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 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1教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52.50 KB
- 文档页数:3
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九册第52页例3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教学重难点: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计算题):0.52+0.48= 3.6+6.4= 2.5-0.5=0.17+0.33= 0.47-0.4= 1-0.75=48+52+37= 593+19+281= 176+195+324=257+245+743= 134+266+866= 39+73+27=师:同学们请看黑板,你能迅速解答出这几道题来吗?下面请同学们口算黑板上的各题,看谁算得既快又对。
(指名回答)在回答整数加法时,你是怎么算的?引出学生说出加法的运算律。
指名回答:(我是根据加法的运算定律来解答这几道题目的)二、创设情境揭示主题师:同学们表现的不错,回答的这么好,都是计算小能手。
老师想请大家帮小华一个忙。
你能吗?生:好的。
出示例题:小华在文具店买了下面的文具,一共用了多少元?出示实物彩笔8.9 记事本3.6元钢笔 6.4元三角尺 1.1师:你准备怎么列式?生:8.9+3.6+6.4+1.1=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你能计算吗?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同时教师走下讲台去找不同的算法)计算好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生1:8.9+3.6+6.4+1.1=12.5+6.4+1.1=18.9+1.1=20(元)师:还有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的吗?生:我的计算方法和他的不同。
师:那请你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生2:8.9+3.6+6.4+1.1=(8.9+1.1)+(3.6+6.4)=10+10=20(元)师:两种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
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九册第52页例3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教学重难点: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计算题):0.52+0.48= 3.6+6.4= 2.5-0.5=0.17+0.33= 0.47-0.4= 1-0.75=48+52+37= 593+19+281= 176+195+324=257+245+743= 134+266+866= 39+73+27=师:同学们请看黑板,你能迅速解答出这几道题来吗?下面请同学们口算黑板上的各题,看谁算得既快又对。
(指名回答)在回答整数加法时,你是怎么算的?引出学生说出加法的运算律。
指名回答:(我是根据加法的运算定律来解答这几道题目的)二、创设情境揭示主题师:同学们表现的不错,回答的这么好,都是计算小能手。
老师想请大家帮小华一个忙。
你能吗?生:好的。
出示例题:小华在文具店买了下面的文具,一共用了多少元?出示实物彩笔8.9 记事本3.6元钢笔 6.4元三角尺 1.1师:你准备怎么列式?生:8.9+3.6+6.4+1.1=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你能计算吗?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同时教师走下讲台去找不同的算法)计算好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生1:8.9+3.6+6.4+1.1=12.5+6.4+1.1=18.9+1.1=20(元)师:还有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的吗?生:我的计算方法和他的不同。
师:那请你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生2:8.9+3.6+6.4+1.1=(8.9+1.1)+(3.6+6.4)=10+10=20(元)师:两种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的推广》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是《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二、教学目标1.知道加法运算律在推广过程中的应用;2.掌握加法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加法运算律的推广应用。
教学难点: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与数学的思维能力的拓展。
四、教具准备1.教案;2.计算器;3.黑板、白板和笔。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加法运算律》内容,让学生自主回忆扩展应用;2.提问:“如果有两个数a和b相等,那么a+b和b+a相等吗?请举例说明。
”(二)、讲解1.引入“加法运算律的推广”与(a+b)+c和a+b+c?这两种情况的联系;2.教师带着学生体验(a+b)+c和a+b+c情况下的计算,让学生对加法运算推广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实践利用生活实例(如双十一购物结账、家庭消费预算)等,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和应用加法运算推广的方法。
(四)、练习1.在黑板上出题,让学生自主练习(a+b)+c=a+b+c问题;2.课堂上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并相互交流讨论。
六、作业与总结1.课后,要求学生在文明排队的前提下,离开教室,积极参加学初(数学)和其他读本的各种阅读和学习活动;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七、教学反思加法运算律的推广是一道数学题中必须学习的知识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组织和设计,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律的推广应用,为学生打牢数学应用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5-14 《整数加法乘法运算律的推广》(新授)授课时间班级姓名评价教学内容:P76页例14及相应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十死四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整数加减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小数加减法、乘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预习2---3分钟1、温故(1)直接写出得数0.7+2.8= 3.6÷0.3= 0.4×0.05=0.6÷100= 1-0.58= 7.6÷4=(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73×4 35+78+65 102×32提问:这里的简便计算的根据是什么?整数运算中你学过哪些运算律?2、知新(1)阅读书P76页。
(2)尝试填一填。
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同样()(3)想一想: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二、课堂助学10---15分钟1、教学例14赵大伯在一块长方形菜地里(如图)种了茄子和辣椒。
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提问:求这块菜地的面积可以怎样想,你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列式计算?生列式解答。
提问:观察这里两题的运算,你能说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吗?指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也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先算一算,再观察每组的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1.2+4.8 ○ 4.8+1.28.9+3.6+6.4○8.9+(3.6+6.4)0.4 ×0.9×0.5○ 0.9×(0.4×0.5)提问:这里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发现两题有什么关系?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指出: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和乘法。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的推广》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法运算律;2.能够熟练应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将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的加法运算中。
二、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加法运算律的推广》的教科书;2.教师准备黑板、白板或者投影仪等教学工具;3.教师准备小数加法的练习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提问:大家还记得什么是加法吗?如果我要计算 3 + 5,你们会怎么做?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加法的定义和运算方法,激发学生对加法运算的兴趣。
2. 讲解加法运算律教师在黑板或者白板上写下以下式子:a +b = b + a(a + b) + c = a + (b + c)然后解释这两个式子的含义,即通常所说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并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实例,向学生阐述加法运算律的种种应用。
3. 练习运用加法运算律教师拿出一些与“交换律”或“结合律”相关的小数加法计算题,让学生们试着将其转化为符合加法运算律的形式计算。
例如:1.3 + 0.2 + 0.5 + 0.8 = 0.2 + 0.8 + 1.3 + 0.52.1 +3.4 + 1.9 = 2.1 + (3.4 + 1.9)4. 讨论加法运算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加法运算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在购物结账的时候,如果遵循加法运算律,我们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出总价。
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让他们试着用加法运算律解决。
