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说课共4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79 MB
- 文档页数:42
《经济学基础》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经济学基础》。
我将从课程定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时分配、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分析、课程考核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定位与作用本门课程教材是21世纪高职高专院校规划教材,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第一版。
本门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实用性、学术观点多、内容更新变动快。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和分析方法,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实际基础能力,我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2.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释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经济现象能力目标1.信息处理能力2.从专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3.合理制定计划,善于利用资源素质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理性消费2.培养强烈的资源稀缺意识3.培养关心时事政治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2.无差异曲线分析3.企业成本分析4.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5.乘数理论6.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7.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8.经济周期理论教学难点1.规模收益和范围经济2.市场结构3.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4.核算国民收入5.失业和通货膨胀6.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四、学时分配五、学情分析本课程主要针对连锁经营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学生开设,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微积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知识。
把学生知识结构分为: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么知。
六、教法学法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三)讨论研究——深化概念(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六)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学法1.加强实践。
经济学基础说课稿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经济学基础》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经济学基础》。
我将从课程定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时分配、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分析、课程考核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定位与作用本门课程教材是21世纪高职高专院校规划教材,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第一版。
本门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实用性、学术观点多、内容更新变动快。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和分析方法,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实际基础能力,我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2.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释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经济现象能力目标1.信息处理能力2.从专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3.合理制定计划,善于利用资源素质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理性消费2.培养强烈的资源稀缺意识3.培养关心时事政治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2.无差异曲线分析3.企业成本分析4.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5.乘数理论6.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7.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8.经济周期理论教学难点1.规模收益和范围经济2.市场结构3.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4.核算国民收入5.失业和通货膨胀6.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四、学时分配五、学情分析本课程主要针对连锁经营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学生开设,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微积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知识。
把学生知识结构分为: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么知。
六、教法学法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三)讨论研究——深化概念(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六)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学法1.加强实践。
一、课程设置《经济学基础》是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面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开设,开课时间为第二学期,周课时2节。
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完管理学、商品知识等后学习该课程,了解并学会分析价格变动、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分类、经济政策等经济学知识,为之后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经济学意识较薄弱,数学基础不牢固,且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经济学本身课程较枯燥乏味,所以我们将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即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此方面入手,带领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常见的问题,并引入经济学,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带学生对经济学有一定兴趣和了解后,再进入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习.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带入生活实践,引导学习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生活、工作中常见的现象和问题,展现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课程资源我们教研室共有教师5名,其中中级职称3人;高级技师3人。
教师团队老、中、青结构合理,大部分教师授课及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丰富。
教室内设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亦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经济学基础》,刘日星、赵亚芬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第5次印刷。
该教材旨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培养目标,在介绍经济学基础理论时,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三个主要部分,提炼其最基础、最重要、最实用的经济学知识,引导学生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利用经济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本课程共12个项目,项目1为经济学引入,2-7为微观经济学部分,项目8-10为宏观经济学部分,最后两个项目为国际经济部分。
其中,微观经济学部分最为重要,和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授课时会联系实际生活做出相关分析,所以分配时间较多,基本上每个项目分配四课时,旨在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经济学基础理论。
经济学基础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经济学基础》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关重要。
