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8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三、形成过程:1.开始形成:(16—19世纪初)14—16初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的殖民扩张和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外扩张变本加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185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普遍确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定型。
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具体来看: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1)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时间:17~18世纪地点:西欧、美洲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特别是法国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虽然没有建立完全的资本主义制度,却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的统治确立。
时间:19世纪中期地点:欧洲、亚洲、美洲代表:革命------1848年革命、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统一------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结果: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历程专题一、一组概念书本上明确提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这三个概念。
一般而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领导地位;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亚非拉地区广大国家和地区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种概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是属概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与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治、经济等联系而构成的世界整体。
这一世界体系以“资本主义”命名,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重要结论:世界体系是以资本主义为核心和主导的。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世界范围内通过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总和,包括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两个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制度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确立,并成为落后地区政治革命和改革所效仿的对象。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建立起来的殖民地分布格局。
二、相互关系经济体系——物质基础;政治体系——政治前提和保障;殖民体系——必要补充壹三、形成过程三个阶段时间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殖民体系备注开始形成16世纪初期—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部分国家确立。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区联系加强,西欧国家贸易范围扩大。
西欧国家进行殖民征服,亚非拉一些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三大体系基本同步;〃三大体系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殖民体系最后形成,其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兴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
工业革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亚非拉诸多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第五单元复习提纲课标要求: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贸易自由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单元学习导航: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世界金融中心转移到了美国。
美国主导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此世界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体的世界金融、贸易体系。
欧洲复兴之后,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成为世界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模范;其后东盟、北美贸易圈、亚太经合组织相继成立,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发展倾向也明显加强。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给各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知识要点:第24课1、布雷顿森林体系:它包括两个国际组织,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2、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主要的作用在于消除各缔约国的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现在由世界贸易组织即WTO代替关贸总协定的作用。
3、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
在此基础上,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第25、26课1、欧共体的成立:(1)背景:必要性:A、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B、西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各国人民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尽快恢复发展经济;C、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相对贫乏,这使西欧各国认识到要尽快发展经济,就必须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实行一体化。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引言资本主义是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基础,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技术和全球化等角度,探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欧洲。
当时,商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城市的繁荣,从而催生了现代资本主义。
这种体系下,商品交换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市场开始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逐渐形成的资本主义机制带动了产业革命的爆发,从而加速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
三、技术进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改变了生产方式和交通方式。
从蒸汽机到机器工具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工业化的推进,有力支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此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向更高层次的演进。
四、资源配置与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
20世纪以后,国际贸易快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兴起以及金融市场的融合,使得不同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变得更加高效,资本和技术的流动也更加自由。
全球化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和环境问题。
