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4
教案精选:初中信息技术《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初中信息技术《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教学设计1.掌握进入BASIC环境的方法和输入、编辑、运行程序的方法。
2.初步掌握BASIC中的基本概念:常量、变量、函数、表达式。
3.初步掌握输出、赋值、输入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4.初步掌握简单顺序结构程序的设计方法。
5.理解程序的顺序结构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掌握输出、赋值、输入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掌握简单顺序结构程序的设计方法。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
2.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二、学习指导1.BASIC中的科学记数法类似数学中的科学记数法例如:-3.14156E+3 —— -3.14156×1032.56E-2 一2.56×10-2其中E表示幂底数10,E后跟的整数为幂指数。
2.常见标准函数ABS(x) 求x的绝对值,即|x|SQR(x) 求x的算术平方0.5)/100(2)判断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的条件关系式:INT(A/B)=A/B(3)求整数A除以B的余数的表达式:A—INT(A/B)*B.RND(x) 产生一个O到1之间的随机小数生成(A,B)内的随机整数的表达式:INT(RND(1)*(B—A)+A)例如:二位随机整数的表达式:INT(RND(1)*90+10)3.数学式和BASIC表达式的对应表示应根据运算顺序,正确使用圆括号,且将所有符号写在同一行上。
注意乘、除、乘方运算和绝对值、算术平方根等函数在数学上与BASIC上表示的区别。
例如:一(-b+SQR(b*b一4*a*c))/(2*a)4.输出语句和输入语句(1)输出语句。
格式:PRINT(输出内容)功能:当输出内容是数时,直接输出该数;当输出内容是数值表达式时,先计算表达式的值,然后输出该数值;当输出内容是字符串时,直接输出该字符串。
(2)赋值语句。
格式:LET变量=表达式功能:把“=”右边表达式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
精编版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教案教案主题: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顺序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概念和重要性。
2.能够编写简单的顺序结构程序。
教学内容:1.顺序结构的定义和特点。
2.顺序结构程序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3.实例演示和练习。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课题(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顺序结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制作一个鸡蛋炒饭的流程、打印一篇文章的步骤等。
介绍顺序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作用和意义。
Step 2:讲解顺序结构特点和基本语法(20分钟)教师讲解顺序结构的特点,即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执行,每个语句只执行一次。
介绍顺序结构的基本语法,包括变量的声明和赋值、输入输出语句等。
Step 3:实例演示(30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示例演示如何编写顺序结构程序。
例如,设计一个程序计算圆的面积和周长:1.输入圆的半径2.计算圆的面积(面积=半径*半径*π)3.计算圆的周长(周长=2*半径*π)4.输出结果教师逐步讲解每个步骤,并编写相应的代码进行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解释变量的声明和赋值、输入输出语句的使用方法以及计算公式的应用。
Step 4:练习(20分钟)学生进行练习,编写一个顺序结构程序解决以下问题:设计一个程序,要求从键盘上输入一个三位数的整数,然后将该数的百位、十位、个位分离出来并显示在屏幕上。
学生可以利用前面示例程序的框架进行编写,只需修改输入输出语句和计算公式即可。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练习。
Step 5:总结和小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顺序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练习和探索,熟练掌握顺序结构程序的编写。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编写一个顺序结构程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矩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
并要求学生写出程序的设计思路和代码。
Step 7:课堂延伸(10分钟)展开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多个顺序结构程序组合起来,形成更复杂的程序。
2024浙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6课顺序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浙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中的重要一课,旨在通过顺序结构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中的基本流程和执行顺序。
顺序结构是程序设计中最基础的结构,是其他复杂结构(如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的基础。
本课通过具体案例,如简单的输出语句、变量赋值等,让学生直观感受顺序结构在编程中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顺序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在编程环境中编写顺序结构程序的基本方法。
-学会使用简单的输出语句和变量赋值语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编写、调试顺序结构程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精神。
