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常规
- 格式:docx
- 大小:41.64 KB
- 文档页数:7
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常规
1、动静脉内瘘手术后肢体会肿胀疼痛,有时伤口会有小量渗血这都是正常的。
如果渗血量大,要通知医生处理.当天要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注意血管杂音情况.
2、抬高患侧肢体可增加回流,减轻肿胀。
3、禁止在手术侧肢体测血压及静脉穿刺.
4、禁止在瘘口的腋下测体温。
5、禁止患者穿紧袖口上衣。
6、禁止患者用内瘘侧肢体持重及其他用力的活动。
直立时内瘘侧肢体可自然弯曲放到腹部,平卧时内瘘侧肢体放到身体侧面,可在手掌下垫一个枕头,使手部高于上臂,不要长时间下垂。
7、禁止患者手术侧卧位.
8、嘱患者睡眠时不要将手术侧肢置于身体或头部下面。
9、禁止内瘘侧肢体吊绷带,避免磕碰手术部位。
10、手术侧肢体注意保暖。
11、注意维持患者足够的血容量,在脱水量大、腹泻、低血压、高热时,注意内瘘是否通畅。
12、遵医嘱常规给患者皮下注射小分子肝素。
13、检查内瘘是否通畅,如感觉不到血管阵颤或听不到血管杂音应立即通知主刀医生。
14、术后2-3天换药一次,不要用绷带连续缠绕包扎,不要将胶布粘成环状。
15、一般手术后14天拆线,拆线前手指关节、腕关节禁止做剧烈运动,以防止出血,禁止伤口沾水,拆线后就可以进行功能锻炼了,手握橡胶圈,一次1分钟,每天10—2—次.。
动静脉瘘护理常规【概述】动静脉瘘是指动脉和静脉之间不经过毛细血管网形成的异常直接通道。
动静脉瘘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后天性动静脉瘘又分为创伤引起和人为手术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又称为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又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
【护理措施】执行外科和血管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动静脉内瘘的重要性和作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2.专科护理(1)认真评估患者全身和血管情况,造瘘侧肢体在1周内勿行静脉穿刺、动脉采血、留置套管针等。
(2)指导患者在内瘘成形侧肢体进行血管功能锻炼,可做用力握拳运动。
二、术后护理1.心理护理:透析治疗具有周期长、费用高、依赖性强的特点,患者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护士应给与及时的心理护理,教育患者科学的认识疾病,使其以乐观饱满的情绪配合医护人员战胜疾病。
2.体位护理:术后12~24小时患者应卧床休息,术侧肢体取伸直位,并将术肢抬高30°,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吻合口张力。
3.基础护理: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室内温度在25℃左右,尽量避免温度过低引起血管收缩、痉挛或温度过高引起出汗及烦躁不安。
4.专科护理(1)病情观察:做好生命体征监测,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情况,若渗血较少可轻压止血,压迫时始终保持血管有震颤;渗血较多时需打开伤口,结扎止血。
观察术肢肿胀情况及手指末端有无苍白、发凉、麻木等缺血症状,及时通知医生。
(2)功能锻炼:术后12小时指导患者进行握拳及腕关节运动以减轻肢体水肿。
术后第一天如伤口无感染、无渗液,每天术侧肢体可做手握皮球或橡胶圈锻炼,每天3~4次,每次3~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3)伤口换药:伤口2~3天换药一次,注意伤口有无红、肿、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感染征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注意事项:透析时穿刺部位不要固定在一处,如一处反复穿刺,可使该部位成动脉瘤样扩张。
禁止在造瘘侧肢体输液、输血或抽血等给药操作。
动静脉内瘘护理常规一.定义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最常见的血管通路、内瘘成形术指经外科手术将表浅毗动静脉作直接吻合,使静脉血管血流量增加,管壁动脉化,形成皮下动静脉内瘘。
二.症状体征症状:无体征:吻合口血管有明显的震颤或搏动、血管明显增粗、血管壁明显增厚、血管显露于皮肤表面。
三.护理问题1.疼痛与手术切口有关。
2.皮肤切口与手术有关。
3.焦虑与担心手术、工作、活动有关。
5.有出血的危险与内瘘未成熟,静脉壁薄、穿刺失败致血肿、肝素用量过大、压迫时间太短、内瘘侧肢体负重等有关。
6.有感染的危险与穿刺针污染或穿刺部位消毒不严、穿刺处皮肤破溃或感染、穿刺不当或压迫止血不当等有关。
四.护理措施术前:1.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最佳手术配合。
2.完成各项术前检查。
3.皮肤准备。
4.给予心理护理,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紧张心理。
术后:1.避免术侧肢体暴露于过热或过冷的环境,衣袖宽松,包扎松紧适度,术侧肢体勿受压,有利于肢体血液回流。
2.保持手术创面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3.注意观察手术部位有无出血等异常。
4.每天检查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监测血管震颤、血管杂音,有异常及时处理。
5.术后抬高术肢,一般略高于心脏水平,适当活动手指或轻轻握拳,促进血液回流。
第3天开始术侧手部可适当做握拳及手握橡皮握力圈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促进内瘘形成。
