署应急措施。
无锡市已报请省政府批准,于6月5日启动的 引江济太 工程,针对目前的灾情,要继续加大调水力度,增加调水容量,尽快改善太湖水质。
(2)加入除藻除臭剂进行处理。
自来水公司已不惜成本,每处理1m 3水就要耗费6分钱的除藻除臭药剂,而每天需要处理100多万m 3,仅此一项,每天就需耗费6万多元,而且用药剂很难完全除去臭味。
(3)启动应急预案。
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调运纯净水。
由于大批量外运的纯净水不断运抵无锡市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饮用水紧张的状况。
4 事件分析事件发生后,尽管无锡市政府立即启动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的恐慌,保证了居民有干净的水喝,纯净水供应基本正常。
可事件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是巨大的。
水质恶化源于太湖蓝藻暴发。
太湖近年每年都会发生蓝藻暴发,只是今年暴发得更早、更凶猛。
蓝藻暴发是太湖向人类的 示威 ,是对人类污染太湖水行为的 忍无可忍 的 回报 。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为例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太湖的环境与水质产生极其不利影响,引起全国上下高度重视。
以下是此次危机事件概述,我将其分成两个阶段。
事件爆发: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不少太湖区域的水面漂着一层绿膜,最厚的地方像覆盖了一层绿油漆。
由于天气持续高温,降雨不多,太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源水质恶化,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市民生括用水受到影响。
不久之后,无锡全城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纯净水每桶上涨到50元。
5月30日,无锡市启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
事件控制:太湖蓝藻污染危机爆发后,江苏省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凋运纯净水,紧急启用已封的地下深井,千方百计保证洁净饮水的市场供给。
同时加大引水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除臭除藻。
几日后,无锡制水厂出水的臭味逐渐消除,水质开始好转,污染物浓度开始降低。
6月3日,无锡市政府宣布已经达到恢复正常供水的阶段性目标,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6月5日,无锡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喝烧开的自来水,进一步让市民放心。
然而,太湖降污排污工作并未停止,连续后来半个月的抗污备战才使得蓝藻基本消除。
6月13日,市政府最终宣布自来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太湖蓝藻污染事件持续了半个月之久,无疑是一次巨大环境危机。
从官方报道的事件经过来看,无锡市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上沉着冷静,最大的优点在于危机决策和灾后处理方面,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全面调衡水资源,做到最大保证量和最广泛的合理分配,这样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是政府能够有效抑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证。
其次,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有利提升政府在危机管理的形象,深得民心。
太湖蓝藻危机,不仅无锡市当地政府十分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在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问切情况,国务院、水利部对太湖流域管理局密切关注。
环境外部性案例:太湖困局公共经济学案例211年治污难解污染死结太湖困局:11太湖困局:太湖流域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行政隶属上的分割局面,导致太湖的治理与保护一直处于无序状态。
2007年6月1日,大面积污染的太湖水面。
中新浙江网11月9日电今年夏天,无锡太湖蓝藻暴发事件震惊全国。
6月11日,国务院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在江苏无锡召开。
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自2001年起,太湖开始年年暴发大面积蓝藻,而这也是中国内陆湖泊共同面临的问题。
过去11年中,政府累计投入370亿元资金,治理太湖、巢湖、滇池的水环境,但现实是,湖泊越来越脏。
蓝藻危机之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中国七大水系中,26%的水体受到严重污染,与人体接触会导致危险后果,或者已“丧失基本的生态功能”。
此外,在国家重点监控的9大湖泊中,国家环保总局认为有7个湖泊也已经达到这种污染程度。
