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江玫和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青春之歌》林道静形象[优选材料]《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学生团队合作、友情、爱情以及逐梦之路的电视剧。
其中,女主角林道静是整部剧集的核心人物之一,她是一个性格坚强、独立自主、心地善良、勇敢坚定的女孩子。
下面就来浅析一下林道静这个角色形象。
首先,林道静的坚强和独立自主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父母离异之后,她被迫离开了原本温馨的家庭,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虽然这一切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很不容易,但是林道静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坚强地面对并且亲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例如,她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结交新朋友,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都展现了她的坚强和独立自主。
其次,林道静的善良和正义感也是她形象的特点之一。
她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对于学校里的不公不义事情总是挺身而出。
在电视剧中,她勇敢曝光了学校里的某个暴力事件,也积极帮助同学解决了不公平的待遇。
这些都展现了她的善良和正义感,也让周围的人们认识到了她的价值观。
再次,林道静的勇敢坚定也无疑是她的特点之一。
在电视剧中,林道静与其他角色一同组建了一个音乐社团,并在学校举办了一场演唱会,这是她实现音乐梦想的一个关键步骤。
在筹备演唱会的过程中,她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她从未妥协,始终坚定地追求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逐渐变得坚韧、愈发锐利,表达出新一代青年的自信、勇气和希望。
综上所述,林道静这个角色形象深受观众喜爱并加深了对她的印象。
她的坚强、独立自主、善良、正义感和勇敢坚定这些特质,让她成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角色形象。
而且,林道静不仅是一个可爱的少女,还是一个拥有能力和激情的音乐家和团队领袖。
她是一个勇于担当、努力实践梦想的年轻人,也是一面具有积极意义的标志旗帜,鼓舞着年轻人们追求自己的理想。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世纪女性文学研究》课程作业时间: 2015 -2016 学年第2 学期任课教师:高艳芝班级:14 级 3 班学生姓名:王晶晶学号:2014013950林道静与江玫的女性意识对比杨沫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和宗璞的《红豆》中的江玫作为新的知识女性,她们在爱情选择,在价值观以及最后的事业上有很多相似点,但是即使同是十七年期间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她们自身的女性意识依旧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不同。
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文革”前这十七年创作的文学作品。
“十七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消解个人个性,趋向时代共鸣的文学。
在这期间关于战争、革命、英雄的主题占了主流,女性文学被忽视,并且很多评论家认为在这期间女性意识被消解,没有真正称得上的女性文学。
这一期间的文学对女性形象的塑造难以离开男性文化的视角。
女性很多被塑造成了为革命事业服务的“铁女人”,完全忽视了女性自我意识,自我感受,自我欣赏,自我决断人生的道路的个人所具有的女性的独特情怀。
但是本文通过对比林道静和江玫这两个人物,来阐述杨沫和宗璞在十七年文学期间的女性视角。
首先,从阐释一下这两个女性身上的相同点来寻找她们身上的女性意识。
一、她们都是新的知识女性,都是受了五四运动后的知识青年,具有民主自由启蒙思想的学生。
林道静的后母徐凤英让她接受教育的理由只是“她注意到这个女孩子的相貌的变化,和如何使她具有一定的学历,因为这是那个年代的时髦妇女要嫁一个有钱有势的丈夫所必备的条件”,她只是希望林道静成为一个外表光鲜的商品,到了时候就卖一个大价钱,好好捞上一笔而不做赔本买卖,但是她没有料到这是由于教育的力量,林道境在知识的启迪下自我意识觉醒,毅然反抗她的母亲,她说“妈,你别总打我的注意行不行?——我宁可死了,也不能做他们那些军阀官僚的玩物”。
这种决绝的不妥协的态度,这是新时期的新教育所带给她的,这表明她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抵抗传统的女性观——顺从父母的安排,做男人的附属品。
从青春少女向革命工作者的蜕变——江玫与林道静革命成长之路的比较摘要:宗璞《红豆》里塑造的江玫与杨沫《青春之歌》所塑造的林道静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进行革命道路选择和斗争的典型形象。
她们的成长和奋斗历程,不仅体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觉醒和反抗,还体现了女性这一独特视角和力量的反思和崛起。
关键词:江玫林道静成长革命道路读完《红豆》和《青春之歌》,不难发现其女主人公江玫和林道静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如她们都是美丽坚强的少女,都在时代的洪流中表现出坚决的革命意识,也都与自己的初恋决裂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当然也不难发现其存在的相异之处,如她们的性格、家庭环境以及在面临爱情与革命的选择时所作出的决定,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笔者主要分析比较的是她们从青春少女向革命工作者蜕变的成长之路的异同。
一、革命前的生活环境尽管《红豆》的篇幅很短,结构和人物情节也比较单一,但其采用倒叙的手法从眼前回想到八年前的情形,将江玫参加革命前的生活以及和齐虹的恋情都刻画得比较细腻真实。
通过阅读两部作品,我们能看出江玫革命前的生活环境是单纯而美好的。
“江玫的生活像是山岩间平静的小溪流,一年到头潺湲地流着,从来也没有波浪。
