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导学案人教版新教材 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包身工》是一部反映旧社会包身工生活状况的小说,通过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描绘,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包身工》全文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手法。
2.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讲解。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包身工》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4.2 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3 讨论课文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4.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
第五章: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批判。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介绍介绍旧社会的其他劳动者,如长工、短工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6.2 对比分析比较包身工与其他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
第七章: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改善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2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八章:情感教育8.1 感受劳动者艰辛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感受劳动者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包身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通过解读文本,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结合具体句子,学习课文的修辞手法。
2.结合具体段落,体会并学习运用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给包身工下定义:对课文的8-11段和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来历:被诱骗的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背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板书)时间:20世纪30年代地点:上海东洋纱厂来历:贫困农家女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实质:赚钱机器命运:极其悲惨二、探究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作者怎样来展示包身工的生活的呢?)(精读1-6自然段16-20自然段的节选,完成教师所给的题目。
)1、全班同学朗读1~6段学生完成以下练习:(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A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
答案:D(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答案: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答案: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珍惜当今美好生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包身工》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包身工》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读:(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让学生针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组织辩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
(2)启发学生思考旧社会的黑暗和当今美好生活的珍惜。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总结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批判性思维训练中的表现。
3.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小说《包身工》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包身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三、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课时(二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附图片导入)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2、疏通字词(文中的一些注释,请同学们自己课后认真看)(1)给加黑字注音: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栅(shān)趾(zhǐ)骷髅(kū)弄堂(lòng)船舷(xián)执拗(niù)籼米(xiān)簿子(bù)(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点词:吆喝:(大声喊叫)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3、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包身工教案优质课一等奖好的,以下是一篇《包身工教案优质课一等奖》的文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分析课文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领,自主合作探究,把握文章结构层次,分析作者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包身工制度”的弊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把握文章结构层次。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写作手法及对“包身工制度”的抨击。
三、教学分析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旧社会童工劳动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包身工制度的根源和危害,进而导入课文。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和问题。
3. 合作探究:以小组形式共同探讨课文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例如:(1)文章主要讲述了包身工的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作者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包身工的遭遇?这些手法对表达文章主旨有何作用?(4)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产生的根源和危害的认识。
(5)如果你是当时社会的一员,你会怎么做?请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逐渐把握文章结构层次和作者写作手法。
同时,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对待弱势群体的权益问题。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点评,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包身工制度的根源和危害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消除童工现象,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等社会问题。
5.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练习题;搜集有关童工权益保护的新闻或案例,与同学们分享并谈谈你对童工问题的认识。
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身工文章主旨: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弊端,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现实意义;(2)掌握作品中的重要概念、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意;(2)认识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激发学生思考;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阅读《包身工》,了解作品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素材;2. 学生准备:预习《包身工》,了解作品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包身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现实意义;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作品,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作品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6.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7.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意,认识社会现实;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10.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包身工教案小学引言:包身工是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它通过绑绳在腰间,让学生学会与绳子之间有机的协作,提高身体灵敏度和平衡能力。
本教案旨在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包身工教学计划,帮助他们发展协调性、灵活性和团队合作等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一到四年级的学生。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包身工姿势,并正确使用包身工绳。
