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及应急处置理论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339.50 KB
- 文档页数:6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本知识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的健康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含两个要素: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事件难以应付,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
主要包括传统传染病爆发疫情、新发现传染病的引入、食物中毒、食源性疾患、射线污染事故、生活饮用水污染等突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事件。
【我的笔记】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疾病爆发三大类。
自然灾害主要是指水灾、旱灾、暑热、雪灾自然起火、风灾、地震、海啸、泥石流、山体滑坡、火山爆发等气象和地质异常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灾害;也有虫灾、鼠害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异常出现的病媒昆虫、动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如登革热和疟疾等;人为事故包括战争与恐怖活动、空难海难、火灾、爆炸、道路交通事故、列车相撞,以及生物、化学、核辐射的事故和恐怖袭击等;疾病暴发是指短时间内,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突然出现症状相似的病例,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后病例减少,像传染性疾病的爆发,食源性疾病爆发等。
【我的笔记】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形式的多样性:时间分布、地点分布、人群分布各异;发生的突然性:出人意料,难以预测;危害的严重性:波及人群广泛,社会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处置的艰巨性:综合应急处理措施,由于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发生突然,很难在初期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所以处置起来相对比较艰巨。
又因为突发事件涉及的人群和社会范围比较广,单一卫生部门难以应对,需要政府其他部门,比如说公安、消防、学校等配合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理。
【我的笔记】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时期:间期、前期、打击期、处理期和恢复期。
(一)间期,也称平常期,是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也是预防和应急准备的关键时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处理第一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本知识一、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上突发事件分级:灾难、突发事件、复杂突发事件、危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1)一次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病人多,或核放射事故、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事发地人民政府请求给予医疗卫生救援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 2个及以上县(区)或邻国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事件(Ⅱ级)(1)一次事件伤亡到50-99人,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含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 2个及以上县(区)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较大事件(Ⅲ级)(1)一次事件伤亡30-49人,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含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一般事件(IV级)(1)一次事件伤亡10-29人,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一)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流程第一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2)1.1 事件分类 (3)1.2 事件等级 (3)1.3 事件特点 (3)第二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监测 (4)2.1 预警系统建立 (4)2.2 监测数据收集 (4)2.3 监测数据分析 (4)2.4 预警信号发布 (5)第三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组织体系 (5)3.1 组织架构 (5)3.2 职责划分 (6)3.3 协作机制 (6)3.4 应急预案 (6)第四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 (7)4.1 现场评估 (7)4.2 现场隔离 (7)4.3 现场救治 (7)4.4 现场物资保障 (7)第五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7)5.1 报告程序 (8)5.2 报告内容 (8)5.3 报告时限 (8)5.4 报告责任 (8)第六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 (9)6.1 级别划分 (9)6.2 级别调整 (9)6.3 级别响应措施 (9)6.4 级别响应结束 (10)第七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保障 (10)7.1 物资储备 (10)7.1.1 物资储备的种类 (10)7.1.2 物资储备的方式 (10)7.1.3 物资储备的管理 (10)7.2 物资调度 (10)7.2.1 物资调度原则 (11)7.2.2 物资调度流程 (11)7.3 物资监管 (11)7.3.1 物资监管机制 (11)7.3.2 物资监管措施 (11)7.4 物资捐赠 (11)7.4.1 物资捐赠渠道 (11)7.4.2 物资捐赠管理 (12)第八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队伍 (12)8.1 队伍组建 (12)8.2 队伍培训 (12)8.3 队伍演练 (13)8.4 队伍管理 (13)第九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教育与心理健康 (13)9.1 宣传教育 (13)9.2 心理援助 (14)9.3 健康教育 (14)9.4 社会动员 (14)第十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法规与政策 (15)10.1 法律法规 (15)1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5)1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5)1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15)10.2 政策措施 (15)10.2.1 疫情防控政策 (16)10.2.2 医疗救治政策 (16)10.2.3 社会动员政策 (16)10.3 责任追究 (16)10.3.1 部门责任 (16)10.3.2 企事业单位责任 (16)10.3.3 社会组织和个人责任 (16)10.4 法律援助 (16)10.4.1 法律咨询 (16)10.4.2 法律代理 (16)10.4.3 法律援助经费 (17)第十一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交流与合作 (17)11.1 国际组织合作 (17)11.2 国际援助 (17)11.3 国际经验借鉴 (17)11.4 国际信息共享 (17)第十二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结与评估 (17)12.1 事件总结 (17)12.2 事件评估 (18)12.3 改进措施 (18)12.4 持续改进 (19)第一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1.1 事件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实行分级管理,共同负责的原则(一)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乙、丙类传染病局部小流行、局部小爆发,每起食物中毒30例以下,放射性一级事故,波及面及影响较小的中毒事件和其他较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区政府(管委)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二)遇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视为较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市人民政府及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给予组织、指导、协助、支持或直接参与。
