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速度的测量与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15
第三节测平均速度要点精讲一、平均速度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s Vt =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 =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5.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相关链接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与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时间段内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应哪段时间内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不指明对应的过程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典型分析1.“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答案】D【解析】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兔子和乌龟的平均速度相等;因此ABC说法正确;D的说法错误。
2.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拉开帷幕。
同在N城工作的小王和小林结伴自己开车一起去看世博会。
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某一十字路口等红、绿灯后再次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
如何在初中物理中计算物体的速度?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计算物体的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理解并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对于我们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有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速度。
速度简单来说,就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如果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越长,那它的速度就越快;反之,如果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越短,速度就越慢。
那速度是咋计算的呢?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路程 ÷时间。
用字母来表示就是:v = s ÷ t ,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骑自行车,在 2 小时内骑了 20 千米,那他骑车的速度是多少呢?咱们就用路程 20 千米除以时间 2 小时,得到速度v = 20 ÷ 2 = 10 千米/小时。
这就意味着这个小朋友平均每小时能骑 10 千米。
再举个例子,一辆汽车在 30 分钟内行驶了 30 千米,那这时候因为时间的单位是分钟,咱们得先把它换算成小时,30 分钟等于 05 小时。
然后计算速度,v = 30 ÷ 05 = 60 千米/小时,说明这辆汽车的速度是60 千米/小时。
在计算速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单位的统一。
路程的单位常见的有千米、米,时间的单位常见的有小时、分钟、秒。
如果路程的单位是千米,时间的单位是小时,那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小时;如果路程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那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
有时候,题目可能不会直接告诉咱们路程和时间,而是通过一些其他的条件来让咱们间接计算。
比如说,告诉咱们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 5 米/秒,运动了 10 秒钟,那路程是多少呢?这时候咱们就可以用公式 s = v × t ,也就是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所以路程 s= 5 × 10 = 50 米。
还有的时候,会告诉咱们一个物体通过两段路程的速度和时间,让咱们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这时候可不能简单地把两个速度加起来除以2 。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探究一、引言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物质的运动、能量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初中阶段,学生初步接触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探究,测量速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篇教案将介绍一种针对初中学生的测量速度的实验探究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相关数据处理。
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明确速度的测量方法,并培养他们正确运用工具及进行实验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实验原理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
其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2. 实验装置:本实验采用直线型导轨、小车和计时器作为主要实验装置。
在导轨上标出等距离的刻度线,用来测量小车的位移。
3. 实验操作:小车从导轨的起点释放,经过一段距离后到达终点。
通过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内到达的刻度线位置,可以计算出小车在不同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和速度。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直线型导轨固定在平稳的桌面上,将小车沿导轨放置好,并保证导轨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计时器准备就绪。
2. 实验操作:将小车放置于导轨的起点,并启动计时器,记录小车经过的刻度线位置以及对应的时间。
3. 数据记录:根据不同时间间隔内小车所达到的刻度线位置,可以计算出小车的位移和速度。
将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标明对应的时间。
4. 数据处理:根据所测定的位移和时间数据,计算小车在不同时间间隔内的速度,并进行图示。
五、实验数据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小车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
1.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速度-时间变化曲线,通过观察曲线的趋势,学生可以得出速度与时间成正相关的结论。
2. 速度和位移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速度-位移变化曲线,学生可以根据曲线的形状,分析出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初中物理有关速度的计算物理速度的计算方法是初中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关于速度计算的详细解析,包括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方法和相关例题。
一、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用物理符号v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二、速度的计算方法1.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指物体在时间区间内所做位移平均值与时间间隔之比,用公式表示为:v=Δs/Δt其中,v表示平均速度(m/s),Δs表示位移(m),Δt表示时间(s)。
2.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瞬时速度指物体在其中一瞬间的速度,用公式表示为:v = ds / dt其中,v表示瞬时速度(m/s),ds表示物体在很小时间间隔dt内所运动的位移。
三、速度计算的常见例题1.例题一:小明用自行车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向东骑行2小时后又向北骑行3小时,求小明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移和平均速度。
