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事故处理的实践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9
工程施工事故及感想怎么写一、事故发生的时机和环境在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事故是不可避免的。
事故往往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发生,给施工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从一个实际的工程施工事故案例出发,探讨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我们应该如何从中吸取教训,提高施工安全水平。
事故发生的时间是在2019年12月的一个寒冷的冬天,地点是在某建筑施工工地。
当时,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由于天气寒冷,加速剂的作用受到了影响,导致混凝土凝固的速度过快。
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操作不当,导致混凝土未能充分振实,形成了虚假带,最终导致了整个混凝土结构的倒塌。
二、事故原因分析1. 天气原因由于当时是寒冷的冬天,气温较低,导致混凝土凝固速度过快,加速剂起到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混凝土的配比和搅拌时间,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2. 操作不当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施工人员粗心大意,未能及时振实混凝土,形成了虚假带。
混凝土虚假带的存在会降低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容易发生倒塌事故。
3. 督查监管不到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督查监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相关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督导和检查,确保施工作业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
三、事故的教训和感想1. 加强安全教育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施工单位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遵守相关规范在施工过程中,相关单位应该严格遵守施工规范和标准,确保施工作业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要求。
3. 提高监管水平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管单位应该加强对施工作业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施工作业的安全和质量。
4. 吸取教训每起事故都是一个宝贵的教训,我们应该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工程施工安全水平。
通过对工程施工事故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是第一位的,相关单位和施工人员应该高度重视施工安全,加强安全教育,遵守相关规范,提高监管水平,吸取教训,不断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水平。
工程施工质量事故调查报告一、事件概况1. 事发时间:2021年8月15日下午2点2. 事发地点:XX省XX市XX区XX工地3. 事故类型:工程施工质量事故4. 事故经过: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浇筑作业时,发生了砼坍塌事故,导致5名工人受伤,其中1人严重受伤。
二、调查过程1. 调查组成员:本次调查组由XX省建设局、XX市安监局及相关专家组成。
2. 调查方法:采取现场勘查、询问调查、资料收集等多种方式。
3. 调查结果:根据现场勘查和相关证据,确定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未按要求进行预埋检验:在钢筋混凝土浇筑前,未对预埋件进行检验,导致部分预埋件位置不准确,从而影响了浇筑质量。
(2)浇筑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在浇筑过程中,工人操作不规范,使用的混凝土浇筑机不稳定,致使混凝土坍塌。
三、事故原因分析1. 设计方面:预埋件设计不规范,未考虑浇筑混凝土的力学性质,导致浇筑过程中出现问题。
2. 施工方面:工人操作不规范,未按要求进行操作,导致了混凝土坍塌。
四、责任认定1. 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应该对预埋件进行检验,确保其位置准确,同时对工人进行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2. 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应该对预埋件设计进行合理规划,考虑浇筑混凝土的力学性质,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五、整改措施1. 施工单位应立即对预埋件进行检验,并对操作不规范工人进行教育。
2. 设计单位应加强对预埋件设计的合理性分析,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3. 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大对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
六、结论1. 本次工程施工质量事故是由于设计不规范和施工操作不当导致的。
2. 相关责任单位应承担相应责任,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3. 希望通过本次事故的调查报告,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施工质量的重视,共同维护施工安全。
七、报告人员1. 报告编制人:XXX2. 报告审核人:XXX以上为工程施工质量事故调查报告内容,希朿对相关单位及人员提供帮助与借鉴,以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混凝土事件自查自纠报告一、事件概述2021年5月15日,我公司在某建筑项目中使用混凝土时发生了一起质量问题,导致工程进度延误和额外的修复费用支出,损失较为严重。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配合比例出现问题,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二、事件分析1. 混凝土配合比例问题:在本次事件中,由于施工单位在配制混凝土时未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控制,导致配合比例不合理,混凝土强度不达标。
这是本次事件的根本原因。