”“江玫白天上课弹琴,晚上做图书馆看参考书,礼拜六就回家……生活就像那粉红色的夹竹桃一样与世隔绝”根据宗璞细腻的描写,我们可看出这时期的江玫是一个美丽活泼而又单纯善良的青春少女,她热爱生活,对事物充满兴趣,连飘落的雪花都“使她感到新鲜,她那年轻的心充满了欢快”,她是一个多情善感的小女生,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唤她“小鸟儿”。
而同时期的林道静则处在水深火热的境况中。
她生活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接受的是封建教育和资产阶级教育,她的母亲秀妮被地主父亲霸占作了姨太太,生下她后就被赶出家门,绝望之下回到老家投河自尽。
从此林道静就在继母的虐待下生活。
种种因素都构成了林道静乖僻孤单、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
在得知继母要利用自己巴结国民党局长胡梦安时她再也忍耐不下去了,“猛地甩掉母亲的手,发出沉闷的哭声”她说道:“我宁可死了,也不能做他们那些军阀官僚的玩物!您死了这条心吧!”所有这些我们都能看出林道静的出身和遭遇为她的反抗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才会有后面坚决的革命意识。
从三重人格学说解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从三重人格学说解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青春之歌》是中国著名作家萧红的短篇小说,通过描绘青年学生林道静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在革命战争年代所面对的艰难困苦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
在小说中,林道静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通过三重人格学说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第一重人格是林道静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
小说一开始,林道静具有积极好奇、正义感和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特点。
他热爱读书、学习,对理想社会充满向往。
在学校教师李老师的引导下,林道静开始觉醒,并积极参与学生运动,表达对不平等和社会不公的不满。
他对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到痛苦,但仍然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不断追寻真理。
第二重人格是林道静在革命进程中塑造的“反动青年”形象。
为了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面,他打入敌人内部,伪装成“反动青年”,完成了许多秘密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林道静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他学会了伪装、表演,逐渐失去了自我,成为所谓的“反动青年”。
这一变化无疑对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摧残,使他陷入了内心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第三重人格是林道静的革命英雄形象。
在革命队伍中,林道静表现出坚定的信仰、悲壮的牺牲精神和英勇的战斗力。
他充满忠诚、勇敢和无私奉献,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最后的瞬间,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理想和信仰的坚守。
通过三重人格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林道静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内心世界的碰撞。
他从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到“反动青年”,再到革命英雄,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理摧残、斗争和嬗变的过程。
同时,他的内心世界也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这也凸显了林道静形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与此同时,通过三重人格解析,我们也可以看到萧红对于革命青年的深刻思考。
她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揭示了青年在革命进程中面临的心理冲突和煎熬。
革命事业的残酷和压力不仅外在地摧残了他们,同时也内在地打击着他们的真实自我和理想信仰。
分析林道静的人物形象林道静是杨沫小说《青春之歌》当中的女主人公,《青春之歌》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之间,写的是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风云和事变,构成小说中主要人物生活道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这篇小说中塑造了诸多的典型知识分子形象,如埋首故纸堆的余永泽,勇敢机智的卢嘉川,善良多情的江华等等。
然而这些人物的的塑造都离不开一个中心人物——林道静,本文就林道静的形象塑造谈谈自己的看法。
林道静是一个放射着青春光彩的典型的女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分别从几个事件及人物中的关系对其进行塑造。
概括为三个阶段,三个人物。
在第一个阶段中是林道静从家庭里逃出来,抗婚逃往北戴河,这段时间,她孤独苦闷,无人倾诉,感觉到生活的艰难,刚从虎口里逃出来却又进入了另一个虎穴。
这是她与封建家庭的决裂,显示了她不屈服的性格,很有自己的想法。
现实的无奈让她很是受不了,于是她选择了大海。
这时他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开导鼓励她,她又重新对生活燃起了希望。
在余永泽的帮助下她当了小学教员,并在课堂上传播爱国思想,这是她成为一个进步人士的开始。
但小学校长的顽固守旧,让她很是接受不了,于是她毅然跨上了去北平的列车。