-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观。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顺序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顺序结构程序的基本编写方法。
2.难点:-理解变量赋值语句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通过实践,正确编写顺序结构程序。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复习前课内容,引出顺序结构的概念。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制作三明治的步骤),让学生直观感受顺序结构的重要性。
2.新课讲解(10分钟)-详细讲解顺序结构的概念、特点和基本语法。
-通过示例代码,展示顺序结构程序的基本编写方法。
-讲解变量赋值语句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通过示例代码进行演示。
3.学生实践(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个简单的顺序结构程序,如输出问候语、计竟两个数的和等。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成果展示与评价(5分钟)-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其编写的程序,并解释程序的功能和实现方法。
-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对展示的程序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5.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顺序结构的概念、特点和基本编写方法。
-强调变量赋值语句的重要性和正确使用方法。
一、实验准备实验准备实验准备实验准备1、C语言程序的上机操作语言程序的上机操作语言程序的上机操作语言程序的上机操作C是编译型语言,设计好一个C源程序后,需要经过编译生成目标文件(扩展名.obj)、连接生成可执行文件(扩展名.exe),然后执行。
一个C程序的具体开发步骤如下: (1) 启动启动启动启动VC++ 6.0:“开始”“程序”“Microsoft Visual C++ 6.0” (2) 新建文件新建文件新建文件新建文件:“文件”“新建”在“新建”对话框中选择“文件”标签列表框中选“C++ Source File”,在右边指定文件名和保存位置。
(3) 编辑编辑编辑编辑:录入或修改源程序并保存(Ctrl+S) (4) 调试运行调试运行调试运行调试运行:编译(Ctrl+F7)连接(F7)运行(Ctrl+F5),若有错需修改源程序后再调试程序 (5) 关闭工作区关闭工作区关闭工作区关闭工作区:“文件”“关闭工作空间”,一个程序调试结束后需关闭当前工作空间,再从第(2)步开始下一个程序的调试 2、、、、C程序的调试程序的调试程序的调试程序的调试调试即是在源程序中查找错误并修改错误的过程。
程序的错误一般分为两类: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
①语法错误语法错误语法错误语法错误:指不符合C语言语法规则而产生的错误。
语法错误系统能检测出来并告之原因及位置,设计者可参考修改。
②逻辑错误逻辑错误逻辑错误逻辑错误:指程序的运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不符而产生的错误。
这类错误拔除难度较大,一般需祥细分析算法或在程序运行过程中设置断点、追踪程序的运行来纠错。
(1)语法错误调试案例(建立程序名为ex1-1.c)#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int i=0 //错误原因:语句结束位置缺分号printf("i=%d\n",i); } 调试并查找以上程序的语法错误并分析原因并改正。
顺序结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程序的顺序结构,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2)初步学会把实际问题设计转换为程序,并把程序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初步掌握VB中的常用函数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观察、实践、阅读、修改和分析程序,了解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初步学会从简单问题出发,运用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与人共事的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程序的顺序结构
教学难点:
INPUTBOX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策略、方法
1.本节课属于程序设计教学课课型,课堂教学以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本课通过设疑和对几段程序的对比,来引导学生比较、观察、思考、学习直至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3.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设计操作练习题时,分为基础题和发展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
四、教学媒体
教师机1台、学生机60台、达道多媒体教学网、自制的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方案—《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够根据问题分析,设计顺序结构程序的算法②能够运用顺序结构,使用Python程序编写、调试并运行代码(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任务驱动和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②通过贴近生活的具体实例的分析,体会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合作探究意识②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体验学习算法的乐趣,内化思维,提高兴趣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根据算法编写顺序结构程序,调试并运行代码教学难点:利用计算思维的相关特征点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认知能力:程序类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尚未接触过,难度较大学