作为经济学入门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为后续深入学习经济学相关内容奠定了基础。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认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互关系。
2. 供求关系:阐述供求法则,分析价格、数量变动的原因,以及市场均衡的形成。
3. 弹性理论:介绍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解释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4. 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在有限预算下的消费决策,探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5. 生产者行为:研究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产量、价格等决策问题。
6. 市场结构:介绍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分析市场竞争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7. 宏观经济政策:探讨政府如何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手段调控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稳定和公平。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认识到经济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2. 教学难点:(1)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2)弹性理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3)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的决策过程。
(4)不同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5)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第一章导言引导: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对个人来讲具体的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性。
1、课程结构的要求2、认识理解现实经济问题和政策3、是作为一名合格管理者的需耍、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的需耍。
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资源的稀缺性: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
因此,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稀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于可能性1、分清欲望的轻重缓急,使效用达到最大化2、弄清满足欲望需要付出的资源是多少,即代价大小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出的代价联系起来的权衡比较。
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朿条件下,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
三、资源配置配置就是选择,即如何根据现有资源和人们的需要,决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并寻找适当的分配方式。
通过选择,人们试图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2、怎样生产3、为谁生产4、经济增长问题5、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四、资源利用1、如何实现充分就业2、如何实现经济增长3、如何保持物价稳定五、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1、自然经济: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包括封建庄园生产、分配和消费大部分产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村落的生活。
2、计划经济: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和管理rti政府负责,全社会像一个大工厂,成千上万个国有企业只是其屮一个工段、一个车间。
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政府,政府依靠强制力、所有权,也依靠自身掌握的信息作决策。
3、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
基本特征:产权明晰、生产自主、价格调节4、混合经济: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白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经济学基础》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适用专业:经济学系各专业规定学时: 60 学时开课学期:一年级下学期任课教师:经济学课程组第一讲学时2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明确什么是经济学,了解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经济学十大原理,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与运用,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含义与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经济学一、经济学的定义导入案例1—1:关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的重要性水,一个沉重的话题。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00吨,为全球人均拥有量的1/4。
城市贫水状况更为严峻: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380座城市缺水,128座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城市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此损失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缺口也越来越大。
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年缺水量将达200亿立方米。
几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在进入21世纪时都将面临水危机。
素有"东方水都"之称的上海,三面临水,头上还顶着"一盆"太湖水,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可近些年由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一些河段受污染,导致该城市水厂取水口"节节败退"。
每到枯水季节,太湖流入黄浦江的水减少,加上受潮水顶托,黄浦江下游的污水和东海咸潮上溯,造成向江浙两省"借水"吃的窘境。
导入案例1—2 《南柯一梦西》——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选择性的关系终日奔忙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天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使人心理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问题1:空气、水、食物、钻石任你选择你最喜欢哪样?分析:据说,人如果3分钟不呼吸就会憋死,3天不喝水会渴死,7天不吃饭会饿死,对于人的生存来讲,空气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水和食物,没有钻石照样能好好活着。
重庆工程学院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课程代码:任课教师:授课班级:_______授课时间:重庆工程学院教案第三节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均衡产量(Equilibrium Quantity )均衡价格下的产量(交易量),也称均衡交易量。
图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 超额需求和超额供给·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供给不变,需求变动 -D 上升=> P 上升;Q 上升-D 下降=> P 下降;Q 下降-需求增加对均衡的影响-需求减少对均衡的影响 ·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需求不变,供给变动 -S 上升=> P 下降;Q 上升 -S 下降=> P 上升;Q 下降-供给增加对均衡的影响 -供给减少对均衡的影响 30·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供给、需求同时变动?S ↑+ D ↑=> Q ↑ ; P ? ?S ↓+ D ↓=> Q ↓ ; P ? ?S ↑+ D ↓=> P ↓ ; Q ? ?S ↓+ D ↑=> P ↑ ; Q ?-均衡价格-供给、需求同时增加对均衡的影响(1)-均衡价格-供给、需求同时增加对均衡的影响(2)-均衡价格-供给、需求同时增加对均衡的影响(3)-均衡价格-供给、需求同时增加对均衡的影响(综合)-均衡价格-供给、需求同时减少对均衡的影响-均衡价格-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对均衡的影响 -均衡价格-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对均衡的影响-供给、需求同时变动助记图·供求规律 -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需求均呈同方向变动;-均衡价格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而均衡产量与供给呈同方向变动。
45SDP EQEO Q P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E 0Q 1Q 0D 0P 0S D 1P 1E 1OQP 需求增加对均衡的影响↘↗↗ ↗ ↗ SQPD重庆工程学院教案重庆工程学院教案重庆工程学院教案《经济价值的来源及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