这又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到更大的城市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到北平后,她与余永泽同居了,但是婚后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直到卢嘉川的出现,她才又看到曙光。
第二个阶段就是她向无产阶级蜕变的过程。
在卢嘉川的引导下,林阅读进步书籍,接受先进思想。
不顾余永泽的反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后来余永泽因为私心破坏革命,导致革命人士被捕,也使得林道静看出他是一个自私自立的人,不值得自己对他的付出,于是他们彻底决裂,这是林道静的第二次决裂,与小家庭的决裂。
在与所有朋友都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林道静仍然坚持参加革命活动,宣传革命主张,散发传单,鼓舞青年关心国家命运。
她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可以不顾一切。
《红豆》中江玫和《青春之歌》的林道静的形象分析江玫:性格单纯、善良、清高、要求进步,富有同情心,政治上和思想上不断进步,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正确选择。
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
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
她们随时代飘流的命运,写她们真挚的追求、失落与获得的欢欣。
拥有高度文化的中国上层知识分子成名作《红豆》即揭示了抉择人生的主题。
江玫和齐虹的爱情离异,决定于他们人生道路的分野。
江玫这个生活在平静小天地中的女大学生,在时代大波的撞击下,萌生出对革命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渴求。
这就导致了她与齐虹的爱情危机。
江玫明知这种爱情不会有结果,但又怯干割舍,陷于难以自拔的困境。
这位性情柔弱的女性,毕竟走向了坚强,她终于挣脱了感情的羁绊,投身于民主运动的激流。
《红豆》最大的特点是真诚。
我们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透明的心。
江玫的信赖和向往,也是祖国黎明期那个生机勃发年代一整代人心中拥有的真诚信念。
《红豆》写的是一个真挚的,富有悲欢苦乐的复杂的内心故事。
它毫不掩饰地写出江玫在追求理想道路时,对个人情感的眷念与追怀,从而呈现了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的青年女性抉择人生道路的艰难与曲折。
《红豆》当然保留了那个时代过分的单纯感,但却以它的诚挚和时代真实性,获得了久远的艺术生命。
它如同一个并不消逝的青年时代的梦,始终保留在人们美好的记忆里。
江玫以全部的赤诚把个人的理想、愿望、爱情献给了新诞生的社会。
她意识到自己原有的,为她所眷念的世界与新的生活有着潜在的不和谐,她决断地否定了占据她的隐秘内心的一切,这对江玫来说,是一种痛苦的否定。
因此,五十年代精神,在江玫身上强烈地体现为一种自觉的自我否定意识。
如《红豆》,它以1948年大陆解放前夕北平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国共两党日益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为背景.大学生江玫和资产阶级出身的齐虹相识相恋。
《红豆》中江玫和《青春之歌》的林道静的形象分析江玫:性格单纯、善良、清高、要求进步,富有同情心,政治上和思想上不断进步,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正确选择。
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
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
她们随时代飘流的命运,写她们真挚的追求、失落与获得的欢欣。
拥有高度文化的中国上层知识分子成名作《红豆》即揭示了抉择人生的主题。
江玫和齐虹的爱情离异,决定于他们人生道路的分野。
江玫这个生活在平静小天地中的女大学生,在时代大波的撞击下,萌生出对革命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渴求。
这就导致了她与齐虹的爱情危机。
江玫明知这种爱情不会有结果,但又怯干割舍,陷于难以自拔的困境。
这位性情柔弱的女性,毕竟走向了坚强,她终于挣脱了感情的羁绊,投身于民主运动的激流。
《红豆》最大的特点是真诚。
我们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透明的心。
江玫的信赖和向往,也是祖国黎明期那个生机勃发年代一整代人心中拥有的真诚信念。
《红豆》写的是一个真挚的,富有悲欢苦乐的复杂的内心故事。
它毫不掩饰地写出江玫在追求理想道路时,对个人情感的眷念与追怀,从而呈现了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的青年女性抉择人生道路的艰难与曲折。
《红豆》当然保留了那个时代过分的单纯感,但却以它的诚挚和时代真实性,获得了久远的艺术生命。
它如同一个并不消逝的青年时代的梦,始终保留在人们美好的记忆里。
江玫以全部的赤诚把个人的理想、愿望、爱情献给了新诞生的社会。
她意识到自己原有的,为她所眷念的世界与新的生活有着潜在的不和谐,她决断地否定了占据她的隐秘内心的一切,这对江玫来说,是一种痛苦的否定。
因此,五十年代精神,在江玫身上强烈地体现为一种自觉的自我否定意识。
如《红豆》,它以1948年大陆解放前夕北平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国共两党日益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为背景.大学生江玫和资产阶级出身的齐虹相识相恋。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doc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在整部影片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
林道静这一角色的形象非常复杂,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下面我将对他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林道静是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反叛分子”,他反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反对学校的旧有规矩。
他在学期初没有听从班主任的安排,拒绝担任班级干部,而是自己组织了一场足球比赛来表达对学校和老师的不满。
