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分类与分布.
- 格式:ppt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19
被子植物分类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也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植物之一。
被子植物由于其繁多的种类和广泛的分布,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经济学价值。
本文将介绍被子植物的分类方式和主要类群。
被子植物的特征被子植物(Angiosperms)是指产生种子并裸露在花器官内的植物。
与裸子植物相比,被子植物在生殖结构和种子保护方面有明显的进化优势。
被子植物的特征包括:1.花器官:被子植物具有特化的花器官,包括花瓣、花萼、雄蕊和雌蕊等。
花器官通过吸引传粉者来实现传粉和受精过程。
2.种子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通常包裹在果实中,起到保护和传播种子的作用。
果实多样化,可以是蔬果、坚果或其他形式。
3.有性繁殖:被子植物通过花器官实现有性繁殖,通过传粉和受精过程形成种子,这种方式能够增加基因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被子植物的分类方式被子植物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包括基于形态学特征、系统发育关系和生态学特点等。
下面将介绍常用的被子植物分类方式。
基于形态学特征的分类基于形态学特征的分类方式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这种分类方式根据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殖特征等进行分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群:1.单子叶植物(Monocots):包括多数草本植物、水生植物和部分木本植物。
这类植物的特点是幼苗时有单子叶、叶脉平行、花瓣数目一般为3或3的倍数。
2.双子叶植物(Dicots):包括多数木本植物和一些草本植物。
这类植物的特点是幼苗时有两片子叶、叶脉网状、花瓣数目一般为4或5。
3.裸子植物(Gymnosperms):这类植物包括松树、柏树等,它们的种子裸露在雌球果等结构中。
与被子植物相比,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包被。
基于系统发育关系的分类基于系统发育关系的分类方式基于被子植物的进化关系。
通过对植物的DNA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确定不同被子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根据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的结构和分支,可以将被子植物分为多个类群,如:•原始被子植物类群:包括草药性植物群、草本植物龙舌兰、梅花草、四照花等等。
被子植物(Angiospermae)一、被子植物的共同特征1.有多种不同形态﹐包括乔木﹑灌木﹑藤木﹑草木﹔一年生﹑二年生及多年生。
2.根﹑茎﹑叶发展完善﹐且能适应不同环境。
例如:水中﹑沙漠及盐碱地。
3.有真正的花。
花由花被(花萼及花冠)﹑雄蕊群及雌蕊群组成﹐花单性或双性。
4.胚珠包裹在子房内而非裸露在外。
5.传花方式多样化﹐可利用虫﹑鸟﹑水及风等媒介。
6.繁殖过程出现双受精现象﹐形成胚胎和胚乳。
7.受精后﹐胚珠形成种子﹐子房继续发育形成果实﹐有助保护和散播种子。
二、被子植物的基本分类被子植物门可以分为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和双子叶植物(木兰纲),分类依据主要如下表所示:(一)木兰纲木兰亚纲:木兰目Magnoliales木本。
花单生或为聚伞花序,花托显着,花常两性,花部螺旋状排列至轮状排列;花被多为3基数;雄蕊6至多数,偶3;心皮离生,多数至1个。
胚乳丰富,胚小。
花粉单孔,无孔或双孔。
本目包含木兰科(Magnoli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等10科。
木兰科Magnoliaceae花程序:*P6-15A∞G∞木本。
常绿或落叶乔、灌木。
单叶互生,全缘或浅裂,叶脉羽状,有叶柄;托叶大,包被幼芽,早落,在节上留有托叶环。
花大型,单生,两性,辐射对称;花被3基数,常为同被花;2至数轮;每轮3一4片,分离,覆瓦状排列,通常带肉质,有时外轮较小,呈萼片状;雄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在伸长的花托的下半部;花丝短而扁平,花药长,药2室,纵裂;雌蕊多数,稀少数,分离,螺旋状排列于伸长花托的上半部。
聚合蓇葖果球状或穗果状,,稀为带翅的坚果。
种子胚极小,藏于丰富油质的胚乳中。
成熟时常悬挂在由珠柄部分的螺纹导管展开而形成的细丝上。
胡椒目Piperales草本或木本。
茎内维管束分散,似单子叶植物。
单叶全缘,有油细胞,常含辛辣味,有托叶。
花小,无花被,生于苞腋,密集成穗状花序;雄芯1—10;心皮分离或结合;种子有胚乳,胚小。
被子植物Angiospermae一、被子植物的特征1. 习性多样化,有乔木、灌木、藤本、草本2. 木质部常具导管和管胞,稀无导管,韧皮部具筛管和伴胞。
3. 单叶或复叶,网状脉或平行脉。
