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盟会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同盟会一、介绍中国同盟会的背景和起源(200字)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组织之一,成立于1905年8月20日,是中国第一个以全国性为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的起始点,它的发展和演变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同盟会的宗旨和目标(200字)中国同盟会的宗旨是推翻清朝的满清统治,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为实现这一宗旨,同盟会的目标是通过组织、宣传、教育和武装斗争等正当手段,唤醒民众意识,团结力量,推进中国革命的进程。
三、同盟会的组织结构和领导人(300字)中国同盟会的组织结构包括中央管理部门、各级同盟支部和相关职能部门。
同盟会的最高领导机构是中央执行委员会,由总理(或总理代理)、各省代表、各地同盟会和同盟青年团代表组成。
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孙中山被选为总理,负责领导整个组织的工作。
四、同盟会的活动和成就(400字)中国同盟会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以推动革命事业的进展。
他们通过刊物、演讲和宣传等方式,向广大民众普及民主革命思想,唤醒民众意识。
此外,同盟会还组织了多次起义和武装斗争,并与其他革命团体合作,共同推动革命的进程。
这些活动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盟会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功组织了多次起义和武装斗争,如辛亥革命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中国的政治转型奠定了基础;二是改革了中国的教育体制,提倡新式教育,培养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知识精英;三是在国内外发起了多次革命势力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
五、同盟会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意义(400字)中国同盟会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组织,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同盟会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为中国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
其次,同盟会改革了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了大批革命精英,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人才支持。
此外,同盟会还促进了国内外革命势力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更为强大的革命力量。
中国同盟会的名词解释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支重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团体,成立于1905年,是中国早期反帝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同盟会通过团结广大爱国志士,号召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的伟大目标,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组织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背景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中国与列强之间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以及国家领土被侵蚀的情形。
为了摆脱列强的压迫,中国许多有识之士积极投身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之中。
二、组织宗旨中国同盟会的宗旨是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口号。
这一口号的提出,打动了广大人民的心弦,成为了中国早期国共两党共同的目标。
三、组织结构中国同盟会的组织结构非常严密,分为总部和地方分部。
总部设在日本,由黄兴等领导。
地方分部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以广东、上海等地最为活跃。
同盟会还设有秘密结社,用以保护会员的安全。
四、活动与影响中国同盟会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反对列强的斗争。
他们运用民族资本主义的思想启蒙,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工作,倡导国民教育、经济独立等国家建设措施。
同时,同盟会也积极参与了许多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等。
这些起义在早期的革命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作为早期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们的活动对后来兴起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缺点和意义虽然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支伟大团体,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组织成员的多元化,思想上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团结不够紧密。
此外,同盟会也受到清朝政府和列强的强大压力,活动受到了一定限制。
然而,无论如何,中国同盟会对中国的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不仅为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觉醒提供了契机,还为后来的革命党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思想基础。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组织,他们的活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
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革命团体之一,成立于1905年,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新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和目标。
在政治方面,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提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旨在推翻满清政权,恢复中央政府的统一权威,并建立一个以民主宪政为基础的共和国。
同时,该纲领还提出了实现选举制度、平等权利、言论自由和司法独立等政治改革。
在经济方面,中国同盟会主张推动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提倡实行自由贸易和民族工商业的保护政策,以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
此外,纲领还强调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民权益保护,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减轻农民的负担。
在社会方面,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呼吁实现社会平等和公正,废除特权制度和等级观念,推动妇女解放和儿童教育,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纲领还强调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以加强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民族自尊心。
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提出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措施,为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虽然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朝统治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努力中并未取得直接的
成功,但其纲领对后来的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课文注释:中国同盟会
清末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孙中山的倡导下,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出任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
正式确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
同年10月孙中山把这个纲领归结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制订《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发刊《民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改良派展开论战;在国内外各地建立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组织领导反清武装斗争。
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年(宣统三年)4月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
10月,武昌起义,各省纷起响应,爆发了全国性的辛亥革命。
上海光复后,同盟会本部由日本东京迁至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又迁至南京。
1912年(民国元年)8月25日,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同盟会对于推翻帝制与建立共和,曾做出伟大贡献。
同盟会的弱点,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集中表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与它的领导政党的不健全密切相关。