这种反叛的行为让林道静在同学中获得了一定的支持,但也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
其次,林道静很有正义感,他不会眼看着自己的同学受欺负而不管。
在学期末举行学校运动会时,林道静看到了一名同学被一位体育委员逼迫参加比赛,然而他明显不擅长这项运动。
林道静没有放任,而是全力支持这名同学,最终让他顺利赢得比赛。
这种正义感让林道静在同学中也获得了更多的支持。
此外,林道静还是一个非常有组织能力的人。
他在组织足球比赛时,一开始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嘲笑和反对,但是他没有放弃,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组织能力,最终让足球比赛得到了成功的举办。
这种组织能力也让林道静在同学中有了更高的威望。
然而,林道静也有一些缺点。
比如说,他有时候过于自我,缺乏集体意识。
在组织足球比赛时,他不顾班级的大局,独自生硬地决定比赛时间和场地,导致与其他班级产生了矛盾。
这种行为让他的同学有些反感。
总的来说,林道静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
他反叛的一面让他在同学中很有影响力,但有时也会让他与集体脱节,导致一些冲突。
不过,他的正义感和组织能力也让他在同学中受到了很多的赞扬和支持。
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感情《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
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
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传奇成长故事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
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是建国后出现的一部描写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
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
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
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
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
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
《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
作品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世的同时,细致的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她同余永泽从爱恋到同居的过程,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比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她与余的爱恋我们认为并不能全部否定。
林道静人物形象分析林道静人物形象分析林道静是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是一个放射着青春光彩的女知识分子形象。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林道静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林道静人物形象分析林道静出生于一个大地主的家庭,是一个中学生毕业生,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她毅然出走,只身逃到了北戴河谋生。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她对前途绝望了,在这样的时刻,那个在她眼中具有“骑士兼诗人”风度的余永泽闯入她的生活,成为她生活的伴侣。
然而,渴望着“独立生活”做“自由的人”的林道静并不满足于做余永泽的家庭主妇。
她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她同那个冷酷自私的余永泽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余永泽的蝇营狗苟也使她看清了这个自私、平庸的男子的本来面目。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同共产党员卢嘉川等人的交往,革命的新天地更使她感到同余永泽的格格不入。
终于,林道静斩断了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羁绊,离开了余永泽,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经历的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人生历程,从中透视出整整一代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艰苦道路林道静是我国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典型形象,对林道静形象我们首行要分析定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林道静的出生环境是林道静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林虽然出身在一个大地主阶级家庭但她的生母却是一个佃户的孙女,林道静的思想同时受这一环境中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她具有地主阶级富于幻想又易于动摇的软弱性。
另一方面她又具有农民阶级的富于反抗的精神,这一精神又使她具有勇于抗争的刚强意志。
当她的养母让她走一条做官太太的生活道路时,她迈出了其性格发展的决定性的一步。
受卢嘉川的影响,林开始觉醒。
林道静由于性格中的;软弱性,必然会在刚步入社会不久,把自由知识分子余永泽当着自己的同路人,只有当她接触到卢嘉川后,才开始拉开与余永泽的距离;余永泽因嫉妒造成卢的被捕,使林道静开始真真的觉悟醒,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主要一环。
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林道静,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耳熟。