1. 跨县区的疫情、中毒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 辖区内鼠疫、霍乱疑似首发病例或首发疫情;3. 辖区内发现疑似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或输入性疑似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的病例;4. 首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一个县区多乡镇多点爆发白喉、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并呈蔓延趋势;5. 一个县区范围短期内乙、丙类传染病波及数个乡镇,出现多点爆发,发病率比常年上升数倍以上,或乙类传染病在多个村屯、单位发生爆发流行;6. 每起食物中毒30~99例,其他急性中毒出现严重症状者3~9例,放射性二级事故;7. 辖区内学校、幼儿园、旅游景区、涉外饭店、重要厂矿等场所发生重要传染病疫情或中毒事件或其他有较大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8. 辖区范围内发生不能确诊及病因不明的群体疾病。
(三)以县区为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由市政府迅速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并请自治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工作组给予指导、协助、支持和直接参与。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讲义日期:目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与对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案例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定义与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分类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影响范围,通常将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是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人们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准备,容易造成社会恐慌。
突发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广大公众的健康安全,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
公共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危害。
危害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和影响范围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增加了应对的难度。
不确定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导致大量人群感染疾病,严重威胁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公众健康受损社会不稳定经济受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引起社会恐慌和混乱,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交通中断、产业链断裂等。
03020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中心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和指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包括医疗专家、流行病学家、微生物学家等,为应急处置提供专业支持。
组建应急队伍及时掌握事件动态,为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建立信息报告系统应急组织体系通过对事件信息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评估潜在的公共卫生威胁。
预警机制根据事件的发展和影响,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应急响应机制有效整合和分配应急资源,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资源调配机制应急运行机制预案演练定期组织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实战能力。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预案评估与更新根据实践经验和实际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培训手册二〇一七年五月八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一)传染病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及应急处置理论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发性传染病、突发性食物中毒、突发性化学中毒、突发性环境污染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大规模发生且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突发性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应急处置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和措施,以减轻伤害、挽救生命、保障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和公共服务。
1.应急响应体系应急响应体系是指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范围和程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组织相关部门和力量,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和管理工作,分为四个层级: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和四级响应。
各级响应的组织机构、责任人、行动计划和响应要求有明确的规定。
2.风险评估和预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需要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
风险评估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科学的判断和预测。
预警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向相关部门、机构和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告知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醒各方采取必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3.信息管理与传播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管理与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部门需要及时收集、分析和研判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向社会公布真实、准确、透明的信息,以提高公众的知情水平、认知度和应对能力。
同时,还需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并解答疑问,避免谣言的传播。
4.资源调配和物资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对社会资源和物资供应造成压力。
因此,需要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加强物资的储备和保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需要合理调度和分配医疗、防护、消毒等物资,以满足救治需求和人员防护的需要。
5.协调合作与专家指导6.社会心理援助和后续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个人和群体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
因此,在应急处置工作中,需要提供社会心理援助和后续服务,对受到影响的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