国家环保总局警告称,过去10年中,即使在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污染的地区,水质也在恶化。
在正一点点消失的鱼米之乡,在被垃圾和癌症包围的村庄,在林立的烟囱和埋藏在地表层直通湖岸的排污管道包围下,在渐渐捕不到鱼的餐桌上,水污染的恶果向我们一一袭来。
那个写在歌词里的美丽太湖还能回来吗?”造假迎视察“化工之乡化工之乡”一位中央领导人来到周铁镇视察时,看到了一个洁净秀丽的江南水乡。
但原来―――水是抽干后重新注入的;鱼是临时放进去的;钓鱼的老人也是雇佣的80岁的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村民何全生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的那一幕。
2001年9月3日,一位中央领导人来到周铁镇视察时,看到了一个洁净秀丽的江南水乡。
化工厂已经停产,一条清澈的小河横穿小镇南北,河中有鱼,岸边还坐着两个垂钓的老者,怡然自得。
何全生老人目送了领导车队的远去。
2007年7月27日,他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6年前,地方政府和企业导演了一场戏,水是抽干后重新注入的;鱼是临时放进去的;钓鱼的老人也是雇佣的。
从根本上看,“太湖蓝藻事件”是因太湖水污染问题长期积聚而导致的一场公共危机。
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教训和反思都是非常深刻的。
反思一:“太湖蓝藻事件”是天灾,还是人祸?“太湖蓝藻事件”既是天灾,也是人祸,人祸的成分要大于天灾。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去年是一个暖冬,今年人夏以来无锡的气温更是居高不下。
这是蓝藻大面积生长的自然条件。
同时,太湖周围企业大量地排放工业污水,造成湖体中氮、磷浓度超标,这是造成蓝藻蔓延的人为因素。
根据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问题小组今年出台的报告表明,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因素。
特别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类社会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增多,导致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
从这个意义上,蓝藻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的;看似自然,实则是人为的。
人是自然之子。
但在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人不以自然为母,反以自然为器。
在某些方面,人类社会工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是非可持续性的。
正因如此,出现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带来了一系列的“怪现象”:美国一些地方的刺猬不再长刺,北极冰盖大面积融化而导致北极熊不能返回陆地而淹死,瑞士的雪山发生雪崩,日本的樱花与荷兰的郁金香花期提前到来,中国的太湖、巢湖、滇池出现大规模蓝藻……美国十几位退休将军撰写报告,呼吁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联合国安理会在今年也首次将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主要议题。
“太湖蓝藻事件”与其说是天灾,毋宁说是人祸。
它警示中国,也警示世界:我们必须放弃人类中心主义,必须学会与自然合作,必须重新确立自己的行为方式。
同时,我们还需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灾害不是自然的。
自然灾害的过程是自然的,但其诱因却是人为的、结果是社会的。
6月11日,国务院在无锡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
温家宝总理做出重要批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太湖水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江苏省无锡市蓝藻事件中政府危机公关处理案例一、背景:蓝藻是藻类生物,又叫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
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所有的蓝藻都含有一种特殊的蓝色色素,蓝藻就是因此得名。
但是蓝藻也不全是蓝色的,不同的蓝藻含有一些不同的色素,有的含叶绿素,有的含有蓝藻叶黄素,有的含有胡萝卜素,有的含有蓝藻藻蓝素,也有的含有蓝藻藻红素。
红海就是由于水中含有大量藻红素的蓝藻,使海水呈现出红色。
蓝藻爆发成因为富营养化。
过量的养分主要来自于以下这些源头:1. 化肥流失,化肥是很多富营养化区域的主要养分来源。
2. 生活污水,包括人类的生活废水和含磷清洁剂。
3. 畜禽养殖,畜禽的粪便含有大量营养废物如氮和磷,这些元素都能导致富营养化。
4. 工业污染,包括化肥厂和废水排放。
5. 燃烧矿物燃料。
案例回放:2007年3月29日卫星监测首次发现太湖西南侧发现小范围的蓝藻;2007年3-5月份,太湖地区平均气温17.1℃,为1955年以来最高,无锡地区的降水量比常年偏少3成;2007年五月下旬太湖地区平均最高气温在30℃以上,5月27日,达到34.2℃。
