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大气的垂直分层、热状况、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25
专题复习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热力状况和受热过程[知识点及要求](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效应;全球的热量平衡。
(3)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一、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2、大气的组成: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 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伤害,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地球变暖的人为原因: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 2,使大气中的CO 2增加;②植被的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CO 2减少。
3、结构(垂直分层)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 。
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
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1、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最强,吸收作用最弱吸收:有选择性。
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反射: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光最多。
地面性质与反射:新雪最强。
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点知识是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知识,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知道我们将要到哪里去。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气象与气候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现象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②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逆温现象A.对流层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出现逆温现象。
B.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无逆温→逆温生长→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C.逆温现象,风力小,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更加严重。
④雾形成条件: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逆温现象,风力小。
(3)平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③分布有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4)高层大气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分布有氧原子,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2.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白天阴天气温低。
②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CO2吸收红外线,O3、O吸收紫外线。
③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既有选择性有无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最易被散射,天空呈现为蓝色。
空气质量较差时,可见光都易被散射,天空呈现灰白色。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①一半以上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层大气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大气运动地球上的大气[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基本概念]逆温;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
[基本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风向、风力大小判定的基本原理。
[体系架构]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①氧气: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氮气: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④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水汽和杂质①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简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答案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如: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臭氧减少;城市中人类生产、生活比较密集,导致大气中的杂质增多;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2.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从地面向上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的差异。
回归教材读必修第一册教材第31页图2.5“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在下图中填出对流层平均高度,并补绘平流层气温变化曲线。
答案(2)各层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低纬:17~18km高纬:8~9km 平均:12km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该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平流层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km 高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平流运动适合航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水汽、杂质含量很少,气流平稳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部到2000~3000km 的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自平流层顶部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会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又持续上升80~500km 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空气密度很小距地面远,受到的引力小逆温(1)概念: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小于6℃/km 。
大气成分、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附参考答案)目标定位1.大气的组成:近地面大气、干洁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主要作用。
2.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层依据,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主要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3.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热量的收支和平衡。
知识梳理1.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和三部分组成的。
2.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中,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作用,含量很少,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保护生命体。
3.大气中的和含量很少,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
4.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已导致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
如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造成的“温室效应”;广泛使用冰箱、冰柜,释放出大量的,破坏臭氧层。
由于这些危害是,所以大气环境保护需要国际合作。
5.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6.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人们乘坐的大型飞机多是在中飞行,地球大气的上界大约为。
7.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和大气对地面的,其中前者作用有、和三种形式,后者是通过起到保温效应的。
8.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
课堂互动知识点1 大气的组成1.低层大气和干洁空气的组成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机械混合物。
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气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其中干洁空气是不含水汽和固体杂质的空气,也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者合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
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人类活动中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不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量森林被砍伐,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②氟氯烃含量增加在制冷工业发展前,大气中并不存在氟氯烃化合物。
随着冰箱、冰柜、空调等的广泛使用,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使大气中的氟氯烃化合物含量增加。
③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大气中的氟氯烃化合物增加,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
其次节热力环流与风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1)描述过程:先垂直运动,后水平运动。
(2)探究缘由:“冷热”导致垂直运动,“气压”确定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上升,冷却→下沉水平运动气流:高压→低压3.(1)(温压关系)下垫面温度低的地方形成低压,温度高的地方形成高压。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3)(气压分布)在同一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形式与对应高空是相同的。
(×)(4)(气压分布)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降低,气压上升。
(×)(5)(气压分布)无论是近地面还是高空,高压总是比低压的气压高。
(×)(6)(气压分布)高压和低压总是在同一水平面相对而言的。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1.影响风的三种力类型方向大小对风的影响风速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上为零不影响风速的大小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使风速减小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项目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规律①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大;②随着海拔的上升,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命题视角(一) 常见热力环流的形式及成因演绎法学习1.海陆风成因示意图(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潮湿,是避暑的好地方。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第7讲大气的分层和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是由干洁空气、固体杂质和水汽等组成的混合物。