你可能在书里见过他,或者在某个老电影里听过他的故事。
他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他是一位饱受磨难却又坚持不懈的角色。
想想吧,这种人真是世间难得的珍宝,像是那秋天的第一片红叶,悄无声息,却又特别引人注目。
想象一下,林道静身处逆境,却总是面带微笑。
他的那种乐观真让人钦佩。
他经历过许多波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
比如,有一回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走上了一条荆棘满布的道路,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个陷阱,满是荆棘刺。
但是他总是能在这条路上找到乐趣,甚至还时不时给朋友讲个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就像老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他就是那种能把生活中的苦涩变成甜蜜的人。
林道静的坚持和勇气,简直就是当代人的榜样。
他有时候就像那顽强的小草,无论风吹雨打,总是顽强地生长。
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天真,但这种天真是宝贵的。
很多人活得太复杂,反而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可是林道静就像那小孩一样,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哪怕前方的路再崎岖。
他的这种精神,让人忍不住想要跟随,想要学习。
说到他的朋友,那可是一个热闹的群体。
林道静身边的人,总是乐呵呵的。
大家都愿意和他在一起,因为他能把任何沉闷的场合变得生动起来。
他就像个调皮的小猴子,总是喜欢开玩笑,给大家带来欢乐。
朋友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林道静总能找到话题,让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得不亦乐乎。
那些时光,真是让人怀念,仿佛是昨天的记忆,轻轻一拂就会露出笑容。
林道静也有他伤感的一面。
他曾经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付出了许多代价,甚至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人和事。
这时候,他的眼神中会流露出一丝忧伤,像是秋日的黄昏,透着一股淡淡的哀愁。
但即使如此,他也总能找到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他就像那颗石头,经历了千年风雨,依然坚硬如初。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总会有挫折,但这并不能击倒你,反而会让你更加坚定。
林道静不仅仅是一个人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他代表着坚持、勇气和乐观。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导语】:林道静是红色小说《青春之歌》中的重要人物,关于林道静是怎样的人一直受到关注,本店铺来分享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分析,来了解一下吧。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品析浅析《青春之歌》与《红豆》之异同赵牵(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十七年时期文学多受到政治的影响,创作题材多以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为主,表现中国人民的斗争历程、革命道路和建设步伐。
小说创作取得了突出成就,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都得到了较快发展。
但其中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较少,以杨沫的《青春之歌》和宗璞的《红豆》为代表。
本文试从创作背景、叙事方法、人物塑造等不同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
关键词:《青春之歌》;《红豆》;相似;差异中图分类号:I20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1-0008-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1.004一、前言《青春之歌》与《红豆》都创作并发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都以女性为主人公展开叙述,但同时也受到政治的影响,受到二三十年代“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影响,将女主公的恋爱置于革命之中,但《青春之歌》与《红豆》还是有差异、有可比较之处的。
二、革命与恋爱《青春之歌》与《红豆》都延续了二三十年代“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创作方法,将女主人公的爱情与革命联系起来,爱情受到革命、信仰、现实政治的影响,而主人公最后必定投身革命,是一种变小的自我的情爱为大的献身国家民族的情爱。
同时,两部小说都是女性知识分子成长的小说,林道静与江玫都是年轻的女知识分子,她们有先进的思想意识,在慢慢的积累沉淀中,革命意识逐渐萌发并壮大,无产阶级思想在她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获得内心的成长。
虽然这两部小说都是受到“革命与恋爱”小说的影响,整体创作也体现了革命与恋爱的关系,但二者还是有较大的差异。
(一)《青春之歌》的革命与恋爱相辅相成林道静的每一次成长与进步都与她的恋人密不可分。
林道静因为家庭的影响与所受的新知识让她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为了逃避包办婚姻,她在好友的帮助下逃离北平来到北戴河杨庄,结识了她的第一个恋人余永泽。
《青春之歌》的人物及人物情感剖析-最新资料《青春之歌》的人物及人物情感剖析一、人物1、林道静:一个放射着青春光彩的女知识分子形象。
性格温柔沉静,勇敢善良、上进、不断追求进步。
(故事的一头和一尾相呼应的情节)她从一个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青年, 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五四的娜拉。
