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力学公理
- 格式:doc
- 大小:190.50 KB
- 文档页数:11
静力学的基本公理
公理一:二力平衡公理
作用于同一刚体上的两个力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物体称为二力体,若物体是构件或杆件,也称二力构件或二力杆件,简称二力杆。
公理二: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中,加上或减去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作用效应。
公理三: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作用于该点的一个合力,它的大小和方向由以这两个力的矢量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公理四:作用与反作用公理
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它们的大小相等,指向相反,并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公理五:刚化原理
变形体在已知力系作用下平衡时,若将此变形体视为刚体(刚化),
则其平衡状态不变。
静力学四大公理静力学四大公理是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它们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物体的静力学问题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力学四大公理,并探讨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公理一: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外力和合外力矩均为零。
这是静力学最基本的原理,也是其他公理推导出来的基础。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析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到的各个外力和外力矩。
通过应用公式和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求解出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外力分量,并进一步分析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二、公理二:合外力矢量等于零合外力矢量等于零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部作用力所构成的向量之和等于零。
这意味着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受约束作用力之和等于零。
这个公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受约束问题。
通过将约束条件转化为向量方程,并利用合外力矢量等于零来求解未知变量,我们可以计算出约束条件下物体所受到的各个作用力。
三、公理三:合外力矩等于零合外力矩等于零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部力矩所构成的向量之和等于零。
这意味着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到的所有外部力矩之和为零。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外部力矩。
通过应用公式和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求解出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外部力矩分量,并进一步分析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四、公理四:约束反作用约束反作用是指当一个物体受到一个约束时,该约束会对该物体施加一个与该约束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这是因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对于任何一个施加在物体上的作用力,都会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通过应用公理四,我们可以计算出各个约束对物体施加的反作用力,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反作用力对平衡状态下物体所产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静力学四大公理为我们解决静态问题提供了基本原理。
通过应用这些公理,并结合相关知识和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准确地分析和解决各种静力学问题。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外力和外力矩,以及约束条件和约束反作用力等因素,来分析物体的平衡状态。
工程力学知识点静力学分析1、静力学公理a,二力平衡公理: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处于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这两个力等值、反向、共线.(适用于刚体)b,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任意力系中加上或减去一个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效应.(适用于刚体)c,平行四边形法则:使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为一个合力,此合力也作用于该点,合理的大小和方向是以两个力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适用于任何物体) d,作用与反作用力定律: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指向相反,并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适用于任何物体)e,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反作用力都是二力相等,反向,共线,二者的区别在于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汇交力系a,平面汇交力系:力的作用线共面且汇交与一点的平面力系.b,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若平面汇交力系的力多边形自行封闭,则该平面汇交力系是平衡力系。
c,空间汇交力系: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的空间力系。
d,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空间汇交力系的合力为零,则该空间力系平衡。
3、力系的简化结果a,平面汇交力系向汇交点外一点简化,其结果可能是①一个力②一个力和一个力偶.但绝不可能是一个力偶。
b,平面力偶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其结果可能是①一个力偶②合力偶为零的平衡力系c,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其结果可能是①一个力②一个力偶③一个力和一个力偶④处于平衡。
d,平面平行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其结果可能是①一个力②一个力偶③一个力和一个力偶④处于平衡。
e,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①力系的主矢为零②力系对于任意一点的主矩为零。
4、力偶的性质a,由于力偶只能产生转动效应,不产生移动效应,因此力偶不能与一个力等效,即力偶无合力,也就是说不能与一个力平衡。