2. 混凝土浇筑不当:另外,在现场施工环节中,监理单位对混凝土浇筑过程的监控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也是造成本次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管理沟通不畅: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存在一定问题,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加剧了事件的恶化程度。
三、事故处理1. 立即停止使用不合格混凝土:一旦发现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避免继续影响工程质量。
2. 进行整改措施:对混凝土配合比例和浇筑工艺进行调整,确保后续施工符合设计要求,提高施工质量。
3. 加强管理监督: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管理和监督,加强信息沟通和及时反馈,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防范措施1. 加强技术培训: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对混凝土施工的理解和控制能力,确保施工质量。
2. 建立验收机制:建立严格的混凝土验收机制,确保混凝土质量符合设计要求,避免使用不合格混凝土。
3. 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结论本次事件的发生对我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给项目工程质量和进度带来了一定影响。
通过此次事件的自查自纠,我们意识到混凝土配合比例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将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加强管理和监督,提高施工质量,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最后,我公司将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抗此次事件的发生进行全面整改,并进一步加强施工管理,保障项目施工质量和安全。
混凝土实习报告
本次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的实习工作。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关于混凝土配合比的知识,掌握了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学习,我对混凝土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
在生产过程中,我学习到了混凝土原材料的选取和配比的重要性,不同原材料的比例和质量对混凝土的性能和强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通过实地操作配料和浇筑混凝土,我加深了对配合比的理解,了解了各种混凝土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在施工过程中,我学习到了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的重要性,以及各种施工工艺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我在实习期间参与了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学到了如何保证混凝土浇筑的均匀性和密实性,以及如何进行养护工作,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掌握了混凝土配合比的相关知识和施工技术,也锻炼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深刻体会到了实习的重要性和价值,实习是我学习和成长的宝贵机会,也是我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感谢公司领导和同事们在实习期间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工程安全事故处理报告一、事故概况日期:XX年XX月XX日地点:XX项目工地事故类型:XXX二、事故原因分析该事故主要原因是:1.设备故障:在事故发生前,我工地的台设备出现故障,导致工人在处理该设备时出现了操作不当,进而引发事故。
2.缺乏培训:我们在聘请工人时,没有对他们进行充分的安全培训。
由于他们缺乏相关知识,对设备操作不熟悉,因此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急措施。
3.监督不力:工地现场管理人员对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不够细致,没有及时发现设备故障,也没有对工人的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三、事故影响该事故造成的主要影响有:1.人员伤亡:事故造成了X名工人受伤,其中Y名伤势较重,已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尚无生命危险。
2.施工进度延误:事故导致工地的施工进度受到了影响,原计划的交工日期将延迟X天。
3.经济损失:事故损坏了设备,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估计经济损失约为X万元。
四、事故处理措施针对以上事故原因,我们制定了以下处理措施:2.安全培训加强:我们将对工地现有工人进行全面的安全培训,包括设备操作、应急措施等方面,确保他们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3.监督加强:工地管理人员将加强对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同时,加强对工人的监督,及时纠正其不当操作行为。
4.安全意识培养:我们将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时刻保持警惕,切实做到安全第一五、事故防范措施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我们将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工地现场安全管理,建立常态化的安全巡检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2.安全教育培训:对所有工人进行全面的安全培训,包括设备操作、个人防护等方面的知识普及,确保每位工人都具备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3.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加强对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故障。
4.安全责任明确: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形成对安全事故的高度警觉。
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范文一、引言本报告旨在总结公司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制度。
