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俄国的改革教案【统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2
第2课俄国的改革【课程标准】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知道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
认识两次改革的联系,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两次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改革在对俄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两次改革的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精神。
重点: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
难点:评价两次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设问:这座雕像塑造的青铜骑士是谁?学生回答: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彼得大帝。
教师: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俄罗斯总统普京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作出了什么重大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学习《俄国的改革》。
●探究新知学生:齐读导言,整体感知本课内容。
1.彼得一世的改革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归纳俄国发展的历程。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俄国发展历程的简图,鼓励创新。
出示:老师设计的简图展示:学生的设计图并进行点评。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对俄国发展历程的归纳,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过渡:沙皇俄国形成后,在其发展道路上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18世纪初,为使俄国强大起来,彼得一世效法西欧,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设问:阅读P6相关史事,及第二、三段正文,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
学生:阅读后思考归纳,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出示:①沙俄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②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俄国的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主要的内容及意义;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简化、概括史实的能力,用辨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
【教学难点】1861年改革对农民的掠夺性和历史进步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大家是否还记得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世界上有哪些资本主义国家?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英、美、法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
那同学们是否知道,作为当今世界面积最庞大的俄国,它又是如何发展壮大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国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一)彼得一世改革(学生看课本,独立思考:改革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背景(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公国统一俄国;(2)伊凡四世称沙皇,强化沙皇的专制权力;(3)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
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阅读课本《相关史事》,了解农奴制下农奴的悲惨命运)2.时间:18世纪初3.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请同学看课本《人物扫描》,使学生对彼得一世有进一步了解。
)4.改革的内容(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2)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3)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4)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家,开办学校,创办报纸;(5)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明确: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是军事和经济两方面。
)5.彼得一世改革意义(1)通过改革,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地外扩张准备了条件(新首都:圣彼得堡)。
教学设计教材:《世界历史》(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单元: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课题: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教学分析1. 俄国的改革是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2课内容。
彼得一世的改革强化了农奴制,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俄国的改革是资本主义扩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本课以时间为线索,对俄国早期历史、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进行串联。
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板块对俄国的两次改革进行全面解读。
3.17世纪以后,西欧一些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的式,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而俄国却盛行农奴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为改变封闭落后的局面,沙皇统治下的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彼得一世的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
一方面,两场改革前后相继,共同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国力的增强。
另一方面,两者性质又完全不同,彼得一世的改革是沙皇专制王朝推行的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虽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化发展,但却强化了封建农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与英、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相比,俄国的改革是沙皇为了维持专制统治,自上而下开展的这使俄国的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将长期影响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道俄罗斯统一的基本过程,了解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内容、性质及影响;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2.通过观察“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形成对俄国历史的时空知;通过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史料列举与分析,树立史料实证的史学观念,培养阅读、解析史料的史学能力;通过情景设置的方式,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影响能够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形成科学的历史评价能力。
第二课俄国的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观看视频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探究彼得一世改革及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俄国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俄国的社会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和影响;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导入:师:在上课之前呢,我们来猜一个谜语,请看大屏幕生:圣彼得堡师:圣彼得堡承载着厚重的俄国的发展历程,从他经历了建都,经历了解放农奴,经历了十月革命还在二战中经历了艰苦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这个城市经历了繁华与创伤,承载着进步与发展。
老师先带领大家领略一下这座极具历史价值的城市。
(播放视频)师:在圣彼得堡建成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普京总统说:“他此生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彼得大帝对俄国有什么样的贡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俄国的改革。
授新一、彼得一世改革师:要了解俄国的改革我们首先来了解俄国历史发展的历程,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个自然段,完成时间轴?生:(自主学习一分钟)回答问题,完成时间轴师:伊凡四世即位后,俄国就进入了沙皇专制统治阶段,在沙皇的统治下,俄国的发展情况怎样呢,我们来学习第一部分彼得一世改革。
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学习,改革之因,改革之策,改革之果,改革之思。
师: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俄国社会状况是怎样的?(改革之因)生: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
师:农奴的生活境遇是怎样的呢?生:根据材料能看到农奴政治上没有自由,经济上生活穷困。
师:俄国的落后体现在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彼得一世决心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生:富国强兵师:为了实现强兵富国,彼得一世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呢?生:阅读材料师:彼得一世以个人的身份到西欧留学,他看到了西欧的强大,回国后,彼得做了一个惊人举动。
《俄国的改革》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二、教学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内容;1861年改革的时间、人物、内容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归纳彼得一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背景,列举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重点、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俄国原是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出现于9世纪。