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也可在吻合口上方近心端,轻轻加压至内瘘血管适度扩张充盈,同时进行握拳运动,1分钟以后解除压力,然后再次加压,如此循环练习,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
6.每 3 日换药 1 次,术后约 10-14 天拆线;术后 6 周根据内瘘成熟情况可开始试用。
7.禁止在造瘘侧肢体量血压、输血、输液、采血等。
五.健康宣教1.教会病人养成判断内瘘通畅,可用手触摸吻合口静脉,若扪及震颤,则提示通畅。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每次透析前清洁内瘘手臂;析结束当天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保护内瘘侧肢体皮肤完整。
动静脉内瘘护理以及注意事项一、动静脉内瘘护理的重要性动静脉内瘘是一种常见的血管通路,主要用于治疗肾功能不全、透析等疾病。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和生命安全。
那么,如何做好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动静脉内瘘护理的具体措施1.1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动静脉内瘘处的皮肤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勤洗手,不要让汗水沾湿伤口。
每天要用清水或者消毒水擦拭伤口,然后用纱布或无菌纱布包扎伤口。
如果发现伤口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向医生汇报。
1.2 定期更换敷料动静脉内瘘处的敷料需要定期更换,以保持伤口的干燥和清洁。
一般来说,敷料需要每三天更换一次。
在更换敷料时,要注意不要用力拉扯,以免损伤动静脉内瘘。
要注意观察敷料是否有破损或者松动的情况,如有发现要及时处理。
1.3 注意饮食调理动静脉内瘘患者的饮食应该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高蛋白的食物。
还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保持排便通畅。
如果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2.1 防止血栓形成动静脉内瘘处容易形成血栓,这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止血栓的形成。
首先要保持充足的活动量,避免长时间卧床不起。
其次要按时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
最后要注意观察动静脉内瘘周围的皮肤颜色和温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2.2 避免碰撞和摩擦动静脉内瘘处的皮肤非常脆弱,容易受到碰撞和摩擦的损伤。
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伤口,避免穿紧身衣物或者进行剧烈运动。
如果需要进行剃须或者修剪指甲等操作,要注意使用无菌工具,并在操作前清洗双手和工具。
2.3 定期复查动静脉内瘘的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了解伤口的愈合情况和血流状况。
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康复进程顺利进行。
因此,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按时进行复查。
三、注意事项总结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患者要认真对待。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简称AVF)是一种在动脉和静脉之间形成的异常窦道,使血液能够直接从动脉流入静脉。
这种病情可能导致血流快速流入静脉,导致静脉扩张和压力增加。
动静脉内瘘常见于肾透析患者,因为它们可以为透析提供足够的血流。
护理动静脉内瘘需要特别的技巧和警惕,以确保瘘管的稳定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动静脉内瘘护理的注意事项和步骤。
一、保持导管通畅和干燥为了保持动静脉内瘘的正常功能,护理人员需要保持导管的通畅和干燥。
首先,每天都要检查导管周围的皮肤,确保没有渗出物或其他异常。
如发现任何异常,应及时报告给医生。
其次,要遵循导管清洁和消毒的规范操作程序。
每次使用导管前,都要用适当的解剖口溶液清洗导管周围的皮肤,并用干燥的纱布进行包扎,以保持导管的干燥。
二、定期监测瘘管的血流量和质量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还包括定期监测瘘管的血流量和质量。
血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瘘管的血液量,通常以毫升/分钟为单位。
质量则涉及到血流的速度和稳定性。
护理人员应根据需要使用适当的技术来测量瘘管的血流量,并检查血流是否均匀和稳定。
如发现血流量异常或血流不稳定,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三、控制瘘管周围的感染在进行动静脉内瘘护理时,预防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控制瘘管周围的感染,护理人员应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
在接触瘘管之前,必须正确地洗手,并戴上适当的手套。
使用消毒剂清洁瘘管周围的皮肤,并确保消毒剂完全干燥。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定期更换导管连接器和消毒装置,并注意瘘管周围是否有渗出物或红肿等感染迹象。
四、教育患者和家属除了对动静脉内瘘进行护理外,护理人员还应教育患者及其家属,使他们了解瘘管的注意事项和护理要点。
他们应该知道如何正确清洁导管周围的皮肤,如何观察并报告异常症状,如何正确使用导管连接器等。