身上带着双重血统的烙印:既是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但因为母亲的关系,又具有贫农的血统。
这是十七年革命文学不可脱离的“血统观”。
主人公具有必要的反抗精神和与旧的阶级关系不断抗争和叛变的过程中,但这必须有其本身固有的“贫农”的血统。
作为五四时期的文化青年,她身上充满对旧家庭伦理道德的反叛思想。
她无法忍受旧家庭秩序带来的桎梏,于是只能选择逃亡和寻找。
文本中始终存在“性”(即爱情)与“政治”的并置。
林道静的爱情始终与她的政治觉悟的成长紧密相连。
她始终是一个被伤害、被拯救、被帮助、被争夺的客体。
她选择的恋人是她不同成长阶段的拯救者。
如余永泽是在她初涉社会的人生初阶段,尝试了社会的黑暗和复杂后陷入绝望之际,拯救了她的生命;卢嘉川在她对未来的道路感到迷茫时,从精神上给她指引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而江华正适时地在她对革命的道路感到困惑时,对她进行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引。
人们从林道静走过的曲折道路中,既看到党的教育和革命理论的指引作用,又看到她本人的主观努力和自觉改造;正是这二者的结合,才使她成长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2、余永泽:“ 骑士兼诗人”。
性格自私自利,迂腐懦弱。
他是30年代的涓生。
接受了很多新的思想,但更多地积淀着传统的因素。
对于林道静而言,他是一个“骑士英雄”。
他的内心里有传统的男性责任伦理认知和知识分子的自身定位(简单表述即大男子主义)。
在追求林道静的过程中,他是以渊博的文学学识博得了林道静的好感。
对于初涉社会的林道静来说,他救了她的生命,又在兴趣爱好上如此投契,很自然地就投身他的怀抱。
小说在描述余永泽追求林道静的过程中不断地暗示这个人内在的虚伪性,如“他是一个小心谨慎、处世稳健的人,他知道过早的表露是一种危险……只是根据林道静的情形适可而止地谈着使她中意的话语……他犹疑着,怕说得不好反而坏了事……”,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余永泽在最初博得林道静的好感的时候,实际上是用了迎合林道静的手段。
《红豆》与《青春之歌》女主人公形象对比研究作者:王婧怡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5期摘要:宗璞的《红豆》和杨沫《青春之歌》同为十七年文学时期的作品,作家都为女性,创作年代相近而创作的人物形象对比突出,所以即使篇幅长短差别较大,仍具有研究价值。
江玫与林道静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都是通过一步步地对于革命道路的探索而最终走向革命道路的,但是这二人在人物个性特点、革命道路探索方式、情感道路等方面却不尽相同。
关键词:女性形象;革命;爱情《红豆》由女作家宗璞创作并发表于1957年《人民文学》杂志,运用了“革命+恋爱”模式,但是相对于当时作家有着极大的政治倾向、爱情为革命服务的潮流而言,宗璞笔下江玫与齐虹地爱情更为纯粹一些。
《青春之歌》同样创作于十七年文学时期,出版于1958年。
两篇小说的女主人公江玫与林道静都曾经历过在革命与爱情之间的抉择,而她们也做出了相同的抉择——当革命与爱情发生冲突碰撞时选择革命,这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
虽然推行“双百方针”,但是描写上带有小资情调的作品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后还是饱受批判的。
姚文元曾用“这当然是一种颓废的、脆弱的、不健康的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感伤。
”来批判《红豆》中江玫“悔恨终生的女性形象”。
郭开批判《青春之歌》说“书里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作者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进行创作的。
”两位作家在作品受到当时政治环境质疑的情况下也必然要选择爱情服从于革命的道路。
宗璞与杨沫两位作家都延续了“革命+恋爱”模式的创作方式。
两篇小说在创作题材、女主人公的革命与爱情道路方面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女主人公对革命的理解都是一步步逐渐展开的。
但是由于江玫与林道静二人性格、对革命及爱情的理解不同,二人的革命与爱情道路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也有可比较之处。
一、人物自身背景、性格异同《红豆》江玫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十五年前不明不白地屈死,江玫与她的母亲一样憎恶权势、憎恶金钱,自身善良。
比较分析江玫和林道静的人物形象比较分析江玫和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十七年”文学知识分子的红色青春摘要:江玫和林道静分别是“十七年”小说宗璞的《红豆》和杨沫《青春之歌》里的人物,她们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爱情观和阶级观,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对人生和命运的抗争。
无论我们是在爱情中看待革命,还是在革命中看待爱情,那时她们也许都不会拥有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精神上的幻想,并不是身心自由里的爱恋。
但由于生活成长经历的不同,所以江玫和林道静在革命道路上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关键字:江玫、林道静、革命与爱情一、选择爱情或者革命“她父亲有这样一个女儿,死得也不算冤了。
”江玫仿佛半辈子都是为了这句话而存活,而革命。
江玫与齐虹的情感崩裂,或许不是各自的道路不相同,只是单纯的生不逢时。
假若,他们的恋爱不是在这个革命的时期,江玫的父亲又怎么会死于革命,萧素又怎会参加革命,那么江玫骨子里的革命基因又怎么会激发。
生在革命时期,江玫决定走上革命道路的决心最后是那么的坚定。
从文章的开头中,江玫六年过后,回归校园,她是那么的坦荡荡,微笑地踏上道路。
如果她从以前开始,觉得齐虹比革命重要的话,我认为她看见校园的那瞬间,情感的悲伤应该被喜悦来得更快,侵袭得更快。
她当初撑过了最难过的离别一分钟,那一分钟,可以说是她人生的分水岭,她不后悔没有跟齐虹走,她的不后悔延续到了回到校园这一刻。
江玫性格单纯、善良、清高、要求进步,富有同情心,政治上和思想上不断进步,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正确选择。