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包含二氧化碳0.033%)2、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氮气无色无味,是一种化学性质不活跃的惰性气体。
因为其常作为保护气体,例如氮气填充粮仓使粮食不发霉。
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另外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使得气温升高。
4、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少,但非常重要。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制雨的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互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1、A对流层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②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③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④云雨雾雪天气变化都在对流层⑤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约17千米,高纬约为8千米。
※补充知识:理解逆温逆温:对流层中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叫做逆温。
逆温不是大气污染,但逆温会加剧大气污染。
2、B平流层①大气的热量来自于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②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③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④水汽和杂质少,能见度高,适合飞机安全飞行3、C高层大气①平流层以上统称为高层大气②温度自下向上,先降低后升高③在80到500千米的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无线电通讯。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大气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实现自身受热。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1、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可见光很少被吸收。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大颗粒尘埃反射太阳辐射。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尘埃将太阳辐射散向四面八方。
2、保温作用①地面辐射经过大气时,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吸收75%-95%),使得大气增温。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大气运动考点一: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
低纬度地区气温高,对流强烈,可达17千米~18千米。
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补充1:逆温现象逆温有两种情况:①在对流层底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被称为“逆温”;②如果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的温度低于0.6℃,也算逆温。
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季风气候,逆温现象经常出现。
一旦逆温出现,将严重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使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类型发生的条件出现的地区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中高纬度大陆冬、春季黎明前最强、空气质量较差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中纬度沿海地区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冷的空气抬挤上升盆地和谷地中夜间锋面逆温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温度差异显著考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较大时,大气保温作用较强。
如下面两例: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原理: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2)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如青藏高原、西北地区。
这些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
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热量还给地面补充1:削弱作用(选择性吸收(co2、H2O、尘埃、吸收红外光),反射变化(阴晴)、选择性散射)考点三热力环流的形成与等压面图的判读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专题复习】高中地理大气环境知识点总结(附冷热岛效应)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 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热力环流一、课标呈现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
(2)温度: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温度高处,气流上升;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3)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如下图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PC>PD>PA>PB。
(4)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5)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①海陆风ACBD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①山谷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①城市风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知识点2:大气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3.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以北半球为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风向的表示方法和风向的判读1.风向表示方法2.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读等压线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般用虚线表示)。
第二步,确定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根据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出偏转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
如果是近地面的风,偏转角度为30°~45°(因为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如果是高空的风,则偏转90°,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易错点2:风力大小的判读1.看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1)同一幅等压线图上,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课时13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考点1大气热力环流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1.大气运动(1)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不同地区气温不同→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大气运动。
(2)形式: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水平运动即是风。
2.热力环流(1)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2)基本规律①一个过程:用箭头在上图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填写形成过程。
答案②两个方向垂直方向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遇冷下沉水平方向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③三个关系关系表现温差关系近地面两地有气温差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等压面的凹凸关系气温高的地方: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气温低的地方: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思考如何理解气压高低的相对性?答案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气压值大于低压区的气压值;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气压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1.海陆风(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及应用: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及应用: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和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3.城市热岛环流(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大小①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如图,P A>P C,P B>P D。
②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
高考地理复习第七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是地球的外包层,与地球的表面相接触,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气的垂直分层是指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点,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四层。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一层大气,大气中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是对流层之上的一层大气,这一层的特点是温度基本保持恒定;中间层在平流层之上,温度逐渐升高,最后进入热层,温度逐渐增加。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地球受到的太阳辐射有密切关系。
太阳辐射主要有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三种类型,其中可见光的辐射强度最大,红外线其次,紫外线最小。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太阳辐射的特点有关,可见光主要被地表吸收和反射,红外线则主要被大气吸收,而紫外线主要通过大气层到达地表。
由于太阳辐射不同波长的特点,大气在不同的高度上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是大气中温度随着高度逐渐减小的层次,主要是因为太阳辐射的热量被地表吸收,地表加热后向上传导,使得对流层逐渐变暖。
大气的水平运动也会导致温度变化,水汽的凝结和蒸发过程也会影响温度的分布。
由于大气在对流层中的空气温度变化较大,所以会形成气象现象,如风、云、降水等。
在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太阳辐射主要被地表吸收,使地表温度升高。
随着地表温度的升高,地表上的空气也会受热而变热,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空气变热后密度减小,被更冷的空气抬升。
在抬升的过程中,空气逐渐降温,达到饱和时,水汽会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如果云内的水滴继续增长,就会形成降水。
同时,在抬升过程中,空气的压强减小,使空气的密度减小,形成上升气流。
大气的对流运动会导致热量的垂直运动,从而形成垂直的热对流循环。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的垂直分层决定了热量和水汽在大气中的垂直传播方式,影响了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