雨水偏少,使得太湖蓄水量减少。
2007年5月27日,卫星遥感图上发现太湖无锡区域出现大范围的蓝藻;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无法正常饮用;2007年5月30日,无锡城区几大超市中的瓶装桶装纯净水已被一抢而空;5月31日下午和6月1日凌晨省气象台和无锡、苏州等市气象局在太湖地区实施了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火箭弹39枚。
5月6日至6月3日8时,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已从常熟水利枢纽调引长江水4.30亿立方米;6月2日8时至十时,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无锡市中桥、贡湖、充山、锡东自来水厂的出厂水水质进行了取样检测,江苏省及无锡市卫生部门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今后几天的水质变化情况。
6月3日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主持召开无锡市委常委会议,已确定了治理太湖、保护水源的“6699行动”,其中包括六大应急对策、六大工作机制、九大清源工程、九大治污措施。
水污染的事例及治理措施一、关于无锡水污染的案例事件概述:2007年5月29日江苏省无锡市城区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
而自来水公司已经采取了所有能够使用的过滤和净化手段,几乎不计成本,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除掉臭味。
污染原因:由于前几年江苏省发文要求无锡市禁止开采地下水,无锡居民的生活用水全部来自太湖。
蓝藻每年都会暴发,但这次规模最大,对自来水供应的影响也最严重。
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
根据专家的意见,这次沙渚水源地水质异常,主要是水中含有的蓝藻死亡腐烂,快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性腐变,再加上太湖水位下降导致取水口太湖底泥上泛,从而使水体产生异味。
据专家介绍,从太湖来讲,水中的营养性物质氮、磷的含量较高,这为藻类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今年以来,气温偏高,水位较低,藻类便大量繁殖,再加上它有随风向、湖流漂移的特性,因此,气温偏高是“蓝藻疯长的主要原因”。
无锡梅梁湖水域较易发生藻类集聚现象,集聚后,藻类会逐渐死亡,导致水体产生臭味。
而且,对于太湖蓝藻接下来的走势和监测数据显示,以及之后几个月气温升高,太湖蓝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应对措施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源,在环太湖流域淘汰污染企业,加快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要求市自来水总公司全力以赴,不计成本采取技术措施强化处理,提高自来水出厂水质。
2、严格保护饮用水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严历打击危害饮用水源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拆除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
3、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
4、尽快建立有权威的太湖流域管理机构,对于管理太湖这样的跨行政区域的河流可以设立一个统一的河流管理机构,订立对各方都有约束力的管理办法。
5、水质监测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加大监测力度,24小时值班,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蓝藻的打捞力度;商贸部门要组织好净水采购,力保市场供应和稳定。
案例5-1:太湖蓝藻事件案例分析事件回顾:太湖广阔湖区周边凹槽水湾的水体流动性差且富营养化,为蓝藻多发地带。
据资料记载,在往年太湖蓝藻一般在5月底6月初暴发,而2007年从4月25日起,太湖的梅梁湾就出现了大规模的蓝藻,2007年5月7日太湖蓝藻第一次大暴发,比2006年提前了近一个月。
由于太湖蓝藻的提前暴发,引起无锡饮用水污染的危机,从2007年5月中旬开始,无锡市自来水有异味、不能饮用,矿泉水脱销,一时给市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原因分析:太湖蓝藻暴发的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其主观因素,根本原因是太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变化失衡,从而导致太湖地区水系的污染及富营养化。
1.自然因素这次太湖蓝藻污染早在4月初就初露端倪。
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之4月份太湖流域降水量明显偏低,导致太湖水温比往年高,这为藻类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气温偏高是蓝藻疯长的主要原因,蓝藻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水华,加剧了水质恶化。