习动机:对学生来说是个新鲜语言,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学习风格:学生个体的现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导致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态度参差不齐四、教学策略与方法任务驱动法: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以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提高课堂参与性,共同解决问题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环境:微机室、希沃智能触摸屏教学一体机七、教学过程数学小知识情境导入:通过Python程序的IDLE外壳展现问题的结果,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a、b、c,如何快速的求出该三角形的半周长。
同时让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是怎么实现的情呢。
-L>7^-一J境3.7Jdp-3.7.QlbflMW53.即2DI£cn凶也丁"lyp口"c^pyrighri9,oriormar船InformarNon.巳2"导]=====m-^TAfiT"^*\.L-^PnlArirrinhkrjihnfXI]F4klr^i'>rjinjinnuinr]hHnThDiirhHngpy-====」也2iMAii二除由:1入d|输人呆二荒边4丿、ife-ftrF?的=囲崔第占.50 Si*呻2i>Ml[MMIMn0Pyihw3.7J3(v3.7.0:lb^ccW9XJurfi27201B.|M&C¥L91432Nt仙舱l>]onwin 积极的说出三角形的边长,观看教师的演示和显示的结果。
2.3.1程序的顺序结构教学设计教师活动:一、复习导入1、复习流程图的相关内容:(1)、流程图是算法的一种图形化表示,与自然语言相比,用流程图描述算法能更加直观、形象、更容易理解。
(2)、常用的流程图符号复习完成转入问题1,要求学生写出问题1 的流程图。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每两人一组,把问题1 的流程图写在学案上,写好后相互交换讨论。
师生活动:抽取部分同学的学案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师生共同学习评价。
问题1:输入长方形的长和宽,输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写出算法流程图和vb 程序。
(1)请写出问题1 的流程图(2)请写出问题1 的vb 程序教师活动:2、复习常用语句和函数ϖ变量的的定义:Dim 变量名As 数据类型ϖ输入函数:InputBox()ϖ赋值语句:用“=”实现,左边是变量名右边可以是常量、变量、表达式ϖ输出语句:print””,Print 变量名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已写出的流程图,在复习vb 常用语句和函数的基础上,尝试写出问题1 的vb 程序,对学生来说可能稍微有点难度,属于拔高练习,主要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生活动:学生尝试书写程序,教师评价点拨,最后师生共同书写程序。
教师分析讲解已书写完成的程序的执行过程,讲解程序的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是一种最基本的程序结构。
ϖ按书写顺序由上到下一条一条执行ϖ没有分支ϖ没有重复ϖ没有跳转最后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做到举一反三。
思考?你能不能写出输入正方形的边长,输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算法?(学生思考回答)问题2:读下面的流程图,编写出相应的vb 程序。
师生共同阅读分析流程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程序,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根据学生情况,教师评价总结,再次点题(像这样按书写顺序从上往下一条一条的执行,没有分支、没有跳转的程序,称为顺序结构。
)最后教师抛出问题,这个程序完成了什么功能,学生思考(完成了两个变量的数据交换)。
教师活动: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实现两个变量的数据交换的其他算法,提示学生阅读课本33 页,看课本是用什么算法来实现两个变量的数据交换的,完成问题 3 的流程图和程序,从而让学生明确对于同一个问题,解决方法也不是唯一的,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程序设计初步——顺序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程序的顺序结构并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
2.掌握基本的输入输出语句。
3.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编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确定程序的顺序结构。
2.确保学生掌握输入输出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计算机和投影仪。
2.一些简单的编程题目,如计算两个数的和、差、积、商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向学生介绍程序的顺序结构是指按照代码的编写顺序逐行执行的过程。
2.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机器人,根据指令进行操作。
比如:“向前走一步”、“向左转”等。
3.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程序的顺序结构。
(二)知识讲解1.讲解输入输出语句的基本结构。
2.教授如何使用输入输出语句进行简单的计算操作。
(三)操练演练1.出示编程题目:“计算两个数的和”。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3.让学生独立编写代码,然后运行程序进行测试。
(四)巩固训练1.随机选择一些编程题目让学生自己解决。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编写程序解决问题。
(五)知识拓展1.讲解一些高级的输入输出方法,如格式化输出。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程序进行优化,减少重复代码的出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机器人的概念,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了程序的顺序结构。
