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二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1
《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词;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词的节奏和韵律;2.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词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词的文本;2. 准备相关的注释资料;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引导学生对词的特点和创作方法产生兴趣。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展示第一首词,为学生朗读并解释词的背景和意境;2.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总结词的特点和创作方法;3. 教师展示第二首词,重复上述步骤。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词牌,尝试创作一首小词;2. 教师挑选几首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词的特点和创作方法;2. 学生分享学习体会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背诵两首词;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词,使学生掌握了词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尝试创作小词,提高了实践能力。
在总结环节,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对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作业布置环节,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研究的空间。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分类,如婉约派、豪放派等;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喜欢的词人及其作品;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共同探讨词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七、词人故事(10分钟)1. 教师讲述一位著名词人的故事,如李清照、苏轼等;2. 学生通过听故事,了解词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心境;3. 教师引导学生从词人的故事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词作积累素材。
《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词;能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理解;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词两首》;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 向学生介绍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词的形式和内容。
二、新课学习(15分钟)1. 讲解第一首词《浪淘沙·北戴河》: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海水”、“天空”、“鸟儿”等,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讲解词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欣赏词的美感;2. 学生自主学习第二首词《青玉案·元夕》:学生通过自读、思考,理解词的内容和表达技巧;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新学的两首词的理解和感受;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两首词;2.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两首词的鉴赏文章。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欣赏了两首词的美好,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选择其中一首词,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词中的场景,并解释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 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堂活动,其他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和评价。
七、拓展阅读(10分钟)1. 向学生推荐一些同主题或同作者的词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词两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背景、作者及词牌的特点;(3)分析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学会从词牌、意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词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体会词中所蕴含的哲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词的词牌特点及意象分析;(2)两首词的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的深层含义;(2)艺术手法的运用及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介绍词牌的特点及两首词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意象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词中的情感;(2)讨论词中的哲理,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5. 艺术欣赏:(1)分析两首词的艺术手法;(2)欣赏词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四、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词的鉴赏心得体会;3. 推荐一位词人,了解其生平和词作特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课时:赏析《青玉案·元夕》(1)朗读并背诵《青玉案·元夕》;(2)分析词的背景、词牌特点、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3)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 第七课时: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1)朗读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2)分析词的背景、词牌特点、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3)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辛弃疾的两首词,使学生能够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辛弃疾的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感受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辛弃疾词风的鉴赏教学准备:1. 辛弃疾的词选集2.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辛弃疾有基本的了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 让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布置作业: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辛弃疾词风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强调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导入(5分钟)1.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和爱国情怀。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七、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八、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词两首》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词;能够分析并欣赏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能够运用词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模仿、改写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的背景知识介绍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讲解词的格律、韵律和节奏。
2.2 词的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阅读两首词,理解词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词的语言、意象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词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词的形式和结构。
3.2 讲解与分析对两首词进行逐句讲解,解析词的语言和意象;分析词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3.3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词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4.2 作业与创作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创新性;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词的创作与改写引导学生进行词的创作和改写,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5.2 词的欣赏与表演组织学生进行词的朗诵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他人的表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与参考书推荐适合学生水平的词选集或教材;提供相关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参考资料。
6.2 多媒体与网络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推荐相关的在线词学习网站和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第七章:教学活动7.1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7.2 互动游戏与竞赛设计相关的互动游戏和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年级语文教案《词两首》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词。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运用古词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古词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古词的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古词的兴趣和热爱,感受古词的魅力。