4. 具典型花,雌蕊由一至多数心皮构成,胚珠生于子房中。
5. 双受精现象。
6. 种子有胚乳或无,子叶2或1。
二、被子植物的起源1. 起源时间两个观点:(1)古生代起源说(2)白垩纪(或晚侏罗纪)起源说2. 起源于何种植物?两个学说:(1)真花说(Euanthium Theory)认为两性花原始,单性花是由两性花演变来的。
(2)假花说(Pseudo-anthium Theory)认为单性花原始,两性花是由单性花演变来的。
3. 起源的地点两个观点:(1)高纬度起源说——北极或南极起源(2)中、低纬度起源说——热带或亚热带起源三、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26条原则四、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1. 恩格勒分类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 Engler)和帕兰特(Prantl)于189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发表,是分类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2. 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 Hutchinson)于1926年在《有花植物科志》一书中提出,1973年做了修改。
3. 塔赫他间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54年公布4. 克郎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58年发表五、被子植物的分类(主要按哈钦松系统)根据子叶的数目,被子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大类,其主要区别如下表所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区别表附: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双子叶植物Dicotyledones344科,约20万种。
我国204科,约2万种,木本植物约8000种。
木兰科Magnoliaceae一、特征:(1)习性:乔木或灌木,落叶或常绿;(2)叶:单叶互生,全缘;托叶大,包被顶芽,脱落后于枝上留有环状托叶痕。
(3)花:大,单生,两性,稀单性,萼片和花瓣常相似,排成数轮,覆瓦状,花托柱状,下部着生萼片和花瓣(统称为花被),依次向上为雄蕊群和雌蕊群。
被子植物Angiospermae一、被子植物的特征1. 习性多样化,有乔木、灌木、藤本、草本2. 木质部常具导管和管胞,稀无导管,韧皮部具筛管和伴胞。
3. 单叶或复叶,网状脉或平行脉。
4. 具典型花,雌蕊由一至多数心皮构成,胚珠生于子房中。
5. 双受精现象。
6. 种子有胚乳或无,子叶2或1。
二、被子植物的起源1. 起源时间两个观点:(1)古生代起源说(2)白垩纪(或晚侏罗纪)起源说2. 起源于何种植物?两个学说:(1)真花说(Euanthium Theory)认为两性花原始,单性花是由两性花演变来的。
(2)假花说(Pseudo-anthium Theory)认为单性花原始,两性花是由单性花演变来的。
3. 起源的地点两个观点:(1)高纬度起源说——北极或南极起源(2)中、低纬度起源说——热带或亚热带起源三、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26条原则四、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1. 恩格勒分类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 Engler)和帕兰特(Prantl)于189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发表,是分类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2. 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 Hutchinson)于1926年在《有花植物科志》一书中提出,1973年做了修改。
3. 塔赫他间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54年公布4. 克郎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58年发表五、被子植物的分类(主要按哈钦松系统)根据子叶的数目,被子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大类,其主要区别如下表所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区别表附: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双子叶植物Dicotyledones344科,约20万种。
我国204科,约2万种,木本植物约8000种。
木兰科Magnoliaceae一、特征:(1)习性:乔木或灌木,落叶或常绿;(2)叶:单叶互生,全缘;托叶大,包被顶芽,脱落后于枝上留有环状托叶痕。
(3)花:大,单生,两性,稀单性,萼片和花瓣常相似,排成数轮,覆瓦状,花托柱状,下部着生萼片和花瓣(统称为花被),依次向上为雄蕊群和雌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