通过分析事故原因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二、事故概述某公司在进行X工程时,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
该工程是一个多层住宅楼的建设项目,事故发生在楼体结构施工阶段。
具体情况如下:(详细描述事故的情况,包括事故时间、地点、涉及的工程部位、造成的损失等)三、事故原因分析经过详细分析和调查,发现该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如下:1.设计问题:施工前的设计存在缺陷,没有充分考虑到楼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结构崩塌。
2.施工管理不到位:工程项目经理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不够严格,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不明确,没有对施工过程进行及时的监测和检查。
3.材料质量问题:在施工中使用的部分材料存在质量问题,未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和验收。
四、事故教训与改进措施1.加强设计审核:在施工前,对设计文件进行全面审核,确保设计合理、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2.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建立健全施工记录和巡检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3.材料质量把控:要求供货商提供符合要求的材料,并进行质量检测和验收,杜绝使用劣质材料。
五、事故处理制度1.事故应急处理:(描述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措施,包括报告上级领导、组织人员疏散等)2.责任追究:(详细描述对责任人的追究方式和激励措施,包括承担经济责任、停职检查、培训教育等)3.事故调查和分析:(定期组织对工程质量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相应改进措施)4.改进措施执行:(详细描述改进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方式,包括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培训计划等)5.事故报告:(要求将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及相关处理制度向有关部门和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进行通报,确保事故情况得到及时反馈)六、结论通过对该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和处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意识,强化施工管理,减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混凝土质量事故处理标准一、前言混凝土质量事故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本文将从事故处理前期准备、事故处理程序、事故处理人员要求、事故处理结果评估等方面,提供一个全面的混凝土质量事故处理标准。
二、事故处理前期准备1. 事故处理组成员的确定事故处理组成员应由工程质量部门、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等组成,同时还应确定事故处理组的组长和副组长。
2. 相关资料的搜集在事故处理前期,必须搜集相关的资料,包括混凝土配合比、材料试验报告、现场检测记录、质量档案等,以便进行事故原因分析和责任划分。
3. 现场勘查和样品采集事故处理组应当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勘查和样品采集,以便进行实验室检测和事故原因分析。
三、事故处理程序1. 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处理组应当根据现场勘查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如果需要进一步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委托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检测。
2. 责任划分根据事故原因分析的结果,事故处理组应当对事故责任进行划分,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
3. 处理措施的制定事故处理组应当根据责任划分,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4. 处理措施的实施事故处理组应当按照制定的处理措施,逐项进行实施,并及时报告处理情况。
5. 处理结果的验收事故处理组应当对处理结果进行验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四、事故处理人员要求1. 事故处理组成员应当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事故处理组成员应当具备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把握事故的责任划分和处理措施的制定。
3. 事故处理组成员应当具备较强的执行能力和责任心,能够按照制定的处理措施,逐项进行实施,并及时报告处理情况。
五、事故处理结果评估1. 处理结果的评估应当通过实际效果的检验来进行。
如果处理结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当对处理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混凝土质量情况汇报
近期,我单位对于混凝土质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监测,现将情况进行汇报如下:
首先,我们对于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和分析。
通过实验室的检测
数据显示,混凝土的配合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调配,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保证了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其次,我们对于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查。
通过对现场施工过程的监
测和抽样检测,发现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良好,未出现分层、起砂、裂缝等质量问题,保证了混凝土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另外,我们还对于混凝土的养护情况进行了跟踪观察。
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