江玫展示给我们的是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从动摇到坚定,从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的道路。
她们在特殊的时代里拥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但是往往并不能到达理想的高度,她需要抉择,抉择自己的人生该何去何从。
革命如火如荼,她必须决定自己的青春为谁奉献。
江枚追求真挚的生活,追求美好的爱情,追求爱国的热情,但作为祖国新一代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为“大家”而舍“小家”吗?在革命的浪潮下,她拥有对革命的热情,对新中国的向往导致了她与齐虹的分离。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世纪女性文学研究》课程作业时间: 2015 —2016 学年第2 学期任课教师:高艳芝班级: 14 级 3 班学生姓名:王晶晶学号: 2014013950林道静与江玫的女性意识对比杨沫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和宗璞的《红豆》中的江玫作为新的知识女性,她们在爱情选择,在价值观以及最后的事业上有很多相似点,但是即使同是十七年期间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她们自身的女性意识依旧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不同.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文革”前这十七年创作的文学作品。
“十七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消解个人个性,趋向时代共鸣的文学。
在这期间关于战争、革命、英雄的主题占了主流,女性文学被忽视,并且很多评论家认为在这期间女性意识被消解,没有真正称得上的女性文学。
这一期间的文学对女性形象的塑造难以离开男性文化的视角。
女性很多被塑造成了为革命事业服务的“铁女人”,完全忽视了女性自我意识,自我感受,自我欣赏,自我决断人生的道路的个人所具有的女性的独特情怀.但是本文通过对比林道静和江玫这两个人物,来阐述杨沫和宗璞在十七年文学期间的女性视角。
首先,从阐释一下这两个女性身上的相同点来寻找她们身上的女性意识。
一、她们都是新的知识女性,都是受了五四运动后的知识青年,具有民主自由启蒙思想的学生。
林道静的后母徐凤英让她接受教育的理由只是“她注意到这个女孩子的相貌的变化,和如何使她具有一定的学历,因为这是那个年代的时髦妇女要嫁一个有钱有势的丈夫所必备的条件",她只是希望林道静成为一个外表光鲜的商品,到了时候就卖一个大价钱,好好捞上一笔而不做赔本买卖,但是她没有料到这是由于教育的力量,林道境在知识的启迪下自我意识觉醒,毅然反抗她的母亲,她说“妈,你别总打我的注意行不行?——我宁可死了,也不能做他们那些军阀官僚的玩物”。
这种决绝的不妥协的态度,这是新时期的新教育所带给她的,这表明她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抵抗传统的女性观——顺从父母的安排,做男人的附属品。
比较分析江玫和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十七年”文学知识分子的红色青春
摘要:江玫和林道静分别是“十七年”小说宗璞的《红豆》和杨沫《青春之歌》里的人物,她们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爱情观和阶级观,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对人生和命运的抗争。
无论我们是在爱情中看待革命,还是在革命中看待爱情,那时她们也许都不会拥有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精神上的幻想,并不是身心自由里的爱恋。
但由于生活成长经历的不同,所以江玫和林道静在革命道路上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关键字:江玫、林道静、革命与爱情
一、选择爱情或者革命
“她父亲有这样一个女儿,死得也不算冤了。
”江玫仿佛半辈子都是为了这句话而存活,而革命。
江玫与齐虹的情感崩裂,或许不是各自的道路不相同,只是单纯的生不逢时。
假若,他们的恋爱不是在这个革命的时期,江玫的父亲又怎么会死于革命,萧素又怎会参加革命,那么江玫骨子里的革命基因又怎么会激发。
生在革命时期,江玫决定走上革命道路的决心最后是那么的坚定。
从文章的开头中,江玫六年过后,回归校园,她是那么的坦荡荡,微笑地踏上道路。
如果她从以前开始,觉得齐虹比革命重要的话,我认为她看见校园的那瞬间,情感的悲伤应该被喜悦来得更快,侵袭得更快。
她当初撑过了最难过的离别一分钟,那一分钟,可以说是她人生的分水岭,她不后悔没有跟齐虹走,她的不后悔延续到了回到校园这一刻。
江玫性格单纯、善良、清高、要求进步,富有同情心,政治上和思想上不断进步,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正确选择。
江玫展示给我们的是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从动摇到坚定,从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的道路。
她们在特殊的时代里拥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但是往往并不能到达理想的高度,她需要抉择,抉择自己的人生该何去何从。
革命如火如荼,她必须决定自己的青春为谁奉献。
江枚追求真挚的生活,追求美好的爱情,追求爱国的热情,但作为祖国新一代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为“大家”而舍“小家”吗?在革命的浪潮下,她拥有对革命的热情,对新中国的向往导致了她与齐虹的分离。
她曾经对待这份无果的爱情挣扎不已,难以自拔,但是她最终的选择是挣脱感情的羁绊,投身于革命事业。
小说中江玫的爱情很美,让人感觉那么柔和舒适,但爱情还是屈服于理想和信仰。
江玫的信赖和向往,也是祖国黎明前那个生机勃发年代一代人心中拥有的真诚信念。
江玫是一个真挚的,富有悲欢苦乐的复杂的内心的人。
她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江玫在追求理想道路时,对个人情感的眷念与追怀,从而呈现了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的青年女性抉择人生道路的艰难与曲折。
江玫以全部的赤诚把个人的理想、愿望、爱情献给了新诞生的社会。
她意识自己所在的社会中黑暗的因素,她痛苦的地否定了与她的革命理想背道而驰的爱情,逐渐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爱情与祖国之间,江玫最终告别了爱情。