2.人为污染人为因素也是这次蓝藻大规模暴发的重要原因。
资料显示,太湖流域有二万多家大小化工企业,每天向太湖直接或间接排放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使得近年太湖水体中氮磷含量剧增,呈全湖性的富营养化趋势,为藻类生长提供了条件。
3.环境管理因素(1)省界水体污染解读太湖近几年的水质通报、分析监测数据,省界水体成为太湖治水的难点所在。
治理太湖必须把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进行区域统筹。
(2)河网变成排污网太湖沿岸各地近年来为治理水环境下了很大力气,如实施达标排放、工业点源控制、农业面源控制等措施,起到了一定成效。
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是,一些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企业开始转移到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致使大量工业污染沿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形势严峻。
政策方案:江苏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及省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对照今年的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无锡自来水危机事件事件回顾5月28日下午开始,无锡市的南泉水源地突然恶化,自来水带有严重的臭味,已经失去了除消防和冲厕以外的全部使用功能。
水源水呈黄绿色,淡黄色,有的水甚至发灰、发黑,已不再是绿色。
藻的浓度为6000万到8000万克/升,最高时达到2.5亿个/升。
但是水面上只有少量的浮藻,水体颜色发灰、发黑。
COD为15到20毫克/升,最高时达到28毫克/升,氨氮是7到10毫克/升,溶解氧降为0,并且水质的恶化过程非常突然。
事件发生后的5月29日~31日,当地水厂已经采取了应对蓝藻水华的应急处理措施,即在取水口处同时投加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水厂内提高混凝剂和消毒剂氯的投加量等应急处理措施,但效果不显著。
延伸阅读湖泊富营养化国际经合组织(OECD) 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定义为:水体中由于营养盐的增加而导致藻类和水生植物生产力的增加、水质下降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使水的用途受到影响的现象。
与湖泊富营养化伴随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许多浮游植物,尤其是那些具有浮力或能运动的藻类,通常会过度生长,形成藻类的水华,从而导致水质的下降及一系列严重的水环境问题。
水华,通常是指浮游藻类的生物量显著地高于一般水体中的平均值,并在水体表面大量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藻类聚积体;水华又称水花,通常指的是淡水水体。
当此现象出现在海洋时即称为赤潮。
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时,溶解性营养盐类(主要是NH3—N、NO3—N、NO2—N、PO4—P)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生长繁殖,继而引起异养微生物旺盛的代谢活动,耗尽水体溶解氧,使水体变质。
水体富营养化实质上是由生态系统受到污染造成的,主要受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含氮、磷较高的工业废水和农田冲刷水的污染。
一般认为,水体形成富营养化的指标是:水体中含氮量大于0. 2 ~0. 3mg/L,含磷量大于0. 01mg/L,生化需氧量(BOD5 ) 大于10mg/L。
当水体形成富营养化时,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减少,而个别种类则迅速生长,大量繁殖。
⽆锡太湖⽔污染事件[2007年6⽉] 我从第⼀天知道这个事件开始,就打算看看这个事情到底会处理成什么样⼦。
现在结果逐渐露出⽔⾯。
在次我简单罗列⼀下发展情况 1`太湖⽔受蓝藻污染,⽆锡市居民喝了⼏天臭⽔。
2`报纸报道,超市中的引⽤⽔危机,事件败露。
3`国家下令尽快治理⽔污染。
4`⽆锡市政府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臭⽔”问题(好象是3天)。
5`报纸公布政府的解决⽅案——引⽔、增⾬。
6`⽔的臭味消除,可是仍然不能饮⽤。
7`经过调查发现⼯⼈正在向太湖中倾倒⼤量的⾼锰酸钾和其他的化学物质。
(本⼈不是学化学的不清楚是什么,只知道对⼈体有损害) 8`政府解释,倒⼊的⾼锰酸钾是符合标准的,不会对⼈体健康造成危害。
9`事件扩⼤化,⽆锡周边城市开始主动防治。
10`找此件事情的原因。
11`经过“专家”分析,此次事件是⼈为的,归根结底与政府⽆关,都是太湖周边的企业搞的⿁。
12`⽭盾转移——全民声讨民营企业是破坏中国环境的真凶。
再下来就是常规的处理⽅法,⼤致有两种:{⼀}找到这些污染环境的“替死⿁”,罚款!!然后掀起⼀场运动——各地环境管理部门检查各地的企业的环保漏洞。
结果因为这些地⽅都没有发现“蓝藻”所以各地环保部门都是尽职尽责的。
{⼆}CCTV举办“爱我太湖”⼤型公益晚会,向全国⼈民⾼呼,保护环境⼈⼈有责,各地电台响应国家号召,纷纷举办宣传环保的演出(明星⼜有借⼝挣⼏个钱了)。