混凝土的表面平整度良好,未出现明显的龟裂和渗水现象,养护效果良好,保证了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美观度。
最后,我们对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进行了抽样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混凝土的
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未出现明显的强度不足或者超标现象,保证了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综上所述,我单位对于混凝土质量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调查,各项指标均符合
国家标准要求,保证了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混凝土质量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施工质量的稳定和可靠。
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一、事故概况。
本次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在2021年5月15日,地点位于某市某项目工地。
事故发生时,工地内正在进行一处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浇筑作业。
由于未能及时发现混凝土质量存在问题,导致浇筑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最终导致混凝土柱结构垮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事故原因分析。
1. 施工管理不到位,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质量把控不够,未能及时发现混凝土质量存在问题,导致问题未能及时处理,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2. 材料质量问题,在事故发生前,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工作并不到位,存在一定程度的质量隐患,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 人员操作不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操作人员未能按照相关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致浇筑质量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三、事故责任认定。
1. 项目部管理人员,由于未能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致使事故发生,应承担一定的领导责任。
2. 施工单位,未能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有效的质量检验,未能对操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和管理,应承担一定的施工责任。
3. 混凝土供应商,在供应混凝土原材料时未能提供合格的产品,应承担一定的供应责任。
四、事故处理及改进措施。
1. 事故处理,对事故中受伤人员进行了及时的救治,并对事故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处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2. 改进措施,对施工管理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整改,加强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和监督;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工作进行了加强,确保原材料质量符合要求;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五、结论与建议。
本次事故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深刻吸取教训,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和监督,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水平。
同时,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工作,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切实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
混凝土社会实践报告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混凝土大概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但又最容易被忽视的材料之一。
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它无疑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除非我们直接面对,否则我们很少思考混凝土的意义和影响。
社会实践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混凝土的背后。
我参观了一座正在建设中的高层建筑,不仅了解了混凝土的制作过程,还亲身体验了参与其中的辛苦和挑战。
这次实践经历让我对混凝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了解到混凝土的制作并不简单,它需要多种材料的精确比例和复杂的工艺。
在工地现场,我亲眼目睹了水泥、砂子、石子等多种原材料经过配比、搅拌、浇筑形成混凝土的过程。
这也让我明白了每一方混凝土背后都有专业团队的精心策划和组织,才能保证其质量和稳定性。
其次,混凝土的广泛应用也让我意识到它在建筑领域中的重要性。
高楼、桥梁、道路、隧道等都需要大量的混凝土来支撑和承载。
它的强度和耐久性使得建筑物能够稳定存在并承受压力,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混凝土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我们的社会提供了稳定和便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此外,混凝土的环境友好性也让我有所感受。
在实践中,我了解到混凝土不仅在制作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和回收废弃材料,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而且在长期使用中也可以进行修复和再利用。
相比较其他材料,混凝土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混凝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建筑材料,更是承载了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支撑。