近代俄国是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到19世纪中期,俄国为什么要废除农奴制,农奴制是如何废除的,对俄国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2.讲授新课(1)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内容;1861年改革的时间、人物、内容等基本史实师首先讲述俄国的发展历程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1)阅读教材,说出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目的:加强封建专制,摆脱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时间: 18世纪初【合作探究】1.(2)列举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并分析概括其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表格梳理历史问题,直观明了。
影响:积极:促进了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
消极: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合作探究】2.(1)阅读教材,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教师总结。
内忧:●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奴暴动频繁。
外患: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合作探究】2.(2)列举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并分析概括其影响。
学生回答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师指出从这两条内容中得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师出示:1861年俄国改革成效,从而让学生分析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俄国历史上重要的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
这次改革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1861年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俄国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理解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学生应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改革的意义与局限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186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解改革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86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教学难点:改革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改革的意义与局限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案例分析法:分析改革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深入理解改革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次改革。
提问:“你们认为这次改革对俄国历史有何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1861年改革的背景,如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社会矛盾的加剧等。
展示改革的内容,如农奴获得自由、土地制度改革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改革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教师提问:“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矛盾?如何解决?”4.巩固(10分钟)学生总结改革的影响,如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等。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严重的农奴制危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沙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亚历山大改革的主要内容、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改革、改革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认识改革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改革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来深入了解俄国改革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掌握亚历山大改革和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改革内容,认识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理解改革过程中的复杂性。
四. 教学重难点1.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及其原因。
2.亚历山大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3.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改革特点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史料分析法:分析反映俄国改革的史料,深入了解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改革的意义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图片等。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农奴制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引出本课的课题《俄国的改革》。
2.呈现(10分钟)展示史料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农奴制危机的表现,如农民生活困苦、起义频发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改革的主要内容,如解放农奴、推行地方自治等。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俄国的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沙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本课将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这些改革措施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使他们认识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历史中的一些重要改革,如中国的戊戌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等。
他们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但对于俄国的改革及其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新的历史现象,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19世纪中期的社会危机,掌握农奴制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改革的认同感,使他们认识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 教学重难点1.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改革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历史视频等方式,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分组名单。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和视频,为学生展示19世纪中期俄国的社会危机,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农奴制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改革的具体措施。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改革措施的作用及其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改革的作用及其影响。
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了解16—19世纪俄国在欧洲、亚洲扩张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对复杂的史事进行简化、概括的能力,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俄国的改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俄国两次改革的性质,认识两次改革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认清俄国的改革的局限性,即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感知这两次改革使俄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成为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探究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学会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以上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学生回答: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教师引导:照片上的两位沙皇为俄国的强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彼得一世改革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奠定了基础。
他们试图通过改革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第2课《俄国的改革》。
二、新课讲授(一)彼得一世改革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然后谈谈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学生回答: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统一了俄国,进入沙皇专制时代;17世纪,俄国沙皇专制在政治、经济及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一些国家。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找出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性质及内容。
学生回答:(1)目的: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内容:①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③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④教育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⑤社会生活上,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的主要史实,理解俄国进行两次改革的必要性和产生的影响。
本课位于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属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