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两首古词。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古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古词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创作。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词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两首古词的文本材料。
古词的解释和分析资料。
古词的创作指导和示例。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古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词的意义和魅力。
4.2 讲解与分析:教师逐句讲解两首古词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4.3 讨论与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词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问答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
4.4 背诵与默写: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词的背诵和默写练习。
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成果,给予反馈。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完成一篇关于两首古词的短文,包括对古词的理解、分析和感悟。
学生进行古词的创作练习,运用古词中的词汇和句式。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创作展示或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教师推荐与本节课两首古词相关的其他古词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欣赏。
学生通过阅读其他古词作品,拓宽视野,增强对古词的鉴赏能力。
6.2 文化背景了解:教师介绍古词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及作者的生活经历。
语文教案-《词二首》教案-教学教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教案资料、试题资料、教程资料、课件资料、好词好句、诗词鉴赏、文学资料、知识科普、作文大全、古文杂谈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materials, tutorial materials, courseware material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poetry appreciation, literature materials,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s, ancient essays, etc.think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aterials, so stay tuned!语文教案-《词二首》教案-教学教案《词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鉴赏阅读,把握二首词的主旨。
《词两首》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词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词中的意象和语言,感受和描绘自然景色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3)引导学生从词中汲取情感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意境和主题;(3)分析两首词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描绘自然景色。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词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词,了解作者和词的背景;(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词的题目和作者;(2)简介作者的背景和词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中的生僻词语;(3)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3)教师引导和参与讨论,给予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两首词的情感表达;(2)学生通过描绘词中的自然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3)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两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2)教师强调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典文学。
六年级语文教案《词两首》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词;能够分析并欣赏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能够运用词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词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通过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静夜思》朗读并背诵《静夜思》;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讨论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2 词《登鹳雀楼》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讨论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词《静夜思》朗读词并让学生跟读;解释词的意思和背景;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
3.2 词《登鹳雀楼》朗读词并让学生跟读;解释词的意思和背景;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背诵评估: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背诵两首词;写作评估: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词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4.2 评估标准:课堂参与度评估标准: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背诵评估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写作评估标准:运用了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六年级语文教材;相关古诗词选集。
5.2 教具: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纸张。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词人介绍李白简介:生平、诗歌特点、对后世的影响;王之涣简介:生平、诗歌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6.2 比较学习比较《静夜思》和《登鹳雀楼》在主题、意境、修辞手法上的异同;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交流和欣赏。
第七章:教学活动7.1 词欣赏组织学生进行词的朗诵比赛,提高表达能力;播放古筝或琵琶等乐器演奏,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词的美。
7.2 创作练习让学生以“夜”为主题,仿写一首词;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学习和提高。
《词两首》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词;能够分析并欣赏词的语言、意境和表达技巧;能够运用词的形式创作简单的诗歌。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的背景介绍:介绍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介绍词的两首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2 词的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词的内容;分析词的语言、意境和表达技巧;讨论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词的背景知识和词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词的语言和意境。
3.2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的词的格式和语言运用。
第五章:教学安排5.1 课时安排:本章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5.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词的背景知识和词的特点;第二课时:阅读和理解第一首词;第三课时:阅读和理解第二首词;第四课时:写作练习和评估。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选用适合年龄段的词选集或语文教材中相关的词篇;准备相关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6.2 多媒体资源:准备与词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如诗词朗诵、解读视频等;使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词的文本和图片。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引入新课:通过简单的诗词朗诵或相关故事引入词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7.2 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阅读第一首词,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供相关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分析词的语言、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年级语文教案《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词,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两首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词的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达到正确的表达效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词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生平、词的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讲解作者的生平、词的背景等,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词的产生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两首词,理解词的内容。