揪出⼏个⾮法排污企业的法⼈代表,就地正法,严肃处理,撤消党内外所有职务(弄不好还是原来⼏届的⼈⼤代表,或者优秀企业家什么的)。
等到下次再发⽣什么事情,这件事就悄悄的结束了。
蓝藻们的可以庆祝⼀下,⼜可以愉快的繁殖了!![碧蓝] 。
16.无锡用水危机是什么回事?来源:枫林路街道办事处阅读: 27 作者:曾如亭责任编辑: 2007-9-1019:51:532007年初夏与上海邻近的无锡市,在被太湖滋养了千百年之后,终于发生了大面积的水荒,直接威胁到无锡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
这次用水危机和两年前的松花江水污染危机有所不同,后者虽然也产生了恶劣的国际影响和社会危害,有疏于防范、反应迟钝的因素使然,但还是属于化工原料泄漏导致的突发性事件。
而此番无锡用水危机,表面上的罪魁祸首太湖蓝藻,看似“天灾”,实际更是“人祸”。
环境学和植物学的常识都告诉我们,蓝藻又称蓝绿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
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明显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并因较强的流动性在直接加剧当地水质恶化的同时,还会威胁邻近地区。
2007年5月以来,江南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诱导了太湖蓝藻的提前爆发,以至水体逐渐变色发臭。
5月28日,无锡居民用水开始受到影响。
之后一段时间,居民家庭餐饮、洗涤等生活用水被迫使用桶装纯净水,大大增加了临时性的生活开支成本。
好在铁路第四次大提速以后,长三角区域城市间的物流能力大大加强,上海、南京、苏州等邻近城市迅速作出反应,几小时内大批桶装纯净水就源源不断进入无锡,直接稳定了市场价格和居民生活,为化解此番用水危机赢得了宝贵时间。
与此同时,水利部和江苏省实施了“引江济太”的既有预案,最大限度地将长江清水调入太湖,加上水污染治理专家的大现身手,无锡用水危机最终得以化解。
然而,令公众担心的是,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的太湖,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其大量的几乎是源源不断的蓝藻又是如何起因的呢?这恐怕还得反思一下我们的引资政策和太湖流域的环境承载力。
有关分析表明,太湖流域年平均降雨量为1180毫米,常年地表水资源量为162亿立方米,人均约450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的l /4,仅有世界人均的1/16。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为例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太湖的环境与水质产生极其不利影响,引起全国上下高度重视。
以下是此次危机事件概述,我将其分成两个阶段。
事件爆发: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不少太湖区域的水面漂着一层绿膜,最厚的地方像覆盖了一层绿油漆。
由于天气持续高温,降雨不多,太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源水质恶化,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市民生括用水受到影响。
不久之后,无锡全城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纯净水每桶上涨到50元。
5月30日,无锡市启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
事件控制:太湖蓝藻污染危机爆发后,江苏省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凋运纯净水,紧急启用已封的地下深井,千方百计保证洁净饮水的市场供给。
同时加大引水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除臭除藻。
几日后,无锡制水厂出水的臭味逐渐消除,水质开始好转,污染物浓度开始降低。
6月3日,无锡市政府宣布已经达到恢复正常供水的阶段性目标,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6月5日,无锡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喝烧开的自来水,进一步让市民放心。
然而,太湖降污排污工作并未停止,连续后来半个月的抗污备战才使得蓝藻基本消除。
6月13日,市政府最终宣布自来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太湖蓝藻污染事件持续了半个月之久,无疑是一次巨大环境危机。
从官方报道的事件经过来看,无锡市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上沉着冷静,最大的优点在于危机决策和灾后处理方面,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全面调衡水资源,做到最大保证量和最广泛的合理分配,这样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是政府能够有效抑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证。
其次,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有利提升政府在危机管理的形象,深得民心。