五、趋势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着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
一方面,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对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某些领域甚至引发了新的经济模式的出现。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经济不平等的问题,需要寻找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六、结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商业和工业革命的推动是资本主义体系形成的根本驱动力。
技术的进步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高效的生产方式和全球化的趋势。
然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从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时始,经历了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开拓,于20世纪初最终形成。
所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实质上是少数资本主义强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列宁选集》第二卷733页),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共同组成。
16世纪,人类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历史时代,从此时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便随着近代生产和交换的不断发展,及近代殖民扩张活动的不断强化而逐步形成。
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开创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理大发现消除了东西半球的隔绝状态,西欧国家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迅速展开,世界市场的雏形随之显现。
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仅在英、荷等极少数国家初步确立,资本主义尚处于手工工场阶段,殖民活动只限于世界上一部分地区,所以在这个时期远未具备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条件。
二、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时期。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超出西欧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
意大利、德意志、奥匈帝国、俄国、日本等国以不同方式步入资本主义时代;英、法、美等国进一步发生了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或革命。
此时,资本主义制度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欧亚三洲较先进的国家得到形成和发展,资本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
资本主义固有的属性及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必然导致一方面有更多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另一方面殖民主义国家的实力也更为增强,它们不仅拥有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而且还拥有商品价廉物美的经济优势。
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同时,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从而使更多的落后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为把这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转化成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西方殖民者不但破坏了当地旧的社会秩序,而且还按自己的意愿对当地社会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造,使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造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概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
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
它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
1、形成: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的封闭状态,逐渐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
2、内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发生在19世纪6、70年代。
(即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第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的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亚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庸国。
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第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即亚非拉美被侵占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和掠夺性的贸易,瓦解破坏了当地自然经济,把当地经济都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二、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前)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时间:17-18世纪地点:西欧、北美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虽没有建立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但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论题和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它的形成蕴含着几种论述。
在许多学者的眼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采用市场经济理念的新型社会体系,在中央集权制度放权的庞大运动中,这种体系逐步形成、积累以及完善,并影响着后来的全球社会经济格局。
首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欧工业革命的影响,当时机器会出现了,各种复杂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西欧的资本家把财富作为资本,投在生产中,来获取巨大的私人利益,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在西欧滋生的进程。
其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也受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随着资本、技术,以及服务等的跨国流动,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日益增多,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体系形成的过程。
再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也和文明史进程有关,由于不同的历史传统,社会风俗,以及宗教信仰都在不同的国家文明上有所不同,这就孕育出了特定的商业体系,这种商业体系的特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并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也受到宏观政治环境的影响,在西欧,在一定程度上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社会的自由竞争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助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受到西欧工业革命的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文明史的演进以及宏观政治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当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但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社会经济系统,却仍然在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采用和尝试新的改革模式,预示着它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五单元第一讲【课程标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例,认识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知识梳理】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实力大增刺激其称霸的野心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各自宗旨)、固定汇率制特点:美元主导的"双挂钩原则"有利于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消极)作用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原因:(1)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体系。