讲解了基本的输入输出语句,并通过编程题目的操练演练,让学生掌握了使用输入输出语句进行计算的方法。
通过巩固训练,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编程问题。
在知识拓展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优化程序,提高代码的重用性。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顺序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顺序结构的执行流程,掌握赋值语句和输入输出语句,会编写简单的顺序结构程序,并把程序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从简单问题出发,运用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并理解程序顺序结构的流程图,能根据程序顺序结构的执行流程,编写程序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赋值语句、输入输出语句的实际应用,能根据问题要求写出正确的程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热身小练习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学习过一段时间的C++程序设计了,那现在我们通过一个热身小练习活动,让老师来了解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我们就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进行吧,首先是判断题,需要判断下列语句的正误,并且说明理由。
那等下火车开下去,每位同学只需要回答这上面的一个小题就可以了,来,从这位同学开始吧!第1小题是对还是错?为什么?<<流插入运算符 cout<<表达式;>>流读取运算符 cin>>变量;标识符:只能由字母或下划线开头,后面的字符可以是字母或数字。
x=++b;表示先将b的值加上1,再赋值给xx=b++;表示先将b的值赋给x后,再将b的值加1师:看来大家对于前面的知识掌握得都很牢固。
二、知识新授(1)例题引入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
有红和蓝两个墨水瓶,但现在却错把蓝墨水装在了红墨水瓶中,红墨水装错在了蓝墨水瓶中,要求将其互换,请你设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
生:回答。
师:你能不能把你刚才说的方法细化成具体的步骤?第1步:把红墨水瓶子中的蓝墨水倒入空墨水瓶中(t=a;)第2步:把蓝墨水瓶子中的红墨水倒入红墨水瓶中(a=b;)第3步:把空墨水瓶中的蓝墨水倒入蓝墨水瓶中(b=t;)师:如果用变量a表示红墨水瓶,用变量b表示蓝墨水瓶,用变量t表示空墨水瓶,然后请你用变量表达式描述刚才这3个步骤,应该怎么表示呢?师:同学们,刚才两瓶墨水的交换过程是一步一步按顺序执行的,在程序设计中,像这样按顺序执行的程序结构称为顺序结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顺序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顺序结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顺序结构的编程实现方法。
二、教学内容:1. 顺序结构的定义和特点2. 顺序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3. 顺序结构的编程实现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顺序结构的概念、应用和编程实现。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顺序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顺序结构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顺序结构解决问题。
3. 编程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编写程序,巩固顺序结构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展示顺序结构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2. 编程环境:为学生提供编程实践的平台。
3. 案例素材:提供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出顺序结构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顺序结构的特点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顺序结构解决问题。
4. 编程实践:让学生动手编写程序,巩固顺序结构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提出拓展思考问题。
七、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顺序结构的知识。
2. 分析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尝试用顺序结构解决。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顺序结构的掌握程度。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顺序结构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编程实践表现:评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运用顺序结构的能力。
十、教学拓展:1. 顺序结构在复杂程序中的应用。
2. 顺序结构与其他程序结构的关系和转换。
3. 顺序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六、教学案例与实践:1. 案例一:计算器程序设计目标:实现一个简单的计算器,能够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步骤:1. 输入数值和运算符。
2. 根据运算符进行相应的计算。
3. 输出计算结果。
顺序结构的程序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程序设计的顺序结构基本思想;2、掌握顺序结构语句特点;3、学会用算法分析问题,能够使用顺序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程序设计的顺序结构思想。
[教学难点]1、顺序结构实现语句的格式和功能;2、编写简单程序的过程;3、变量的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教学环境]学校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教材分析]众所周知,无论多么复杂的程序都能够分解为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结构;所以顺序结构的程序设计的内容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章节的程序编写效率。