2. 培养学生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促进他们的身体素质发展。
3. 提高学生对团队合作的认识和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通过包身工的学习,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1. 包身工绳:每个学生一根。
2. 宽敞的操场或体育馆。
3. 音乐播放器。
教学活动:活动一:包身工基本姿势(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包身工的基本姿势:将绳子绑在腰间,绳子的一端悬在身体后方,另一端悬在身体前方。
2. 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示范,正确绑好包身工绳,并保持正确姿势。
3. 学生们分成小组,互相检查对方的姿势是否正确,并进行调整。
活动二:包身工的基本动作(20分钟)1. 向学生展示包身工的基本动作,如转身、起跳、跳跃等。
2. 鼓励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并进行练习。
3. 学生们可以自己创造一些新的动作,并与同伴分享。
活动三:团队合作练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三到四名学生组成。
2. 给每个小组指定一个领导,并让他们制定一个包身工组织的名称。
3. 每个小组按照领导的指导,进行包身工练习,要求整齐划一,配合默契。
4. 领导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特长分配任务,如谁负责带领大家转身等。
活动四:包身工比赛(15分钟)1. 组织包身工比赛,每个小组轮流进行。
2. 比赛分为两部分:速度比赛和技巧比赛。
3. 速度比赛评判以完成时间为标准,技巧比赛评判以动作的规范和美观程度为标准。
活动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包身工学习的过程和经验。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包身工的一些特殊技巧。
3. 教师给予学生合适的肯定和认可。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教材剖析]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区分是诗歌、白话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运用〞板块,学习的是旧事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入、鲜明的时代意义。
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宽广的艺术空间,经过火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育先生阅读旧事作品的才干和挑选信息的才干,同时引导先生关注社会,关心时势。
[先生剖析]«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曾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如今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先生很难从文章中去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了解形成这种现象的基本缘由。
曾经有位教员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先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息,叫喊,找衣服,穿错他人的鞋子,胡乱踏在他人的身上,在分开他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先生的声响有些异常,似乎强忍着笑,很清楚,如今的先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确实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先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先生注重特性化的阅读,充沛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聚,在自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取得属于自己的共同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求性阅读和发明性阅读,拓展思想,开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别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的之一。
[教学目的]«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理想,准确的数据,精辟的剖析和评论,把休息强度最重,位置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权利的严酷剥削和掠取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入看法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发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表达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外延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络实践,让先生拓展思想,停止探求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化的了解和感悟。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理解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包身工的悲惨命运,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学习本文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旧中国的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她们每天过着非人的生活,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她们被称为“包身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先生的《包身工》,了解一下她们的悲惨遭遇。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
《包身工》是他于 1935 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等特点。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8 段):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展示了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
第二部分(9-17 段):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描绘了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
第三部分(18-25 段):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了她们恶劣的劳动条件。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包身工”的含义;(2)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如何将自己的观点清晰、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认识奴隶性质的包身工制度;(2)培养同情心,关爱弱势群体;(3)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包身工”的含义;2. 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3.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概括文章中描述的包身工的生活状况;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的包身工的悲惨遭遇;3. 深入领会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和对劳动者的关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夏衍及作品背景;(2)提问:“包身工”这个词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3. 合作探讨:(1)小组讨论: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2)小组展示: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2)引导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的包身工的悲惨遭遇;3. 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以及如何关爱弱势群体。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包身工》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把握《包身工》的主题及现实意义1.2 教学内容简介夏衍及《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分析《包身工》反映的社会问题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包身工”的了解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包身工”有直观的认识简介作者夏衍及《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分析《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封建主义残余、劳动者权益受损等第二章:作品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2.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顺从、坚韧、无奈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第三章:作品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的情节安排及意义分析作品情节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3.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情节安排及意义探讨作品情节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3.3 教学方法采用情节分析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3.4 教学步骤梳理作品的情节脉络分析情节安排的意义,如反映社会现实、突出主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品情节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第四章:作品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4.