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阅世:中国同盟会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同盟会一、介绍中国同盟会的背景和起源(200字)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组织之一,成立于1905年8月20日,是中国第一个以全国性为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的起始点,它的发展和演变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同盟会的宗旨和目标(200字)中国同盟会的宗旨是推翻清朝的满清统治,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为实现这一宗旨,同盟会的目标是通过组织、宣传、教育和武装斗争等正当手段,唤醒民众意识,团结力量,推进中国革命的进程。
三、同盟会的组织结构和领导人(300字)中国同盟会的组织结构包括中央管理部门、各级同盟支部和相关职能部门。
同盟会的最高领导机构是中央执行委员会,由总理(或总理代理)、各省代表、各地同盟会和同盟青年团代表组成。
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孙中山被选为总理,负责领导整个组织的工作。
四、同盟会的活动和成就(400字)中国同盟会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以推动革命事业的进展。
他们通过刊物、演讲和宣传等方式,向广大民众普及民主革命思想,唤醒民众意识。
此外,同盟会还组织了多次起义和武装斗争,并与其他革命团体合作,共同推动革命的进程。
这些活动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盟会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功组织了多次起义和武装斗争,如辛亥革命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中国的政治转型奠定了基础;二是改革了中国的教育体制,提倡新式教育,培养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知识精英;三是在国内外发起了多次革命势力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
五、同盟会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意义(400字)中国同盟会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组织,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同盟会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为中国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
其次,同盟会改革了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了大批革命精英,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人才支持。
此外,同盟会还促进了国内外革命势力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更为强大的革命力量。
中国同盟会的名词解释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支重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团体,成立于1905年,是中国早期反帝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同盟会通过团结广大爱国志士,号召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的伟大目标,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组织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背景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中国与列强之间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以及国家领土被侵蚀的情形。
为了摆脱列强的压迫,中国许多有识之士积极投身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之中。
二、组织宗旨中国同盟会的宗旨是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口号。
这一口号的提出,打动了广大人民的心弦,成为了中国早期国共两党共同的目标。
三、组织结构中国同盟会的组织结构非常严密,分为总部和地方分部。
总部设在日本,由黄兴等领导。
地方分部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以广东、上海等地最为活跃。
同盟会还设有秘密结社,用以保护会员的安全。
四、活动与影响中国同盟会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反对列强的斗争。
他们运用民族资本主义的思想启蒙,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工作,倡导国民教育、经济独立等国家建设措施。
同时,同盟会也积极参与了许多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等。
这些起义在早期的革命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作为早期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们的活动对后来兴起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缺点和意义虽然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支伟大团体,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组织成员的多元化,思想上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团结不够紧密。
此外,同盟会也受到清朝政府和列强的强大压力,活动受到了一定限制。
然而,无论如何,中国同盟会对中国的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不仅为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觉醒提供了契机,还为后来的革命党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思想基础。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组织,他们的活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学考研简评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组织,它的成立和发展对于中国革命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同盟会的背景、目标、组织结构和活动等方面进行简评。
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全国性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国家危机和民族危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国家分裂,民生痛苦。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自发组织起来的一次伟大行动。
中国同盟会的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新中国。
它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同盟会采取了“兴中会”、“保皇会”和“华兴会”等方式进行组织活动,广泛联络社会各界,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中国同盟会的组织结构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
中央是中国同盟会的最高领导机构,由总理、副总理、秘书长等组成。
地方层面则由各地同盟会组织负责。
同时,在中国同盟会内部还设立了多个部门,如宣传部、组织部、财务部等,以便更好地推进革命事业。
中国同盟会的活动主要包括宣传、组织、筹款和武装斗争等方面。
它通过发行刊物、举办宣讲会等方式宣传革命思想,唤起人们的觉醒和意识。
同时,它还通过组织会员、培养干部等方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壮大自己的力量。
为了筹集资金,中国同盟会还进行了多次筹款活动,以支持革命事业的进行。
此外,中国同盟会还积极参与武装斗争,组织起义和抗击清朝统治的运动。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发展对于中国革命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为中国人民树立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旗帜,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和勇气。
同时,中国同盟会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组织和领导力量,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组织。
它的成立和发展为中国革命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同盟会通过宣传、组织、筹款和武装斗争等方式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奠定了基础。
名词解释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爱国政治组织之一。