名词解释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爱国政治组织之一。
下面就该组织的历史、主要成员、宗旨以及取得的成就分别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一、历史
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由孙中山等人创建。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政府的统治下,国家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
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力改革,社会上带有浓郁的反清情绪,人民需要一个组织来推动改革。
同盟会就是兴起于此背景下的爱国组织。
二、主要成员
同盟会的创始人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
同盟会的成员主要来自中国的知识分子、学生和商人等社会各界。
这些人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政治影响力,是组织的主力军。
三、宗旨
同盟会的宗旨是要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同盟会认为,只有先推翻清朝政府,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强大。
同盟会的另一个宗旨是推进近代化改革,改良社会和政治制度。
同盟会让中国人认识到,只有模仿西方的现代化,才能摆脱落后和半殖民地的命运。
四、取得的成就
同盟会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同盟会的组织下,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孙中山成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同盟会还推进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盟会的成员成为了中国的民主斗士、革命烈士,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充满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的组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
同盟会的成立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它为中国的历史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反清组织1905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1894年,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大会推举了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
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成立基本上结束了各革命团体分散斗争的局面,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同盟会曾试图在中国多处组织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但是都没有成功。
武昌起义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了分裂。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的集中概括。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即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族贵族为首清朝政府,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内容是“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三民主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相关内容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组织,成立于1905年。
它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该组织由孙中山等人创立,是中国国民党的前身。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始,也是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开始。
该组织在不同地区分别设立分会,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组织网络。
它的成员主要是学生、知识分子和商人等。
中国同盟会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发动了多次反清起义,并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同盟会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执政党,孙中山担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然而,中国同盟会也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
由于成员分散,管理混乱,加上外部压力和内部分裂,中国同盟会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1913年,孙中山被迫离开中国,中国同盟会也随之瓦解。
尽管中国同盟会存在时间不久,但它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做出了杰出贡献。
- 1 -。
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全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是晚清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
大会通过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宣言》和《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黄兴起草的会章。
经大会讨论通过的章程规定,以东京为本部所在地,总理以下分设执行、评议、司法3部;在国内外分设9个支部(国内有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国外有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4个支部),并在各省区成立分会。
会上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
大会又通过以《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改名为《民报》。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很快形成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运动。
在袁世凯窃取政权后,同盟会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与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其中武昌起义的胜利,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近代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成立伊始1905年7月,在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倡导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头山满提供的民宅二楼榻榻米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等任庶务;除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其机关刊物是《民报》。
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会上通过了孙中山起草的《中国同盟会宣言》、《中国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由黄兴等起草的会章。
会章共30条,以后经过修改、成为24条。
当天,还选举了总部的主要干部。
名词解释: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
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
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
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
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
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
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
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
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
中国近代的同盟会运动教案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组织和政治运动。
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致力于推翻清朝政权,实现民主与国家的独立。
本教案将对中国近代的同盟会运动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一、同盟会的背景与成立中国近代的同盟会运动起源于清朝晚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
中国人民对清政府的统治越来越不满,各地爆发了众多的抗议示威活动。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决定组建一支有力的政治组织来推动改革。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同盟会,生源主要是留学生和旅日华侨。
二、同盟会的宗旨与组织结构同盟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指满清政权),恢复中华,实现民主与国家的独立。
为了达成这个宗旨,同盟会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组织结构。
整个组织分为总部、地方支部和宣传部。
总部负责制定总体战略和决策,地方支部负责组织地方行动,宣传部负责宣传思想和发动群众。
三、同盟会的活动与影响同盟会运动的活动主要分为武装起义、革命行动和政治宣传。