2.经过: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3.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4.性质:表面上是一个有关关税与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实际上是一个国际经济组织5.作用: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但它也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一个工具,使美国成为这个国际贸易体系的中心(消极)。
【重要知识点】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构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
2.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3.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标志:关贸总协定。
4.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5.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原因、过程、意义和影响。
答:(1)原因:①经济的混乱会加重危机;②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是政治稳定的基础;③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贸易的发展;④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
(2)过程:①1944年,美国等44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建立国际货币、金融、贸易体系的国际组织。
高一必修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必修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是讲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你都知道这些知识点吗?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1】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讲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你都知道这些知识点吗?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1】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⑴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人们主张建立有效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洲衰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称霸世界⑵建立: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⑶主要内容:机构+制度①2个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②国际货币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⑷作用: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②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③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⑴1947年签字,1948年实施。
⑵目的: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⑶性质:一项国际多边协定,实际上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⑷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3、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⑴形成:在金融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在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十四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战争——南北战争材料:美国媒体对奥巴马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的评论2008年11月4日,东部时间晚上11点刚过,一名黑人———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赢得了足够多的选票,当选美国总统,就在这一刻,南北战争真正结束,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这一刻至关重要,因为尽管一百年来出现了公民权利立法、司法介入和社会活动家的奔走呼吁……可是如果在美国占到多数的白人不真正选出一名非洲裔美国人担任总统,那么就永远不能说南北战争已经真的结束。
提问:为什么奥巴马的当选会引发美国媒体如此的评价?借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回溯近150年的历史,完整地审视这场决定美利坚命运的战争——美国南北战争。
一、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1、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独立战争胜利后,尽管民族独立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美国南方和北方却走上了完全相反的两条发展道路。
(插入“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视频)北方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在本质上是两种完全对立的社会经济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北方和南方之间的矛盾就变得越来越尖锐了。
那么,南北方之间的矛盾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1815年到1860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北方对于劳动力极度渴望。
大量移民的到来,也没有完全解决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急需的自由劳动力问题。
材料1随着棉花种植的扩大,奴隶制度也在恶性膨胀。
南方的黑人奴隶人数从1790年的70万增长到了1860年的395.4万,其中有200万黑奴在种植园里从事着极其艰苦的工作。
思考:这组材料反映了南北方之间的一个什么矛盾?可以看到,被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视为大量自由劳动力来源的黑人,在南方却以奴隶的形式被禁锢在了种植园里,双方对于劳动力问题的矛盾立即显现。
材料2政府在1816年制定保护关税法,提高了关税。
1828年又把关税提高到了45%……他们(南方奴隶主)对保护关税非常不满,发起了对“可憎税率”的抗议活动,南卡罗来纳甚至以脱离联邦相威胁。
思考:这则材料又反映了美国南北方之间存在那个巨大分歧?美国北方的工业起步晚,比较年轻。
因此,北方资产阶级要求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
而南方奴隶主更愿意看到低关税,以便他们能够不断向英国进口大量廉价的工业制成品,作为日常生活用。
关税问题又成为了南北之间的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
而美国独立之后的南方奴隶主,在经济上仍然美国摆脱与原先殖民地时期的宗主国——英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奴隶主们将大量诸如棉花这样的原材料卖给英国,而北方资产阶级却无法得到这近在咫尺的工业原材料。
对原材料的争夺问题同样成为了横亘在南北只见一道坎。
而南北双方的矛盾更主要的表现在了对于新扩张的西部领土的处理上。
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密苏里妥协案、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和美国众议院和参议员议员产生的原则思考:南北方的矛盾在这里又表现为什么?从经济上看,南方奴隶主极力想使西部新建州作为蓄奴州加入联邦,是因为棉纺织业不断发展,对棉花需求量不断增长,因此奴隶主希望维持甚至扩大奴隶制。