下面就该组织的历史、主要成员、宗旨以及取得的成就分别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一、历史
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由孙中山等人创建。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政府的统治下,国家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
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力改革,社会上带有浓郁的反清情绪,人民需要一个组织来推动改革。
同盟会就是兴起于此背景下的爱国组织。
二、主要成员
同盟会的创始人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
同盟会的成员主要来自中国的知识分子、学生和商人等社会各界。
这些人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政治影响力,是组织的主力军。
三、宗旨
同盟会的宗旨是要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同盟会认为,只有先推翻清朝政府,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强大。
同盟会的另一个宗旨是推进近代化改革,改良社会和政治制度。
同盟会让中国人认识到,只有模仿西方的现代化,才能摆脱落后和半殖民地的命运。
四、取得的成就
同盟会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同盟会的组织下,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孙中山成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同盟会还推进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盟会的成员成为了中国的民主斗士、革命烈士,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充满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的组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
同盟会的成立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它为中国的历史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成立——(1)原因: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和各地革命活动的发展,各革命团体分散起义失败的教训。
(2)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3)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4)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6)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政党的领导。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纲领。
孙中山成为公认的革命领袖,民主革命就有了统一的领导人)。
2、三民主义——(1)概念: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2)内容:①、“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
“反满”是指反对清朝统治者及其特权,非所有满族人;“反帝”旗帜不鲜明,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视集于其代理人满族统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②、“创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有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复辟。
③、“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孙中山想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
这种通过“核定地价”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条件下,实现土地国有来解决土地问题,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符合历史要求的。
(3)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中国同盟会的名词解释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组织之一,创立于1905年,旨在推翻清朝统治,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中国同盟会的创办者是孙中山等,他们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认为传统的封建统治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社会的需求,倡导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人权平等等思想。
中国同盟会的创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政治运动由封建到现代的转折点,成为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里程碑。
中国同盟会在其创立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为此,他们积极进行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募捐,筹备起义。
其中最著名的是辛亥革命,也被称为辛亥革命同盟,通过武装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中国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国同盟会逐渐转变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国内各派别的联合阵线。
他们致力于推进现代化建设,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同盟会在北方、南方、海外都有广泛的组织和支持者,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中坚力量。
然而,在中国同盟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各方势力的角逐,同盟会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流派和派别。
这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分裂和斗争。
同时,外部的压力和
干涉也使同盟会在一些时期受到限制和困扰。
总的来说,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组织,它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盟会的理念和思想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和改革奠定了基础。
它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也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同盟会月在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倡导筹备成立中国同(后八一南昌起义1927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反共政策而“南昌起义”序幕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9月18日,日本制造,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
当晚10南约800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
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
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落后就要挨打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甲午战争的爆发,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
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
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
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这些说明处在封建社会的清政府是落后的了,也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打败日本式美国的功劳?是苏联的功劳???我认为这个观点不全面因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抗战的胜利是中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共同奋斗的结果:①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了多次会战,消灭了大量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一整套正确的作战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人民抗日武装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④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苏联红军、美英盟军在各战场痛击法西斯,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史料(节录)杨谱笙辑(1)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宣言现政府之不足以救中国,除丧心病狂之宪政党外,贩夫牧竖,皆能洞知,何况忧时之志士?故自同盟会提倡种族主义以来,革命之思潮,统政界、学界、军界,以及工商各界,皆大有人在。