同时,混凝土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制作成本、维修和再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并研究,以寻求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混凝土解决方案。
在未来,我相信混凝土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创新和进步。
作为建筑行业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探索,为混凝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只有不断提升和完善混凝土的制作和应用,我们才能建设更加安全、舒适、环保的未来社会。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混凝土质量事故处理的实践报告——扬州办公大楼及员工宿舍楼工程施工混凝土质量事故及处理的思考内容摘要通过对扬州SDP项目办公大楼及宿舍楼工程施工混凝土质量事故原因的分析,及处理措施的全面调查,提出对该事故的几点思考,今后的具体施工中要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尽量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根据《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结合建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对发生事故工程使用的商品混凝土计算书、原材料及混凝土配合比等技术指标进行复核,并对混凝土生产的所有环节(包括从原材料进场到混凝土出厂)进行全面检查。
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经过几年运行后,极易出现由于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而导致的混凝土配合比计量失控、混凝土外加剂计量失控等问题。
在今后的施工工作中,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的养护应得到重视。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事故处理思考目录前言 (2)一、工程概况 (2)二、事故经过 (2)三、混凝土质量事故原因分析 (3)(一)主要材料质量检测 (3)1、水泥的检测 (3)2、水的检测 (3)3、石子的检测 (3)4、砂的检测 (3)(二)事故分析 (5)四、处理措施 (5)五、几点思考 (6)参考文献 (7)关于混凝土质量事故处理的实践报告——扬州办公大楼及员工宿舍楼工程施工混凝土质量事故及处理的思考前言:随着建筑施工工艺改革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框架结构、大模板、滑升模板等建筑体系得到普遍应用,建筑工程中现浇混凝土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成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
以下就作者在日常工作实践过程中,以淮南市鑫城花园小区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混凝土质量事故的原因及处理为具体案例,进而提出作者本人对该事故的几点建议。
一、工程概况扬州SDP办公大楼及员工宿舍楼组建开始,将由一栋10层的办公大楼,三栋5层高的员工宿舍楼和地下车库组成,该工程由江苏顺大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化工上海林同炎李设计,北京达华监理有限公司,中城建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施工。
基础型式为桩基础,结构型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车库基础型式为独立柱基础,结构为框架结构。
发生混凝土质量事故的为该工程中的2#,3#楼,工程于2007年12月21日开工,发生混凝土质量事故时施工至8层结构。
二、事故经过该工程根据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方案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施工单位经过与建设、监理共同研究择优选择了某商品混凝土公司。
2#楼8层结构混凝土于2008年1月1日17:00浇注振捣完毕,在浇注至电梯间处大约第114m3混凝土时,监理、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发现混凝土颜色和和易性有异常,建设单位立即通知了混凝土公司,因混凝土已浇注下去,只能等拆模后组织相关人员对混凝土进行查看,施工单位于1月7日拆除剪力墙模板后,建设、监理、施工、混凝土公司等单位技术人员对混凝土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电梯间处混凝土仍未水化凝固,混凝土呈离析状,部分结块,部分呈疏松状,强度低,用锤敲击,纷纷散落,混凝土强度显然没达到设计要求,工程被停。
随后,监理公司下发了暂停令并紧急通知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于2008年1月8日上午组织了由质监站、建设、监理、施工、设计、商品混凝土公司等单位技术人员参加的混凝土质量事故专项会议。
三、混凝土质量事故原因分析(一)主要材料质量检测 1、水泥的检测在混凝土中,水泥与水形成水泥浆,包裹在砂粒表面并填充砂粒间的空隙而形成水泥砂浆,水泥砂浆又包裹石子并填充石子间的空隙而形成混凝土。
在混凝土凝固前,水泥浆起润滑作用,水泥浆在凝固后起胶结作用,把砂石粘结成一个整体。
水泥是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它的性能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由检测结果可知,该水泥性能合格,不会引起混凝土的强度问题。
2、水的检测混凝土拌合用水,要求不含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杂质、油脂和糖类。
凡是PH 值小于4,硫酸盐含量(以SO2-4)超过水重1%的水,都不宜使用。
对水质有怀疑时,可将该水与洁净水分别制成混凝土试件,进行强度对比试验,如该水制成的试件强度不低于洁净水制成的试件强度,则认为该水可用。
3、石子的检测该工程所用石子为5~40 mm 的碎石,其含泥量为0.5%,针片状含量为10%,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的要求。
同时,该类石子长期应用,从未出现过影响混凝土强度问题,也未出现过碱骨料反应,而且混凝土碱骨料反应引起的破坏与该工程的混凝土形态不同。
因此,认为该石子不会引起混凝土强度问题。
4、砂的检测该工程所用砂为本地产河砂,其性能检测结果表明该砂不会引起混凝土质量问题。