投身到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理想中。
江玫对爱情与理想的抉择体现了女性的自主意识。
《红豆》中的江玫没有受齐虹的主宰,而是决定从事革命工作,寻求自己的事业。
在自我意识中维护了精神的独立。
爱情,对于江玫是很重要,但对于她的人生,它已经让位于国家利益基础上的个人事业及自我的人生价值。
”生命中的色彩不再是爱情而是青春理想的实现---精神的栖居。
二、在抗争与探索中的革命战士
林道静是《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她与江玫一样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知识青年的形象,她所走的道路,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到参加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成长,歌颂了那段火红的革命青春岁月。
她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使她表现出抗争的特质,为了逃避封建家庭的悲惨命运,毅然决然走向了个人反抗的道路;但对于余永泽爱情的决裂则成为林道静革命道路的转折点,也是她逐渐从小资知识青年成为一名思想上真正的革命者;在党的教育和革命者的
影响下,使她摆脱了余永泽的羁绊,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林道静就把全部精力放在革命工作上,与卢嘉川等革命青年的交往,在她的一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而这种探索的过程中,林道静的思想和观念上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最终她忠于人民、忠于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林道静的性格特征比较单纯、正直、有上进心,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她走的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从反抗封建家庭、要求个性解放到谋求民族的解放和阶级的解放;从民族矛盾进而认识到阶级矛盾,从对劳动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到为劳苦大众奋斗的阶级感情,从个人奋斗到参加集体的大规模阶级斗争,从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而这正是“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大多数革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共同道路。
她所经历的革命道路与江玫是不同的。
林道静所经历的革命道路比江玫的复杂得多,由于出身的不同,林道静的成长经历了一个从抗争、无奈、软弱的道路,从而决定了她的革命道路必定会经历彷徨、觉醒、战斗的道路,在这之中,她克服了小资产阶级的软弱,从而在革命的实践中,转化为一个真正的个革命战士。
当然,她的三段感情也成为她加入革命队伍的催化剂。
她与余永泽的精神恋情,与卢嘉川的启蒙爱情,与江华的革命爱情,使她一步步接近理想,唤醒了她对革命的觉悟。
而杨沫在《青春之歌》中所塑造的人物林道静的自我与超我意识也是非常强烈的,她勇敢的反抗封建家庭的藩篱,追求自由的爱情,激情的走向革命的道路,展示了中国的知识青年在追求理想与事业上的个人意识,是人性的开拓与发展,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代人对青春的抗争与探索。
三、江枚与林道静革命知识分子的不同道路
江枚与林道静是不同的。
成长与生活的经历决定了性格和思想的差异,也决定了她们革命道路上的不同。
她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青年,但是由于林道静复杂的地主家庭生活而给她带来了比江玫更加强烈的个体反抗意识,而她的小资本质也给她的革命道路带上软弱性和不稳定性,所以在对待爱情上,江玫显得真挚,而林道静的爱情更加现实。
江玫在革命的道路上开始是迷惘的,她沉浸在爱情带来的美好里不可自拔,但着爱情却与理想和自我生命价值背道而驰,所以她需要在爱情和理想做出抉择。
林道静是在走向革命的道路上邂逅爱情的,在她的世界里,爱情与革命事业并不是完全相悖的,她最终在江华的身上找到了爱情与革命事业的融合,也许那并不是真正的爱情,但那至少是精神与物质的实现。
其实,江玫这个形象更突出的是她由内而发的爱国热情,而林道静的形象所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个体的革命历程。
在《红豆》里的好几处都写到了江玫对祖国的祝福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而林道静则是在不断反抗与探索的道路上融入革命队伍,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她更趋向与忠于党和人民。
《红豆》作为“百花文学”的代表,跳出了“爱情+革命”的枷锁,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反拨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体现了作家的一种人性关怀。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实行了三次决裂。
第一次是为求得个人解放,与封建家庭决裂;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决裂。
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
激越青春、民族危难、革命风暴、坎坷爱情,交织在一起造就了坚强、隐忍的林道静。
在十七年文学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林道静和江玫作为革命知识女青年的文学形象代表,反映了那个红色青春时期,青年女性的独特的人生选择,作为当代人的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总是觉得不可思议,又对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参考文献:1,宗璞《红豆》,花城出版社,2010,11月。
2,杨沫,《青春之歌》,北京出版社,2004,08.
3,王永生,《小说《青春之歌》评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07。