顾思想如是之发达,人才如是之众多,而势力犹然孱弱,不能战胜政府者,其故何哉?有共同之宗旨,无共同之计划;有切实之人才,无切实之组织也。
何以言之?如章太炎、陶成章、刘光汉辈,已入党者也,或主分离,或事攻击,或如客犬,非无共同之计划有以致之乎?而外此之出主入奴,与夫分援树党,各抱野心者,更不知凡几耳。
如徐锡麟、温生才、熊承基辈,未入党者也,一死安庆,一死广州,一死东三省,非无切实之组织有以致之乎?而外此之朝秦暮楚,与夫轻举暴动,枉抛生命者,更不知凡几耳!前之缺点,病不合,推其弊,必将酿旧史之纷争;后之缺点,病不通,推其弊,必致叹党员之寥落。
前一缺点伏而未发,后一缺点则不自今日摧伤过半人才始。
前精卫陷北京,南洋《中兴报》,曾载有曰:“跳来跳去,只此数人。
”呜呼!有此二病,不从根本上解决,惟挟金钱主义,临时召募乌合之众,搀杂党中,冀侥幸以成事,岂可必之数哉?此吾党义师所以屡起屡蹶,而至演最后之惨剧也。
同人等激发于死者之义烈,各有奋心,留港月余,冀与主事诸公,婉商善后补救策,乃一以气郁身死,一以事败心灰,一则宴处深居,不能谋一面,于是群鸟兽散,满腔热血,悉付诸汪洋泡影中矣!虽然,党事者,党人之公责任也。
有倚赖性,无责任心,何以对死友于地下?返沪诸同志,迫于情之不能自己,于是有同盟会中部总会之组织。
定名同盟会中部总会者,奉东京本部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邦,而以中部别之,名义上自可无冲突也。
总机关设于上海,取交通便利,可以联络各省,统筹办法也。
各省设分部,收揽人才,分担责任,庶无顾此失彼之虑也。
机关制取合议,救偏毗、防专制也。
总理暂虚不设,留以待贤豪,收物望,有大人物出,当喜适如其分,不至鄙夷不屑就也。
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内容同盟会政治纲领或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有人简称为16字纲领。
同盟会纲领即旧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是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主要内容。
其基本思想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民族独立中国。
民权主义是以建立民国为主要内容,即主张国民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并且把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紧密结合起来。
民生主义是以平均地权为具体内容。
即核定天下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为国民所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实现所谓的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是同盟会纲领的一重要内容,是民生主义的核心。
它既是孙中山思想中最具特色、最为其本人所看重的部分,又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时代特征和阶级标志的部分。
不过,与民族、民权相比,革命派在“平均地权”问题上达成的一致最为脆弱。
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
大会通过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宣言》和《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黄兴起草的会章。
经大会讨论通过的章程规定,以东京为本部所在地,总理以下分设执行、评议、司法3部;在国内外分设9个支部(国内有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国外有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4个支部),并在各省区成立分会。
会上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
大会又通过以《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改名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名词解释: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
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
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
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
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
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
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
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
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
谈谈对中国同盟会的认识一、同盟会成立的历史背景1、外部条件:(1)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七十年间,世界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战争的结果。
均以帝国主义列强的胜利和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帝国主义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除割地赔款以外,还在中国掠取了许多特权,如通商、传教、驻兵、开矿、设厂、筑路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等等,其中掠夺路矿权,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这样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就直接伸进了中国的内部,干涉中国的内政,特别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所签订的辛丑条约,更使中国完全置于帝国主义的宰割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扶植清政府。
中国社会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启蒙思想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人思想的解放和进步2、内部条件(1)矛盾激化:晚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并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4)思想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1894年,由孙中三组织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4年,由黄兴、宋教仁组织在长沙建立华兴会;1904年由蔡元培组织在上海建立光复会;1906年由刘静庵组织在武昌建立日知会(6)人为因素:孙中山和黄兴等人的努力(7)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先后失败,革命任务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上(8)时代要求: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中国同盟会成立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三、同盟会的主要革命活动1.在思想战线同改良派展开原则的斗争,即空前规模的论战,批驳了保皇谬论,广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2.在群众反清斗争的推动下,多次策划武装起义,包括黄冈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必要的基础,提供了必需的条件3、提出了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4:同盟会在国内外建立组织,筹集经费,联络华侨、会党,争取新军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四、同盟会的政治纲领:1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名主义)(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
中国民盟会的性质和成立的历史意义关键词:中国同盟会;性质;意义中国同盟会(The China Ftederal Association),简称同盟会,是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建立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进步知识分子组党的要求日益迫切。
1903年《浙江潮》第三期发表文章,主张消除地域界限,建立联合统一团体,《江苏》则提出要“结大群”。
这说明,联合斗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主观方面,建立全国性政党的条件也基本具备。
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团体出现,在思想、组织上为建立全国性政党提供了一定基础。