5. 总结复习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加法运算律的概念和应用。
然后给学生们留下一些小练习题,让他们自己回顾复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们介绍和应用了加法运算律的相关知识。
通过一些小练习和问题,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加法运算律。
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需要我们适时地进行一些启发式的教学策略,比如举一些具体的生活例子,或者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或者个人讨论。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加法运算律的推广》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加法运算律的推广》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运算律的推广,即在加法运算中,加数的顺序可以交换,而不影响运算的结果。
通过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加法运算律,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他们对于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加法运算律的推广,他们可能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律的推广,即加数的顺序可以交换,而不影响运算的结果。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2.难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练习题。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加法运算律的内容。
例如:妈妈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加法运算中,加数的顺序可以交换,而不影响运算的结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加法运算律的推广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加数的顺序交换后,运算结果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456+234=?(答案不唯一)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选取部分答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整数加法、乘法运算律的推广和运用 |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整数加法、乘法运算律的基本概念。
- 学会运用整数加法、乘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教学内容1. 整数加法运算律的推广和运用- 加法运算律:加法运算律是指,对于任意整数a、b、c,有(a b) c = a (b c)和a b = b a。
- 推广:对于任意整数序列a1, a2, ..., an,它们的和可以任意改变加数的顺序,即(a1 a2 ... an) = (a2 a1 ... an) = ... = (an ... a2 a1)。
- 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加法运算律,将整数序列的和进行任意改变顺序,从而简化计算。
2. 整数乘法运算律的推广和运用- 乘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是指,对于任意整数a、b、c,有(a×b)×c = a×(b×c)和a×b = b×a。
- 推广:对于任意整数序列a1, a2, ..., an,它们的积可以任意改变因数的顺序,即(a1×a2×...×an) = (a2×a1×...×an) = ... =(an×...×a2×a1)。
- 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乘法运算律,将整数序列的积进行任意改变顺序,从而简化计算。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加法、乘法运算律的基本概念。
2. 探究- 整数加法运算律:1. 让学生观察一系列整数加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整数加法运算律。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内容: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的迁移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二、探究三、练习四、总结1、口算用卡片出示练习九的第 1 题,指名口答。
2、出示例 3 中的四种文具。
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计算出所需要的钱数吗?3、出示例 3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引导学生探索算法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指名板演。
5、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共用的钱数,请同学们比较这些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更简便些?进一步追问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你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6、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
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这里的字母 a、b、c 可以表示怎样的数?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7、完成""练一练""的第 1、2 两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8、完成练习九的第 2 题学生练习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指出: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9、完成练习九的 3~5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 4、5 题的思考过程,说出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加法运算律的推广》教材分析1、从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去理解教材。
分析、读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为它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
《加法运算律的推广》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是:知识的迁移。
2、充分利用教师参考书去分析教材、读懂教材。
教学参考书都是一些专家或优秀的教师的结晶,在上课之前认真参阅一些参考书能使我们更全面的理解教材,其实一本书代表着一些人的思想,看几本教参就是间接的和几个优秀的教师在讨论。
因此,每当上课之前我都会认真的阅读手中的参考书,在阅读完之后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总结出我认为是精华的部分,最后再传授给学生。
3、结合旧知识点去理解教材。
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
《加法运算律的推广》本节课主要是教学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这是在学生在掌握了整数加法运算律的基础上安排的,是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
次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掌握了整数加法运算律的基础上发现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而推广到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等。
因此,在教学每一节课时,不但要承前,就是要重温与新知相关的基础知识,重点分析今日新知与昨日旧知之间的联系,把教学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更好地同化或顺应新知。
总之,教师从多角度读懂教材读是理解教材的基本手段,读教材要做到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要善于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认真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用好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更好的上好一节课。
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九册第52页例3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教学重难点: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计算题):0.52+0.48= 3.6+6.4=2.5-0.5=0.17+0.33= 0.47-0.4=1-0.75=48+52+37= 593+19+281= 176+1 95+324=257+245+743= 134+266+866= 39+73+27=师:同学们请看黑板,你能迅速解答出这几道题来吗?下面请同学们口算黑板上的各题,看谁算得既快又对。
(指名回答)在回答整数加法时,你是怎么算的?引出学生说出加法的运算律。
指名回答:(我是根据加法的运算定律来解答这几道题目的)二、创设情境揭示主题师:同学们表现的不错,回答的这么好,都是计算小能手。
老师想请大家帮小华一个忙。
你能吗?生:好的。
出示例题:小华在文具店买了下面的文具,一共用了多少元?出示实物彩笔8.9 记事本 3.6元钢笔 6.4元三角尺 1.1师:你准备怎么列式?生:8.9+3.6+6.4+1.1=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你能计算吗?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同时教师走下讲台去找不同的算法)计算好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生1:8.9+3.6+6.4+1.1=12.5+6.4+1.1=18.9+1.1=20(元)师:还有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的吗?生:我的计算方法和他的不同。
师:那请你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生2:8.9+3.6+6.4+1.1=(8.9+1.1)+(3.6+6.4)=10+10=20(元)师:两种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