此外,他们还应该了解保持瘘管通畅和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结论动静脉内瘘的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动静脉内瘘护理以及注意事项在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特别注意。
内瘘是为血液透析服务的,合理的护理能确保它的顺利使用。
首先,保持内瘘部位的清洁和干燥是非常重要的。
每天都要检查,看看有没有红肿、渗液或其他异常。
患者的皮肤状况直接影响内瘘的效果,所以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
其次,定期听诊内瘘的血流声也是必须的。
这可以及时发现血流是否畅通。
如果听不到“咕噜咕噜”的声音,那就得警惕,可能出现了血栓。
如果有条件,使用超声波检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定期的检查能让问题在萌芽阶段就被发现,避免后续的大麻烦。
再来,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很关键。
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增强体质。
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内瘘。
对于吸烟者,要劝他们戒烟,烟草对血管的损伤是显而易见的。
有时,心理护理也不能忽视。
内瘘患者可能因为频繁的透析而感到沮丧、焦虑。
护理人员要多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可以和他们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心声,适时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当然,在进行内瘘护理时,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也得注意。
比如,消毒剂要选择温和型的,避免对患者皮肤造成刺激。
针头的选择也要谨慎,尽量使用合适的型号,减少对内瘘的损伤。
每一步都要细心谨慎,确保安全。
在内瘘维护中,患者的自我管理同样重要。
要让患者了解内瘘的使用方法,定期回访,进行知识普及。
教会他们如何监测自己的状况,比如观察内瘘的肿胀情况,及时反馈给护理人员。
总结来说,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耐心、细致和全面的关注。
通过日常的护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内瘘的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在透析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安全和舒适。
动静脉内瘘护理以及注意事项动静脉内瘘通常是一种治疗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方法。
该瘘管连接了动脉和静脉,使血液从动脉到静脉流动。
然而,与其他血管通路相比,动静脉内瘘具有更高的风险,需要特别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一、护理动静脉内瘘1.保持动静脉内瘘通畅动静脉内瘘的最大挑战是保持瘘管开放。
如果瘘管被堵塞,就会影响血透效果。
为了保持动静脉内瘘的通畅,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瘘管的血流动态和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
2.注意瘘管周围皮肤卫生动静脉内瘘是由瘤塞膜组成的新生血管。
因此,它非常容易受到感染。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负责清洁和消毒动静脉内瘘周围的皮肤,这样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建议使用温水和无菌盐水来擦拭皮肤,禁止使用酒精等易刺激皮肤的物质。
3.注意自我保护动静脉内瘘常常出现在膝盖或手臂上,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避免在这些部位摩擦或受伤。
同时,需要提醒患者避免在动静脉内瘘处插针,以免影响血流动态或引起感染。
4.掌握血透技术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技术与一般血管通路有所不同,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相应的技巧来进行处理。
例如,需要正确插入血透针头,血透过程中要掌握动静脉内瘘的状况,注意调整血液流速等。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教育患者正确穿着运动衫,避免血透过程中受凉或疲劳。
二、注意事项1.定期检查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包括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检测任何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或感染的迹象。
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以保持动静脉内瘘的通畅和稳定。
2.避免压迫或扭曲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避免对动静脉内瘘施加压力或扭曲。
例如,患者在睡觉时应避免压迫或挤压瘘管,应采用合适的枕头和姿势,以避免瘘管因不当的压力而变形或堵塞。
3.避免插针动静脉内瘘需要定期进行血透治疗,而且需要插入血透针头。
护理人员需要注意血透针头的大小和插入位置,以避免对瘘管造成额外的损伤。
同时,需要教育患者避免在瘘管的周围戴首饰,因为带首饰可能会损坏瘤塞膜,并加速瘘管的硬化。
4.正确使用药物患者需要按照医嘱正确使用各种药物。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
2、观察血管通路的状态。