1905年上半年,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的领导人和骨干分子由于起义失败,相继逃到东京,鼓吹革命,联络同志,“意欲设立政党,以为革命中坚”。
在这个时期,孙中山也在思索,从兴中会到惠州起义失败,六年时间过去了,但革命进展不大,这是什么原因,起初孙中山曾片面地归咎于缺少军火,认为“只要获得相当数量的军器武装起来并尽力准备,就能很容易把清朝军队击溃。
”但在实践中,他改变了这种看法,1903年左右,孙中山提出革命需要“招集同志,合成大团”,开始为建立政党作准备。
如何建立党,孙中山认为兴中会不行,因为通过惠州起义,兴中会的弱点暴露出来,它是狭隘的、地域性的小团体,难以领导全国的运动,孙中山着眼于建立一个具有较广泛社会基础的党。
1900-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在欧洲、日本等地广泛结交留学生和华侨,讨论革命的方针、政策,在欧洲通过与留学生的讨论,将组党的着眼点移到学生。
1903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革命军事学校”,第一次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个纲领的提出,代表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思想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表明孙中山比他同时代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使他逐渐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公认的领袖。
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同盟会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覆亡,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
历史成立1905年7月在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倡导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
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头山满提供的民宅二楼榻榻米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复兴会合并而成),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等任庶务;除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辛亥革命前同盟会确认其政纲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该纲领后又被解释为三民主义学说;发行《民报》作为机关刊物(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民报》)。
《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同盟会的前身是湖南华兴会(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和广东兴中会(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
继兴中会之后,全国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出现,主要还有江浙光复会(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
同盟会在1907年一度分裂。
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离开日本,光复会退出。
孙中山与汪精卫、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而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中国同盟会曾在中国多处组织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但都没有成功。
自1906年起,同盟会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又称“丙午萍浏之役”)、黄冈起义(1907年5月,又称“丁未黄冈之役”)、七女湖起义(6月,又称“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钦廉防城起义(9月,又称“丁未防城之役”)、镇南关起义(12月,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起义(1908年3月,又称“戊申马笃山之役”)、云南河口起义(4月,又称“戊申河口之役”)、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2月,又称“庚戌广州新军之役”)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又称“辛亥广州起义”、“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中国同盟会的相关内容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组织,成立于1905年。
它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该组织由孙中山等人创立,是中国国民党的前身。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始,也是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开始。
该组织在不同地区分别设立分会,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组织网络。
它的成员主要是学生、知识分子和商人等。
中国同盟会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发动了多次反清起义,并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同盟会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执政党,孙中山担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然而,中国同盟会也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
由于成员分散,管理混乱,加上外部压力和内部分裂,中国同盟会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1913年,孙中山被迫离开中国,中国同盟会也随之瓦解。
尽管中国同盟会存在时间不久,但它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做出了杰出贡献。
- 1 -。
同盟会,国民革命的联盟--关于同盟会的性质问题
史全生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本文认为同盟会的性质不是如过去学术界所说的为资产阶级政党,而是全国各阶级革命群众的联合政党、国民革命的联盟.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从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来看,它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也代表了包括
地主、工人、农民在内的当时一切反对西方列强侵略,要求推翻清朝,振兴中华,改变现状的人们和阶级的利益.2、从同盟会的成员来看,既有资产阶级,也有地主、工人、农民和其他各阶级及其知识分子.3、从同盟会领袖孙中山的思想来看,也不是仅站
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讲话,而是代表了全国各族各阶级,尤其是工人农民的共同利益.【总页数】7页(P25-31)
【作者】史全生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7.1
【相关文献】
1.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纪念同盟会建立100周年 [J], 张磊;张苹
2.中城联盟:"地产大象"的同盟会 [J], 王长胜
3.汪精卫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从同盟会到国民革命时期汪精卫的反帝认识及其
局限性 [J], 裴京汉
4.董必武:从同盟会员到中共党员 [J], 邓正兵;谢忱;刘佳欣
5.东北民众救国同盟会敬告国联调查团书 [J], 范国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史阅世:中国同盟会
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准备了条件。
1905年7月,孙中山到达日本东京,先后同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商议筹建统一的革命政党问题。
他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
”(《宋教仁集》下册,第546页)7月30日,孙中山召集筹备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
8月20日,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到会者数百人。
大会通过了黄兴等人起草的章程。
总章第二条规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干事。
在东京设立总部,在总理之下设立执行、评议、司法三部。
国内设立五个支部,支部下按省设立分会,国外设立四个支部。
还决定将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来出版时改名为《民报》。
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孙中山选集》第201页)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