太湖蓝藻危机,不仅无锡市当地政府十分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在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问切情况,国务院、水利部对太湖流域管理局密切关注。
这表现政府注重危机后的沟通工作,有利于恢复民众对政府的信心,表达政府的诚意。
态度诚恳,积极应对是政府危机管理的必要前提。
但是,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得到解决后,并不是没有后患。
综上所述,无锡市
政府面对水体污染危机上看似沉着应对,治污控污效果明显,大体控制了污染局面,然而实际上在细节方面仍然暴露很多问题,我查询了相关资料,并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危机出现,政府预警职能缺失,耽误了控制蓝藻的最佳应急时间。
4月20号,太湖湖面蓝藻就已经开始成片滋生,这并未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到底原因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污染,相关工作单位和机构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说法。
再接着两周左右,城区自来水开始发臭,水质加剧恶化,可是当地政府也仅仅是关了几个化工水厂,草草了事。
直到整整一个月后,蓝藻繁殖成灾,全城自来水系统崩溃,到了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地步,政府才开始启动应急预案,制定危机专案组,开始一系列调研、控污工作,蓝藻危机正式被确认公布。
虽然在危机决策上无锡市政府高效果断,但是这相继体现了政府在危机预警上表现的不作为,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水污染预警机制,更不用说以常态方式进行危机检测和危机预控。
二、信息公布渠道还欠畅通,危机应对能力不强。
蓝藻危机初显时,没有引起民众警觉,新闻媒体在消息公开发布上也存在迟缓。
这以致后来全城用水污染的严峻状态下,无锡市民众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立即陷入恐慌之中,哄抢超市生活用品。
这种集合行为极易发生群体性事件,陷入社会混乱和失控局面,无疑是雪上加霜,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更大麻烦。
三、缺乏长远危机风险评估,只注重短效。
这次太湖蓝藻事件爆发之后,太湖水污染并没有彻底消除,只是暂时通过此次的强制治污、控制蓝藻数量,恢复以往水质,保证城市用水正常。
在最近两年的新闻报道,太湖污染问题仍然层出不穷,每年无锡市政府在太湖治污上花费七千万,平均每天打捞海藻数万吨,说明此次蓝藻危机治理停留在治标不治本的层面。
根据此次蓝藻污染危机案例暴露出来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与教训,即对政府危机管理的启示。
一、快速反应、及时处理,提高对危机监控和危机预警的应变能力。
政府必须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保持对危机事件萌芽状态的敏感性,缺乏敏感性就会贻误危机处理的最好时机。
在此次蓝藻危机中,如果在一开始就把控到蓝藻会恶劣滋生的趋势,事态就不会像后面那么严重。
同时,危机发生时政府常常采取低调
处理和封锁消息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危机,反而丧失平息事态的最佳时机,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
二、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
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很多人觉得都觉得离自己很远。
由于缺乏危机意识,老百姓的恐慌、无所适从更容易导致社会局面的失控。
因此,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需要做到: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
同时大力普及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和义务。
三、完善危机风险评估机制,具备长远目光。
危机风险评估机制的确立,即要求政府在面临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时,要根据危机的性质、特点及规律,对危机形态进行分类,通过各种危机的不同性质,对危机划分等级。
其次,专门制定具体的危机处理战略和战术,一旦发生危机,根据危机应急机制马上进行危机处理。
最后,监控危机的发生,搜集与危机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处理,进行数据分析,预计长期趋势,分析危机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再对危机作出科学预测和判断。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阶段。
政府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在危机处理上面临着严峻挑战。
因此,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完善的预警和处理机制,对政府危机管理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