二、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向患者说明手术的目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合作,测出凝血时间。
(2)保护—侧肢体的静脉,避免静脉注射或输液。
保持造瘘侧皮肤清洁,勿损伤皮肤,以防术后感染。
2、术后护理(1)内瘘术后使用抗凝剂3日,如潘生丁、阿斯匹林,以防术后血管内凝血,同时应用抗生素1周至拆线。
(2)术后3日可进行局部锻炼,促使瘘管成熟。
方法:手握橡皮握力圈,每日3次,每次10分钟;也可用手、止血带或血压袖带在吻合口上方(如手臂),轻轻加压至静脉中度扩张,每30分钟松开一次,每天可重复3次。
(3)术后5日内,应保持术侧肢体干净,以防伤口感染;若发现有渗血不止、疼痛难忍时,立即与医生联系,及时处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1、教会患者学会判断内瘘是否通畅的方法,即将非手术侧手触摸术侧的静脉处,若扪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则提示通畅。
否则,应立即和医生联系,及时再通。
2、内瘘术后早期,应尽量穿袖口宽松内衣,抬高术侧肢体,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避免患侧肢体受压,不穿紧袖衣服,不可戴表,不可测血压,不可负重,不能用内瘘静脉注射或输液。
四、注意事项1、透析结束,拔针后应压迫穿刺点20-30分钟。
2、做好内瘘常见并发症如血栓形成、穿刺点出血、局部和全身感染等并发症的观察及防治。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
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
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监测指标、出入量、用药执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一、检查AVFAVF应该定期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触诊:检查AVF的脉搏和搏动,以确保它们正常。
如果脉搏弱或搏动减弱,可能意味着AVF存在问题。
2.听诊:使用听诊器检查血流声音。
正常情况下,血流声应该是均匀的。
如果听到血流声变化或异常声音,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
3.观察皮肤:检查AVF周围的皮肤是否有感染、红肿、瘀斑或溃疡等问题。
任何皮肤变化都应该引起警觉。
4.测量血流量:定期测量AVF的血流量,以确保它在适当范围内。
血流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表示问题。
二、保持AVF通畅保持AVF通畅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定期冲洗:根据医生或透析护士的建议,定期进行AVF冲洗。
冲洗可以去除血栓和沉积物,防止AVF的堵塞。
2.保持通畅:避免佩戴过紧的衣物和手表,避免压迫或摩擦AVF的区域。
同时要避免过度使用手臂,以免导致AVF的损伤。
3.遵守透析计划:按时接受透析治疗,以减少AVF堵塞的风险。
同时要遵守透析护士的建议,包括饮食和液体限制。
4.避免刺激:避免在AVF区域进行注射、采血或测压等操作,以免损伤AVF。
三、预防感染感染是AVF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了预防感染,应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洁净:每天用温水和无刺激性肥皂清洗AVF区域,保持干燥和清洁。
2.注射和穿刺卫生:在注射或接入AVF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包括洗手、戴手套和消毒皮肤。
3.避免感染源: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患有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的人员。
同时要远离尘土、细菌和霉菌等环境。
4.观察感染迹象:及时观察AVF区域是否有红肿、渗液、发热、疼痛等感染迹象,如有必要及时就医。
四、保持AVF血流量和压力AVF的血流量和压力对透析治疗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应采取以下措施维持其功能:1.避免使用AVF手臂:尽量避免使用AVF手臂进行静脉采血或输液等操作,以免影响AVF的血流量和压力。
2.避免压迫:避免将AVF置于压迫物之下,如枕头或褥子,以免影响其血流量和压力。
动静脉内瘘穿刺护理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护理常规内瘘是长期透析必要的永久性的⾎管通路,是⾎流量与透析质量的保证。
【病情观察】1、应定时观察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有⽆⾎管杂⾳及震颤。
2、注意穿刺部位⽪肤情况,防⽌感染发⽣。
【穿刺前护理】1、评估内瘘是否通畅,有⽆⾎管杂⾳、可否触及震颤。
2、评估内瘘穿刺处⽪肤有⽆感染。
【穿刺时护理】1、严格执⾏⽆菌操作。
2、动脉穿刺点应距离吻合⼝⾄少3cm以上,呈离⼼⽅向。
静脉穿刺点应与动脉穿刺点相距10cm以上,减少再循环。
3、切忌定点穿刺,每个穿刺点应相距1cm左右。
【穿刺后护理】1、拔针前⽤⽆菌敷贴覆盖针眼,⽤⽆菌纱布压迫穿刺部位,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2、按压⼒度以既能有效⽌⾎⼜能触及动、静脉穿刺点之间的震颤为宜。
【健康指导】1、透析前⽤肥皂清洗穿刺部位的⽪肤,保持⼿臂清洁。
2、透析后应避免穿刺部位接触⽔,⼿臂避免过度负重,以免感染和出⾎。
3、使⽤弹⼒绷带包扎⽌⾎时间不宜过长,撤绷带时应先松静脉端再松动脉端。
4、⾐袖应宽松,睡觉时不能压迫瘘侧⼿臂,以免内瘘⾎栓形成。
5、禁⽌在瘘侧⼿臂测⾎压、戴⼿表、抽⾎、输液。
6、触摸动静脉内瘘吻合⼝有⽆震颤或将内瘘侧肢体置于⽿边听⾎管杂⾳,每⽇⾄少2次,易发⽣低⾎压的患者尤应注意。
发现瘘管疼痛及震颤消失即来院诊治。
7、有⾎管瘤者,可⽤弹性绷带加以保护,避免碰撞导致⾎管破裂出⾎。