经调查,商品混凝土厂所提供的混凝土配比为:水: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185:327:721:1130:6.9:58, 重量比为:水: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0.57:1:2.20:3.46:0.021:0.18 试配计算书如下: (1)试配:,, 1.64530 1.645435.58cu o cu k af f MP σ=+=+⨯=(2)水胶比,0.460.4642.50.530.460.0735.580.460.0742.5ce cu o ce f v c f f ⨯===+⨯+⨯⨯(3) 按坍落度180mm 选择用水量:3230/wo m kg m =掺加缓凝高效减水剂,经试验减水率β=20%,掺量为 1.8%,则掺加外加剂后用水量230(1)184wo m kgβ=⨯-=,取185kg 。
(4) 胶凝材料用量,外加剂掺量 1853490.53co m MF kg+==,按MF 等量内掺15%, 则:349(115%)297co m kg=⨯-=,34929752MF kg =-=,外加剂=349 1.8% 6.3kg ⨯= (5) 计算砂、石用量 假定砂重量为2420kg ,40%s β=则:co go so wo cpm m m m m +++=,100%sos so gom m m β=⨯+则:33491852420/go so m m kg m +++=,40%soso gom m m =+经计算:745so m Kg=,1132go m Kg=(6)基准配合比每立方米材料用量为:水: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185:297:754:1132:6.3:52(7)分别按增加0.05%,减少0.05%水胶比进行试配,即按0.48%,0.58%水胶比试配,沙率各减少、增加1%,则每立方米用量为:水: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185:327:721:1129:6.9:58(0.48)wc =水: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185:271:786:1130:5.7:48(0.58)wc =经试配,各项指标如下表:确定配合比为:水: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185:327:721:1130:6.9:58重量比为:水: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0.57:1:2.20:3.46:0.021:0.18经复核,计算书无误。
故混凝土配合比不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二)事故分析当2#楼发现问题后,混凝土供应单位就对该批混凝土进行了原因分析。
对原材料及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检查,对浇筑时留存的样品再次复验,该批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粉煤灰、缓凝减水剂、砂石等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搅拌设备保存的数据也与配合比相符,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看,初步判断是减水剂超掺造成的混凝土超缓凝。
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止开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正确使用外加剂也是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
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
新浇筑早期拆模,在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出现“温度冲击”现象。
在混凝土浇筑初期,由于水化热的散发,表面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此时表面温度亦较气温为高,此时拆除模板,表面温度骤降,必然引起温度梯度,从而在表面附加一拉应力,与水化热应力迭加,再加上混凝土干缩,表面的拉应力达到很大的数值,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但如果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一轻型保温材料,如泡沫海棉等,对于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具有显著的效果。
3#楼再次出现类似问题,明显表现在混凝土粘性大,成团但不凝固,颜色呈酱红色(缓凝减水剂颜色),更加判断是减水剂超掺造成的混凝土超缓凝。
但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从保存的数据上反映不出外加剂超掺,为此,混凝土供应单位对混凝土生产的所有环节(包括从原材料进场到混凝土出厂)进行了全面检查,最终发现问题出现在生产环节上。
主因是减水剂重力秤的控制蝶阀阀芯烧坏,当主机启动后,所有原材料都经设定的配合比重量称重后进入各自的料斗中,搅拌机启动后,原材料自动投入搅拌机搅拌至设定的搅拌时间后放入搅拌车中。
但由于减水剂蝶阀阀芯烧坏,减水剂料斗关闭不严,致使减水剂徐徐流入搅拌机中,当重力秤中的减水剂重量与设定的重量不符时,电脑又会自动补偿至设定的重量而不显示累加,间隔时间越长,流入搅拌机的外加剂就越多,因种种原因出现问题的两车混凝土与前一车混凝土的间隔时间就相对较长,由此判定是由于混凝土供应单位的设备管理人员未及时更换蝶阀而造成了质量事故。
从理论上分析,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而有余。
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从而推迟或防碍水泥的水化,表面混凝土最容易而且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
因此作者认为,除了主要的更换蝶阀的问题,在今后的施工工作中,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的关键时期,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四、处理措施根据工程特点和和混凝土质量对工程结构的重要性,经各方研究讨论,制定如下处理措施。
(1)暂停2#、3#楼结构的施工。
(2)施工、监理、建设单位项目部人员对已施工混凝土结构进行全面检查,找出存在混凝土质量问题的部位并在图纸上详细标明。
(3)施工单位针对查出存在混凝土质量问题的部位,将混凝土全部凿除、清理、清洗,凡剪力墙根部或上部有观感不良或质量较差的一并凿除。
(4)对钢筋重新进行处理。
混凝土凿除处理完毕后首先将钢筋表面粘结物清理干净,然后重新进行钢筋的绑扎,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经监理单位隐蔽验收后重新支模、浇注混凝土。
(5)浇注混凝土前首先将浇注混凝土结合部位用水清洗,用1:1同标号水泥砂浆处理,再采用比原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强度等级高一级的混凝土,即C35混凝土(内掺聚丙乙烯纤维)浇注、振捣、养护并做好混凝土试块(标准养护和同条件养护)和施工资料记录。
(6)对观感较好的结构混凝土,由于7天后混凝土试块强度分别达到设计强度的86%、94%,28天后混凝土试块强度分别达到设计强度的16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