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4.3 教学方法采用主题探讨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分析作品主题的现实意义,如劳动者权益保护、社会进步等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作品进行拓展阅读的兴趣5.2 教学内容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5.4 教学步骤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六章:作品艺术特色分析6.1 教学目标鉴赏作品的语言、叙事手法等艺术特色理解作品艺术特色对于主题表达的作用6.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艺术特色探讨艺术特色如何强化作品的主题表达6.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细读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6.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风格,如白话文的运用、生动的描绘等分析作品的叙事手法,如顺叙、插叙等探讨艺术特色如何强化作品的主题表达,如对比、讽刺等第七章:作品的历史背景分析7.1 教学目标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7.2 教学内容介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内容、主题等的影响7.3 教学方法采用历史背景分析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7.4 教学步骤介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如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状况等分析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如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的影响第八章:作品现实意义探讨8.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8.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8.3 教学方法采用现实意义探讨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8.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现实意义,如劳动者权益保护、社会进步等分析作品现实意义,如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第九章:课堂小结9.1 教学目标强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9.2 教学内容强调作品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9.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9.4 教学步骤强调作品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十章:课后作业布置10.1 教学目标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兴趣10.2 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作品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研究论文10.3 教学方法采用课后作业布置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10.4 教学步骤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研究论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和研究兴趣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1. 第一章的“作品背景分析”:了解夏衍及《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作品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作品的土壤。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批判性地思考社会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劳动者的关爱,培养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的价值观;(2)认识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事件;(2)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社会现实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2)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作品内容;(2)学生自主探究,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3. 合作探讨:(1)比较分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2)结合生活实际,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实;(3)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2)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关注对作品内容的理解;(2)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
3. 综合评价:(1)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2)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现。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把握;(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2. 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难点,调整教学策略;(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关键信息一、教案名称“包身工”教案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难点(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包身工的背景知识。
2、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
(2)分析文中对包身工的描写手法。
3、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包身工制度的成因和危害。
(2)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
4、总结归纳(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强调重点知识点。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中类似的现象。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等。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1 引言本协议旨在对“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的相关内容进行明确和规范,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111 背景“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问题。
通过对这一作品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苦难,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112 适用范围本协议适用于参与此次公开课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以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
12 教学目标的详细阐述12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文学常识以及重要的语句和段落。
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包身工》获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杨建忠一、教学内容分析《包身工》于1936年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
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所作的面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点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
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
文章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过程与方法】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地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她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水门汀(tīng)弄堂(lòng)褴褛(lánlǚ)游说(shuì)契据(qì)铁锭(dìng)骷髅(kū ló u)船舷(xián)荤腥(hūn)皮辊(gǔn)执拗(niù)惺忪(xīng)2.词义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围绕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了解新闻事实,分析新闻背景,探究主题及社会意义。
一、导入
二、文脉梳理
问题一:作者以什么为线索,介绍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问题二:包身工是怎样产生的?资本家为什么要大量雇佣包身工?
问题三:填写包身工档案卡片,给包身工下定义?
问题四:报告文学文学性、典型性怎样体现?(典型人物、事件)
问题五: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问题六:分析本文的主题。
包身工制度是20世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产物,现在学习这篇报告文学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三、拓展研究