b,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平移到任意一点,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应,但平移后必须附加一个力偶,附加力偶的力偶矩等于原力对于新作用点之矩,这就是力向一点平移定理。
2、静力学5个公理2、静力学5个公理公理1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合力的大小与方向) (矢量和)21R F F F rr r +=亦可用力三角形求得合力矢A合力的作用点也在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这两个力为邻边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确定。
F R公理2 二力平衡条件使刚体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21F F r r -=最简单力系的平衡条件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2公理3加减平衡力系原理推理1作用在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线.在已知力系上加上或减去任意的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
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以沿着它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意一点,并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力的可传性A FB FB=FB F 1F 2推理2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F 2=2R2、静力学5个公理2、静力学5个公理公理4作用和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等值、反向、共线,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在画物体受力图时要注意此公理的应用.公理5刚化原理柔性体(受拉力平衡)刚化为刚体(仍平衡)反之不一定成立.刚体(受压平衡)柔性体(受压不能平衡)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如将此变形体刚化为刚体,其平衡状态保持不变.F 2F1F 2F1F 2F 1该原理给出了变形体在理论力学体系中适用的条件。
2、静力学5个公理。
第一篇静力学第1 章静力学公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1.1 静力学公理公理1 二力平衡公理: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直线上。
F=-F’工程上常遇到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构件,称为二力构件或二力杆。
公理2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上添加或取去任意平衡力系,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效应。
推论力的可传递性原理:作用于刚体上*点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任意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公理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于物体上*点的两个力的合力,也作用于同一点上,其大小和方向可由这两个力所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推论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假设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个力必在同一平面,且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公理4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同时存在,且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着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公理5钢化原理:变形体在*一力系作用下平衡,假设将它钢化成刚体,其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对处于平衡状态的变形体,总可以把它视为刚体来研究。
1.2 约束及其约束力1.柔性体约束2.光滑接触面约束3.光滑铰链约束第2章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1.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结果是一个合力,合力的作用线通过各力作用线的汇交点,其大小和方向可由失多边形的封闭边来表示,即等于个力失的矢量和,即F R=F1+F2+…..+Fn=∑F2.矢量投影定理:合矢量在*轴上的投影,等于其分矢量在同一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
3.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分为移动和转动。
力对刚体的移动效应用力失来度量;力对刚体的转动效应用力矩来度量,即力矩是度量力使刚体绕*点或*轴转动的强弱程度的物理量。
〔Mo〔F〕=±Fh〕4.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不重合的两个平行力所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记为〔F,F’〕。
静力学知识点第一章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本章总结1.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的科学。
2.静力学公理公理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公理2 二力平衡条件。
公理3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公理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公理5 刚化原理。
3.约束和约束力限制非自由体某些位移的周围物体,称为约束。
约束对非自由体施加的力称为约束力。
约束力的方向与该约束所能阻碍的位移方向相反。
4.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画物体受力图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即取分离体)。
物体受的力分为主动力和约束力。
要注意分清内力与外力,在受力图上一般只画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还要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常见问题问题一画受力图时,严格按约束性质画,不要凭主观想象与臆测。
第二章平面力系本章总结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 1 )几何法:根据力多边形法则,合力矢为合力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 2 )解析法:合力的解析表达式为2.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 1 )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2 )平衡的几何条件:平面汇交力系的力多边形自行封闭。
( 3 )平衡的解析条件(平衡方程):3. 平面内的力对点 O 之矩是代数量,记为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或4. 力偶和力偶矩力偶是由等值、反向、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特殊力系。
力偶没有合力,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