8、出现⾎肿在24⼩时内先冷敷,24⼩时后进⾏热敷,并涂擦喜疗妥消肿,如有硬结,可每⽇⽤喜疗妥涂擦按摩,每⽇2次,每次15分钟。
动静脉内瘘护理常规
【概念】
指经外科手术将表浅毗邻的动静脉作直接吻合,使静脉血管血流量增加,管壁动脉化,形成皮下动静脉内瘘。
【护理评估】
1、观察内瘘是否通畅,可用手触摸吻合口的静脉端,若扪及震颤,则提示通畅。
2、观察内瘘侧肢体皮肤颜色、血运是否正常。
【护理问题】
1、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
2、焦虑、恐惧:与精神负担重,对疾病预后的相关知识缺乏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腹股沟斜疝陈因、预防腹内压增高及术后康复的相关知识、动静脉内瘘相关知识有关。
4、潜在并发症:术后感染、阴囊水肿。
5、动静脉瘘潜在并发症:内瘘血管狭窄、内瘘血栓形成、血管瘤形成、血管径路感染。
【护理措施】
1、内瘘成形术后抬高术侧上肢至30°以上,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2、术后72小时内密切观察内瘘血管是否通畅,手术部位有无出
血或血肿。
3、术后第三天开始功能锻炼,促进内瘘早日成熟。
4、穿刺失败形成血肿时及时用75%酒精湿敷。
5、透析结束按压穿刺部位10分钟以上,以彻底止血。
【健康指导】
1、教会病人每天判断内瘘是否通畅。
2、透析当天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弄湿。
3、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负重、戴手表,注意睡姿。
动静脉内瘘初期使用的护理
动静脉内瘘是一种在动脉和静脉之间建立的通路,通常用于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
在动静脉内瘘初期,需要进行以下护理措施:
1.保持通路通畅:定期检查动静脉内瘘的通畅情况,避免发生堵塞或狭窄。
每天检查通路的颜色、温度、搏动以及是否有杂音等异常情况。
2.定期测量血流量:通过测量透析患者的血流量,了解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程度。
一般每周测量一次,根据结果调整透析治疗的血流速度。
3.保持通路清洁:每次进行透析治疗前和后,用消毒剂清洁动静脉内瘘的皮肤周围。
避免在通路附近使用过多的化妆品或香水。
4.避免感染:动静脉内瘘是体内外相通的通路,容易感染。
护理人员应注意手卫生,佩戴手套进行处理,并定期更换透析管道等器械。
5.避免外力撞击:动静脉内瘘的通路相对较脆弱,容易受到外力的撞击或压迫。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避免做剧烈活动或无意识地碰撞通路。
6.遵守透析治疗计划:患者应按照医嘱进行透析治疗,定期检查通路情况,并遵守饮食限制和其他透析相关的事项。
总之,在动静脉内瘘初期,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提供咨询和指导,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通路的持久性和功能性。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护理措施和医嘱,保障透析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动静脉内瘘护理常规1.术前护理(1)向患者讲解造瘘的目的,注意事项,消除紧张情绪,取得配合。
(2)保护好造瘘侧肢体,不要在准备造瘘的肢体输液、抽血,勿抓伤、碰伤造瘘侧手臂的皮肤,以防止术后感染。
(3)完善辅助检查,了解血常规,出凝血指标等。
(4)术前不宜使用抗凝剂,以防术中、术后出血。
(5)术前皮肤准备,用肥皂水彻底清洗造瘘侧手臂,并剪短指甲。
(6)术前如体温偏高、血压高,或女病人月经来潮,及时通知医生。
(7)术前排空膀胱。
指导病人放松。
2.术后护理(1)适当抬高内瘘侧肢体,以利静脉回流,减少内瘘侧手臂肿胀。
(2)观察内瘘吻合口处有无血肿、局部有无渗血,如渗血较少可轻压止血,压迫时注意保持血管震颤的存在,如渗血较多则需要打开伤口,寻找出血点并结扎。
(3)观察内瘘血管是否通畅,首先触摸内瘘静脉端血管有无震颤,或用听诊器听诊是否有血管杂音,如触摸不到或听不到杂音,应查明是否局部敷料包扎过紧,并通知医生处理。
(4)观察内瘘侧手臂手指末端血管充盈情况,如手指有无麻木、发凉、疼痛等缺血表现。
(5)术后24小时术侧手部可适当做握拳或腕关节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6)每3日换药一次,10~14天拆线,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包扎敷料不宜过多、过紧,以能触摸到震颤为宜。
3.内瘘术后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
(1)告知患者要保持内瘘侧手臂的清洁、干燥,防止伤口感染。
(2)避免造瘘侧手臂受压,过度弯曲,勿压于枕头下或枕于脑后,衣袖宽松,不佩戴饰物,造瘘侧肢体勿提重物,避免碰撞。
(3)造瘘侧肢体严禁测血压、输液、抽血,术后2周内禁止缠止血带。
(4)避免吸烟,以防影响瘘管功能,注意造瘘侧肢体的保暖。
(5)教会患者自我判断内瘘是否通畅,每日触摸内瘘静脉处有无震颤,如扪及震颤则表示内瘘通畅,反之则应马上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6)术后两周即可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以促进内瘘早期成熟,用止血带压住内瘘侧手臂的上臂,使静脉适度扩张充盈,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局部肿胀可用热毛巾热敷内瘘侧手臂。
动静脉内瘘护理常规动静脉内瘘是指动、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血管通道,它的出现推动了血液净化的发展,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故称之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内瘘的穿刺穿刺力求准确,争取一次成功。
并尽量不用止血带。