同盟会发动了多起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等,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同盟会还积极进行政治宣传,通过报纸、刊物和演讲等方式唤起人民对于民族独立和民主的意识。
同盟会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政治觉醒和民主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同盟会运动的局限与失败同盟会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和失败的因素。
首先,同盟会内部存在着派别斗争和人事纷争,这削弱了整个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其次,同盟会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未能充分影响到农村和边远地区。
最后,清政府的镇压和外国势力的干涉也对同盟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五、同盟会运动的意义与启示同盟会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组织和政治运动。
它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奠定了反帝反封建的基础。
同盟会的成立和活动也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六、同盟会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同盟会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政治运动。
谈谈对中国同盟会的认识一、同盟会成立的历史背景1、外部条件:(1)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七十年间,世界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战争的结果。
均以帝国主义列强的胜利和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帝国主义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除割地赔款以外,还在中国掠取了许多特权,如通商、传教、驻兵、开矿、设厂、筑路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等等,其中掠夺路矿权,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这样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就直接伸进了中国的内部,干涉中国的内政,特别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所签订的辛丑条约,更使中国完全置于帝国主义的宰割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扶植清政府。
中国社会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启蒙思想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人思想的解放和进步2、内部条件(1)矛盾激化:晚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并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4)思想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1894年,由孙中三组织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4年,由黄兴、宋教仁组织在长沙建立华兴会;1904年由蔡元培组织在上海建立光复会;1906年由刘静庵组织在武昌建立日知会(6)人为因素:孙中山和黄兴等人的努力(7)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先后失败,革命任务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上(8)时代要求: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中国同盟会成立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三、同盟会的主要革命活动1.在思想战线同改良派展开原则的斗争,即空前规模的论战,批驳了保皇谬论,广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2.在群众反清斗争的推动下,多次策划武装起义,包括黄冈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必要的基础,提供了必需的条件3、提出了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4:同盟会在国内外建立组织,筹集经费,联络华侨、会党,争取新军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四、同盟会的政治纲领:1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名主义)(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
中国民盟会的性质和成立的历史意义关键词:中国同盟会;性质;意义中国同盟会(The China Ftederal Association),简称同盟会,是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建立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进步知识分子组党的要求日益迫切。
1903年《浙江潮》第三期发表文章,主张消除地域界限,建立联合统一团体,《江苏》则提出要“结大群”。
这说明,联合斗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主观方面,建立全国性政党的条件也基本具备。
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团体出现,在思想、组织上为建立全国性政党提供了一定基础。
1905年上半年,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的领导人和骨干分子由于起义失败,相继逃到东京,鼓吹革命,联络同志,“意欲设立政党,以为革命中坚”。
在这个时期,孙中山也在思索,从兴中会到惠州起义失败,六年时间过去了,但革命进展不大,这是什么原因,起初孙中山曾片面地归咎于缺少军火,认为“只要获得相当数量的军器武装起来并尽力准备,就能很容易把清朝军队击溃。
”但在实践中,他改变了这种看法,1903年左右,孙中山提出革命需要“招集同志,合成大团”,开始为建立政党作准备。
如何建立党,孙中山认为兴中会不行,因为通过惠州起义,兴中会的弱点暴露出来,它是狭隘的、地域性的小团体,难以领导全国的运动,孙中山着眼于建立一个具有较广泛社会基础的党。
1900-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在欧洲、日本等地广泛结交留学生和华侨,讨论革命的方针、政策,在欧洲通过与留学生的讨论,将组党的着眼点移到学生。
1903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革命军事学校”,第一次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个纲领的提出,代表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思想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表明孙中山比他同时代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使他逐渐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公认的领袖。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革命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革命的火种已点燃革命队伍也日趋壮大把各地分散的革命团体组织起来已然成为革命发展的迫切需要于是,一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正式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分散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大量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相继出现。
兴中会:是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的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
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自成立以来,发动过广州起义、惠州起义等,起义多次以失败告终。
华兴会: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推举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可谓“开中国内陆革命之先声”。
不久华兴会骨干就运筹帷幄,策划反清的长沙起义。
1904年8月,由于在浏阳普集市交易大会上起义的计划败露,华兴会成员为躲避官方追捕逃往上海;11月19日,上海又发生了万福华刺杀广西巡抚王之春的事件,章士钊曾参与密谋,这就使得黄兴受牵连入狱,出狱后与刘揆一等人前往日本。
光复会:光复会,又名复古会。
1903年冬由王嘉祎、蒋尊簋、陶成章、魏兰、龚宝铨等人在东京酝酿协商。
1904年11月,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光复会。
蔡元培任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
该会的政治纲领即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其主要活动范围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
可以看出,这些革命团体的局限性在反清斗争日益深入的大环境下显现出来。
这些团体都是区域性的团体,活动范围局限在一省或数省;且这些团体之间联系薄弱,势单力孤,在反清起义中多次以失败告终。
这些团体也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团体内部的向心力不够。
这就使得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为革命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
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具有远见卓识和雄伟魄力的革命领导者成为了时代的需要,这个艰巨的历史人物就落在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肩上。
孙在留欧学生中建立革命团体孙中山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从1904年底到1905年6月,孙中山风尘仆仆地奔走于伦敦、布鲁塞尔、柏林、巴黎之间,宣传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努力在留学生中间组织革命团体。