了解彼得一世改革带有资产阶级性质,是俄国近代化的开端;了解废除农奴制的必然性和其遗留的消极影响。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说出俄国建立,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2.通过合作探究,列举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3.通过师生探讨,说出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局限。
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是各国富强的必经之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彼得一世改革主要内容。
2.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1.彼得一世改革主要内容。
2.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 同学们在学习本课的知识以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谜面是:“战胜对方你就可以得到他的房子。
”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里哟!学生:圣彼得堡。
展示图片《普京总统》与《彼得一世》教师: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著名城市,在这座历史名城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彼得大帝,为什么普京总统如此崇拜彼得大帝呢?他是谁?他有哪些突出的成就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第2课《俄国的改革》,揭晓答案吧。
(设计意图)教师先以谜语形式引出圣彼得堡,然后再由圣彼得堡引出彼得大帝,通过俄罗斯总统普京最敬佩的人的形式,将课程内容故事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俄国的改革”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第二课《俄国的改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历史意义;通过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学科素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百年前,三十一岁的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之滨建起一个全新的城市,命名为圣彼得堡。
从此,俄国获得了一个连接西方的出海口,也4.读教材说一说:P7“人物扫描”体现了彼得一世怎样的精神品质?提示: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勇于实践的践行精神;虚心好学的态度等。
目标导学二: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和影响1.材料展示“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240多个手工工场,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
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
设问:材料反映了彼得一世在经济上改革有何影响?改革是否触及农奴制的基础?讨论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提示: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彼得一世的改革不仅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反而使农奴制进一步加强。
总结: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改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5—18世纪俄罗斯疆域的扩张图》和《兴建新都圣彼得堡》,说说改革的影响。
提示: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3.展示图文材料材料展示:1698年某天,彼得一世从国外归来,领主们纷纷前来祝贺。
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等史事,初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彼得一世改革、废除农奴制。
两部分内容的关系比较密切。
17世纪以后,西欧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但俄国仍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俄国沙皇彼得一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它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
19世纪以后,西欧国家的发展速度加快,但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俄国废农奴制。
三、教学目标1.了解俄国发展历程,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到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俄国近代化历程的开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了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时间、人物、内容等基本史事,并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看待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认识到落后的制度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中唯一的画像是彼得大帝,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教师引导:彼得大帝是谁?他对俄国有着怎样重大的贡献?(二)新课讲授1.彼得一世改革(1)俄国发展历程:【自主学习】结合视频与教材,梳理俄国的发展历程。
(2)改革背景:【问题探究】结合材料,思考彼得一世进行改革的原因。
材料:17世纪的荷兰人几乎控制了全世界的海洋贸易,相对宽容自由的环境使国家充满活力。
……英国在17世纪里完成了政治变革,君主立宪制初步建立……法国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带领下,在17世纪中叶成为欧陆首强。
……而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农业和手工工厂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丰富的史料和详细的论述,展示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及改革给俄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俄国历史的重要窗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改革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改革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交织。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改革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深入理解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改革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俄国农奴制改革前的社会景象,引导学生了解改革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改革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改革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史料,分析改革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总结:在反抗蒙古人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到16世纪初统一了俄国。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这件事在俄国的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从此莫斯科公国发展为沙皇俄国。
2.彼得一世改革(1689年)教师在ppt上展示彼得一世改革背景、内容和意义的史料,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史料,结合教材P6——P7,得出彼得一世改革背景内容和意义。
(1)背景史料1当时,俄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
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
直至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
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徭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
(2)内容史料2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俄国沙史料2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欧国家经济比较。
国别人均收入(卢布)铁产量(万吨)铁路长度(公里)制度俄国7129(1860年)1 600(1860年)封建农奴制英国323225(1850年)14 603资本主义法国150 9 160资本主义史料 3 英法联军与俄军在克里木半岛的激战。
(2)内容学生自行阅读教材P8内容,找出1861年改史料2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欧国家经济比较。
国别人均收入(卢布)铁产量(万吨)铁路长度(公里)制度俄国7129(1860年)1 600(1860年)封建农奴制英国323225(1850年)14 603资本主义法国150 9 160资本主义史料3 英法联军与俄军在克里木半岛的激战。
2.学生阅读教材,找出1861年改革内容。
教的活动4 小结1.教师出示俄国两次改革表格,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填写,进行知识点巩固记忆。
6.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标要求】知道俄国1861年改革的史实,初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俄国的改革》主要讲述了俄国历史上两次重要的改革: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和1905年的俄国革命。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俄国的历史背景,对改革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具体的改革过程和影响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改革的影响评价存在一定的疑问,需要通过讨论和思考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1905年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解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树立积极向上的改革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1905年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教学难点: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改革的影响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体验;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资料等,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教材、论文、报道等,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奴制的残酷现实,激发学生对改革的热情。
2.呈现(10分钟)介绍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