穿刺点离吻合口3cm以上,动静脉穿刺点的距离应大于6~8cm,以上减少血液再循环提高透析效果。
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应慎重,最好由有经验的专业护士操作,已确保“一针见血”。
穿刺部位忌定点穿刺,宜选用绳梯式或线式穿刺,使整条瘘管受力匀等,血管粗细均匀,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动静脉内瘘医源性感染。
正确的指压止血方法:透析结束后,以拇指用无菌纱布团或棉球轻轻压迫皮肤穿刺点及血管进针点,用弹力绷带包扎。
加压止血力度及绷带包扎以不渗血且能扪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为宜。
日常护理1、透析完毕当日穿刺部位不沾水。
密切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肿胀,发现渗血、肿胀应立即压迫止血,力度以不再渗血又能扪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为宜。
有肿胀时给予冰袋冷敷,24小时内忌热敷,24小时后确认不再渗血时可热敷消肿。
动静脉内瘘处如有硬结或血管硬化,可局部每日热敷数次或涂搽西辽妥2次并按摩15分钟。
2、保持瘘侧肢体清洁,切勿抓伤、碰伤皮肤。
有动脉瘤者,可采用绷带或护腕加以保护,避免继续扩张及意外破裂,但松紧应适度,以保持瘘管通畅。
3、血液透析间期体重不宜过度增加,以2~3kg为宜,防止血液透析时大量脱水、过度超滤,使血液浓缩粘稠形成血栓或发生低血压造成动静脉内瘘闭塞。
4、严禁在瘘侧肢体测血压、抽血、静脉注射、输血等操作,以免造成内瘘闭塞。
5、嘱患者做适当的肢体运动,不要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睡眠时避免有瘘肢体受伤。
血液透析中心动静脉内瘦护理常规自体动静脉内疹是通过外科手术,吻合患者的外周动脉和浅表静脉,使动脉血液流至浅表静脉,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血流量要求,便于血管穿刺,从而建立血液透析体外循环。
一、护理评估1内痿侧肢体是否清洁,有无肿胀、发红、硬结、疼痛及淤青,穿刺部位有无分泌物、皮肤是否完整。
2.能否触摸到震颤及震颤的强弱。
3.听诊血管杂音的强弱及变化。
二、常见护理问题1内瘦感染与操作不当及患者卫生习惯不良有关。
2.内痿闭塞与低血压、操作不当及患者知识缺乏,自我护理不当有关。
3,血流量不足与穿刺位置不当、穿刺针贴壁或低血压、内痿血管狭窄、血管自身条件差有关。
4.穿刺部位渗漏与护士穿刺技术不佳、患者穿刺侧肢体活动有关。
5,穿刺针滑脱与固定不当、患者穿刺侧肢体活动有关。
6.知识缺乏与健康教育不到位及患者的认知能力有关。
三、护理措施1保持内痿侧手臂的皮肤清洁,每次透析前将内疹侧手臂皮肤清洗干净。
2.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避免定点穿刺。
3.护士加强操作培训,提高穿刺技术。
4.透析结束正确压迫止血,力度适当,以不出血又能触及血管的震颤为佳。
当日穿刺部位避免接触水,避免热敷。
如果穿刺处发生血肿,可压迫止血,并用冰袋冷敷,24小时以后可热敷,并涂擦喜疗妥软膏消肿。
如果内痿处有硬结、淤血,可每日热敷,用喜疗妥软膏涂擦按摩,50%硫酸镁湿敷,每日2〜3次,可用非热康普内痿治疗仪照射。
5.妥善固定穿刺针及血路管,透析过程中穿刺侧肢体给予适当约束并保暖。
6.造瘦侧手臂不能受压,不能测血压、输液、静脉注射、抽血、戴手镯等。
7,对内痿功能进行监测,每3个月对内痿血管进行超声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四、健康指导1让患者了解内痿对其生命的重要性,使患者在主观上重视,积极配合对内疹的维护。
8.教会患者自我评估内疹是否通畅的方法,每日进行3〜4次,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就诊。
9,造痿侧手臂不能受压,避免测血压、输液、抽血,衣袖要宽松,不能配戴过紧饰物;睡觉时不要将造痿侧手臂垫于枕后,尽量避免侧卧于造矮手臂;加强造疹侧肢体的功能锻炼,透析间期适当活动造痿侧手臂,可手握橡皮健身球进行锻练,可促进内痿的成熟,预防内痿血栓形成。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常规内瘘是长期透析必要的永久性的血管通路,是血流量与良好的透析质量的保证。
精心护理好动静脉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就等于延长了您的寿命。
精心的护理应从内瘘术前开始:1.选择非惯用侧手臂备用作内瘘。
2.保护该侧血管避免动、静脉穿刺。
3.保护该侧手臂皮肤勿破损,并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术后感染。
动静脉内瘘术前护理及宣教:1. 术前的心理护理。
向患者说明造瘘的目的、意义以及该手术对治疗有何帮助,消除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的心理。
2. 保护AV内瘘通路的静脉。
对可能行内瘘手术的患者,嘱其保护好造瘘侧手臂,切勿在该手臂进行静脉穿刺和插管;告知医护人员,对有可能发展成需要透析治疗的病人,尤其是Scr>3mg/dl后,应避免在病人非惯用肢体的进行静脉穿刺和插管,尤其是锁骨下插管,可引起中心静脉狭窄,影响同侧建立血管通路。
3. 术前不宜使用抗凝剂,以防术中或术后出血。
4. 术前用肥皂水彻底清洁造瘘侧手臂,并剪短指甲。
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护理及宣教:内瘘术后的护理对内瘘使用及寿命极其重要1. 术后,将内瘘侧肢体抬高至水平以上30°。
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手臂肿胀。
2. 术后24h内密切观察内瘘通畅与否及全身情况:※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有无胸闷、心悸的症状。
※观察内瘘侧手指末端血管的充盈情况:手指有无麻木、发冷、疼痛。