学生独立阅读两首词,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境。
教师针对词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学生齐读两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两首词,通过朗读的方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词的美妙之处。
5.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学习两首词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词在生活中的运用。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词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同风格的词人。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抄写两首词,加强记忆。
2. 学生根据词的意境,创作一幅画,展示自己对词的理解。
八、评价反馈:1.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朗读、讨论、作业等方面。
2.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学习经验,提高表达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柳永词教案柳永词两首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柳永词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会解读词的意境,情感。
教学方法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
第一课时《望海潮》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
3、深入《望海潮》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的情感。
4、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课前预习相关知识二、检查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词的知识(可要求学生朗读)1、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2、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3、关于《望海潮》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词两首》2. 学科领域:语文3. 年级水平:八年级4. 课时安排:2课时5. 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词;(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词中的意境和情感;(3) 能够运用词的形式创作简单的诗歌。
二、教学内容1. 词的背景介绍:介绍词的起源、发展以及代表人物;2. 词的形式特点:讲解词的结构、韵律、用词等方面的特点;3. 词的欣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欣赏词的美;4. 词的创作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词的形式创作诗歌。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词的形式特点:通过示例讲解词的结构、韵律等;3. 欣赏词《青玉案·元夕》:让学生朗读、品味、讨论,感受词的美;4.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第二课时:1. 检查作业:检查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的情况;2. 讲解词的创作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词的形式创作诗歌;3. 创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词的创作练习;4. 欣赏词《如梦令》:让学生朗读、品味、讨论,感受词的美;5.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如梦令》并进行词的创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情况的评价:检查学生对两首词的背诵情况;2. 学生创作能力的评价:评价学生在词创作练习中的表现;3. 学生对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评价: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参考教材:选用合适的语文教材,提供词的文本;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词的图片、播放朗读音频等;3. 辅助资料:提供相关的文章、诗歌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词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形式和内涵。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进行词的创作练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这是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品读吟诵和鉴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领会词作内涵;3.能有感情地朗诵,领会作者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词作的内容、风格和情感;2.背诵词作。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生于乱世,胸怀抗金复国大志,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负,却在词届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作以澎湃的爱国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独立高标,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领悟一下诗人豪迈的胸怀和情感。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
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然后集体诵读。
四、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一才女”之称。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因列于元祐D籍而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
《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
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
《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
都久已不传。
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
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较多。
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
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
词二首
教材分析:
《卜算子·咏梅》是陆游托物言志的佳作。
上阕写梅花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无人眷顾,无人欣赏,还要遭受风雨摧逼。
下阕写梅花的气节: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依然不忘向人间播撒芳香。
毛泽东在1961年12月“反其意而用之”,也写了《卜算子·咏梅》。
他一改陆游借梅自比、孤芳自赏的处世态度,塑造了坚贞不屈、凌寒独放而又谦虚谨慎的梅花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4个生字,会读文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3.理解词的内容,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格和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本首词的字面意思。
2.通过对比感受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性格、经历不同,审美情趣和处世态度也有所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畏严寒、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品格与精神。
重难点分析:
深入理解诗词大意,体会两位词人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格与精神。
感受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性格经历不同,审美情趣和处世态度也有所不同。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陆游、毛泽东主席的资料。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导入:梅花,因其凌寒独放、暗香幽远,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
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一生更是创作了百余首以梅为题材的诗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首《卜算子·咏梅》。
课件展示
出示梅花图片,给学生一个感官认识,为理解梅花的精神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诗词。
课件展示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小组间检查认读,把易
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汇报。
3.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预设:易读错的音:著(zhuó)碾(niǎn)妒(dù)
课件展示
三、精读课文,理解词意。
1.学生自读,解决疑难。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字面
意思,不理解的字词记录下
来。
预设:驿外:(驿站之外,形容荒凉之地。
)更:(再
一次)著:(经受)苦:(拼
教师认真倾听学生读词,根据情况及时指出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巩固练习。
认读过程要扎实,为后面的理解打好基础。
通过工具书、资料,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命、尽力)零落:(凋零)
碾:(碾压)
课件展示
2.初谈感受
四、品读诗词。
再读这首词,说一说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样
的?你是从哪读到的?结
合相关诗句谈一谈。
孤独(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驿站之外本来就很少有人来,这座桥还断了,就
更没有人走了,梅花生长在
断桥边上,无人问津、无人
照顾,更没有人欣赏它,可
见它很孤独寂寞。
凄凉(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只有这枝无人过问的梅花
还开放在断桥边上,它怎么
能不发愁呢?更何况它还
要忍受风雨一次又一次的
袭击,可见梅花的处境是多
么悲惨凄凉!