如果请你选择给“芦柴棒”“小福子”带工老板”“包身工群体”“日本资本家”中的两类(个)人写一段话,你会写些什么呢?
四、即学即练
请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一个场面,做到中心明确,面的描写要有广度,点的描写要具体,字数在200字左右。
《包身工》教案一、导入近日,戳中亿万人内心的“打工人”强势刷屏。
(生看材料)“打工人”火了,火的不是这个这个称谓,而是称谓所蕴含的劳动价值的回归,以及所有劳动者职业尊严的重塑。
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还有一个群体,她们卑微弱小,没有尊严,没有生存价值,无法发出自己的呼声。
她们就是夏衍笔下的包身工。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夏衍去体会她们的艰难。
二、学习任务1、梳理归纳,体察劳动人民疾苦2、研讨探究,了解作品写作特点3、观照现实,思考中国革命意义大家看过纪录片《人间世》吗?《人间世》以医院为拍摄场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人生的无奈。
今天我们把拍摄场地转移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纱厂。
三、研习任务任务一:回顾往事,体会世间艰辛假如你是纪录片《人间世》的导演,计划以《包身工》为脚本拍一集纪录片,来展现人间世态。
你将选取哪些镜头?请用思维导图来确定你的选材。
生1介绍:生2介绍: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这个同学的构思?她选的镜头是不是触动了你的内心?如果没有,你打算怎么修改?师:借助同学们的思维导图,我们了解到纪录片取材于真实,能够触动观众的内心。
夏衍的《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但读完后分明感觉就像看了一部纪录片。
主要是因为任务二:浸润经典,品味艺术特色《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请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你认为的最能表现“包身工”人世艰难的文学手法,写一段文学短评(至少100字),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
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了解到报告文学不像新闻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以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见长。
但是同时也要求素材真实可信,力避虚构和夸张。
正如夏衍所说: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
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
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包身工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教学目标:1. 了解包身工职业的定义和职责;2. 掌握包身工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技术操作技巧;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装行业愈发繁荣。
包身工作为包装行业中的重要一环,其技术和职责要求越来越高,成为了初中技术实践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本教案是基于对《包身工》这一职业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包身工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 包身工的定义和职责;2. 包身工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3. 包身工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
教学方法:1. 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介绍包身工的定义和职责;2. 分析包身工的工作流程,讲解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3. 进行实际包装操作演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 分组合作,完成一项包装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概念引入:观看包身工作的相关视频和图片,学生通过观看了解包身工的定义和职责。
2. 工作流程介绍:对包身工的工作流程进行介绍,包括以下环节:a. 产品测量和设计:测量产品的尺寸和形状,进行包装设计;b. 材料准备: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切割和加工材料;c. 包装操作:将产品放入包装材料中,进行包装操作;d. 质量检验:检查包装的质量和完整性;e. 包装标识:标注产品的相关信息;f. 包装运输:将包装好的产品进行运输。
3. 技术要求解析:对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进行详细解析,包括以下方面:a. 测量和设计:准确测量产品的尺寸和形状,进行合理的包装设计;b. 材料准备: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准确的切割和加工;c. 包装操作:掌握包装操作的规范和技巧,确保包装质量;d. 质量检验:仔细检查包装的质量和完整性,确保产品安全;e. 包装标识:标注产品的相关信息,确保信息准确可靠;f. 包装运输:掌握安全的运输操作,防止包装破损。
《包身工》导学案
【学习任务】
1、梳理归纳,体察劳动人民疾苦
2、研讨探究,了解作品写作特点
3、观照现实,思考中国革命意义
【知识链接】
一、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的总称。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传达给读者。
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道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描写。
二、创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课前预习】
1、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意在化繁为简,以简驭繁。
思维导图包含六大核心要素:中心图、线条、关键词、图像、颜色、结构。
假如你是纪录片《人间世》的导演,计划以《包身工》为脚本拍一集纪录片,来展现人间世态。
你将选取哪些镜头呢?请用思维导图来确定你的选材。
期待你的精彩作品!
2、品味艺术特色
《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请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你认为的最能表现“包身工”人世艰难的文学手法,写一段文学短评(至少100字),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资料链接】
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节选)
夏衍
经过“沪东公社”(进步分子利用基督教青年会的机构,在杨树浦办的一个以工人夜校为中心的服务组织)同志们的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在日本内外棉纱厂做工的青年团员杏弟。
和她谈了几次之后,觉得真要了解包身工的生活,单凭搜集材料是不行的,非得实地观察不可。
我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作车间去观察了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可是要懂得“带工头”对包身工的管理制度,她们的生活情况,那是非得亲自到包身工们住宿的工房去调查不可的。
对现在的年轻工人来说,那种情况恐怕是难于理解也很难于相信的了。
在当时,包身工住的工房,实际上是一所管理得十分严密的监狱。
包身工的工房,是由日本警察、巡捕、带工头手下的流氓紧紧地封锁着,他们为了防止这群“奴隶劳工”和外界接触,任何“外头人”是不能走进这个禁区的。
在《包身工》里我说过,这些包身工是“罐装了的劳动力”,资本家把她们密封起来,不让她们和外面的空气接触。
这些话一点也没有夸张。
为了突破这种封锁,我得到杏弟的帮助,混进去过两三次。
但是在这以后,就被带工头雇用的“下手”们盯住了。
对于这种观察特别困难的,是包身
工们清早就进厂做工,晚上才回工房,所以要看到她们上班下班的生活,非得清早和晚间不可。
当时我住在麦特赫斯德路(现泰兴路),离开杨树浦很远。
这样,为了要在早上五点钟以前赶到杨树浦,就得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才能看到她们上班的情景。
这样我从三月初到五月,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一些她们的日常生活。
由于她们受着三重四重的压迫,遭受着无数的磨难,所以这些小姑娘是不轻易给人讲话的。
不仅像我们这样的人,即使同厂做工的“外头工人”,要同她们说话也是很困难的。
杏弟是一个热心人,她为了帮助我了解情况,曾经几次赶上早班,混在她们队伍里面,打算向她们探听一些内部情况,可是,当包身工们看了一下她的服装,打量了一下她的身份之后,很快地就“警惕”了,有的人根本不吭声,有的人甚至将她看成了“包打听”,用憎恶的眼光看她。
由此可见,在那种情况下,要真正听到她们心里想说的话,要了解她们心底的痛苦,是很不容易的。
关于她们的生活情况,根据当时我能调查到的,都已经写在那篇报告里了。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
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都是铁一般的事实。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使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流氓特务这一切恶势力的紧密结合。
为了压迫和榨取这成千上万的孤苦无告的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者、工部局、带工头、老板、帮口头子、国民党特务,以至当地的地痞流氓,完全结成一条统一战线。
在这个地方既没有所谓国家主权、政府法律,更谈不上生活保障和人身自由。
解放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作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
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
”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假的。
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
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们还没有出世。
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
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
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选自《中国工人》195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