※观察吻合处有无血肿、渗血:若发现渗血不止或手臂疼痛难忍,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观察内瘘血管是否通畅:触摸内瘘有无震颤、听血管杂音,如无震颤和血管杂音,查看是否局部敷料包扎过紧,以致吻合口及静脉受压,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 更换敷料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扎时敷料不宜过多、过紧,以能触摸到震颤为准。
4. 禁止在造瘘侧手臂测血压、静脉注射、输液、抽血。
5. 及时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保持内瘘侧手臂和敷料的清洁、干燥,以防感染。
※防止造瘘侧手臂受压:衣袖要宽松,睡眠时避免侧卧压迫造瘘侧手臂,造瘘侧手臂不能持重物、不佩戴过紧饰物。
动静脉内瘘护理常规1、术前护理:(一)向患者介绍建立内痿的目的、意义,解除患者焦虑不安、恐惧的心理,积极配合手术。
(二)告知患者术前配合的注意事项,如准备做内痿的手禁止动静穿刺,保护好皮肤勿破损,做好清洁卫生,以防术后发生感染。
(三)手术前进行皮肤准备,肥皂水彻底清洗造痿肢体皮肤,剪短指甲。
(四)评估制作通路的血管状况及相应的检查。
(五)内痿术前不宜使用肝素等抗凝剂,以防术中或术后出血。
2、术后护理:(一)适当抬高内痿手术侧肢体,可减轻肢体水肿。
(二)每3日换药1次,10-14天拆线,注意包扎敷料时不要加压力,注意身体姿势及袖口松紧,避内瘘侧肢体受压。
(三)避免在内痿侧肢体输液、输血、抽血化验及测量血压,术后2周内手术侧上肢禁止缠止血带。
(四)术后24h术侧手部可适当做握拳及腕关节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3、动静脉内痿成熟的标准及时间:血管内血流量自然流速大于500 ml/min,直径大于5mm、深度控制在皮下小于6mm。
内瘘成熟时间一般为8-12周,至少4-8周。
触诊时有较明显的震颤及搏动,听诊时能听到动脉分流产生的粗糙吹风样血管杂音。
4、促进内成熟的方法:(一)在术后1周且伤口无感染、无渗血、愈合良好的情况下,每天用术侧手握球或橡皮圈数次,每次3-5min。
(二)术后2周可锻炼内痿侧肢体,方法如下:在上臂捆扎止血带,术侧手紧握挙头或握球5秒钟,松拳休息片刻后重复握挙或握球运动,止血带捆扎每次不超过1分钟,每天可重复上述动作200-300次。
(三)拆线后伤口愈合良好的情况下可每天热敷手臂2-3次,每次20 - 30min,以利于血管扩张。
5、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一)患者了解内痿对其生命的重要性,积极配合。
(二)保持内痿手臂的皮肤清洁,每次透析前必须用肥皂水将造痿侧手臂彻底清洗干净,透析结束当日穿刺部位避免解除到水或其他液体,保持局部干燥,避免感染。
(三)穿刺处发生血肿,压迫止血,并用冰袋冷敷,24h后如无继续肿大可热敷,并擦拭喜疗妥软膏消肿,内瘘处有硬节每日用喜疗妥软膏涂按摩,每日2次,每次15-20min。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常规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常规内瘘是长期透析必要的永久性的血管通路,是血流量与良好的透析质量的保证。
精心护理好动静脉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就等于延长了您的寿命。
精心的护理应从内瘘术前开始:
1.选择非惯用侧手臂备用作内瘘。
2.保护该侧血管避免动、静脉穿刺。
3.保护该侧手臂皮肤勿破损,并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术后感染。
动静脉内瘘术前护理及宣教:
1.术前的心理护理。
向患者说明造瘘的目的、意义以及该手术对治疗有何帮助,消除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的心理。
2.保护AV内瘘通路的静脉。
对可能行内瘘手术的患者,嘱其保护好造瘘侧手臂,切勿在该手臂进行静脉穿刺和插管;告知医护人员,对有可能发展成需要透析治疗的病人,尤其是Scr>3mg/dl后,应避免在病人非惯用肢体的进行静脉穿刺和插管,尤其是锁骨下插管,可引起中心静脉狭窄,影响同侧建立血管通路。
3.术前不宜使用抗凝剂,以防术中或术后出血。
4.术前用肥皂水彻底清洁造瘘侧手臂,并剪短指甲。
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护理及宣教:
内瘘术后的护理对内瘘使用及寿命极其重要
1.术后,将内瘘侧肢体抬高至水平以上30°。
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手臂肿胀。
2.术后24h内密切观察内瘘通畅与否及全身情况:
※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有无胸闷、心悸的症状。
※观察内瘘侧手指末端血管的充盈情况:手指有无麻木、发冷、疼痛。
※观察吻合处有无血肿、渗血:若发现渗血不止或手臂疼痛难忍,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观察内瘘血管是否通畅:触摸内瘘有无震颤、听血管杂音,如无震颤
和血管杂音,查看是否局部敷料包扎过紧,以致吻合口及静脉受压,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更换敷料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扎时敷料不宜过多、过紧,以能触摸到震颤为准。
4.禁止在造瘘侧手臂测血压、静脉注射、输液、抽血。
5.及时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
※保持内瘘侧手臂和敷料的清洁、干燥,以防感染。
※防止造瘘侧手臂受压:衣袖要宽松,睡眠时避免侧卧压迫造瘘侧手臂,造瘘侧手臂不能持重物、不佩戴过紧饰物。
5.※教会患者自行判断内瘘是否通畅:每日触摸有无震颤3次以上。
※术后2周可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以促进内瘘成熟。
内瘘侧的手和肢体的运动:①用手握拳或挤压橡皮球10秒放松,每次做10-15分钟,3-4次/日;②用止血带或健侧手压住内瘘侧的上臂至静脉适度扩张充盈,压10秒放松,每次做5-10分钟,2-3次/日。
内瘘血肿、变硬和手臂水肿禁做以上锻炼。
③用热毛巾热敷内瘘侧的手臂。
6.内瘘成熟时间至少需要1个月,最好在成形术后3-4个月后使用,期间可采用直接动脉穿刺和临时中心静脉插管进行透析治疗。
