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性白点综合症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39
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disease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disease,WSD)俗称白斑病,是由白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对虾严重传染性疫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严重威胁着全世界对虾的养殖安全。
该病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
病虾停止摄食,部分濒死虾甲壳出现白色斑点,白斑综合征因此而得名,但亦可不出现白斑而虾体变红。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强制通报疫病。
一、病原学对虾白斑综合征病原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属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
该病毒曾被误认为杆状病毒,曾被称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白斑杆状病毒等。
白斑综合征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呈球杆状,外观如一个线团,一端露出线头,线头病毒科因此而得名。
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和独特的尾状物,直径120nm~150nm,长279nm~290nm,基因组为环状双股DNA,大小约300kb,至少有5种主要结构蛋白包括VP28、VP19、VP26、VP15、VP24和VP281、VP35、VP466等13种次要结构蛋白。
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和组装,核衣壳为15圈螺旋对称的圆柱体结构。
50℃ 120分钟或60℃ 1分钟即可失去活性,实验条件下在30℃海水中至少可存活30天,在养殖池中可存活3天~4天,对去垢剂敏感,可在类淋巴原代细胞中培养,25℃条件下,20小时可完成复制过程。
病毒侵染的主要组织为鳃、类淋巴组织、表皮、中肠及肝胰腺结缔组织。
二、流行病学流行范围。
该病毒90年代初在我国台湾、广东、福建等地及日本发现,随后扩散并遍及亚洲主要对虾养殖国家和地区,并在随后几年蔓延到南北美洲,造成全球性的对虾养殖业流行病。
一般虾池发病后2天~3天,最多不足一周时间可全池死亡。
在WSSV的自然感染过程中,经口感染途径是WSSV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各种甲壳类动物个体间的感染传播或携带,WSSV可能在自然界下长期存在。
白癜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白癜风概述白癜风(vitiligo)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疾病,临床表现为白斑或(和)白发,可发生于人体的各个部位,严重时可影响容貌美观。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肤色深人群比肤色浅人群发病率高。
本病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采用药物治疗、光疗、移植治疗、脱色治疗等方法医治。
英文名称:vitiligo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发病部位:皮肤常见症状:白斑、白发主要病因:黑素细胞被破坏引起色素脱失所致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自身抗体检测、病理学检查、Wood 灯检查、皮肤镜检查、皮肤共聚焦显微镜检查重要提醒:部分白癜风患者,病情顽固,治疗存在困难,部分患者治疗后还可出现病情反复或疾病复发等情况。
临床分类:根据皮损范围和分布将本病分为节段型、非节段型、混合型及未定类型4型。
1、节段型具有儿童易发、早期毛囊受累及白发形成、病情在进展后期相对稳定的特点。
白斑多沿某一皮神经节段单侧分布,完全或部分匹配皮肤节段,少数呈双侧或同侧多节段分布。
2、非节段型是最常见的白癜风类型,白斑通常对称出现在身体两侧,常见部位包括手背、手臂、膝盖、肘部、足部及眼周和口周皮肤等。
包括散发型、泛发型、面肢端型和黏膜型。
(1)散发型:白斑≥2片,面积为1~3级。
(2)泛发型:白斑面积4级(>体表面积的50%)。
(3)面肢端型:白斑主要局限于头面、手足,尤其好发于指(趾)远端及面部腔口周围,可发展为散发型、泛发型。
(4)黏膜型:白斑分布于2个或以上黏膜部位。
3、混合型1~2年内出现节段型与非节段型并存。
4、未定类型单片皮损,白斑面积小于体表面积的1%,就诊时不能确定为节段型或非节段型。
二、白癜风的发病特点三、白癜风的病因病因总述:黑素细胞可产生黑色素,而黑色素可赋予皮肤、头发和眼睛颜色。
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disease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disease,WSD)俗称白斑病,是由白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对虾严重传染性疫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严重威胁着全世界对虾的养殖安全。
该病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
病虾停止摄食,部分濒死虾甲壳出现白色斑点,白斑综合征因此而得名,但亦可不出现白斑而虾体变红。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强制通报疫病。
一、病原学对虾白斑综合征病原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属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
该病毒曾被误认为杆状病毒,曾被称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白斑杆状病毒等。
白斑综合征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呈球杆状,外观如一个线团,一端露出线头,线头病毒科因此而得名。
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和独特的尾状物,直径120nm~150nm,长279nm~290nm,基因组为环状双股DNA,大小约300kb,至少有5种主要结构蛋白包括VP28、VP19、VP26、VP15、VP24和VP281、VP35、VP466等13种次要结构蛋白。
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和组装,核衣壳为15圈螺旋对称的圆柱体结构。
50℃ 120分钟或60℃ 1分钟即可失去活性,实验条件下在30℃海水中至少可存活30天,在养殖池中可存活3天~4天,对去垢剂敏感,可在类淋巴原代细胞中培养,25℃条件下,20小时可完成复制过程。
病毒侵染的主要组织为鳃、类淋巴组织、表皮、中肠及肝胰腺结缔组织。
二、流行病学流行范围。
该病毒90年代初在我国台湾、广东、福建等地及日本发现,随后扩散并遍及亚洲主要对虾养殖国家和地区,并在随后几年蔓延到南北美洲,造成全球性的对虾养殖业流行病。
一般虾池发病后2天~3天,最多不足一周时间可全池死亡。
在WSSV的自然感染过程中,经口感染途径是WSSV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各种甲壳类动物个体间的感染传播或携带,WSSV可能在自然界下长期存在。
