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第四讲
- 格式:ppt
- 大小:545.00 KB
- 文档页数:14
形势与政策第四讲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各国利益交融,宏观经济政策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形势与政策第四讲中,我们学习了国际经济形势及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了解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政策工具和调控措施等。
本文将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国际经济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际经济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2016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过剩,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大,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然而,在风险和挑战之中也存在机遇。
当前中国经济外部环境趋势向好,全球经济预计有所回升,对华出口也将出现企稳回升的趋势,有利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政策工具和调控措施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是稳健中性,即保持中等速度和合理幅度的经济增长,防止经济过热或者过冷,维护了国家的总体经济平衡。
并在稳健中性中达到调节结构、防范风险的效果。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是利率和信贷,在经济下行期间,中央银行可以采取降低政策利率、降低存准率等方式来扩大流动性,增加信贷投放,促进经济增长。
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减税、增加政府投资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下行期间,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支出来扩大总需求,减轻经济下行压力。
3.产业政策: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向特定产业提供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4.区域政策:区域政策通过向重点地区和行业提供财政和产业支持来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可以通过“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措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一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措施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具体包括:1.结果评估:对政策效果通过正式的数据分析和监测来评估。
第四讲产业内贸易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认为,从当代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他通过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的特点和原因,继格鲁贝尔之后,格雷、戴维斯、克鲁格曼和兰卡斯特等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使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丰富。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产品,比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又同时从日本、德国、韩国进口大量汽车。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有:①从静态出发分析;②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③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④考虑需求情况。
显然,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与传统的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 i= 1-(Xi-Mi)/(Xi+Mi)式中,Ai为一国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 为该国i产品的进口额。
由式(4—1)可知:Ai在0~1之间变动,Ai愈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Ai愈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第三讲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上篇经济法的价值一、法律价值的解释法律价值是法学领域最为古老的命题之一。
美国著名法学家庞德指出,“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期,无论在古代和近代世界里,对价值准则的论证、批判或合乎逻辑的适用,都曾经是法学家们的主要活动。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55页。
)(一)价值的含义讨论法律价值,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价值的含义。
应当说,自古以来,对价值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
其中,有唯心主义的解释,也有唯物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对价值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它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这个论断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意思:(1)价值这个概念的基础是人与外界事物的关系;(2)价值的核心内容是对于人们需要的满足。
从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价值的两方面性质:第一,“价值”是表示关系的范畴,它反映的是人(主体)与外界事物(客体)的关系。
外界事物既包括自然事物,也包括社会事物。
外界物不仅仅是被感知,被作用的对象,也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对象。
人们对于外界物的认识、改造,并不是只为了认识和改造,终极目的是为了利用他们,满足人们的需要。
人和客体的这种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就是价值关系。
在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外界物是价值客体。
第二,“价值”也是一个表示意义的范畴,它被用来表示外界物具有对人存在意义、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也即表示外界物对于人具有使用价值。
事物的价值性表示客体对于主体的生存、幸福和发展的肯定与否定关系。
凡是对人有用、有利,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有助于实现人的目标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无价值的。
自由、正义、财富、知识等对人是有用的东西,因此成为价值的存在形态,而专制、暴力、欺诈、邪恶等则被视为无价值的东西。
(二)法律价值的含义对应于价值的含义,法律价值应具有两方面的性质:1.法律价值反映的是一种价值关系,即法律价值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法之间的需要与满足关系。
第四讲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十六七世纪以来,西方文明以突飞猛进之势,跨入了近代社会,而中国建立在农耕经济之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却备受挫折,步履蹒跚,出现了迟滞状态。
从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的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顺利产生。
与西欧社会相比许多到西欧中世纪末期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却早就出现了。
且不说中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繁荣于汉唐宋元明清的各个时期,其他如土地买卖出现在战国秦汉之际,促使中国的土地财产权很不稳定,有所谓“千年田,八百主”(《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
迄于宋元明清,土地买卖更加频繁,出现了“一田二主”、“一田三主”的现象,有的连佃农也分享有部分的土地所有权,并在法律条文上有所规定。
再如中国的农民较早就有相对的离土自由,中国历史上多次的流民之波,从北到南的大迁徙,促进了南方和周边地区的迅速开发。
即使是缺乏生产资料的佃农阶层,也并非完全被地主束缚在土地上,他们有退佃、迁移的自由。
作为经济剥削的地租形态,也是劳役、实物与货币地租长期并存。
凡此种种现象,在西欧国家都是发生在封建社会开始崩溃之时,但在中国却“古已有之”。
但是,中国历史的早熟却未能促成它的成熟发展,相反地却凝重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
从西欧历史的发展来看,商品生产、城市经济、土地买卖、农民的离土自由、货币地租的出现以及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不仅要等到封建社会后期才出现,更重要的是这些现象本身就是与封建庄园制度格格不入的,它们的出现,形成巨大的冲击力量,迅速瓦解着西欧中世纪封闭式的庄园封建社会。
反观中国的情况,这些不早熟的因素,不是作为封建社会的对立而而是作为它的补充形态而出现的,这就使中国的农耕经济大大扩展了它的内涵结构,可以比较灵活从容地改变自己的表层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各种变化。
当然,在中国农耕经济内部滋长的商品经济,同样具有较活跃的“革命”性质,对自然经济有着潜在的腐蚀瓦解作用,但是这种腐蚀瓦解作用成长到一定程度,往往因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而被化解或吸收,中国封建社会里官僚、地主与富商大贾的相互转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