(反复穿刺不成熟的内瘘可能导致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致使内瘘失败。
)
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技术:熟练、正确的穿刺技术是保护好内瘘,使内瘘能够长期使用的必要条件。
1.穿刺前的准备:护士洗手,带口罩、手套;患者用中性洗手液清洁内瘘侧手臂;选择合适的穿刺针;摆好体位(穿刺侧手臂与机器同一侧)
2.对瘘管进行评估:
※望诊:有无皮疹、发红、瘀青、感染。
※触诊:摸清血管的走向及震颤的强弱。
※听诊:确定内瘘的通畅情况(对血管条件差的患者使用)。
3.选择正确的穿刺点:
※动脉穿刺点→吻合口>2cm,针尖→吻合口。
※静脉穿刺点→动脉穿刺点≥8cm,针尖→向心方向。
※动静脉切勿穿刺在同一条血管上(有条件),以减少再循环。
※新内瘘的第一次穿刺,动脉穿刺点应远离吻合口。
(因吻合口血管壁
相对薄而脆,距吻合口越近血流冲击力越大,穿刺和拔针时易发生血肿,暂时选择在肘正中或贵要静脉离心方向穿刺作动脉,待内瘘进一步成熟,动脉穿刺点再往下移。
)4.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及进针方法:
※穿刺部位要轮流更换,切忌定点穿刺。
可沿着内瘘血管上下交替穿刺,
每个穿刺点相距1cm左右。
(这样可使内瘘血管粗细均匀,避免针眼渗血,血管壁受损,弹性减弱,硬结瘢痕形成,甚至形成动脉瘤,而未使用的血管形成狭窄。
)※提高穿刺水平,力求一针成功。
先找好穿刺点,摸清血管走向再进针。
※进针前拉紧皮肤,穿刺针的斜面向上以25°角穿刺瘘管,固定和拔除
针的角度应与穿刺的角度接近。
※穿刺新建内瘘,应在肘关节以上扎止血带,松紧适中,以防压力过大,
造成内瘘穿刺前或穿刺时发生血肿。
5.穿刺和透析中发生血肿的处理:
※新建内瘘穿刺失败出现血肿应立即拔针压迫止血,并用冰敷加快止
血,待血肿消退后再穿刺。
※旧内瘘动脉穿刺失败,可在原穿刺点以下再穿刺并避开血肿,如血肿
无继续增大,可在透析结束时拔针。
※透析中动脉端发生血肿,可将流量好的静脉端改为动脉端引血,另选
其他部位的静脉回血,并冰敷血肿处。
※透析中静脉端发生血肿,可避开血肿在原穿刺点以上或另选其他静脉
穿刺。
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
1.感染
原因: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透析结束穿刺点接触水;瘘管周围皮肤感染;
血肿或假性动脉瘤导致感染;穿刺处皮肤消毒不严;穿刺针污染;
症状:局部红、肿、热、痛、有时伴瘘管闭塞;全身发热、寒颤,血培养
阳性,重者败血症。
防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局部干燥、清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医源性感染);提高穿刺技术,力求一针见血,确保拔针按压有效止血;合理使用抗菌素,控制瘘管周围皮肤感染。
2.出血
原因:手术时血管结扎不全;穿刺及止血方法不当;肝素用量过多;外伤;
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感染。
症状:常见吻合口或穿刺点周围渗血或皮下血肿。
防治:手术操作正规,结扎止血有效;尽量等内瘘成熟后使用;提高穿刺
技术,力求一针见血,确保拔针按压有效止血;合理调整肝素用量;防止感染。
3.血栓形成
原因:※早期:过早使用内瘘;手术技术问题;血管本身病变:V炎、A
硬化、肥胖女性;全身性因素,如高凝状态、低BP或休克等;内瘘受压。
※后期:定点穿刺;内瘘受压;反复低BP或休克;药物的影响,
如长期使用促红素(血红蛋白迅速升高)。
症状:瘘管出无杂音及震颤,动脉流出道塌陷或瘘管通路触及血栓,栓塞
处疼痛。
防治:避免过早使用内瘘;切忌定点穿刺;提高穿刺技术,力求一针见血,
确保拔针按压有效止血,避免反复血肿形成;避免超滤过多引起低BP;内瘘侧手臂不能受压,尤其睡眠时;高凝状态的患者根据医嘱使用抗凝药;穿刺或止血发生血肿,马上冰敷,24H后热敷,并在血肿处涂搽喜疗妥按摩及予理疗治疗;如果早期血栓形成,可用尿激酶溶栓。
4.假性动脉瘤形成
原因:过早使用内瘘;定点穿刺;穿刺技术差,反复血肿形成;动脉穿刺
离吻合口过近致血流冲击力大。
症状:瘘管局部扩张,明显隆起呈瘤状。
(严重扩张→回心血量↑→心脏
负担↑→影响心功能。
)
防治:小的血管瘤可采用弹性绷带或护腕轻轻压迫,防止继续扩大,并避
免反复在此部位穿刺。
血管瘤明显增大,影响活动,有破裂的危险,应手术处理。
手术后的护理:
1.术侧手臂应适当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2.每天检查内瘘口是否通畅,在静脉如触及震颤、听到血管杂音就表示瘘管通畅,否则应怀疑有血栓形成,应立刻与医生联系并及时处理。
3.术后按医嘱服用潘生丁或阿斯匹林以防血栓形成阻塞瘘管,术后24小时开始训练,每天两次10分钟有规律的握拳松拳运动。
可压迫作瘘的前臂,每次3-5分钟左右,然后松开,反复多次以促进静脉血管的扩张。
4.包扎伤口的敷料不可过紧,衣袖要宽松,避免吻合口及该侧手臂不慎受压,禁止在该侧作输液、输血和测量血压等。
5.内瘘的成熟,取决于自身血管条件及手术情况,若静脉扩张、管壁肥厚、有动脉震颤或搏动则表示内瘘已成熟,一般4-8周可使用,至少应在2-3周方可使用。
在此之前护士可采用双静脉、暂时性血管通路或腹膜透析过渡。
早期的使用需要加倍的谨慎,否则可能会损伤内瘘,导致并发症出现。
日常生活中的护理:
1.自我监测瘘管吻合口有无震颤,发现瘘管疼痛、出血,感染及震颤消失应立即来院诊治。
2.患者衣袖应宽松、瘘侧手臂勿负重、受压。
冬季在患者的毛衣和棉衣袖(瘘侧)下方加拉链,便于透析时穿刺及保暖。
透析前清洁瘘侧皮肤,透析后穿刺部位勿接触水,以免感染及出血。
透析24-48小时后局部适当行湿热敷或擦喜疗妥等,促进血液循环、渗血吸收、组织再生。
3.通常在护士拔针止血15—30分钟后,患者或家属可自行打开压迫纸卷或减轻压迫,时间不宜过久以免造成内瘘管闭合,这个压迫时间应因人而异,有的患者15分钟就已止血,而有的患者需要2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原则上以止住血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除压迫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