[教学安排]一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直以来编写程序被认为是一项高深莫测的技术,精通这门技术常被冠以“软件工程师”的美名。
难道程序设计真的就这么高不可攀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程序的世界,揭开程序设计的神秘面纱。
二、首先来学习程序设计中所用到的语句:①输出语句 PRINT1)格式: PRINT<输出内容>2)功能:当输出内容是数时,直接输出该数;当输出内容是数值表达式时,首先计算表达式的值,然后输出该值;当输出内容是字符串时,直接输出双引号内的内容。
3)输出格式:标准格式;紧凑格式;句末标点格式。
②赋值语句LET③键盘输入语句INPUT④注释语句REM⑤结束语句END三、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任务1:编写程序求底为24,高为5的三解形的面积。
分析:三解形的面积S=ah/2,题中给出a=24、h=5。
算法:①给变量A、H赋值24、5②计算三解形面积S③输出A、H、S④结束程序如下:REM 求三角形的面积LET A=24LET H=5LET S=A*H/2PRINT A,H,SEND任务2:水果店的苹果2.2元/斤、梨1.5元/斤,顾客买苹果和梨若干斤,总共应付多少钱?分析:设苹果单价为A,梨单价为B,顾客买苹果和梨的斤数分别为X 和Y,应付款为M,则M=A*X+B*Y算法:①给变量A、B赋值2.4、1.5。
2-1节程序的顺序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程序顺序结构的执行流程,掌握赋值语句和输入输出语句,能够编写简单的顺序结构的程序,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计算问题。
2、方法与过程本节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如求圆的面积,让学生初步掌握赋值语句和输入输出语句的使用方法及其功能。
进而转入较为复杂的问题,如编写程序使从键盘上输入一个三位数,然后反方向输出,并且运用到上一章所学的运算符、表达式等,对知识进行巩固,课程安排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有更大空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程序设计选取的题目与高一所学的数学、物理中学到的新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追求和向往。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赋值语句和输入输出语句的使用(2)程序顺序结构的执行流程(3)能编写程序解决简单的应用题2、教学难点根据题目写出正确的程序三、教学环境1、教材处理教材选自《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二节,原教材的第一个程序例子有关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计算,题目很简单,学生也能理解,但是涉及到的条件较多,写程序时多次使用同样的语句和函数,整个程序看起来长,而且是简单的重复。
所以上课时,把教材的内容作了的简单的处理,以求圆的面积这个程序作为导入,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而且这个例子也符合一般程序包括数据类型说明、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四个部分,让刚入门的学生有规可依,进而觉得程序也不是太难学,从易到难进行过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预备知识:学生已掌握算法的概念及描述方法,定义常量与变量的方法,程序设计的四个步骤——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设计算法和编写程序。
3、硬件要求:建议本节课在多媒体电脑教室中完成,有广播教学系统或投影仪。
4、所需软件:学生机要安装VB6.0或以上版本。
5、所需课时:2课时(100分钟)四、教学过程导入:演示求圆的面积这道题的程序,让学生明白通过程序可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也给学生展示完整的程序代码,这道程序的功能就是靠这些代码来控制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体验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变量及如何进行变量说明。
2、了解赋值语句格式及作用。
3、了解如何利用文本框输入与输出信息。
4、感受顺序结构程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编写“计算各球队的净胜球数”程序,让学生感受顺序结构程序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变量和赋值语句。
2、了解文本框控件和命令按钮控件的作用。
3、程序的完成并保存。
教学难点:
程序的完成并保存。
三、教学方法
1.演示法:演示基本操作。
2.任务驱动法
3.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学资源。
学生用机需要安装好visual Bastc语言环境。
任务卡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Text7.Text = red
•Text8.Text = yellow
•Text9.Text = blue
在“退出”按钮的代码窗口写上
“end”语句即可。
实例讲解
——计算
各球队的
净胜球数
1、界面设计(界面显示如下):
2、代码编写如上。
3、文件的保存。
4、学生实践并上交作业。
(学
生做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巡
视辅导,及时讲解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及难题)设计教师演示的例子。
上交作业。
学生认真听讲,找到不足。
学生动手操
作,巩固练习。
小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最常犯的错
误。
学生认真听讲。
强化弱项学
习。
七、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
1.突出的教学重点是否在教学过程得到落实。
2.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得到解决,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难点。
3、学生操作过程中如果时间没有把控好,没时间总结。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