而北方资产阶级和农民则主张把新建州确定为自由州,是因为农民、失业者和移民则渴望西部的自有土地给他们带来生存发展空间,资产阶级希望自由土地变为他们的原来基地和销售市场。
从政治上讲,北方因人口的优势,在众议院拥有多数席位。
但是,参议院的席位不论各州人口多少,都是两个。
因此,新建州以蓄奴州还是自由州加入联邦,就关系到了南北方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是北方占据绝对优势,还是南北方获得平衡的这样一个重大问题。
南北方在西部新建州的性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更是无法避免。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南北战争前,南北两方在劳动力、关税、原材料和西部领土新建州的性质等诸多问题上,已经存在着巨大分歧和矛盾。
而这些材料3“在堪萨斯州,两个陌生人只有以手枪相对,他们的见面礼是一个老问题:‘拥护奴隶制还是反对奴隶制?’跟在答话后面的往往是开枪。
”——1858年《华盛顿邮报》的新闻2、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废存随着南北两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双方之间存在矛盾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
美国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排斥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自由雇佣劳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腐朽的、不合时代潮流的制度。
可以说,正是南方黑人奴隶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因此,奴隶制存废问题,其实更是一个关系到未来美国发展命运的问题。
二、战争经过可以看到,南北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非武力不能解决的地步,战争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代表北方利益的共和党人和代表南方的民主党人各自推选出了总统候选人。
共和党在其竞选纲领中提出了“不再让给奴隶制度一寸新的领地……”这样的主张。
最终,北方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林肯于1860年11月当选了美国第16届总统。
而正是因为林肯的当选,最终点燃了南北战争的导火线。
1、导火线——1860年代表北方利益的林肯当选总统思考:为什么林肯当选总统,最终成为南北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呢?作为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总统林肯的当选,对南部来说,不啻为晴天霹雳。
因为林肯一上台,必将行使总统权力,保护北方利益,反对奴隶制的扩张,南方奴隶主把奴隶制扩展到西部的希望将化为泡影。
这意味着南部不仅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也将失势。
因此,对于林肯的当选,南方势必以战争来回应。
2、战争开始——南方联盟脱离联邦,挑起内战林肯的当选,加速了南方脱离联邦的进程。
1860年12月,南卡罗来纳宣布退出联邦,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密西西比、佛罗里达、阿拉巴马、乔治亚、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6个州先后退出联邦。
并且宣布成立“美利坚联众国”,也就是“南方同盟”,并且在弗吉尼亚的里士满成立了叛乱政府,推选杰弗逊·戴维斯为总统。
不久后,弗吉尼亚、阿肯色、北卡罗来那和田纳西又先后加入了叛乱政府。
1861年4月南方联盟炮轰北方的重要军事基地——萨姆特要塞,正式挑起了内战。
但是,战争在最初阶段并没有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发展。
思考:实力处于明显劣势的南方,却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节节胜利,你认为原因有哪些?◆决心大——南方目标鉴定,为维护奴隶制,投入了几乎全部人力和物力◆准备早——南方为打赢这场战争,很早就开始了战争准备◆军队强——为了防范黑奴暴动,南方平时就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将领好——战争爆发后,原本在北方军队中的许多优秀的南方将领都纷纷南下,加入了家乡南方的军队思考:反观北方,林肯政府在战争初期奉行的基本政策是什么?这与北方在战争初期的连战连败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插入“林肯更看重联邦统一”视频)材料5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
——1858年林肯的著名演说:《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材料6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推毁奴隶制。
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
——林肯1862年8月给霍勒斯·格里利的信战争开始以后,林肯政府奉行的基本政策是反对南方分裂国家,维护联邦统一。
如果在战争初期就公开将矛头对准南方的黑人奴隶制,只能加速南方脱离联邦,加速国家的分裂,这是林肯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林肯在战争初期回避了黑人奴隶制的废存问题,甚至拒绝了黑人参加联邦军队的作战。
林肯及其政府这种认识从本质上讲是正确的,也无可厚非。
但是,也正是应为林肯政府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所以就造成了占据绝对优势的北方在战争初期的仓促应战和作战时的犹豫不决,使得北方一直处于被动,甚至狼狈挨打的状态。
3、北方扭转战局——《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战场上的屡战屡败,使越来越多的北方民众希望林肯政府坚决废除黑人奴隶制度,从而改变战局。
材料7芝加哥德意志移民(主要是工人)大会的决议:“只有彻底地、确实地消灭奴隶制度,才能保证自由的胜利。
”《纽约每日论坛报》刊登的人民来信:“人民群众热切希望总统用沉着的、坚决的手段写出决定国家生存的语言:解放!”鉴于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为了将北方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争取获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林肯果断地颁布了一系列革命民主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两个重要文件—《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最终扭转了战场局势。
材料8:《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核心内容《宅地法》——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交付10美元登记费,即可在西部领取160英亩(约40.47亩,相当于蓬莱公园大小)土地,耕种5年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乱各州种植园主的奴隶,应当被视为自由人,并赋予这些黑人在陆海军服役的权利。
(插入“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视频)思考:为何这两个文件的颁布,让北方扭转了战局,直至最后获得战争的胜利呢?160英亩的土地,约40.47亩,相当于蓬莱公园大小。
《宅地法》的颁布实施,鼓舞了西部移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
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大量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只废除了南方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度,既稳定了那些没有参加叛乱的蓄奴州。
同时,又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这就将解放奴隶与维护联邦统一结合起来了。
获得自由的奴隶踊跃参军,成为骁勇的战士,北方军队从此实力大增。
同时,几十万黑奴从种植园逃走,极大地削弱了南方分裂势力,加速了北方获得战争胜利的进程。
可以说,无论是北方劳动人民还是南方的黑奴,都明白要让这两份文件由文字变为现实,北方获得战争的胜利是先决条件。
因此,必须奋勇作战,让北方获得战争的最后胜利4、战争的结束——南方李将军率部投降(1865年4月)1863年7月的葛底斯堡战役成为了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更加坚定了北方人民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1865年4月9日,南方同盟的罗伯特·李将军在弗吉尼亚一个村子阿波马托克斯树起白旗,率残部3万余人向北方的格兰特将军投降。
不久之后,南方其余部队相继放下武器,历史4年之久的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
5、战争结果——北方取胜,林肯被刺林肯诚恳地向国民呼吁用宽容和谅解重塑一个南北统一的美国,但他得到的回应是子弹。
正当人们兴高采烈的迎接胜利的时候,南方部分不甘心失败的奴隶主雇佣了刺客布斯,在1865年4月14晚在华盛顿福特剧院刺杀了林肯。
材料9“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