解答:位移∆s由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个位移组成。
先计算水平方向的位移:∆s₁ = v₁ * t₁ = 20 km/h * 2 h = 40 km再计算垂直方向的位移:∆s₂ = v₂ * t₂ = 0 km/h * 3 h = 0 km所以总位移为:∆s = √( ∆s₁² + ∆s₂² ) = √( 40² + 0² ) = 40 km平均速度为:v = ∆s / ∆t = 40 km / 5 h = 8 km/h2.例题二:小刚用汽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以边长为2千米的正方形运动,求小刚行驶过程中的瞬时速度。
解答:由于正方形四条边等长,所以边长为2千米的正方形的总位移为:∆s = 4 * 2 km = 8 km小刚行驶过程中的时间为:∆t = ∆s / v = 8 km / (80 km/h) = 0.1 h = 6 min所以小刚每6分钟瞬时速度为80 km/h。
四、总结速度是物理学中关于物体运动的重要概念之一、初中物理中涉及速度的计算一般包括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方法与实验一、引言测量速度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测量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我们可以准确地评估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教案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量速度的方法与实验,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二、方法一:平均速度法1.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运动的总距离,计算出其平均速度。
2. 实验步骤:a. 准备一个直线跑道,长度为已知值D。
b.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取一个小球作为实验对象。
c. 学生将小球从跑道的起点处释放,并用计时器记录小球经过终点所用的时间t。
d. 根据已知距离D和所用时间t,计算出小球的平均速度v。
3. 实验记录表格:| 小组编号 | 已知距离D (m) | 所用时间t (s) | 计算出的平均速度v (m/s) ||----------|--------------|---------------|------------------|| 1 | | | || 2 | | | || ... | | | |4. 实验结果分析:a. 学生们可根据实验记录表计算出各组小球的平均速度。
b. 学生们应该发现,小球在相同距离下,所用时间越短,其平均速度越大。
5. 实验讨论:a. 学生们可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例如计时不准确、摩擦力等。
b. 学生们可探讨如何改进实验方法,以提高测量速度的准确性。
三、方法二:瞬时速度法1.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在某一瞬间的位置变化,计算出其瞬时速度。
2. 实验步骤:a. 准备一条直线跑道,长度为已知值D,并在跑道上规定几个测量点。
b. 让学生选择一个测量点,并在该测量点上放置一个光电门。
c. 将小球从跑道的起点处释放,并保持其运动方向通过测量点的光电门。
d. 光电门将记录下小球通过的时间点,学生们可将这一时间记录下来。
e. 将小球放置在其他测量点上重复上述步骤,记录下不同测量点的时间点。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的实验探究一、引言物理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通过实验探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本教案旨在教授初中物理中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的实验探究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背景知识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3. 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4.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末速度-初速度)÷时间。
三、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如何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并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四、实验材料1. 玻璃管(长度约50厘米,直径约2厘米)。
2. 滚珠。
3. 直尺。
4. 秒表。
五、实验步骤1. 用直尺测量玻璃管的长度,并记录。
2. 在玻璃管上选择一个固定的起点和终点,将滚珠从起点处释放。
3. 使用秒表计时,记录滚珠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
4. 根据记录的时间计算滚珠的速度,使用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进行计算。
5. 测试加速度时,同样选择一个起点和终点,但这次要在一段时间内观察滚珠的速度变化,而不是单纯地测量滚珠到达终点的时间。
6. 计算加速度,使用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末速度-初速度)÷时间)进行计算。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速度的测量结果应为正值,表示滚珠从起点到终点的正向运动。
如果结果为负值,则说明滚珠发生了反向运动。
2. 加速度的测量结果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值。
正值表示滚珠的速度在增加,负值表示滚珠的速度在减小,零值表示滚珠的速度保持不变。
七、讨论与思考1. 如果玻璃管的长度增加,滚珠的速度和加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可以尝试用不同长度的玻璃管进行实验,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
2. 学生还可以尝试改变滚珠的质量,观察速度和加速度是否受到影响,并解释现象的原因。
八、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学生掌握了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的实验方法,并了解到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初中阶段的速度计算在物理学中,速度和速率是两个经常会被混淆的概念,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习物理的学生中。
本文将探讨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并介绍初中阶段常见的速度计算方法。
速度与速率的区别速度和速率在物理学中有着不同的定义。
速度通常指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v = \\frac{d}{t}$,其中v表示速度,d表示距离,t表示时间。
速度是一个矢量量,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因此速度有正负之分,负值表示反方向运动。
而速率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不考虑方向,是一个标量量。
速率无论物体运动的方向如何,都是正值。
速率的计算公式与速度相同,但速率只考虑距离而不关心方向。
速度与速率的联系速度和速率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某些情况下,速度和速率是相等的,比如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和速率相等;而在另一些情况下,速度和速率会不相等,比如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和速率就会有所不同。
在物理学中,速度和速率的概念是相互联系的,通过速度和速率的计算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初中阶段的速度计算初中阶段学习物理时,速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平均速度计算: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计算方法为$v_{avg} = \\frac{\\Delta d}{\\Delta t}$,其中v avg为平均速度,$\\Delta d$为距离的变化量,$\\Delta t$为时间的变化量。
2.瞬时速度计算:瞬时速度是指在某一瞬间物体的速度,可以通过速度的导数来计算,即$v = \\lim_{\\Delta t \\to 0} \\frac{\\Delta d}{\\Delta t}$。
3.相对速度计算:当两个物体之间相对运动时,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
相对速度的计算方法是两个物体的速度相减,即$v_{\\text{相对}} = v_{1} - v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