课文注释:中国同盟会
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准备了条件。
1905年7月,孙中山到达日本东京,先后同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商议筹建统一的革命政党问题。
他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
”(《宋教仁集》下册,第546页)7月30日,孙中山召集筹备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
8月20日,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数百人。
大会通过了黄兴等人起草的章程。
总章第二条规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干事。
在东京设立总部,在总理之下设立执行、评议、司法三部。
国内设立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支部下按省设立分会,国外设立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
还决定将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来出版时改名为《民报》。
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孙中山选集》第201页)。
同盟会成立于哪一年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
会上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
总理是最高领导人。
会章规定:“总理对于会外,有代表本会之权,对于会内,有执行事务之权,节制执行部各员,得提议于议会,并批驳议案”。
执行部是权力最重的机关,负责组织革命活动。
庶务是该部负责人,总理他适时,可代行总理职权。
执行部下设庶务科、书记科、会计料、内务科、外务科、调查科,以及暗杀部等。
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
大会通过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宣言》和《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黄兴起草的会章。
经大会讨论通过的章程规定,以东京为本部所在地,总理以下分设执行、评议、司法3部;在国内外分设9个支部(国内有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国外有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4个支部),并在各省区成立分会。
扩展资料:1905年7月,在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倡导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头山满提供的民宅二楼榻榻米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等任庶务;除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其机关刊物是《民报》。
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会上通过了孙中山起草的《中国同盟会宣言》、《中国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由黄兴等起草的会章。
会章共30条,以后经过修改、成为24条。
中国同盟会的本部设在日本东京。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实用版)
目录
一、中国同盟会简介
二、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的历史意义
四、结语
正文
一、中国同盟会简介
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1905 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坚持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积极开展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
二、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的主要内容
1.民族主义:中国同盟会主张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反对清朝的满族统治,强调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2.民权主义:中国同盟会主张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
3.民生主义:中国同盟会主张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土地制度的改革,消除贫富差距,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的历史意义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同盟会的推动下,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民
众觉醒。
尽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仍存在许多问题,但同盟会的革命方略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结语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中国同盟会简介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20世纪初年,随着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的涌现,爱国运动的广泛开展,革命派的队伍也日益扩大,中国已处于革命高潮的前夕。
此时,中国革命面临着一个紧迫的课题,即亟需将分散的革命力量聚合为一个统一的全国性政党,以促进革命的发展。
亚洲方兴未艾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独立意识的形成,为此提供了客观条件。
随着革命风潮的勃兴,国内1904年前后成立了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为建立全国性政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从欧洲抵达日本,同在日本的革命团体领导人商组统一的革命政党问题。
他指出:“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
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
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义。
”孙的主张,得到了黄兴等多数人的支持。
7月30日,原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军国民教育会等团体的成员及全国十多个省的留日志士70多人,在东京赤坂区三番黑龙会内召开建立统一组织的筹备会议。
会上,孙中山首先发表演说,阐明革命的理由、形势、进行方法及联合组织统一团体的必要性,与会者一致赞成。
在讨论团体的名称时,孙提议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有人主张叫“对满同盟会”。
孙指出革命宗旨不专在对满,其最终的目的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
还有人提出此会为秘密组织,不宜明用“革命”二字。
经反复讨论,遂定名为“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
在讨论政治纲领时,孙提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为宗旨。
有些人不同意把“平均地权”列为政纲,经过孙中山的耐心解释,最后政纲获得多数通过。
会议随即举行宣誓加盟仪式,并推举黄兴、陈天华、宋教仁、马君武等8人负责起草同盟会章程,提交成立大会讨论。
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借日本人阪本金弥的住宅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百余人。
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国同盟会总章》;确定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为同盟会宗旨;推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并选举了总部各部负责人,推选了各省主盟人。
依照《总章》的规定,同盟会总部设于日本东京,
按“三权分立”原则,下设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黄兴被任为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居协理(副总理)地位,总理外出时,代总理主持总部工作。
章程规定在总部统一领导下,各地分设支部;国内按地区设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支部以下各省设立分会,支部部长由总理指任,分会长由会员选举产生;国外设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支部以下各国设立分会。
同盟会机关刊物是《民报》(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民报)。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在孙中山领导下,努力开展各项活动和斗争,担负起了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同盟会本部分派的会员先后在国内二十一省市建立了支分会近70处,海外南洋及欧美各地陆续建立同盟会支部、分会七八十个,革命派力量因而日益壮大;《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随后海外各地同盟会报刊也开展对保皇派的批判,从而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从1906—1911年,孙中山和同盟会本部积极联络会党、新军等,先后发动了萍浏醴、黄冈、七女湖、防城、镇南关、钦州、廉州、河口、广州新军、广州“三·二九”等反清起义,动摇了清廷统治基础。
到武昌起义爆发,全国纷纷响应,终于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同盟会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武昌起义后,同盟会总部由日本东京迁至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迁至南京,旋又迁回上海。
1912年8月7日在宋教仁的组织下,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在北京合并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