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教学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树立保护生态的意识。
教学重点:1、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
2、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2、认识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归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视频: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那到底什么是生态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板书)。
【探究新课】活动一: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构建“生态系统”概念1、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并对其成分进行归类。
展示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各种生物并将这些成分的名称分类填写在表格上。
(学生回答,填表。
)思考:维持这些生物生存的条件是什么?(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这些属于非生物成分)池塘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小结:池塘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
生物成分有菖蒲、莲、浮游植物、水草等植物,有浮游动物、蝌蚪、鱼、虾、河蚌等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非生物成分包括水、阳光、空气、土壤、温度等。
2、思考讨论:(1)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有什么作用?它们又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2)池塘中的动物与植物有什么关系?(3)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对生物成分有影响吗?请举例说明。
小结:(1)绿色植物利用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以及土壤中的无机盐等制造有机物,释放出氧气,提供给生物。
其遗体可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来源,由它们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植物还能通过蒸腾作用将水蒸发到大气中去,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从而改善非生物成分组成的环境。
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它能制造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称它为生产者。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等活动,培养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交流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等活动,培养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形成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2、难点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让学生聆听歌曲《天堂》联想大草原,让学生感觉通过大草原的美景呈现出来和谐的草原生态环境,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态学方面进行学习和研究。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出示图片并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议一议:什么是生态系统?(由学生讨论后回答)2、展示图片:生态系统的组成活动: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讨论交流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种生物生活需要哪些条件?(由学生讨论后回答)议一议:生态系统的组成分哪几部分?(由学生讨论后回答)3、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作用讨论:观察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图解,分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作用是什么?(由学生讨论后回答)(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在学习生态系统概述的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内容并进一步思考。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生物部分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真菌和腐食性动物是分解者。
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和土壤等因素,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五)课堂小结(六)课堂跟踪反馈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生态系统概述》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能理解、认识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
4、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2.教学难点:简单阐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帮我解决生活问题:“我家的金鱼,我有事5天不在家,为什么相继死去了呢?并且还有的已腐烂有难闻的馊味了。
老师我非常悲伤。
谁能帮助我呢?”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相应的回答“缺氧、没有食物等等”,这时老师就不失时机的提出,生物的生存需要他一定的生活环境。
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就像这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生命之网“。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概述》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抒情地说)。
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对于问题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以优美的音乐《带我去草原吧》,把学生的思绪引领入绿色草原的世界,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旋律,并把自己比做一匹驰骋于广袤草原的骏马,以此展开无限的遐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3)总结归纳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通过听优美的歌曲,进行想象和思考,回答问题。
对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
从而形成:初识生态系统——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概念辨析形成了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包括“森林是一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组成”两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较为简单,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简要介绍凯巴森林的情况,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凯巴森林相关问题的分析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种祖组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了解生态系统的种类和范围。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境
三、各组成成分间关系
生产者(物质和能量)消费者
(物质和能量)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分解者
(物质和能量)
无机环境
【课后反思】
学生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不同类型生物的代谢方式,在讨论各种组分作用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顾这些知识,以判断不同类群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
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
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对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一)引入新课老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生物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了生命活动的规律。
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1)什么是生态学的概述?(2)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生态学的知识?学生回答:(1)生态学是指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态系统概述》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态系统概述》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⑴.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⑶.说出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⑷.说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概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⑴.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多样的、缺一不可的观点;⑵.初步树立生态观点,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全局感和爱护环境、爱护自然、爱护生命的思想情感;⑶.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根据乡镇学校情况,从生活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活动中,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2.教学过程安排:本章教材共分为三节,㈠.生态系统的概述,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一节教材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第二节安排3课时。
由于本套教科书教学容量大,探究活动多,而生物课目前学校每周只安排2个课时的教学时间,所以教学内容总是无法完成,再加上八年级下学期学生要参加市生物学业考试,课时显得更为不足。
考虑到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八年级上册“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知识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建立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于是,我们将第二节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这部分内容调整到第一课时“生态系统的概述”中,用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完成,这样,在“生态系统概述”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三部分内容。
然后用两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完成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
3.教学策略:本节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学生活动:⑴课前观察: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观察一个小区、一片树林、一个湖泊、一块农田等生态环境,记下环境中的各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