平面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决定于力偶矩 M 的大小和转向,即式中正负号表示力偶的转向,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力偶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力偶矩,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5. 同平面内力偶的等效定理:在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相等,则彼此等效。
力偶矩是平面力偶作用的唯一度量。
6.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合力偶矩等于各分力偶矩的代数和,即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为7、平面任意力系平面任意力系是力的作用线可杂乱无章分布但在同一平面内的力系。
当物体(含物体系)有一几何对称平面,且力的分别关于此平面对称时,可简化为平面力系计算。
单元01:静力学基础
静力学概念及公理
一、力的概念
1、(1)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的机械作用。
作用的结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外效应;使物体变形→内效应(2)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是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力的单位
——N或 kN
2、力系的概念
作用于同一物体的若干个力称为力系。
平衡力系:不改变物体原有运动状态的力系。
等效力系: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的两个力系。
合力:与一个力系等效的力。
分力:一个力系中的每一个力。
3、刚体的概念
在受力状态下保持其几何形状和尺寸不变的物体称为刚体。
刚体→理想的力学模型
4、平衡的概念
物体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静力学的任务: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并由平衡条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静力学公理
公理一:二力平衡公理
当一个刚体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其充分与必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作用于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
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物体称为二力体(二力构件)。
受力特点:两个力的方向必在二力作用点的连线上。
公理二: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在刚体的原有力系中,加上或减去任一平衡力系,不会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推论1:力的可传性原理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内任一点,而不改变原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公理三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作用于物体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也作用于该点,其大小和方向由以这两个力为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行的对角线所确定,即合力矢等于这两个分力矢的矢量合。
力的分解
F t= F n cos
F r= F n sin
推论2: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如果刚体受同一平面的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而平衡,则此三个力的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
公理四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共线,分别作用于这两个物体。
公理五刚化原理
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如将此变形体变成刚体(刚化为刚体),则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约束及受力分析图
一、约束的相关概念
约束:限制被约束体运动的周围物体。
被约束体:运动受到限制或约束的物体。
约束反力:约束对被约束体的反作用力。
反力的特点:
⑴总是作用在被约束体与约束体的接触处。
⑵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限制的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1、柔索约束(表示符号:F T)
特点:(1)只能限制物体沿柔索伸长方向的运动。
(2)力的方向总是背离物体。
2、光滑面约束(表示符号: F N)
特点:(1)只能限制物体在接触点沿接触面的公法线指向约束物体的运动。
(2)约束反力过接触点沿接触面法向并指向被约束体。
3、光滑铰链约束表示符号:(Fx、Fy)
特点:(1)反力的方向不定,随接触点而变化;
(2)反力的大小由两个通过铰链中心的正交分力求得。
(1)固定铰链支座
(2)滚动铰链支座
4、轴承约束
二、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1、受力分析:
研究物体上所受的力,包括力的数量(所有的主动力、约束反力)、方向、及力的作用点。
受力图:
在简图上除去约束,使研究对象成为自由体(分离体),在解除约束处画上约束反力,在分离体上画出全部主动力和约束反力。
例题1:在图示的平面系统中,匀质球A 重G1,借本身重量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滑轮C 和柔绳维持在仰角是 的光滑斜面上,绳的一端挂着重G2的物块B。
试分析物块B ,球A和滑轮C的受力情况,并分别画出平衡时各物体的受力图。
解:1.物块B 的受力图
2. 球A的受力图。
3.滑轮C 的受力图。
例题2:等腰三角形构架ABC 的顶点A,B,C 都用铰链连接,底边AC固定,而AB 边的中点D 作用有平行于固定边AC 的力F,如图所示。
不计各杆自重,试画出杆AB 和BC 的受力图。
解:1. 杆 BC 的受力图。
2. 杆 AB 的受力图。
例题3:用力F 拉动碾子以轧平路面,重为G 的碾子受到一石块的阻碍,如图所示。
试画出碾子的受力图。
解:碾子的受力图为:
例题4:如图所示,水平梁AB用斜杠支撑,A ,C ,D三处均为光滑铰链连接。
匀质梁重G1 ,其上放一重为G2 的电动机。
如不计杆CD的自重,试分别画出杆CD和梁AB(包括电机)的受力图。
解:1. 斜杆CD的受力图。
2. 梁AB(包括电动机)的受力图。
例题5:如图所示的三铰拱桥,由左右两拱桥铰接而成。
设各拱桥的自重不计,在拱上作用有载荷F,试分别画出左拱和右拱的受力图。
解:1. 右拱 BC 的受力图。
2. 左拱 AC 的受力图。
解法一:解法二:
例题6:如图所示,梯子的两部分AB和AC在A点铰接,又在D ,E两点用水平绳连接。
梯子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若其自重不计,但在AB的中点处作用一铅直载荷F。
试分别画出梯子的AB,AC部分以及整个系统的受力图。
解:1.梯子AB 部分的受力图。
2.梯子AC 部分的受力图。
3.梯子整体的受力图。
例题7:如图所示,重物重G = 20 kN,用钢丝绳挂在支架的滑轮B上,钢丝绳的另一端绕在铰车D上。
杆AB与BC铰接,并以铰链A,C与墙连接。
如两杆与滑轮的自重不计并忽略摩擦和滑轮的大小,试画出杆AB和BC以及滑轮B的受力图。
解:1.杆AB的受力图。
2.杆BC 的受力图。
3. 滑轮B ( 不带销钉)的受力图。
4. 滑轮B ( 带销钉)的受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