MCP简介目录•1概述•2疾病名称•3英文名称•4MCP的别名•5分类•6ICD号•7流行病学•8病因•9发病机制•10多灶性脉络膜炎伴全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11多灶性脉络膜炎伴全葡萄膜炎的并发症•12检查o12.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o12.2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o12.3视野检查•13诊断•14鉴别诊断o14.1DSF和PICo14.2眼拟组织胞质菌综合征o14.3鸟枪弹样视网膜脉络膜病变o14.4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o14.5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15多灶性脉络膜炎伴全葡萄膜炎的治疗•16预后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多灶性脉络膜炎伴全葡萄膜炎的内容。
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多灶性脉络膜炎伴全葡萄膜炎已经自动替换为 MCP,可点此恢复原貌,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1概述MCP(multifocal choroiditis and panuveitis,多灶性脉络膜炎伴全葡萄膜炎)是1984年由Dreyer和Gass首先报道的一种原因不明的伴有明显玻璃体和前部葡萄膜炎症的后极部多发性脉络膜视网膜的炎性病变。
文献报道中的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unctate inner choroidopathy,PIC)和弥漫性视网膜下纤维变性综合征(diffuse subretinal fibrosis,DSF)与MCP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这些病变是同一病种的不同表现还是3个不同的独立病种,目前尚无定论。
该病一般不伴有全身性疾病,从炎症累及部位而言,此种疾病应属于葡萄膜炎的范畴。
多灶性脉络膜炎伴全葡萄膜炎可持续存在多年,许多患者可出现单眼或双眼的反复发作。
复发的炎症常表现为前房和玻璃体炎症或脉络膜瘢痕的外围水肿,偶见新的病灶出现。
反复发作的病例常严重影响视力并易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膜形成。
对于有明显的炎症表现的病例,目前多采用皮质类固醇全身或局部给药,多数患者症状可显著改善,但也有部分患者的治疗反应不佳,对于这类病人可试用免疫抑制药。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健康宣教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IMS)是一种常见但通常无害的皮肤病。
在这种疾病中,患者皮肤上会出现小而白色的颗粒或丘疹,通常不会引起症状或不适。
尽管MIMS通常是一种良性的疾病,但一些患者可能对其外观感到困扰,因此有必要进行健康宣教,让人们了解该疾病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MIMS的特点MIMS通常出现在青春期后的年轻成年人身上,特别是在背部、肩膀和胸部区域。
白点通常直径为1至4毫米,密集分布,可以在肤色较深的人群中更为显眼。
MIMS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据研究表明可能与毛囊周围的脂肪囊堆积有关。
MIMS如何诊断MIMS的诊断通常是基于病史和皮肤检查。
皮肤医生可以通过肉眼观察白点的特征来确认诊断,通常无需进行其他检查。
但在一些疑难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皮肤活检以排除其他皮肤病。
MIMS的治疗方法MIMS通常无需治疗,因为它是一种无害的皮肤病。
然而,对于那些对其外观感到困扰的患者,可以考虑一些治疗方法,例如激光治疗、局部药物治疗或微创手术。
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咨询皮肤科医生,以确保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MIMS的预防与注意事项目前尚无可预防MIMS的方法,但有些注意事项可以帮助减少其发生和扩散。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刺激性过强的洗涤用品,避免刺激性强的食物等,都有助于减少MIMS的发病风险。
综上所述,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是一种常见但无害的皮肤病,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治疗。
通过健康宣教,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疾病,从而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促进心理健康。
对于那些对MIMS感到困扰的患者,及时就诊并与专业医生讨论治疗选择是关键。
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有益的信息,帮助更多人了解和应对MIMS。
2021年第39卷第1期2021 Vol.39 No.1新疆中医药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1例秦 汉,阿依努•努拉厚,高云仙* *,赵 勇,薛金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作者简介:秦 汉(1991—),男,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眼底病诊疗。
Tel : 177****6902,E-mail :*****************通讯作者:高云仙(1973—),女,硕导,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复杂视网膜疾病、晶状体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Tel : 159****1235,E-mail :gaoyx 1973@163 .com男性,37岁。
5d 前突然岀现右眼视力下降,眼 前黑影遮挡来我院就诊。
患者既往体健,1周前感 冒病史,双眼高度近视史20年,曾在外院行双眼 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
眼科检查:右眼-0. 25DS *—0.50DC *173=0.3,左眼-0.75DS=0.8。
右眼眼 底呈豹纹状,视盘周可见近视弧,颞下网膜散在黄白色斑点,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反未见(图1)。
OCT 示右眼黄斑区视网膜椭圆体带-RPE 复合体区局部 结构紊乱缺失(图2)。
FFA+ICGA 检查:早期即岀现 与眼底病灶相对应的强荧光斑点,随着时间延长荧光增强(图3)。
ICGA 晚期后极部弥漫大量大小不一 的点片状低荧光(图4)。
视野:右眼不规则视野缺损 (图5)。
ERG 检查:右眼P2波峰时延长、OP2波振 幅下降、b 波振幅下降。
VEP 检查:右眼N75-P100 反应振幅轻度下降。
全身免疫检查指标未见异常。
颈部血管彩超:右侧椎动脉全程细(生理性)。
诊断:1.右眼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2.双眼高度近视 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治疗:右眼予地塞米松5mg 半球后注射,连续5d ;并配合中药治疗:柴胡10g , 桂枝10g ,干姜6g ,煅牡蛎15g ,黄苓10g ,炙甘草 10g ,天花粉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炒白芍10g ,茯 神10g ,炒白术10g ,泽泻10g ,桃仁1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