清高(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
尘,只有香如故。
)
梅花在这么艰难的处境下绽放了,却不想和那些
百花去争奇斗艳,任由他们
嫉妒。
等到凋谢了被碾成泥
土化成灰尘了,可是它还是
像以前那么香。
课件展示
五、研读课文,品味情感。
介绍陆游资料: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坚
决主张抗金。
但他的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他陷人孤立,感到悲凉寂寞,因作此词。
出示幻灯片
你读懂了哪一句?介
绍给大家听。
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表达了他郁闷愁苦的心情。
因为他得
在研读过程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从而感受词人的情感。
不到皇帝的信任,投降派也
排挤他。
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表达了他孤独
寂寞的心情,他就像这断桥
边的梅花一样,投降派们都
打击他,皇上也不信任他,
大家都孤立他,使他感到凄
凉、寂寞。
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体会到词
人的清高。
虽然没有人支持
他的北伐主张,他也不和那
些投降派同流合污,他是一
个孤傲清高的人。
小结:尽管皇帝不信任我,尽管投降派排挤我,打
击我。
但是,我的爱国情怀
永远不变。
这就是陆游,伟
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同学都
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
首词吧!
六、课外拓展。
查找陆游写的其它诗词,认真研读,更深
刻地体会陆游这位伟大的
爱国诗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
通过回忆《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浪
淘沙·北戴河》 (这些诗
词,感悟毛泽东主席乐观、
豪迈、勇敢、坚强的人生态
度。
二、初步感知,积淀学生的情感。
1.初读诗词。
出示幻灯片
2.了解时代背景、积淀情感。
课件展示
1961年,我国连续三年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国
家很困难;美国大肆反华,
苏联也背信弃义,撤走援助
中国的专家,逼中国还债,
并攻击中国共产党要当国
际共产主义的领袖。
自己谈搜集的背景资料:国家三年灾害、美国反
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回顾,体会毛主席的性格特点,对词人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交流资料,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华、苏联撤走专家等。
1961年12月,毛主席在广州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我们国家正值三年自
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
势力也十分猖獗,年轻的共
和国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正
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毛主席
就在这个时候写下了这首
《卜算子·咏梅》。
三、再读诗词,感受梅花的
品格。
预设一:
【不畏严寒】(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带着
体会读一读这两句。
课件
展示
预设二:
【乐观谦虚】(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
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带着
理解读一读这两句。
课件展示
四、品读诗词,领悟主席的情感
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决心。
(已是悬崖百丈冰,
读诗词,体会毛泽东笔下梅花的品格与精神。
品读诗词,感悟作者借梅花而抒发的情感。
通过对比,感受两位词人笔下梅花不同的品格与精神,体会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性格、经历不同,审美情趣和处世态度也有所不同。
将学生在课上的情感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情感目标的内化。
犹有花枝俏)。
虽然当时我们国家的处境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要像梅花那样,勇于和困难做斗争,挑战自己,这里写出了我们国家领导人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课件展示
预设二:
作者谦虚谨慎的态度。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
报。
)从这两句我感受到当
我们国家摆脱了困境、人民
富裕起来的时候,作者并不
居功自傲而是非常谦虚地
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预设三:
作者乐观豁达的心胸。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
中笑。
)等到百花都盛开的
时候,梅花已经凋零了,但
他没有悲伤而是隐没在花
丛中欣慰地笑。
我觉得这两
句就是在写作者自己,当祖
国从困难之中走出来的时
候,他一定会感觉欣慰而笑
的。
课件展示
五、对比朗读、升华学生的情
感
陆游笔下的梅花是悲观、寂寞的。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
愁,更著风和雨。
)
毛主席笔下的梅花是坚强、乐观的(已是悬崖百
丈冰,犹有花枝俏。
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所处
环境、性格不同。
出示幻灯
片
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态度面对它,就
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我们也
要像毛主席那样学会面对
困难,常言说生活就像一面
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
你笑。
带着感受再读这两首
词。
毛主席是在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写这首词的,在
这首词前面还有这样一句
话(幻灯片出示):读陆游咏
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反
其意”就是立意、想法和陆
游不同,“用之”就是用它
的词名。
六、拓展延伸。
1.欣赏歌曲《红梅赞》。
课件展示
2.赞红梅。
教师引导学生抒发感受,赞美红梅的美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